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注释

士师记 注释(1)1-9章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士师记 注释(1)1-9章 导 论在旧约中的位置 士师记是圣经记载以色列史的一部分,这以色列史由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约书亚记)开始,到最后被掳离开迦南地(列王纪上的结束)为止。旧约这部分的历史多半记载以色列诸王的统治,这统治始于扫罗、大卫及所罗门。但是介于以色列进入迦南与建立君主制度期间,约有200年(大约主前1200至1000年),称为士师时期。在这时期,以色列没有官方体制及中央行政,完全倚靠神兴起的领导者,他们有男有女,又有特别的恩赐。他们称为士师(审判官),因为他们执行神的审判,或赶逐敌人,或平息以色列民间的纷争。这些士师的事迹记在士师记(书卷因而命名)及撒母耳记上首数章。 按旧约书卷传统的排列(今天犹太人的圣经仍沿用这排列),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及所谓的十二‘小先知书’(何西阿书至玛拉基书),均属于先知书。约书亚记至列王纪下称为‘前先知书’,因为传统认为它们出自先知手笔,但也(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的风格和内容都是属于先知文学。它们明显有强烈的历史立体感,但跟其他先知书相似,它们不是为记录历史而写历史。它们不仅是把事件按时序记载,它们更关心的,是神如何在所记的事件中工作。这些书卷特别关注神跟以色列的特殊关系,及在他们的历史中(包括受神审判又被神拯救的过程)如何表明这关系。这特殊的关系建基于神跟以色列人所立的约;神拯救以色列脱离埃及的奴役后,就在西乃山立这约( 出 19>出十九至 出 20>二十),这约更是建基于神在多个世纪前对亚伯拉罕的应许( 创 12:1-2>创十二1-2)。正如下文所言,士师记明显是以先知角度写成,也是从神学角度解释以色列这段时期的历史。它跟其他先知书相似,所包含的信息,在现在与将来仍是适切的。 历史背景 士师时期以色列人的生活方式,除了从旧约略窥一二外,我们知道的很少。主要的资料来源是士师记本身,而路得记及撒母耳记上也提供了有关这时期的珍贵资料。 这时期,以色列按支派划分地界(参 书 13>书十三至 书 21>二十一)。十二支派里有九个半支派住在约但河(包括加利利海和死海)和地中海沿岸之间,另外两个半支派则住在约但河东的平原。以色列民被邻族欺压,例如东面的米甸人、摩押人、亚扪人,和西面的非利士人及所谓的海上人,这情况通常只发生在以色列的部分地区,意即只有一至两个支派直接受影响。 维系以色列众支派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的历史相同,及效忠同一位神。耶和华是他们至高的统治者或士师(11:27>十一27),耶和华的律法也成为他们的宪法。祂把以色列众支派维系在一起,而且给予他们独特身分,跟万民有别的,就是他们与耶和华立约的关系。他们每年最少守一次宗教节期,好叫他们不忘自己的身分,以及这身分赋予的责任。这些宗教庆祝聚会大概在示罗举行。示罗位于以色列境内的中央,也是以色列人到达迦南后,最初设立会幕的地方( 书 18:1>书十八1; 士 21:19>士二十一19; 撒上 1:3>撒上一3)。示罗可能是整个士师时期中央敬拜的地点,虽然约柜有时移往别处,尤其是有危机的时候( 士 18:27>士十八27)。我们不能准确知道以色列人庆祝节日的盛况,也不知道在节日期间他们做甚么,但是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会在节日期间感恩(如丰收)、祈祷、献祭、宣读在西乃山颁布的律法,以及再次起誓忠于神和人。宣读律法可能由当时在位的士师负责,并由祭司协助(2:17>二17,18:27>十八27)。这些行动是为了更新所立的约和重新委身,要按约的要求生活。 各宗族、支派的长老通常负责执行日常的司法工作和监督社区的事务(11:4-11>十一4-11; 得 4:1-2>得四1-2)。至于本地长老未能解决的事情,就会交由当时在位的士师解决。士师会驻守在一个中心地点,或定期往返某些特定的城镇( 撒上 7:15-17>撒上七15-17)。以色列有时会按个别情况召开临时会议,各支派派代表出席,商讨共同关心的事宜,例如某一个支派犯了严重的罪行、一个或多个支派受外敌攻击。为保持以色列的完整,他们要采取果断一致的行动。因为以色列人没有常备军,所以每逢有紧急事故,他们都需要招募新的志愿军参战。为要尽快完成这招募工作,领袖的个人魅力通常是十分重要的。最少有一部份的士师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危急关头,发挥振奋人心的领导能力,因而被立为士师(11:1-10>十一1-10)。其他士师则似乎在国家较平静时获委任,但实际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这‘制度’(假设这个词用得恰当)实际上甚少运作畅顺。在士师时期,以色列支派间的合一实际上很少能够持久。以色列人起初分散居住,而且有未被征服的迦南人住在他们中间(1:19>一19、1:27-36>27-36,4:2-3>四2-3)。有别于以色列人,那些迦南人历代以务农维生,而且他们认为五谷丰收是因为他们敬拜大自然的诸神:男神众巴力,女神众亚斯他录。迦南人相信这些神只掌管土壤、天气,令田产丰收,牲畜繁衍。以色列人认为这些神只异常吸引,因而渐渐混合了敬拜耶和华及敬拜迦南人的神。这样,以色列人无可避免地削弱了效忠于神的心,也削弱以色列人间的诚信,结果灵性及道德堕落,使以色列内部受到很大的威胁。一支派有难时,其他支派迟迟也不出手相助(5:16-17>五16-17,12:1-7>十二1-7),甚至还彼此内哄(8:1-3>八1-3,12:1-6>十二1-6,20:1-48>二十1-48)。因没有中央z /-府,绝大部分人只顾个人利益,为所欲为,作自己喜欢作的事(17:6>十七6,21:25>二十一25)。这种内部腐化会破坏以色列的结构,而且,它对以色列存亡所构成的威胁,实际上比士师时期任何一个外族的攻击更严重。 然而,情况虽然恶劣,但总有些以色列人仍然对神忠诚,默默追求敬虔度日。士师记集中记载以色列人常常面临的危机,因而使人觉得士师时代十分混乱。不过,士师记也明确指出士师时代曾有长时期的太平,及较繁荣的日子,期间以色列的民间生活颇为太平(3:11>三11、3:30>30,8:28>八28,10:3-5>十3-5,12:8-10>十二8-10)。在这方面,路得记恰好作出补充。路得记记载伯利恒一个家庭的经历,故事温馨动人。农民和变幻莫测的天气搏斗;男女主角邂逅且堕入爱河;城中的长老依法例及本地习俗处理社区事务。这两卷书同样见证一件事:不论国家急难当前,还是村中生活平淡,神仍是深深介入祂百姓的生活中,为了他们的好处掌管一切,为要保守、管教他们。 资料来源和写作年代学者对于士师记如何成书,及其成书日期,至今仍是争论不已。传统的犹太观点认为士师记由撒母耳写成,这看法最少包含了一个真确的成分。可是,也有迹象显示士师记成书的过程非常复杂,不像这传统的看法那么简单。 士师记大部分的资料来源,似乎跟事件发生的时代相同,或非常接近事件的时代。第十章1至5节及十二章8至15节记载所谓的‘小士师’(编排在耶弗他的故事之前和之后)可能来自这类资料。以拯救者身分出现的士师,如以笏、巴拉、基甸及参孙,他们丰功伟绩的记载,可能来自那些记载英雄故事的早期文集,不论记录的形式是口传或笔录。耶弗他似乎在上述两类故事中都有出现,这暗示最初的作者是把这两类资料结合起来。关于第一位士师俄陀聂的事迹,我们知道得很少,所以作者记载他时,内容也颇笼统,用词也很公式化( 士 3:7-11>士三7-11)。第五章的底波拉和巴拉之歌,由很久以前的希伯来诗歌编成,大部分学者同意这诗歌的写作日期,跟所描述的事件非常接近。其他早期的资料似乎在本书的第一章(尤其是4-7、11-15、22-26节),及十七至二十一章两个生动的故事中反映出来。 本书由一些原始资料编辑而成,是明显不过的,例如二章6至9节提供了总论,又如三至十六章各个主要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引言及结语。这种编辑手法统一了本书中间的部分。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重复的句子,出现于:十七章6节,十八章1节,十九章1节及二十一章25节,这句子把两个主要的故事联系一起,总结本书。 毋庸置疑,本书使用早期的原始资料编辑而成,可是,是由一个人、两个人,或两人以上相继编成,则很难断定。 我们也很难准确知道本书最后的定稿在何时完成,在此只略提一点,这点在注释部分我们会详细解释:二十一章19节详细描述示罗的位置,这似乎暗示本书是在人还记得示罗被毁时写成,但示罗被毁的日期,我们不能确定,而且它是远久以前的事(参 耶 7:14>耶七14)。十八章30节‘那地遭掳掠’可能指主前八世纪时,亚述最后亡北国以色列一役。更重要的是,二章11至19节士师时代的总论,二章1至5节,六章7至10节,及十章11至15节的讲论,三至十六章中各个故事的引言和结语,都教人联想起申命记的风格及其神学主题。这表明加插这资料的作者,在主前七世纪约西亚王推行改革后( 王上 22>王上二十二)仍活着。这些改革的性质教人肯定,约西亚期间在圣殿发现的‘律法书’,就是申命记。申命记明显地影响着往后一两个世纪,包括耶利米的宣讲及列王纪上、下的内容,可能士师记也包括在内。 大部分学者认为士师记原本是长篇历史着作的一部分,即现在的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及列王纪上下。学者认为这段历史,从征服迦南到被巴比伦驱逐离开本土,是在主前587年( 王下 25:1-2>王下二十五1-2)耶路撒冷被毁后写成的,目的是解释这灾难的因由。远因在于以色列入迦南后不久,就开始背道拜偶像,而且这境况在往后几个世纪仍然持续,直至神最终审判这国。主前587年的灾难,被视为神按申命记二十八章的约,咒诅以色列。士师记全书的风格和神学由始至终都深受申命记影响,因此士师记的记载被称为‘申命记历史’。支持这看法其中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列王纪上六章1节说:出埃及后480(40×12)年,所罗门开始建圣殿。这句话表示建殿是申命记至列王纪下顺序记载之事情的一部分,而且在士师记也反映出来。这点从作者用‘整’数(40年或80年)代表太平的日子(7:11>七11,3:30>三30,5:31>五31,8:28>八28),可见一斑。相对作者有时用一些非整数(3:8>三8、3:14>14,4:3>四3,10:2-3>十2-3),则表示作者直接引用早期的资料。 ‘申命记历史’究竟是后人把原本的一卷分成几卷,还是这几卷原本是独立着作,只是后人因有更全面的观点,而把它们编修成现在的内容?学者对这问题的看法不一。可能实际上这两种做法同时存在。列王纪上、下的作者可能直接用不同的原始资料撰写,但书中记载的早期历史则来自一些早已存在的典籍。无论如何,我们现在有的‘申命记历史’,是一系列关系密切的书卷,而不是一份单一的着作。‘申命记历史’的书卷既是关系密切,士师记现在的内容也可能是跟其他书卷同时编成的,即在主前六世纪巴比伦亡犹大的时期。成书的早期阶段,撒母耳可能有份参与,但最终的作者或编者是谁,就不得而知。主 题不管士师记的成书过程如何,我们现有的士师记结构明确,主题清晰。 本书的主体由三章7节至十六章31节,记载不同士师的事迹。主体之前有一个引言,共分两部分(1:1>一1至2:5>二5及2:6>二6至3:6>三6),主体后是跋,也分两部分(17>十七至18>十八及19>十九至21>二十一章)。本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1:1-2>一1-2),在书的末段另一个非常不同的处境中,再次提出(20:18>二十18)。这种写作手法让读者读到书末时,回想本书开首及中间记载的事迹。 引言的第一部分(1:1>一1至2:5>二5)记载约书亚死后,以色列跟迦南人的关系渐渐恶化(1:1>一1)。不同支派要拥有及占据已分给他们的土地( 书 13>书十三至 书19>十九),愈来愈困难,因为迦南人,特别是沿海平原及北面有军事防御的城镇,顽强地抵抗(尤其是19:27-28>十九27-28)。以色列人跟迦南人共同生活,成为左邻右里,以致形势剑拔弩张。以色列人虽占上风,但是仍不能占领要塞,且被逐出;但支派更被迫住在山上,不能在自己沿海的分地内,得到安全的立足点(1:34>一34)。这情况跟以色列起初进占迦南地的期望,有天渊之别。这期望建基于神对他们列祖的应许( 书 23:1-5>书二十三1-5;参 创 12:1-3>创十二1-3, 创 15:12-21>十五12-21, 创28:13-15>二十八13-15)。引言的第一部分结束时,记载以色列人在波金(伯特利)使者面前哭泣,并且波金使者责备他们的罪行(2:1-5>二1-5)。以色列人失败,非因迦南人有铁车,或防御坚固,而是他们自己对神不忠。以色列人在占地内,开始妥协,容许迦南人的外邦神只存留,因此耶和华不伸手帮助他们。耶和华使者这次重要的宣讲,除回顾以色列人过去的情况外,还展望将来,预告迦南人及他们的神只,会继续成为以色列人的网罗和绊脚石。 引言的第二部分(2:6>二6至3:6>三6)返回第一部分的起点(留意约书亚如何在 士 2:6>士二6再出现),而且,这部分集中陈述这个属灵的基要问题。作者用巧妙的笔法粗略交代以色列人起初如何背道(2:6-10>二6-10),跟着说明随后的时代,以色列人离弃耶和华的整个模式(2:11-19>二11-19)。作者描写这时代的以色列人不断背道、离弃神,期间,耶和华审判他们,把他们交给外邦的压迫者,跟着(当他们痛苦极深时)就怜悯他们,兴起士师拯救他们。那时,以色列人短期回转,但士师死后不久,他们很快又再故态复萌(2:19>二19上)。简言之,即使耶和华多次拯救他们离开恶道,以色列人仍坚行恶道(2:19>二19下),以致耶和华在二章20至22节,发出另一次重要的宣谕。耶和华宣告祂将会作的事,作为对所发生的事最后的回应。约书亚死后,耶和华留下一些国家,原本为要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肯不肯守祂的诫命,但现在长久留下这些国家,为要惩罚他们对神不忠(参这几节经文的注释)。这是引言第二部分的高峰,也是整个引言的高峰。余下几节(2:23>二23至3:6>三6)只是简单撮述上文。 所以,引言除指出以色列人所犯的错及其后果外,更重要的是清楚指出了士师记的中心思想:以色列人在士师时代不断背道,及神对此事的回应。本书回答了一个问题:‘以色列为甚么不曾全然占领,这片神应许要赐给他们列祖的地?’答案是:‘因为约书亚死后,以色列背道,离弃耶和华。’士师记解释耶和华的作为是全然公义的,因为以色列人持续不忠于祂。‘申命记历史’后期的着作继续解释,神更严厉的行动也是合理的,就是把全部以色列人赶出迦南地。 士师记的中心部分(3:7>三7至16:31>十六31)把引言中所列出的大纲(2:11-19>二11-19)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发展了一些副题。它记载了12位士师的事迹:俄陀聂、以笏、珊迦、巴拉、基甸、陀拉、睚珥、耶弗他、以比赞、以伦、押顿、参孙。底波拉和雅亿的角色,在巴拉的记载中举足轻重,作者甚至描述底波拉‘领导’(原文直译:‘审判’,和合本译为‘作以色列的士师’)以色列人(4:4-5>四4-5),但是从全书的布局来看,第四至五章必须视为主要记载巴拉的事迹。虽然基甸之子亚比米勒的事迹记载得颇详细,但他不是士师,因为他作的事跟引言中描述士师的工作不同。 正如引言的第一部分始于犹大支派,终于但支派(1:1-34>一1-34),所以本书的中心部分,也是始于犹大支派的俄陀聂( 士 3:7-11>士三7-11),终于但支派的参孙(13>十三至16>十六章)。俄陀聂的事迹堪作士师的典范,说明士师的身分及工作。在俄陀聂以后的士师,作者记载他们的事迹跟俄陀聂有许多不同,最特别的是参孙;他的行为那么怪异,简直不像士师。中心部分的记载经常出现循环模式:背道、受压迫、呼求神、获救、太平及再次背道。这部分有许多情节重复,是不容置疑的,但情节也不断改变,所以,称这部分的故事发展为向下的螺旋,比称它为重复的模式更恰当。 以色列人不和,在巴拉的故事中初次出现(5:16-17>五16-17、5:23>23),而且在其后士师的年日里,情况更坏。基甸战胜米甸人后40年(8:28>八28),迦南地不再有太平,而到了参孙的时代,以色列人甚至不再呼求耶和华拯救他们。从中心部分的情节发展来看,作者记载士师犯的错愈来愈多,跟其他以色列人不遑多让,这情节的高峰就是参孙。他刚愎自用,不愿忠于呼召,正是以色列全国的缩影。神跟以色列立约,使她有别于其他国家;神呼召参孙作拿细耳人,使他与众不同。以色列跟随外邦众神只,参孙也跟随外邦众女子。以色列希望像其他列国一样,参孙也想跟其他人一样。以色列痛苦时多次呼求耶和华,参孙也是这样。简言之,贯串本书中心部分的副题:以色列人为自己的命运而苦斗,及神在审判与恩典中对他们的忍耐,最后都把焦点放在参孙的故事上。参孙的故事就是士师时代整个以色列国的写照。 本书最后以两个故事为跋(17>十七至21>二十一章),作者没有明确交代故事的日期,故事也不是紧接上文顺时序写的。在故事中,焦点由以色列全国的罪转移到个人及支派的罪,‘各人作自己看为正的事’(17:6>十七6)。第一个故事(米迦与偶像,17>十七至18>十八章)关于该时代的宗教混乱;第二个故事(利未人与妾,19>十九至21>二十一章)关于道德混乱。两个故事一起证明以色列灵性及道德的腐败,比外面被敌人侵袭造成更大的危机。第二个故事特别指出本来稳定社会的制度(供养利未人、接待客旅、家庭生活、长老制度及支派领袖的集会),因为个人道德沦亡,以致全然无效,甚至国家安全。读完跋后,我们可以肯定,维系以色列的绝不是领袖的素质或社会制度。以色列的幸存,完全是出于神恩典的奇迹。 贯串跋的句子‘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17:6>十七6,18:1>十八1,19:1>十九1,21:25>二十一25)结束了一个时代,并预告另一个时代的来临。君主制度像士师制度一样,将要在以色列的历史占一席位,而且,事实证明君主制度在当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因为人的罪性,这制度后来也会失败。‘申命记历史’整体证明一点,不论制度多么有效,它也不是掌管以色列前途的钥匙;只有神不断眷顾祂的百姓,才是掌管以色列前途的钥匙,‘因为他打破,又缠裹;他击伤,用手医治’( 伯 5:18>伯五18)。 与新约的连系新约圣经很少明显地引用士师记。使徒行传十三章20节也只是略为提及整个士师时代,希伯来书十一章32节则提到基甸、巴拉、参孙和耶弗他是信心英雄。除此之外,新约圣经最多只能找到一些隐晦的经文,可能引自士师记,例如:马利亚被称为有福的,这句式似乎跟士师记称雅亿有福的句式相似( 路 1:42>路一42;参 士 5:24>士五24);施洗约翰和耶稣出生的宣告( 路 1:15>路一15; 太 2:23>太二23),跟参孙出生的宣告(13:3-4>十三3-4)也似乎同出一辙。 这些引文不论是明显或隐晦,均指出士师记跟新约圣经的联系比想象中更紧密。因为耶稣的降临──有施洗约翰作先锋,是神在旧约时代,包括士师时代,所有审判及施恩行动的高峰( 路 1:54-55>路一54-55、 路1:68-79>68-79)。即使士师时代的以色列人因为不信,而不能承受全部的产业,也并不表示神对祂子民最终的心意已经落空。神仍然爱顾他们,而且至终通过耶稣基督救赎他们的罪,因而实现神昔日所有的应许,包括接纳万民进入祂的国。正如使徒保罗说:‘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 林后 1:20>林后一20)。这表示士师时代的以色列人,是我们属灵的祖先,他们的神──那位多么爱顾他们的神,也正是我们的神。祂就是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 应用纲要基甸、巴拉、耶弗他和参孙有很明显的过犯,他们竟被视为信心英雄,我们或许因此感到惊奇。但细想之下,这情况其实一点也不稀奇,因为所有以色列人都知道,最终只有神才能拯救他们(11:27>十一27)。像这些人一样,去认识这真理并按这真理而行,就是信仰。在这方面,士师的故事对我们尤其是那些蒙神呼召作领袖的,都有所教导。可是,更重要的是,即使所有士师都犯了许多过错,他们也不过是最伟大的拯救者的先锋。而且或许他们有太多缺点和不足,但因为神加力而成就大事,这样我们更看见神的作为。士师记所记载的,就是人失信和神守信的故事。士师时代以色列人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大 纲(注释)一1至二5 约书亚死后:军事失败一1-2 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对于约书亚之死,请参约书亚记二十四章28至29节。约书亚死前曾说,迦南人仍会在以色列的分地内生活,但他保证以色列人靠着神的帮助,必能驱逐迦南人( 书 23:1-5>书二十三1-5)。求问耶和华表示他们承认耶和华为他们真正的领袖。他们可能透过一位住在耶利哥附近吉甲的祭司求问神(参 士 20:18>士二十18、 士20:27-28>27-28),因为他们是从这地向外迁徙的( 士 1:16>士一16, 士 2:1>二1;参 书 5:10>书五10)。耶和华晓谕犹大支派率先攻击迦南人,犹大支派是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弥赛亚耶稣也是出自这支派( 创 49:10>创四十九10)。一3-21 南面支派的成败留意作者把第3及17节,西缅支派联合犹大支派出击的事,放在4至16节这段犹大争战之前和之后。第18至21节则概述犹大支派的成就。西缅支派联合犹大支派是很自然的,因为西缅支派人数少,而且她的分地在犹大境内( 书 19:1>书十九1)。 犹大支派进攻迦南人,沿约但河谷‘上’耶路撒冷,经过比色(4-8节),跟着经过希伯仑、底璧、洗法(9-16节),‘下’到耶路撒冷西南面沿海的平原。砍断‘亚多尼比色’(意即‘比色的主’)手脚的大姆指,正是公义的报应,报应他残暴对待敌人(1:5-7>一5-7)。‘耶路撒冷’(1:7-8>一7-8)是位于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疆界之间的前以色列人城市( 书 15:8>书十五8, 书18:28>十八28)。曾遭犹大攻击,但当地的居民耶布斯人仍保有(或后来重得)耶城作据(1:21>一21)。‘希伯仑’或‘基列亚巴’(意即‘亚巴之城’)是亚巴人后裔亚衲人的坚固城。亚衲人以身裁高大、英勇善战闻名于世( 民 13:32-33>民十三32-33)。‘俄陀聂’在底璧一役(1:11-15>一11-15),脱颖而出,在三章9节再出现,成为第一位士师。他的新娘‘押撒’聪明、机智,是士师记同类女性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第4>四章的雅亿;第9>九章那个提备斯的妇人;第16>十六章的大利拉)。‘迦勒’为人忠诚,年纪虽老,但仍然活力充沛,在比约书亚更长寿的长老中,迦勒是着名的代表(2:7>二7,参 民 13:30>民十三30)。 第16节第16节记载摩西实践对何巴的承诺,他是米甸族基尼人的领袖( 民 10:29-32>民十29-32);第17节表示犹大支派为答谢西缅的帮忙,跟西缅联手攻击洗法,一个位于西缅境内的城镇。 直到目前为止,战况还算好,但第18-21节的附录,第一次记载不利的迹象:一切都不尽如意。犹大起初成功占领沿海的城镇,包括‘迦萨、亚实基伦及以革伦’(1:18>一18)但不能赶出这地的居民,‘因为他们有铁车’(1:19>一19)。这点可能表示非利士人以他们更先进的科技,早已到达这地。可是,耶和华既然与犹大同在,为甚么铁车会起决定性的作用(1:19>一19,参1:2>一2)?另一方面,便雅悯支派没有赶出住在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1:21>一21),也同样使人疑惑。迦勒在希伯仑一役获胜后,便把当地居民全部赶出(1:20>一20;参1:10>一10),但便雅悯支派攻取耶路撒冷后,却没有这样做。这些失败的真正原因,直到二章1至5节才揭盅。 附注第15节‘南地’位于巴勒斯坦南面,死海南面末端的西南面,天气干旱。迦勒赐给女儿押撒的地若要出产丰饶,水源是十分重要的。一22-36 北面支派的成败以法莲支派和玛拿西支派是约瑟两个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的后人( 创 41:51>创四十一51)。这两支派在巴勒斯坦中部及北部的以色列支派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所以这里的约瑟家指以、玛两支派,及北面的联盟。‘约瑟家’出现了两次(1:22>一22、1:35>35),一章22至35节因此自成一段,记载北面支派的成败。第36节第36节是附录,第22至36节跟3至21节的格式相同。第22节约瑟家‘攻打’,跟第4节‘上去’原文是同一个字,而‘耶和华与他们同在’(22节),也像与犹大支派同在一样(19节)。约瑟家跟犹大支派相似,起初也是战无不胜(1:22-26>一22-26),但跟着就兵败如山倒(1:27-35>一27-35),而且比南面支派失败的范围更广、程度更严重。失败的起因在第22至26节早已显露,因为攻占伯特利之前,他们跟一个迦南人作出协议;那人后来在别处重建这城(1:23>一23、1:24>24、1:26>26)。在下文,我们可追溯令以色列人堕落的环境因素:迦南人住在以色列人中间(1:27-30>一27-30),以色列人住在迦南人中间(1:31-33>一31-33),并有亚摩利人强迫以色列人住在山地(1:34>一34)。结果他们远避迦南人。北面支派整体上实力足够占领该地,但却不能赶逐余下的迦南人(1:28>一28、1:30>30、1:33>33、1:35>35)。最后一节(1:36>一36)证实以色列人和非以色列人是分别居住在迦南地,而不是以色列人独占全地。以色列人失败的原因,作者在这里只是暗示,在二章1至5节则明文记载。附注第22节‘伯特利’(意即‘神的殿’)一名由雅各命名( 创 28:17-19>创二十八17-19;参4:5>四5)。第26节赫人帝国包括今天的土耳其及巴勒斯坦北面的地方,南至奥朗底河。希伯仑附近地区也有赫人居住( 创 23:1-16>创二十三1-16),但是上下文表示这里的‘赫人之地’应是比希伯仑更远的地方。第27节‘伯善、他纳和米吉多’是迦南人一脉相连的要塞,位于巴勒斯坦北面的迦密山,沿着肥沃的耶斯列平原向西延伸。第29节‘基色’位于由沿海平原到耶路撒冷路上的一座城,具战略价值。节30节‘基伦、拿哈拉’的位置不详。第31节‘亚柯……利合’等城位于迦密山北面,沿海一带,在今天的黎巴嫩境内。第33节‘伯示麦’(意即‘太阳之殿’)和‘伯亚纳’(意即‘亚纳之殿’,一位掌管生殖的女神)等城邻近约但,正是加利利海南面。第34节‘亚摩利人’(意即‘西部人’)是闪族人,来自亚拉伯沙漠,比以色列人先在迦南定居。第35节‘希烈山、亚雅伦、沙宾’等城位于耶路撒冷西面的山区。第36节‘亚克拉滨坡’和‘西拉’(意即‘石头’)邻近死海的南端(参 创 14:7>创十四7‘哈洗逊他玛’的亚摩利人)。二1-5 耶和华责备以色列不顺服这单元是一章1节至二章5节的高峰。二章1节耶和华的使者‘上去’,因回顾及评估的时候到了(参1:1>一1及2:1-22>二1-22的注释)。作者在此说出以色列人在第一章失败的真正原因:不忠于耶和华(2:2>二2;参 出 34:12-16>出三十四12-16)。如果以色列忠于耶和华,他们就可取得全盘胜利,但是现在换来的,不是祝捷庆典,而是痛苦的哀哭(2:4>二4)。附注第1节耶和华的使者是耶和华自己,以天使的形象显现(参6:11-24>六11-24,13:3-21>十三3-21)。‘吉甲’(意即‘哭泣者’)可能就是伯特利,但是这里称它为波金,原因记在第4至5节。第3节‘因此我又说’较准确的翻译是‘而我也说过’。这译法表示耶和华曾发出警告( 民 33:35>民三十三35; 书23:13>书二十三13),而不是到二章20节以后,耶和华宣告祂的目的时才发出这警告。二6至三6 约书亚死后:灵性堕落二6-10 陷入背道耶和华使者在二章1至5节的话,带出以色列不忠的主题。作者现在开始以新的角度,再次回顾这段约书亚死后的时期。只是一代过去,以色列人就淡忘神通过约书亚为以色列人作的大事,及对神的真知识。附注节6-10节整段的背景记载在第二十四章(尤其是28-31节)。第9节‘亭拿希烈’位于耶路撒冷西北的山上。二11-19 士师时代概览这几节经文概述以后10数章多次重复出现的格式。以色列因拜别神(2:11-13>二11-13)而惹耶和华动怒。耶和华把他们交给敌人(2:14-15>二14-15),惩罚他们。他们生活困苦,耶和华就兴起士师拯救他们(2:16-18>二16-18)。士师死后,他们又故态复萌(2:19>二19)。耶和华既发怒,又施怜悯(2:12>二12、2:18>18下)。以色列人又顽梗又悖逆(2:17>二17、2:19>19下)。附注‘诸巴力和诸亚斯他录’(2:11>二11、2:13>13)是迦南人供奉的神只,分别是男神及女神。迦南人相信他们掌管大自然,控制天气,能够令土地肥沃,加强动物和人的繁殖力。‘士师’(2:16>二16、2:18>18、2:19>19)要担当不同层面的角色,包括军事方面(好像拯救者)、宗教方面(好像神律法的宣讲者,参2:17>二17)和法律诉讼方面,太平时要处理纷争(参4:4-5>四4-5)。二20至三6 耶和华最后的回应这段经文谈到士师时代结束的境况。经文告诉我们耶和华看见以色列人不断背道,而最后作了些甚么。约书亚死后,神留下迦南人,原是用来考验以色列人的忠心。但最后神长久留下迦南人,为要惩罚以色列人的不忠(2:20>二20至3:4>三4)。换言之,以色列人考试不及格,耶和华就执行祂在波金对以色列人的警告(2:3>二3)。三章4至5节撮述全书的导言:以色列人住在迦南人中间(参1:1>一1至2:5>二5),事奉他们的神(参2:6>二6至3:6>三6)。这里第一次提及以色列人跟迦南人通婚,但这事是耶和华明文禁止的( 申 7:3>申七3)。附注二22希伯来原文没有‘我要用他们’(和合本译作‘藉此’)等字。第22-23节指约书亚死后( 书 23:4-5>书二十三4-5),神留下迦南人,原是要考验以色列人。三1‘迦南争战之事’三1‘迦南争战之事’指记载在约书亚记的战事。第2节耶和华为要试验以色列人的下一代,也让他们跟迦南人争战。第3节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不久(参1:18>一18; 摩 9:7>摩九7),非利士人便经过革哩底,由小亚细亚(今天的土耳其)移居迦南。他们建立一个由5个城镇组成的城邦,那些城镇集中位于今天巴勒斯坦西南面的迦萨地带,但是其边界超过这地带。‘西顿人’即腓尼基人,那时他们的首都位于西顿。‘希未人’的身分不详。‘从巴力黑们山,直到哈马口’指利巴嫩主山脉东面的山区(向着大马色)。第5节这是传统认为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前住在迦南的民族(参 出 3:8>出三8、 出 3:17>17, 出 23:23>二十三23)。三7至十六31 士师的事迹三7-11 俄陀聂二章6节至三章6节鸟瞰整个士师时代后,作者现在开始按序告诉我们神兴起不同士师的事迹(参2:16>二16)。第一个是俄陀聂,他在好几方面都堪作典范。他的宗族跟领首的犹大支派关系密切,而且他在战争中表现突出,与别不同,赢得迦勒的女儿为妻(1:11-15>一11-15)──他没有跟迦南人通婚(参3:6>三6)。 俄陀聂的事迹依二章11至19节略述的格式记载,但是多加两点:以色列人呼求(3:9>三9)及耶和华的灵降在他身上(3:10>三10)。作者塑造俄陀聂为神拣选的拯救者,藉着神的灵把特别的能力赐给他。从这角度理解,俄陀聂是个有‘恩赐’的领袖。俄陀聂身为第一位士师,展示了作为士师的主要特色。以后各位士师的事迹只不过是他这个基本格式的变化而已。附注节7节‘亚舍拉’等同‘亚斯他录’(参2:13>二13及其注释)。第8节‘古珊利萨田’(意即‘双倍邪恶的古珊’)这名字可能是由那些被这暴君苦待的人所起的。他的真正身分不详。米所波大米(今天的伊拉克及叙利亚附近)。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及比较《修订标准译本》。第9节俄陀聂除了是迦勒的女婿外,也是迦勒的幼弟或外甥,而较可能是外甥(因为希伯来文的意思不清晰,参 代上 4:13-15>代上四13-15)。第10节‘作了以色列的士师’(直译为‘审判以色列’;参修订标准译本)应包括宣判的程序(参2:17>二17及其注释)。参撒母耳在非利士人危机中的表现( 撒上 7:6>撒上七6;修订标准译本)。三12-30 以笏第12至14节交代背景,第15至30节记载第二位士师以笏的事迹。以笏故事的基本格式跟俄陀聂的故事相同,但人物就迥然不同。以笏来自便雅悯支派(3:15>三15),这支派在第一章只有消极的评价(1:21>一21)。此外,他是左手便利的(3:15>三15),在跟摩押人公开打仗前(3:26-29>三26-29),他用狡计来行刺这暴君(3:16-25>三16-25)。以笏替天行道,过程蒙神保守。耶和华使用一个不像英雄的士师去拯救祂的百姓;他们本来不值得拯救,但他们苦苦哀求祂(3:15>三15、3:28>28、3:30>30)。附注第12节‘摩押’位于死海东面的一个小镇(今天约旦国境内)。摩押人(及亚摩利人,3:13>三13)是亚伯拉罕的外甥罗得的后人( 创 12:5>创十二5, 创 19:36>十九36)。第13节‘亚扪’位于摩押的东北。‘亚玛力人’是游牧民族,来自迦南南面及亚拉伯半岛北面。他们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遇见的第一批仇敌( 出 17:8-16>出十七8-16)。‘棕树城’即耶利哥(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及 士 1:16>士一16),这是个废城( 书 6:24>书六24; 王上 16:34>王上十六34)。伊矶伦的‘住所’,或避暑宫殿(不会跟王宫一样华丽,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很可能邻近隐艾索坦绿洲,这地暂时被摩押人占领。第15节‘左手便利’有助以笏(出其不意地)行刺伊矶伦(3:21>三21;参20:17>二十17)。节19节‘凿石之地’可能不是约书亚所堆的石( 书 4:20>书四20),而是古代异教遗留下来的圆形石堆。‘吉甲’(意即‘圆形’)参一章1节,二章1节及其注释,这是以色列人过约但河后,第一个扎营的地点( 书 4:19>书四19)。第26节‘西伊拉’位置不详。三31 珊迦珊迦比以笏更鲜为人认识。他甚至可能不是以色列人,因为‘珊迦’不是典型的希伯来名字,而‘亚拿’明显是异教人士的名字(参下面的附注)。不过,他也‘拯救了以色列人’,因为他战胜了非利士人;非利士人同是以色列人和迦南人的仇敌(参3:3>三3的注释)。珊迦打仗的方式异于传统(用‘赶牛棍’),因此,他可视为预先披露日后参孙攻敌的方法(15:15-16>十五15-16)。五章6节‘亚拿之子珊迦的时候’,以色列人生活艰难,以色列被仇敌严重迫害。在这处境里,永远信实的耶和华用非常的方法拯救以色列民,不过,这拯救只是暂时有效,因为经文没有记载以色列人太平的日子(参3:30>三30,5:31>五31)。珊迦的胜利可能只是个别事例,不过这仍是重要的。附注‘亚拿’是迦南的女战神,是巴力的妹妹,又是他的妻子。‘亚拿之子’这里可能指‘一个像亚拿的人’,即‘一个战士’。‘六百人’:在当时的军队编制,通常一个指挥官带领600人出战。四1至五31 巴拉(加底波拉及雅亿)四1-3 受欺压第1节开宗明义说出以色列人自从以笏死后,就开始背道。珊迦的胜利只带来短暂的释放,但没改善以色列人的灵性状况。因此,神再次审判以色列民。这次是通过耶宾和西西拉。附注第2节‘夏琐’位于加利利海西北面18哩,紧接今天的以色列和黎巴嫩边界。夏琐曾是巴勒斯坦北面最有实力的迦南城镇。‘耶宾’可能是夏琐王的称谓(如埃及王称为‘法老’)。约书亚曾于差不多200年前在夏琐打败另一个‘耶宾王’( 书 11:1-11>书十一1-11)。第23-24节大概指夏琐最终被毁灭,这城曾在主前十三世纪重建;这看法跟考古学的发现吻合。‘西西拉’一名暗示他是所谓‘海上人’的领袖。这些‘海上人’像非利士人一样,从爱琴海东面乘船移居巴勒斯坦。‘夏罗设’(外邦人的夏罗设)一名及其位置(邻近巴勒斯坦西北面迦密山附近的地中海沿岸)暗示这原是那些‘海上人’定居的地方。势力日衰的耶宾找到这大有作为的‘海上人’,跟他们联盟抵抗以色列人。四4-24 蒙拯救正如本段经文记载的地点、支派所示,我们知道这段经文所记载的事情,在巴勒斯坦的中部及北部,而不是在南部发生,尤其是在基顺河(4:7>四7)附近。这河向西流经肥沃的耶斯列谷,直到迦密山沿岸(即今天的海法)。跟前面的故事不同,这次拯救以色列的行动,由3个主要人物分担:女先知及士师底波拉(从行政角度而言,参4:4-5>四4-5)、巴拉(底波拉召他来领导以色列人打仗,4:6-16>四6-16),及雅亿(她最后在自己的帐棚内独力杀掉西西拉,4:17-22>四17-22)。然而,神的介入才是转捩点(4:15>四15)。特别使人感兴趣的,是神再次拯救以色列人的方法,以及神把胜利的光荣从一个男人(他曾表示自己不配得这光荣)转给一个女人(不是我们期望的底波拉,而是雅亿)。女人在这故事举足轻重,非常突出。雅亿没有以色列的背景(4:11>四11、4:17>17),也没有用传统的方法(4:21>四21,比较以笏和珊迦),进一步表示神有至高的自由,可选择用甚么人来成就祂的心意。附注第5节‘拉玛和伯特利’分别位于耶路撒冷以北5及12哩(参1:22>一22及其附注)。‘以法莲山地’指巴勒斯坦中部(3:27>三27)。‘以法莲’的详释参士师记一章22节。第6节‘基低斯’位于加利利海正西南,近今天的提庇留。‘一万’参五章8节。‘他泊山’位于耶斯列谷的北边,也是以萨迦、西布伦和拿弗他利3支派边境的交界。第11节‘摩西岳父……基尼人希百’参一章16节及民数记十章20至33节。‘基尼人’(意即‘铁匠’)是游牧民族,在巴勒斯坦南面居住,但有时(正如这里记载的)他们会往北迁移。五1-31 凯歌这首歌所用的希伯来文,显出它是旧约中最古老的。有古卷记载这首歌是在打仗时颂唱(5:1>五1),其后不久有人把它记下,就成了现在的歌曲,而且保存在一些文献内,如《雅煞珥书》( 书 10:13>书十13)或《耶和华的战记》( 民 21:14>民二十一14)。这类诗歌经常在公开敬拜中颂唱,使后代记得耶和华的信实,和祂为约民以色列人所做的大事。不过,这首特别的歌在这里作为底波拉-巴拉故事的一部分,而且作者记录这首歌后,才正式完结这故事(参5:31>五31下,3:11>三11、3:30>30)。可是,这首歌的内容跟上文叙述部分不同,它不关注耶和华如何把得胜的光荣从巴拉转给一个妇人,它把得胜归功于个人和支派,称赞他们英勇作战(包括雅亿),并且责备那些不参与的人。这记载提醒我们当时以色列支派中已经有点不合一(这情况在士师记后面更明显)。参战的成员主要来自中部和北面的支派(这里没有提及犹大支派),其中有些支派的表现比别的支派更值得称赞。不过,这首歌的主题是耶和华‘公义的作为’,祂如以色列的战士出发,发动天上的能力,制服祂(和以色列人)的仇敌。这首歌令人想起摩西时代,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打败埃及人时唱颂的歌( 出 15>出十五)。经过这些事件,以色列人明白耶和华是创造主,也是历史的主,既是创造者又是救赎者。这是以色列信仰的要素,因为他们的迦南邻邦敬拜许多自然界的神只(诸巴力),迦南人相信这些神只掌管天气,而以色列人也经常被引诱去敬拜这些神只(2:11>二11)。 这首歌的主要部分如下:序言(称赞耶和华及宣召人来听这首歌,5:2-3>五2-3);耶和华如以色列战士降临(5:4-5>五4-5);战前的境况(5:6-8>五6-8);呼吁人参战(5:9-13>五9-13);以色列支派的反应(5:14-18>五14-18);战争经过(5:19-23>五19-23);西西拉死亡(5:24-27>五24-27);西西拉的母亲徒然等待(5:28-30>五28-30);跋(5:31>五31)。战争的经过是全首歌的高潮。星宿从天上争战,地上的基顺河暴发,天地呼应,制服敌人。这幕结束时壮马踢跳、奔腾,因为敌人大败,战车四面逃亡。 跟着的两幕反映敌人败得何等彻底。第二幕描述西西拉家人等候他回家,补充第一幕西西拉被杀的情节。西西拉的母亲和宫女的对话,披上一层无言的死惧──西西拉永不会回家。这对西西拉的家人是坏消息,但对以色列人是好消息,因为敌人已被杀。以色列人不配得到这次拯救,这是耶和华恩典的赐予。底波拉-巴拉的故事以一首完全得胜的凯歌结束,主要称赞耶和华,其次是衪忠实的支持者。祂是以色列人真正的拯救者,而且完全掌管他们的环境。附注第2节以色列此时没有常备军,所有战士都是不擅长打仗的志愿军。第4-5节‘西珥’位于以东的一座山,在以色列南面。‘西乃’(西乃山)也位于以色列南面,比西珥更远离以色列。耶和华在这里第一次向以色列人显现。诗人描绘耶和华从西乃山,经以东来拯救以色列。祂被云、雷声、地震包围,像祂第一次向祂的子民显现时一样( 出 19:16-19>出十九16-19)。祂从暴风中降临,而且用暴风击打敌人(5:20-21>五20-21)。第6节‘珊迦’参四章31节。第8节‘以色列人选择新神’,参二章12节,四章1节。以色列人被敌人解除武装(参 撒上 13:19>撒上十三19)。‘四万’在希伯来文是‘四十“千”’,‘千’指‘一个氏族’(如6:15>六15),或指‘一支小部队’。以色列人实际的数目可能比一般英译本的‘四万’少得多。第10节‘白驴’是重要人物骑的(参10:4>十4)。第14节‘有根本在亚玛力人的地’指亚玛力人的后裔,他们在以法莲边界定居(参12:15>十二15)。‘玛吉’是玛拿西支派的别名(参 创 50:23>创五十23)。第17节‘基列’可能指迦得支派。那时他们住在基列,即约但河东面的区域(参 代上 5:16>代上五16)。但支派的地界原本在南面沿海一带,后来,他们大部分人迁到北部内陆(1:34>一34,18:1>十八1;参 书19:40-48>书十九40-48)。第19节迦南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耶宾和西西拉是反以色列联盟的领袖(参4:2>四2)。‘米吉多’和‘他纳’,参一章27节。第20节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天体(星宿)也参与这场激战,而且引致下雨。第23节‘米罗斯’位置不详,但它可能指一个联盟,人期望这联盟中的神只会带来好运或佳景。米罗斯受咒诅,雅亿却蒙福(5:24>五24)。‘耶和华的使者’参二章1节。第25节雅亿用‘奶子’,因为它有催眠作用(参4:19>四19)。第27节西西拉的结局跟伊矶伦相似(3:25>三25)。第28节‘西西拉的母亲’的遭遇跟以色列之母底波拉(5:7>五7)相反,十分悲惨。第31节这样咒诅敌人,从摩西时代起已是很普遍(参 民 10:35>民十35; 诗 68:1-3>诗六十八1-3)。这样咒诅敌人,不是因为私人恩怨而报复,乃是因为认识审判属于耶和华,并且神的荣耀跟祂子民的结局关系密切。<H7>按新约的启示(如 罗 12:17-21>罗十二17-21),咒诅敌人不适用于今天的基督徒。</H7>‘如日头出现’,比较参孙(13>十三至16>十六章),参孙一名来自希伯来文D031>,意即‘太阳’。六1至八35 基甸六1-6 被米甸人压迫上一章是对耶和华极高的赞美,本章1节却记载以色列人再次背道,前后强烈的对比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这样特别突出的方式带我们正视以色列人时翻刻变,不论耶和华为他们作甚么,他们也不能长期抵抗其他偶像的吸引。基甸的故事比其他先前的故事更透彻地说明这点。 巴拉战胜迦南人的战车队,以色列人因而可以在辽阔、肥沃的耶斯列谷定居、耕种。但是在同区出现另一种敌人,以致以色列人为着要制服他们而再次奋斗。这时以色列人受罚,多次被交在米甸人及其他敌人手中。他们撗扫该地如同蝗虫,践踏毁坏所经过的地方。因为粮食遭毁坏,以色列人的景况堪怜,像动物一样以洞穴为居。在绝望的境况中,以色列人一如以往呼求耶和华。 附注第1节‘米甸人’住在亚拉伯西北面的沙漠,与以色列人同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创 25:1-5>创二十五1-5)。第3节‘亚玛力人’,参三章13节。‘东方人’指从亚拉伯和叙利亚来的游牧民族(参 创 29:1>创二十九1)。第4节‘迦萨’位于巴勒斯坦的南面,地中海沿岸。第5节因为骆驼无数,所以能进行远距离袭击。六6-10 先知奉派指责以色列人这次情况的发展令人惊奇,耶和华没有立即回应以色列人的呼求而差派拯救者,反而差派一位先知晓谕他们,因为他们行为恶劣,已失去所有获救的权利。先知以这种控告的口吻结束,使以色列人不清楚耶和华想如何待他们。这时以色列人安危未定,形势紧张,只有神施恩,他们才能获救。附注第10节‘亚摩利人’参一章34节。六11-24 耶和华使者授命基甸作士师耶和华使者的显现清楚表示耶和华要再次拯救以色列人。神这次要用的器皿就是基甸,他蒙召的经过与摩西( 出 3>出三)相似。例如,他们蒙召时,同是躲避敌人,而且为了维持家计而做卑下的工作(11节)。耶和华同样地委以重任(14节)。他们同样以自己不配为理由,拒绝耶和华(15节)。他们领受同样的应许:‘我与你同在’(16节)。他们同样得到一个记号,肯定他们的呼召(17节)。最后,在两次显现中,火同样象征神的同在(21节)。因此,信息是明显不过的,神要用基甸从米甸人手中拯救以色列人,正如神昔日用摩西从埃及手中拯救以色列人一样。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要再次拯救他们。附注第11节对于‘俄弗拉’,我们除了知道它位于玛拿西的边界外,其余资料不详。‘俄弗拉’分别在第11及24节出现,形成神呼召基甸这段记载的首尾部分。‘亚比以谢族人’源自亚比以谢,是玛拿西支派的一族( 书 17:2>书十七2)。第12节‘耶和华的使者’,参二章1节。第15节‘主啊’意即‘阁下’(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基甸仍未认出这位客人。第22节基甸只在此时明白向他说话的是谁,他的惧怕是因为他认识圣洁的规矩(参13:22>十三22; 出33:20>出三十三20)。不过,耶和华立即再次给他保证(23节)。神特别开恩给基甸,即使基甸面对面看见耶和华也不至死。第24节‘耶和华沙龙’这称呼回应耶和华在第23节再次保证基甸‘得平安’。‘祭坛’记念神在那里赐下特别的启示(参 创 28:16-19>创二十八16-19)。六25-32 基甸拆毁巴力的坛耶和华招募基甸入伍后,随即委以任务,就是要他跟自己的家人、宗族正面冲突,因为他们敬拜巴力,这是耶和华不能容忍的。耶和华的坛和巴力的坛不能并存,这直接抵触第一诫‘除了我以外,你们不可有别的神’( 出 20:3>出二十3)。<H7>这情况在今天也常见。信徒献身给神的时候,往往会跟家人的愿望或原则相违。</H7> 基甸怕后果严重,所以他的仆人在夜间才执行神的命令。城里的人因为巴力的坛被毁,十分愤怒。基甸获救免死,只因他的父亲情急智生,面对要维护巴力的尊严,或保存儿子的生命时,他毫不犹疑地选择保存儿子(31节)。基甸神奇地以英雄的身分出现。其实,基甸得着了重生,并因而获赐一个新名,活活表明巴力的无能(参32节附注)。基甸开始他的任务,第一是从田里除掉巴力,而且召集以色列民兵,跟米甸人这个外在的人类敌人(33-35节)打圣战。 附注第25节选用‘第二只牛’(另参26节),明显是避免基甸家失去一只主要繁殖的牛,这行动很有恩情。‘坛旁木偶’参二章13节及三章7节的注释。第26节‘齐齐整整的……筑一座坛’参出埃及记二十章25至26节)。第27节作为族长的儿子,基甸有点财富和影响力(参12、14节),纵使他在六章15节说了一些自谦的话。第31节比较日后以利亚挑战巴力的先知( 王上 18:27>王上十八27)。第32节‘耶路巴力’一名是挑战巴力作出行动。六33-35 基甸召集战士基甸不久就显出他足智多谋,能够以共同目标,把分散的以色列人团结起来,而且在战场上指挥他们。因有自己同族(亚比以谢族)的战士支持,军力得以巩固(34节),他便呼吁更大的支持,首先是整个玛拿西(35节上),跟着是邻近的北面支派,他们有共同的敌人(35节下)。不过,这些事不是单凭人的智慧能够完成,因为‘耶和华的灵’(34节)已降在基甸身上,管理他及加力给他。附注第33节参六章1至6节的注释和附注。六章33节暗示军情白热化,大战势所难免。六36-40 基甸用羊毛再求印证开战前求问神灵是否支持自己的一方,这种做法在古代很普遍(参 王上 22:6-28>王上二十二6-28),但是基甸两次求印证,他们的行为表达了他的不信,过于表达他的信心,因为他说:‘你如果照着所说的话……拯救以色列人’(36节),又参39节‘求你不要向我动怒……’。基甸两次用羊毛求印证,神仍积极回应他,乃因神怜悯他的信心微小,并非表示神喜悦他用这种方式求印证。<H7>今天的基督徒毋须用相似的方式求印证,但是神有时会怜悯人,即使人用这种方式求问,神也会回应他。</H7>附注第39节要羊毛干,而别的地方都有露水,是较难的,因为露水落在羊毛和地上,地上的露水会比羊毛上的露水蒸发得更快。七1-8 把基甸的军力减至三百基甸的军力减至三百(其余的作后备军),于是以色列人不能夸口说,他们凭自己的实力解救自己(2节)。但是,神大大削减军力后,随即向基甸保证:‘我要用这……三百人拯救你们’(7节)。附注第1节‘哈律泉’(意即‘颤惊之泉’)位于耶斯列谷的南面(参1:29>一29的注释)。‘摩利冈’(意即‘教师之山冈’)正正对着耶斯列谷的狭道。第3节我们在旧约中得知基列山唯一的资料,就是它位于约但河东面的山区(参5:17>五17)。但是这资料跟上下文不符。可能这是另一个基列山,或如一些人的建议,它原本应读作‘基利波山’(参 撒上 28:4>撒上二十八4),但抄本流传期间被人意外修改了。至于‘万’,参五章8节之注释。第5-6节这两节经文流传期间,似乎被不少人误解。原本的分别应是跪下用手喝水的人,以及伏在水旁,像狗那样用舌头舔水的人(即那三百人)。因此,经文大概表明那最不可能的却被神选上,这更清楚表明战争的胜利不是出于人。七9-15 基甸夜里下到米甸营从这打仗前最后的一幕,我们知道基甸即使在夜里,也十分惧怕独自窥探敌方军营,所以神预先批准他带仆人普拉一同去窥探,精神上支持基甸(这幕令读者想起6:27-32>六27-32的事,也是在夜里发生)。基甸和普拉窥探敌方军营,得知那些惧怕的米甸人事实上差不多陷入惊慌的状态。耶和华用噩梦使米甸人混乱,令他们确信会打败仗(13-14节)。基甸因此胆壮,带兵下到平原,展开攻势,令敌军崩溃。不过,以色列人实际上没有跟米甸人交锋,神已把敌人交在基甸手中,这是明显的(14-15节)。附注第13节麦饼是巴勒斯坦最常见的谷类作物,而且是穷人主要的粮食。那梦肯定七章1至7节在水旁的测试:神会用最下等的材料带出极大的胜利。七16-25 米甸人溃败正如圣经一贯的教导,这段经文明确表明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并驾齐驱,虽然胜利是神所赐,但精良的战术也是举足轻重。基甸部署他的小部队,令敌人觉得有很多军人围绕他们,这反映基甸十分精于战术。基甸的跟随者喊叫:‘耶和华和基甸的刀’(20节),令米甸人因13至14节提及的梦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渐渐发挥影响力。米甸人因为太惊慌及混乱,以致先互相残杀,接着落荒而逃,至约但河,但至终被基甸呼召的后备军拦截(24-25节)。米甸人的两个首领被捉且公开处死,表示米甸人输得落花流水(25节)。<H7>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反省,神藉着祂的灵至今仍然作工,而且可以用最下等的材料去完成祂的心意。</H7>附注第16节‘角、空瓶和火把’其实是很奇怪的武器,但却很有效!那三百人可能没有正规的武器,他们似乎也没有真正跟米甸人搏斗(参21节)。第20节‘耶和华的刀’,刀带来死亡,但讽刺的是,米甸人用自己的刀去互相残杀,使米甸人的刀成为耶和华的刀(22节)。第22节这节和第24节出现的地方都是位于或邻近约但河谷。第25节‘俄立、西伊伯’分别是‘乌鸦’和‘狼’的意思。处死他们的地点后来以他们的名字为名,而在士师记作者的时代,人也这样称这两个地方。八1-3 以法莲人挑战基甸以法莲和玛拿西是以色列中部的两大领首支派(参1:22-36>一22-36)。基甸属于玛拿西支派,他起初征召各支派时(6:34-35>六34-35),以法莲没份参与,他们可能因此觉得自己被蔑视。此时,依基甸看来(8:4-5>八4-5),战事还没完结,在这危急关头,他不能兼顾内忧外患,而且以法莲人事实上做得很好,他们有权以此为荣。基甸指出这点后,以法莲人就怒气消退。这例子是‘回答柔和,使怒消退’( 箴 15:1>箴十五1)的典范。试比较十二章1至6节耶弗他如何答以法莲人。八4-21 基甸追捕西巴和撒慕拿这场战事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约但河东面,基甸以崭新的形象出现。他表白自己的目的是要追捕‘米甸人的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5节)。即使他的军队疲乏、饥饿,而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的领袖不肯提供支援,基甸一心只为完成目的,他发狂似的追捕他们。他预期这两个王跟俄立和西伊伯一样,会落在自己的手中(7节),但这次没有迹象显示耶和华介入这件事(比较8:11-12>八11-12与7:21-22>七21-22)。 基甸的谦卑和谨慎荡然无存,他现在不用外交途径,反而用刑罚去换取别人的支持(7-8节)。跟第六、七章的基甸比较,有一点更明显的是,第八章没有任何暗示耶和华介入基甸所作的事里。基甸现在的成功是靠个人努力及战术技巧,但不是倚靠耶和华。作者记载基甸如何对待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预先埋下伏线,让读者知道他的儿子亚比米勒如何对待示剑人和提备斯人,但情况更粗暴(比较8:5-17>八5-17与9:46-49>九46-49)。最后,作者交代基甸发狂似的追捕西巴和撒慕拿的原因:他们早前杀了基甸同母的兄弟,现在基甸要他们填命(18-19节)。基甸的儿子益帖忽然在第20节出现,目的是要突出他父亲基甸的改变。基甸以前缺乏自信,从益帖身上反映出来。基甸要益帖起来杀二王时,益帖‘因害怕,不敢拔刀’(20节)。相比之下,基甸显得有‘王子的样式’(18节)和‘力量’(21节)。附注第5节这地名叫‘疏割’(意即‘屏障或庇护所’),因为雅各曾在这里支搭帐棚( 创 33:17>创三十三17)。它位于雅博河的下流,约但的正东。第8节‘毗努伊勒’(意即‘神的面’),该名由雅各起的,因为神在这里向他显现( 创 32:30>创三十二30)。它位于疏割东面只不过几哩。第10节‘加各’位于死海东面,远离以色列人定居之地,至于‘一万五千人’,参五章8节的注释。第11节‘挪巴’的位置不详。‘约比哈’位于今天安曼的西北面7哩。第13节‘希列斯坡’的位置不详。八22-27 基甸统治以色列以色列人建议基甸不应单作士师,他应该像王一样统治以色列,而且他的儿子应该承继父位(22节)。基甸的表现愈来愈像王,因为他越过约但河,而且他的跟随者认为基甸作王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拯救他们脱离米甸人。但这是基本观念的错误,基甸近期的表现加速形成这种观念。拯救以色列人的是耶和华,不是基甸。以色列人始终的危机,就是他们认为拯救他们的不是耶和华(尤其参7:2>七2),这正是以色列人在此的态度。以色列人要求基甸作王统治他们的时候,基甸正确地拒绝了他们,而基甸要求以色列人将所夺的耳环给他制造以弗得,这样做就能令他言行完全一致:是耶和华统治以色列,不是基甸统治以色列。耶和华若作王,以色列人必会求问祂。基甸造以弗得表面理由也是为此。基甸把以弗得放在俄弗拉,耶和华第一次向他显现的地方。但是这种敬虔的做法却出了错,因为以弗得实质上变成了偶像,基甸及其家也成为有份敬拜偶像。基甸开始得这样好,结束时却无意中把以色列人再次陷入背道中。附注第24节‘以实玛利人’泛指约但河东面沙漠区的贝都因人,米甸人是其中一族(参 创 16:12>创十六12, 创 37:28>三十七28、 创 37:36>36)。’第27节‘以弗得’是祭司的外袍,有两粒宝石(乌陵和土明)放在胸牌内,用来求问神是准许或是禁止(参 出 28:28-30>出二十八28-30; 撒上 23:6-12>撒上二十三6-12)。八28-35 基甸去世与亚比米勒出生基甸留给以色列人正面的遗产就是40年的太平日子(28节),期间他似乎是退隐故乡(29节),坚持他的主张:是耶和华统治以色列而不是他,但是基甸的生活方式(多妻、70个儿子及一个妾),活像个统治者过于像个平民。基甸公开的言论跟私生活的矛盾,令人混乱。而基甸留给以色列人负面的遗产是背道和暴力。基甸死后,以色列人拜他所立的以弗得,发展很快,就沦为全面敬拜巴力(33节)。他的儿子亚比米勒(参第31节附注)一点也不像他父亲那样对争取权势有所顾忌。第28至35节整段是引子,解释第九章亚比米勒的表现。基甸私下妄想得到的,他的儿子亚比米勒用血腥暴力得到了。附注第31节‘亚比米勒’(意即‘我父是王’)的意思揭示了基甸对王权的态度矛盾。第33节‘巴力比利土’(意即‘立约之主’)是亚比米勒的故乡示剑一带崇拜的异神。这名字表示这崇拜混合了迦南和以色列的宗教。九1-57 亚比米勒作王这是基甸故事的续集,主题是神的惩罚。这主题十分明显,因为在这故事的关键(23-24节)及结束(56-57节),即故事的高峰──亚比米勒的死──之后,作者都直接交代出来。这故事解释神如何使恶魔降在亚比米勒和示剑人中间,并他们如何以诡诈相待。 故事的细节表示从神差派恶魔降在亚比米勒和示剑人中间开始(23节),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刑罚的过程,简直像精确的数学。例如:亚比米勒往示剑,煽动示剑领袖跟他一起图谋对抗耶路巴力(即基甸;1-2节)的众子;迦勒也到示剑,煽动示剑领袖跟他一起图谋背叛亚比米勒(26-29节)。示剑人设下埋伏(25节),攻击亚比米勒,亚比米勒也设下埋伏攻击示剑人(34节)。最后,亚比米勒在一块磐石上将他的弟兄杀了(5、18节),亚比米勒也被提备斯一个无名妇人,把一块上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