教义探索

圣经论语对读:耶稣召罪人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释:

子禽:陈亢,字子禽。旧注或以为也是孔子学生。

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

夫子:《皇疏》:“《礼》:身经为大夫者,得称为夫子。孔子,鲁大夫,故弟子呼为夫子也。”此章指孔子,后世亦特指孔子。

邦:与“国”对举时,大曰邦,小曰国。单称则泛指国家。

闻:与闻,知闻。

抑:连词,还是,或是。

其诸:语气词,或许,大概,莫非。

温良恭俭让:皇侃:敦美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推人后己谓之让。言夫子身有此五德,推己以测人,故所至之邦必逆闻之也。

《论衡·实知》:陈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尊行也。有尊行于人,人亲附之,则人告语之矣。

郑玄:“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与人求之异,明人君自愿求与为治也。”

《皇疏》:“政是人君所行,见于民下,不可隐藏,故夫子知之,是人君所行自与之也。”

《集注》:“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

对读: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马太福音》9:10-13)

解析:

陈子禽对孔子的行为有些疑惑,甚至可能有点不满,就来讨教子贡。子贡一向尊敬与回护老师,也很善于言辞。他没有直接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说夫子的求之,与别人大不相同。以温、良、恭、俭、让来概括孔子的行为举止,非常精辟与到位。同样一种行为,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看见与看法。有人看结果,有人看过程;有人挑刺,有人宽容。一个人应该道人之善,成人之美,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门缝里看人。

《马太福音》9:10-13的情形有些相似,也有些不同。法利赛人对耶稣不只是是挑毛病,而是要抓把柄。他们这样做的次数多了,这回似乎又让他们逮着了。他们先没有直接来找耶稣说事,而是向门徒发难:“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可能门徒们没有料到法利赛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可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回答,耶稣听见之后,就直接而巧妙地回答了他们。人最重要的不是外表与身份,而是内心与实质。人在神面前,最关键的不是有没有罪,有多大的罪,而是认不认罪。一个病人若发现和承认自己有病并主动投医问药,他可能还有救;而一个人有了病却不自知或者知道了却不承认,也就是说讳疾忌医,那么,就真的很惨。马太·亨利在解释这节经文时说:“那些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义人的人,很快就会厌恶他们的救主胜过厌恶自己的罪,”[1]保罗也说:“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便是以神为说谎的,他的道也不在我们心里了。”(《约翰一书》1:8-10)前一种人就像是税吏和罪人,后一种人则是法利赛人。我们又属于哪一种呢?

二者还有点不同:孔子的目标是问政,看看有没有从事政zh i的可能与机会;而耶稣则要救人,呼召人悔改,改变他们的心意与道路,来跟随自己。论语中是学生为老师做解释与辩护,圣经中是耶稣替门徒回答与解难。耶稣的回答既针对法利赛人,又是面向门徒和所有的人。“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启示录》13:9)

问题与思考:

1、子贡在孔门弟子中列于言语科第二,他回答陈子禽的方式有何特点?可看出他为人如何?

2、孔子与耶稣的行为与目标有何不同?耶稣说话有什么特征?

--------------------------------------------------------------------------------

[1]马太·亨利:《四福音注释》,华夏出版社,2012,第75页。

【原题目】圣经论语对读第十二课“夫子之求之”与“耶稣召罪人”

【作者简介】石衡潭,本站作者。196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副研究员。曾经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和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共计三百余万字。主要著译有:《电影之于人生》(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获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电影之于人生二集》(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著作,山东画报出版,2009年),《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光影中的信望爱》(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论语遇上圣经》(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译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入选《中华读书报》2007年“图书100佳”,排第十六位),《自由精神哲学》(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石衡潭博士所作的“透过电影看人生”、“影视之于人生”与“《论语》《圣经》对读”系列讲座已经在海内外进行三百多场,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建道神学院、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美国普世丰盛神学院巴黎分院、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沙巴神学院、金陵神学院、江苏神学院、中国油画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学府与单位,并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环球时报》英文版、《天风》杂志、香港良友电台、美国《侨报》、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大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