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注释

列王纪下 注释(2)11-25章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列王纪下 注释(2)11-25章十一1至十七41 两个王国:由耶户至撒玛利亚陷落十一1至十四29 耶户王朝十一1-21 犹大王后亚他利雅我们已知道亚他利雅是嫁了给犹大王约兰的亚哈的女儿( 王下8:18>王下八18、 王下8:26>26)。她要除灭大卫王朝的意图,只可解释为她自己有夺取王位的野心。耶户杀了她的儿子约兰和许多成年的亲属,正好给她提供了所需要的机会。她自己的亲属中,必定有许多已在她企图政变时死去。总括来说,她是以一个残忍而有谋算之妇人的形象,出现在故事中。 她的计划若都成功,大卫的王朝早已结束了。列王纪下八章19节提醒我们,神是因着给予大卫的应许而对这王朝施恩怜悯,而在这故事中,我们看见神正在施恩。然而,作者没有以神的干预来讲述大卫王朝如何得以保存;这事却是因人的勇气、忠诚和灵巧而得以成就。 圣经只交代约示巴为已死去之亚哈谢的妹子(2节)。因此,她可能是亚他利雅亲生的女儿。然而,那希伯来文用词也可指‘同父异母的妹妹’,所以她可能是约兰从另一个妃嫔所生的女儿。对于其他细节,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不知道她为何选择救出约阿施(当约示巴把他藏起来时,他大概只有1岁;3-4、21节),而不是其他将要被杀害的王子。(参下文12:1-3>十二1-3之注释。)孩子的母亲(12:1>十二1中提及)并没有出现在故事中,是颇为奇怪的。 第4节自第4节祭司耶何耶大(9节)出场后,事件就描述得较为仔细(根据 代下22:11>代下二十二11,约示巴是耶何耶大的妻子)。可惜的是,由于我们不能明白一些军事上和别的用词,所以4至11节中有关士兵的编配和部署,仍是难以明了。从军队愿意参与这事,我们清楚知道亚他利雅并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虽然她开始时必曾得到一些支持,否则她不可能命令他们杀害王的众子)。从那不甚清晰的记述,我们可见耶何耶大有步步为营的计划,和严密的保安设计。 7岁的约阿施在第12节是否真的接受了加冕,则在于一个希伯来字的翻译,该字是指君王之奉献中的某种象征物件。这字常译作‘冠冕’,但其准确意义则不能确定。那份交给他的‘律法书’是指甚么,也同样是隐晦不明。那极可能是一种刻上了字的牌匾,上面也许概述了对于君王的一些要求。这与耶何耶大在第17节所安排的立约,可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约阿施被膏立时,众民的欢呼叫喊(12、14节)证明在犹大恢复大卫家的统治,是受到欢迎的。 作者极之简单地,只以两三节经文(13-26节)来讲述亚他利雅之死。她的统治也没有正式的撮述,因为作者不认为她是合法的。 由耶何耶大主持的第一次‘立约’(17节)重新建立了耶和华与犹大王,及耶和华与众民的关系(以致他们可‘作耶和华的民’)。第二次立约则关乎众民对约阿施的接纳。众民把巴力崇拜的装饰拆毁了,又杀了巴力的祭司(18节),藉以表明他们重新向耶和华委身。显然那来自敬拜巴力之以色列的亚他利雅,曾把巴力崇拜引入耶路撒冷中,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是在亚哈谢死后还是死前作的。约阿施从圣殿下来,返回王宫,夺回他应得的大卫的王位,王权的恢复就大功告成了(19-21节)。 十二1-3 犹大王约阿施:引言第1节显示,作者纵然没有承认亚他利雅超过6年的任期是合法的,但他也没有把这段时期包括在约阿施40年的任期内。他却是把以色列王耶户第七年、约阿施正式宣布为王的时候开始计算他作王的年期。 约阿施是在祭司耶何耶大的教训指导下成长的,因而亚他利雅在犹大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这个会否就是约示巴选择了只有1岁的约阿施的原因呢?因为当时他年纪太小,不会从他敬拜巴力的祖母那里学到些甚么。 第2节在第2节,有译本译作‘约阿施在祭司耶何耶大教训他的时候,就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如新国际译本、和合本),以致这记载跟历代志中说他后来陷入偶像崇拜中的记载( 代下24:17-22>代下二十四17-22),不致互相矛盾。修订标准译本则作‘他在世的日子,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因为祭司耶何耶大教训他’,这与列王纪作者似乎不知道约阿施之叛教的事实相配合。作者给他唯一反面的评语是,约阿施没有把邱坛废去(3节)。十二4-16 犹大王约阿施:修葺圣殿这里没有说出修葺圣殿的原因。历代志下二十四章7节解释说,亚他利雅的儿子曾‘闯入’某些圣殿的范围,并用作敬拜巴力的地方。 对于收集金钱的安排(4-5节),经文所记载的并不清晰。新国际译本给第4节加上标点,以致所列出的是3个收入的来源,其中第一个句子被视为总括三者的描述(译按:和合本的翻译也使收入来源显示为3个)。然而,似乎所列出的是4个不同的来源。要从各方面转来修理圣殿的经费,可见损毁的情况颇为严重。 第5节第5节那译作‘从其中一位司库’(新国际译本;或译:‘从所认识的人’,修订标准译本及和合本)的希伯来文意义不明,这又使本段记载显得含糊不清。另一个有可能的译法是‘从他自己的款项’(新英语译本),那可能指从每位祭司的个人收入中,也要拨出一部分来资助这计划。这就更进一步地显出这计划的迫切性。第7节第7节中一句类似的话,也同样难以确定其意义。 作者没有交代约阿施在哪一年提出修葺圣殿的计划,因此我们不能知道,到了他在位23年(6节),这计划到底经过了多少年。经文予人的感觉是,计划已耽延了一段长时间。这又暗示众祭司的热心和士气正处于低潮。结果,王把计划从祭司手中取回,并采取了一个新的制度去资助圣殿的维修。从约阿施有权重新安排祭司的工作,可见当时王的权力是在祭司之上。 放在柜里的金钱(9节)不会是钱币,因为钱币在主前650年左右,才开始(在小亚细亚中)通用。当人民不以现物来缴纳款项,则正常的交换商品是有固定重量的金属(一般是金和银)。 参与修建之工匠名单(11-12节)显示圣殿的损毁程度也颇大。这计划跟所罗门最初建殿的工程,形成了一个可悲的对比。所罗门显然有无尽无限的资源,这跟约阿施在筹款上遇到的困难,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13-14节第13-14节的意思不太明确,但似乎制造圣殿器皿的工作延迟了,好先把金银用来缴交修葺的费用(进一步证明资源的不足)。从前圣殿的器皿是否遗失了、用了作俗物,或被人盗用了?或这些也在约阿施用来交给哈薛以把他赶走的宝物之中(参下文17-18节之注释)?没有替代品是否表示正常的圣殿敬拜停止了,或他们以一些世俗的物品来继续敬拜的礼仪呢?这些问题都是得不到答案的。十二17-18 犹大王约阿施:耶路撒冷受威胁句子开首的‘那时’指出这事件发生于修葺圣殿期间,而该工程是始于约阿施在位第二十三年(6节);因此,这事件也是发生在以色列王约哈斯的统治时期(始于约阿施在位第二十三年;13:1>十三1)。约哈斯在位期间,以色列极端衰弱(13:7>十三7),因而让哈薛能进侵至南部的犹大,使耶路撒冷也受到威胁。 约阿施似乎并没有军事上的智慧去阻止哈薛的前进。相反地,他以圣殿和王宫中的珍宝去收买哈薛(18节)。历代志作者把此入侵描绘得更苍凉,把这灾难,归因于约阿施在耶何耶大死后,堕进偶像崇拜之中( 代下24:23-25>代下二十四23-25)。 十二19-21 犹大王约阿施:被暗杀前文暗示犹大在约阿施统治期间,是衰弱和贫困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他的臣仆为何不满而把他暗杀了。列王纪作者一贯地对暗杀的动机不表示兴趣,并且只是在公式化的结语中简单地讲述此事。十三1-9 以色列王约哈斯约哈斯像他父亲耶户一样,‘效法……耶罗波安……的那罪’(2节)。结果,以色列受到哈薛及其继承者(另一个便哈达;3节)的苦待,第7节描述约哈斯的军队只剩下极少数,我们从而瞥见以色列正处于迫切的危急中(相反地,亚哈却能在夸夸之战中派出2,000辆战车)。在这危机中,约哈斯转而恳求耶和华(4节),但众民整体并没有一个改过的心(6节)。第3-5节第3-5节的叙述模式跟士师记相似:耶和华向以色列人发怒;祂把以色列交给一个欺压者;以色列寻求神的帮助;祂垂听,并遣派一位拯救者。这段叙述跟申命记二十六章7至9节中出埃及的概述,也有相似之处。 耶和华所差遣的拯救者到底是谁的问题,备受争议(5节)。这可指亚述王亚大得尼拉力三世(Adad-nirari Ⅲ),他约在主前85年进行向西扩展的战役,削弱了哈薛的势力。另一个更有可能的意见是,所指的拯救者是以利沙。这样,拯救就在约阿施在位时发生,与22至25节的叙述一致(参下文)。 十三10-13 以色列王约阿施:他执政的概述这几节经文给约阿施执政的状况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概述。像他两位前人一样,他仍不离开耶罗波安的罪(11节)。第12节第12节特别提到他与犹大王亚玛谢争战的事(在第十四章论述),但却没有提到他打败亚兰人那场更重要的战役(25节)。十三14-19 以色列王约阿施:约阿施和以利沙叙述中记下了约阿施之死后,又回头提说一件关于以利沙的事迹。这是自第九章初以来,以利沙第一次再出现,而我们在这里看见他经过50多年作以色列众先知之首后,现已垂垂老去。虽然上文作者对约阿施加以批判,但在这故事中,他却专一敬重这位年老的神人(比较 王下8:4-6>王下八4-6)。 约阿施在第14节的话,是复述以利沙在以利亚离开时之惊叹(王下2:12>王下二12,参看该段注释)。约阿施这样说,是承认以利沙是以色列人的力量和保护者,并因他快要离世而长哭。由于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实际上已被摧毁了(7节),所以他的长哭显得特别沈痛。以利沙去世后,以色列会否变得全无保障呢? 这故事中包含一些象征性的行动,像先前关乎以利沙的神迹故事一样。然而,在这事件中,那些行动是由约阿施行出来(虽然他射箭时,以利沙把自己的手放在王的手上,16节)。以利沙的预言(17节)证明,这次事件所指的,是以色列人必然战胜亚兰人,抵挡他们的攻击。第一个行动象征得胜和复兴。然而,王作出第二个行动时做得不够,因而限定了他只能有限度地得胜亚兰(19节)。这大概是显出他缺乏信心或决断。 第17节第17节提到的‘亚弗’,大概跟列王纪上二十章26和30节的亚弗相同。这城位于加利利海以东,但不要与约帕以东约12哩(20千米)的沿海城市( 撒上4:1>撒上四1等)混淆。十三20-21 以利沙之死与死后的神迹!以利沙不像以利亚,他只是经历正常人类的死亡、埋葬和朽坏。这事件必是发生在他逝世最少两年之后,因为文中提到,只有他的骸骨留下来。这死后的神迹,在圣经中再没有类似的事件。这故事的重点可能是再次强调以利沙独特的能力,显出那存在他骸骨中些微的能力,也足以使一个死人活过来。更重要的是,这象征以利沙在前几节经文中的行动,能在他死后为以色列带来新生。十三22-25 以色列王约阿施:以色列开始得拯救虽然约哈斯曾寻求神并得蒙垂听(4节),但他在位期间,以色列并未能从外邦欺压中得拯救(22节)。哈薛由其子便哈达继位后(大概是第三个便哈达;参上文 王上20:1>王上二十1之注释),约哈斯之子约阿施在战役中的胜利,才开始为以色列解除忧困。约阿施的3次胜利,就是以利沙所预言的胜利(18-19节)。这是以色列复兴的开始,这次复兴在约阿施的继任人执政时达致高。 正如犹大得蒙保守与神给大卫的应许相提并论( 王上11:36>王上十一36, 王上15:4>十五4; 王下8:19>王下八19),第23节也把以色列之得蒙保守与更古老的约──神与整个民族的祖先所立的约,包括得应许地之约──相提并论。从人的角度来看,以色列当时的生死存亡只是系于一线,但事实上,这却有着神所定立和持守的约作保证。 十四1-22 犹大王亚玛谢在公式化的介绍中,作者指亚玛谢跟他父亲一样行得好,但却不是比他更好。他是自亚撒以来,第一个相比于大卫的王,但在亚撒的情况下,那是一种赞许的比较( 王上15:11>王上十五11),而在这里,则是一个批评(3节)。他处死杀害其父的人时,曾按着‘摩西律法书’上的话而行,而这书显然是指一分早期形式的申命记(参 申24:16>申二十四16)。他击败了以东人(7节),并不等于取回以东的治权,但可能已为他儿子亚撒利雅从以东人收回以拉他(22节)铺了路。以拉他位于阿卡巴湾的顶端,靠近所罗门在红海的旧海港以旬迦别( 王上9:26>王上九26)。 以上多个事件,都是正面的记述,但亚玛谢与以色列人争战的描述(8-14节),却似乎对他不太有利。按经文记载,约阿施并没有作出任何挑衅行为(但参 代下25:6-13>代下二十五6-13)。虽然亚玛谢在第8节的话,给一些译本(如新国际译本与和合本‘相见于战场’)描述为一种挑战,但希伯来原文并不是这样,而那句话可能只是表达一个约会的要求(译按:‘于战场’旁有小点,指原文并无这些字)。若是这样,我们可以假设如历代志所记载的一些事件发生了,而亚玛谢可能是希望双方藉和平的谈判来解决。另一方面,约阿施的回覆暗示他理解亚玛谢的信息为一次挑衅。约阿施在第9节所引述(或虚构)的寓言,把亚玛谢比作无用的蒺藜,是要对他作出极大的侮辱。可能故事中的提亲是指亚玛谢这次要求是藉通婚来与以色列结盟,但我们再没有别的证据证明这事。 约阿施并没有直接闯进犹大北面的边境,而是向下移师,从西面侵入耶路撒冷。战争在伯示麦展开(这是‘犹大的伯示麦’,跟北面以色列国一个同名的城不同),而亚玛谢则受到战败和被擒的耻辱。约阿施继而在西北面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约200码(180米)宽。圣殿和王宫的财宝也不会很多,因为亚玛谢的父亲曾把大部分用来收买哈薛(12:18>十二18)。约阿施把犹大人掳去为质,是为阻止犹大发动进一步的战争。 第15-16节第15-16节几乎把十三章12至13节有关约阿施逝世的通告逐个字抄录过来。 当约阿施撤退时,亚玛谢大概已获释,因第14节没有提到他是在人质之中。他把这样的灾祸带给犹大,相信他不会是一位很受欢迎的君王,而在被杀之前(19节),他竟能多活15年(17节),这是颇为叫人惊奇的事。两代的犹大君王都在政变中丧生(虽然两次政变都不是要取代大卫王朝),是朦胧但也接近地反映出以色列血腥的朝代变更。虽然约阿施曾进行宗教改革,但犹大是否仍走在以色列犯罪的路上呢?约阿施和亚玛谢的暴毙首次引起一个问题,而这也成为希西家和约西亚在位时一个主要的争论点:进行改革的君王能否避过灾难呢? 十四23-29 以色列的耶罗波安二世作者只用了7节经文去叙述以色列中一位极之重要的君王,这又再一次表明作者所关注的重点狭窄而集中。在耶罗波安二世执政期间,自约阿施开始的复兴期至此达致高。他南征北战,收复以色列所有失地。‘哈马口’的确实位置不详,但它在这里的重要,是标志着所罗门王国的北界( 王上8:65>王上八65)。‘亚拉巴海’是死海,死海南端相当于以色列在约但河东之领土的南界(即南下至摩押,并包括摩押)。 第28节再交代多一点耶罗波安二世的成就,但其重要的句子却很难翻译。这句子的直译是:他‘收回大马色和哈马归在以色列的犹大’,但这句子极其荒谬。学者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修订标准译本(译按:这也是和合本的做法)假设‘归犹大’是指大马色与哈马‘先前属犹大’──这种译法引起了它本身的历史问题。新国际译本采取相似的立场,但以‘犹地’(Yaudi)代替‘犹大’(新英语圣经也是如此)。犹地是北叙利亚一个细小的国家。原则上并没有一种翻译或解释是叫人满意的。但重点是若耶罗波安二世的征服之地是远达大马色和哈马,则他已恢复以色列在北方的影响力,至所罗门时代的程度。 第25节第25节下说他的成就曾有亚米太的儿子约拿──那就是约拿书中的先知──作预言。在耶罗波安执政时,两位传讲一个很不相同的信息的先知是何西阿和阿摩司,他们的先知书显示,在军事和经济复兴底下,以色列在各方面都不见得有何可取之处。第26-27节第26-27节叫人想起神在十三章4至5节的回应,并以耶罗波安二世的胜利为神施行拯救的延续和高。虽然耶罗波安二世行在一世的罪恶中(24节),但这并没有影响事情的结果。事件并不是决定于一个王的顺服或不顺服,而是在乎神的旨意。十五1至十七41 以色列的最后岁月十五1-7 犹大王亚撒利雅这王的名字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13、30、32和34节作乌西雅;在列王纪下二十一章18节作乌撒。 他得到与两位前人相同的赞许(3-4节)。这次跟大卫的比较则不复存在。在他长久的执政时期里,作者特别提及的,只是他的皮肤病(可能并不是大麻疯,因这希伯来字包括许多同类的疾病)。历代志作者那较详尽的记载( 代下26>代下二十六)暗示亚撒利雅在位期间,犹大曾有一段复兴时期,跟以色列在耶罗波安二世治下的复兴相似。 作者没有指其皮肤病是一种刑罚,虽说是从耶和华而来的。可能作者只是要确证神在人的健康或疾病上掌权,而无意暗指一种报应。另一方面,历代志作者的叙述,则清楚指出王的疾病是一种惩罚( 代下26:16-21>代下二十六16-21),而若这事已广为人知,则列王纪作者可能认为已毋须再复述。 这病使亚撒利雅不能处理君王日常的职务,而约坦则与他共同执政。也许他的痛比乃缦严重,因乃缦的病并没有妨碍他在大马色宫中的职务。也许受这样病苦的人并不能履行身为君王的特殊任务。 十五8-31 以色列堕入灾难中耶户王朝结束后,以色列进入另一个不稳的时期,像巴沙死后的时期一样。但这一次,在幽暗的路上,并没有一线曙光。 政绩斐然之耶罗波安二世的继任人撒迦利雅,在位仅6个月便被杀害(8-10节)。 第12节第12节叫人留意到神曾对耶户说,他的后裔要接续他作王,直至4代( 王下10:30>王下十30)。撒迦利雅这样暴毙,使神的话看似威胁而不是应许。 谋杀撒迦利雅的沙龙虽篡位作王,但也不过一个月,便死在米拿现手中(13-14节)。沙龙甚至得不到作者以一般评估君王的方式去评估他。 提斐萨人不肯开城给米拿现(16节),表示他们不认他是王。[这城的位置不详,但我们不可把它与幼发拉底河上同名的城(王上4:24>王上四24)混淆。希腊文译本作他普亚,是 书16:8>书十六8列出之以法莲城邑之一。]米拿现在该城所作的暴行,是要警告另一个抱相同态度的城。 米拿现受欢迎的程度并没有增加,因他向人民征税,好把大量的银子交给亚述王普勒(又称为提革拉毗列色三世)。虽然新国际译本(译按:和合本也是)说亚述王曾‘攻击以色列国’,但希伯来原文不一定如是解。亚述文献中也提到米拿现进贡的事,但并没有暗示他是因亚述入侵而迫于这样做。 第19节第19节说米拿现把银子交给提革拉毗列色,是‘请普勒[即提革拉毗列色]帮助他巩定国位’,这又指出一个不相同的处境。米拿现是自愿把银子呈献的,因他需要亚述助他对抗一些不具名的敌人。(16节的提斐萨事件暗示以色列国内部反对此做法;他也可能是遭受一个在约但河东兴起之独立国家的威胁──参下文有关比加的事迹;又或是亚兰再次使以色列陷入危险中。)亚述文献显示这事件有两个可能的日期;主前743或738年。或许在这次呈献的礼物之后,还有一年一度的进贡。 无论米拿现遭受的是怎样的反对,对列王纪作者来说,他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他不离开耶罗波安的罪(18节)。 米拿现的儿子比加辖得到相同的评语(24节)。他在位两年即被杀(25节),也许表示他比其父所得的支持更少。 谋杀和继承他的比加,在行为上并没有改善,仍不离开耶罗波安的罪(28节)。他从约但河以东的基列带来一个分遣队,使一些学者认为他已在那里建立一个敌对王国。这理论有助于解释他20年长的任期(27节),若非如此,年代表上便容不下这样长的任期;可能他建立独立王国之初,已得到了承认。比加和他的支持者显然希望以色列结束向亚述进贡。比加的反亚述政策给提革拉毗列色蹂躏以色列的战役提供了解释(29节),以下在十六章7至9节再详加论述。比加政策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使他不受欢迎,这毫不希奇。他遭以色列最后一位王何细亚的杀害(30节)。 十五32-38 犹大王约坦约坦像前任的犹大王一样,只是得到些微的赞许(34-35节)。在他执政期间,作者特别提说的,只有他的建筑工程( 代下27>代下二十七有较详细的叙述),和比加与利汛的攻击,这事在下一章有更重要的角色。在这里(但不是在第16>十六章),这些攻击说是从耶和华而来的(37节)。十六1-4 犹大王亚哈斯:引言自亚他利雅死后,作者第一次一面倒地给一个犹大王这么差的评价。除了约兰外,亚哈斯是唯一被评为‘效法以色列诸王所行的’的犹大君王(3节)。在约兰的情况下,这句话特别指亚哈的背道( 王下8:18>王下八18),而在这里,情况似乎也一样,因为亚哈斯执政期间,背道(甚至献人为燔祭,以色列诸王也未受过这样的批评)是主要特色。十六5-9 犹大王亚哈斯:与亚兰和以色列争战自哈薛之子便哈达(13:25>十三25)之后,利泛是被提及的第一位亚兰王,而便哈达可能在主前770年左右逝世。主前738年,利泛在大马色作亚兰王,当时提革拉毗列色从他收取进贡。亚述文献也证明提革拉毗列色曾攻打以色列(15:29>十五29)和亚兰(16:9>十六9),而这些事件分别发生于主前733与732年。 对于这些事件,以赛亚书七章1至6节提供了更多的资料。该处指出利泛和比加欲建立一个,包括犹大的反亚述联盟。既不能劝服亚哈斯加入,他们便企图把他废除,而以他们心目中的人选(他比勒的儿子; 赛7:6>赛七6)来代替他。他们此计划若成功,大卫的王朝便会结束。 d200>mp390第6节第6节指利泛这次出征,‘收回以拉他,归与亚兰’,这是一个奇怪的句子,因为以拉他位于亚卡巴湾顶端,不可能曾受亚兰管辖。若用‘以东’来代替‘亚兰’(在希伯来文里,两字只有些微的差异),在地理和政zh i上,就都变得合理(译按:参和合本小字)。(修订标准译本作出更大的改动,它把‘亚兰王利泛’几个字全删掉了。) 亚哈斯对此胁迫的回应是寻求帮助(根据赛7>赛七,那是违反以赛亚的忠告的),他取了圣殿和王宫中的金和银,用作礼物送给提革拉毗列色。在寻求亚述帮助方面,犹大是学效以色列所行的(比较 王下15:19>王下十五19)──从以色列最终被亚述帝国吞并看来,这样做会带来恶果。 亚述王的回应,给以色列和亚兰带来了灾难。十五章29节记载了以色列的命运。比加在北面的国境被侵,其上的民被掳去;这地区后来给重组成亚述的省份,只给比加的继任人留下一片大大缩减了的国土。十六10-20 犹大王亚哈斯:异教的祭坛大概是提革拉毗列色在主前732年征服大马色后,并正当他重组亚兰,作亚述的行政区时,亚哈斯就前往探访他。 我们不需要以为亚哈斯抄袭他在大马色看见的祭坛,是臣服于亚述的一种表现。那个并不是亚述人的祭坛,而历代志下二十八章23节说,那祭坛是用以敬拜‘亚兰诸王之神’的,他们昔日曾在以色列显为强大。总而言之,亚哈斯把这祭坛引进耶路撒冷圣殿,只是表明外邦神只对亚哈斯有莫大的吸引力。祭司乌利亚听命而行(10、15、16节),表示他也像王一样叛逆神,否则他就是处于一个卑微的位置,不得公然违抗王命。第二个可能性较有可能,因他后来得到以赛亚的承认( 赛8:2>赛八2)。 第17-18节第17-18节列出亚哈斯在圣殿内所作的其他改动,而最后一项说是‘因亚述王的缘故’(18节)。这句话的确实意义不明。我们没有理由以为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曾强迫亚哈斯奉行亚述宗教礼仪,或他要求亚哈斯压抑犹大的民族宗教。也许‘王从外入殿的廊子’象征了王与耶和华信仰的联系,而因着某些原因,是不为亚述大君所接纳的。十七1-6 以色列亡国我们从亚述文献知道,何细亚是由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委任为王的(或至少王位是由他确认的)。因此,何细亚执政时,只是作亚述的傀儡王帝和臣仆。 经文(2节)说,他不像以色列前任君王那么坏──按十六章3节看,他的评语比犹大的亚哈斯为佳。因此,以色列竟在他执政期间灭亡,是一件讽刺的事。 何细亚不按例每年向亚述进贡,又意图与埃及结盟,引来亚述的震怒(4节)。‘埃及王梭’是指谁人,并不能确定。[他可能是利比亚法老奥梭冈四世(Osorkon IV)。另一个译法使‘梭’成为一个地方名:‘……往梭(也许是 Sais),去见埃及王’。]然而,此时埃及极之衰弱,不足以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何细亚此次寻求独立的行动,像早期的比加一样,最终只为以色列带来灾难。 这时,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已由儿子撒缦以色五世继任(主前726至722年),第4节说他把何细亚锁禁,囚在监里。由于这事不可能发生于第5节记录的撒玛利亚被入侵和围困之前,所以各项事件大概并非按年序来记述。3年的围城必曾带来饥荒和战栗(如在 王下6:24-30>王下六24-30一样),但圣经没有述说这些悲惨的场面。撒玛利亚曾两度被围困和得拯救( 王上20>王上二十; 王下6:24>王下六24至 王下7:20>七20),但这次他们得不到任何帮助。撒玛利亚城在主前722年,约在撒缦以色五世死时被攻陷。在亚述的文献中,撒缦以色五世的兄弟与继任人撒珥根二世自称是攻取撒玛利亚的人。撒珥根称被掳的人(6节)有27,290人。单是撒玛利亚,人口似乎没那么多,因而这可能包括以色列其他城市的人。被掳的人给安置在亚述帝国的偏远地区(6节),但我们不能完全确定这些地区的位置。 十七7-23 以色列历史的神学摘要何细亚比其前任者有所改进,可与以色列人一而再犯的罪作对比,但以色列的罪使灾难无可避免。随从‘耶和华在他们面前所赶出外邦人的风俗’(8节)在利未记十八章3、24至28节是被禁止的,那里预言被掳是不顺从的后果。在圣经的其他部分,‘邱坛’(9-11节)是用来敬拜神的地方,这在作者看来,是不合法的,尤其是在耶路撒冷圣殿建成之后。然而,邱坛并不是拜偶像的地方(如 王上3:3-4>王上三3-4)。这里的图画有所不同;作者批评以色列人建邱坛来敬拜外邦诸神。第12节所指的,是不可拜偶像的诚命( 出20:4-5>出二十4-5)。第13节第13节扼要地说出耶和华藉祂的先知向以色列和犹大所说的信息。第14-17节因此,在第14-17节,那些复数的动词(‘他们却不听从’,厌弃’、‘随从’、‘离弃’等)是指犹大,不单指以色列。的确,圣经只记述两个犹大君王──亚哈斯(16:3>十六3)和玛拿西(21:6>二十一6)──曾把人献为燔祭。然而,第16节的焦点显然是在以色列,因为所指的是耶罗波安所铸造的金牛犊( 王上12:28-30>王上十二28-30)。 当圣经说神从自己面前赶出祂的子民(18-20节),所指的是指把他们赶出应许地。这并非因为作者以为耶和华或多或少是受制于以色列境内,而是因为他认为以色列地是神子民行出耶和华之计划的主要舞台。犹大显然在19至20节再次进入场景里,而第20节的‘以色列全族’明显是包括犹大的(即所有从先祖以色列/雅各出来的支派)。本段把两个王国作出比较,因而也预期犹大的被掳。 最后的摘要(21-23节)把以色列的灾难追溯至耶罗波安的罪,因此叫人想起亚希雅的预言,即被掳是耶罗波安犯罪的最终结果( 王上14:15-16>王上十四15-16)。 十七24-34上 撒玛利亚其后的事件第24节第24节不应理解为以色列全地有外邦人取代了以色列人。撒珥根所提供的以色列被掳者人数(参上文17:6>十七6的注释)不可能是所有,或大部分的以色列人口。第24节所描述的,是在撒玛利亚和其他选出来的城中,有外邦人代替了以色列人。亚述人习惯以国中其他地方的人取代被逐出的人。其目的是冲淡他们的民族感情,使他们不容易叛变。第26节第26节所假设的因果关系听来牵强和迷信,但作者在第25节也持这观点。如往常一样,他希望确证耶和华在历史事件上掌权,并且要识别他自己的写作目的。根据作者从前对以色列之宗教习俗的批评,我们会以为从被掳之地遣回的祭司是拜偶像的。然而,记述中并没有暗示这一点,而他也没有因实行上的失败而受谴责。事实上,那失败只是部分的,因为外邦人虽没有离弃偶像,但也采用耶和华宗教的礼仪(33节)。像以利亚时代的以色列人一样,他们满足各种宗教要求,既敬拜耶和华,也敬拜他们传统的诸神(参 王上18:21>王上十八21的注释)。 虽然有些译本(修订标准译本、新英语译本)在第29节提到‘撒玛利亚人’(the Samaritans),但新国际译本却正确地译作‘撒玛利亚的人’。没有证据显示,本节的拜偶像者跟后来出现在新约(严格地奉行一神信仰)的撒玛利亚人,有何关联。第一世纪的犹太史家约瑟夫,长期影响着本段的翻译与诠释,他指他当日的撒玛利亚人,是从亚述迁来之外邦人的后裔(《犹太古史》Ⅸ, 14iii)。他的主张在历史上是没有根据的,只是反映他当时那反撒玛利亚人的偏见。但无论如何,第29节的‘撒玛利亚人’并不是迁进来的外邦人,而是以色列人,只不过他们的邱坛被外邦人挪用了。 十七34下-41 对以色列的最后评语虽然我们一般会以第34节为进一步对北方迁来之人口的批评(延续至第41节),但我们很有理由看这一节是要转移至另一个话题。这节的上半节确是从第33节延续下来的(‘他们直到如今仍照先前的风俗去行’),但最好把下半节译作一个开始:‘不专心敬畏耶和华,不全守自己的规矩……’(译按:和合本加上旁边小点的字,可圈可点)等。此处要表达的思想是,并非只有定居在北方的外邦人不能单单敬畏耶和华,因为没有人能,甚至‘雅各后裔……耶和华起名叫以色列的’也不能,单单敬畏耶和华。第35-39节第35-39节是撮写了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立约时之要求(呼应 申4>申四至 申6>六)。正如第20节一样,这里所指的是雅各所有的后裔,因此,第40-41节指责那些人不能遵守立约要求,而他们的后裔‘直到今日’仍然做不到;这里所指的包括犹大,不只是以色列。 本章给以色列和犹大的比较(此处和19-20节),预示犹大自己即将临近的灾难。 十八1至二十五30 剩下犹大十八1至二十21 希西家十八1-8 引言上一章圣经看来好像是犹大的恶兆,因为它强烈地暗示犹大将会遭遇到与以色列一样的命运。然而,到了这里,灾难来临的可能性似乎减低了。希西家改变了他父亲的政策,带领犹大从拜偶像的道路返回。他不但拆除所有外邦宗教的装饰,甚至连摩西在旷野所造的铜蛇( 民21:8-9>民二十一8-9)也丢掉了,因为铜蛇已错误地成了犹大人敬拜的对象(4节)。从考古的发现看来,这种危险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蛇在迦南的生殖崇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记号。 自亚撒以来,希西家是第一位王,给作者评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3节;比较 王上15:11>王上十五11)。此外,他是第一位把邱坛废去的君王(4节)。他那坚定的信靠和信心,实在得到极大的赞扬(5-6节)。然而,我们会看见,这高度的评价,在第二十章会稍作更改。 在希西家执政的概述中,作者特别提及他背叛亚述的事迹(7节)。用来描述他执政之概况的3章圣经中,大部分都用于述说这叛变的结果(18:13>十八13至19:37>十九37)。他那对抗非利士人的战役(8节)应理解为对抗亚述的一个立足点。迦萨早已被撒珥根二世征服,而希西家的战役伸展‘自到迦萨,并迦萨的四境’,目的大概是削弱亚述在该区的势力。若是这样,战役的举行,可能是在主前705年撒珥根逝世不久,并在其继任人西拿基立在国中建立坚固的力量之前。 十八9-12 亚述攻打以色列这几节经文看来好像是无意义地重复第十七章。然而,事件在这里是根据希西家的登基年份来记载的(9、10节)。读者会对比亚述对以色列的入侵,和第13节以后记载,亚述对犹大的入侵。因此,两段记载均以类似的用语来开始,字面义作:‘希西家王第四年,就是以色列王以拉的儿子何细亚第七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上来围困撒玛利亚……’(9节);‘希西家王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13节)。何细亚是比其前任者较为好的一位君王(17:2>十七2),但他反叛亚述的行动,给以色列带来了灭亡。希西家是比亚哈斯好得多的君王,而犹大在叛逆亚述中得以幸存──但仅此而已,如我们在下文所见。第9-10节第9-10节的年份资料跟第13节并不协调。若撒玛利亚在主前722年的败亡是希西家第六年(10节),则希西家在主前728年左右必已登基。希西家第十四年(13节)便应是主前715年,但我们知道根据亚述文献的记载,西拿基立对付犹大的战役是发生于主前701年。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些假设那是文士抄写上的错误,有些指那是涉及两个王共同摄政的问题。圣经中的对照性历史年表常出现许多复杂的问题,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十八13-37 亚述攻打犹大希西家对西拿基立之进攻的回应,似是即时的投降,并伴以大量的进贡(14-16节)。然而,在第17节,我们看见耶路撒冷又再次受威胁。有些学者认为此处所叙述的,是亚述两次不同的入侵:第13至16节记载了主前701年的事件,而第17节以后,则谈及后来的一场战役(也许在主前688年左右);亚述文献并没有记载这次战役。另一个解释是认为西拿基立强迫希西家进贡以后,又继续迫使他把耶路撒冷全然交出来。这与便哈达第一次围攻撒玛利亚时,一步一步向亚哈提出重大的要求相仿( 王上20:1-11>王上二十1-11)。正如亚哈划定界线,决意抵抗一样,希西家也拒绝把城交出。 亚述王从拉吉差遣3名高级军官前往耶路撒冷(17节),而他们当时正围攻拉吉( 代下32:9>代下三十二9;是次围攻也可见于西拿基立宫中一系列的浮雕中,而这些浮雕是出土自尼尼微城的废墟,其破坏性的后果由拉吉本身的考古发现清楚地证实了)。希西家朝廷中3名同样高级的官员到城墙去听西拿基立的信息(18节),那是由亚述的战场司令传达的(19节;战场司令音译‘拉伯沙基’)。 拉伯沙基的讲话中,重复使用了希伯来文‘倚靠’一字。整段话的主题是:耶路撒冷所倚靠的是谁?拉伯沙基把所有可以想出来的倚靠对象都嘲笑一番,藉以显出耶路撒冷并没有防卫的力量。他描述埃及为一根折断的芦苇,会把靠在其上的手刺透(21节),因而不可当作倚靠。以赛亚也批评以色列倚靠埃及的做法( 赛30:1-5>赛三十1-5, 赛31:1-3>三十一1-3),但他提供的另一个方法是‘求问耶和华’( 赛31:1>赛三十一1)。拉伯沙基进而否定耶和华是可以求问的对象,他没有指耶和华是软弱或不存在的,而是聪明地暗示,由于希西家已把敬拜耶和华的邱坛废去,因此祂不会作出回应(22节)。 第23-24节第23-24节的推论很难理解,但要点是最清楚不过的:犹大的军队太虚弱,即使西拿基立亲自供应马匹,他们也不能组成一队勇猛的骑兵队!最后,他复指希西家的改革是违抗了耶和华,称亚述来攻击犹大,是出于耶和华的命令(25节)。 这个司令员的理据很有压迫力:埃及本身太弱,不能施以援手;犹大自己的军队是不中用的;耶和华已转背不顾祂的子民;没有一个人可以给希西家提供帮助。难怪犹大的官员要求拉伯沙基用亚兰语来讲话(亚兰语是国际的外交语言),而不要用希伯来语(26节);他们恐怕这些话会打击耶路撒冷城的士气。拉伯沙基拒绝这样做,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要说给所有人听。 第27节在第27节,他简洁而生动地描绘饥荒的可怕,而那是被围困的城即将要面对的。跟着他直接向众人说话(28-35节),怂恿他们投降,答应那些自愿臣服的,必能过好的生活(31-32节)。他又再谈到宗教方面(33-35节),但此处有一个不同的逻辑推论:列国的神都不能拯救其民脱离亚述的强权,这样,耶和华又怎能拯救耶路撒冷呢?然而,列王纪余下的内容推翻了他的推论,因它证明,耶和华并不像别的神。 犹大的3位官员来到希西家面前撕裂衣服,以表示忧伤(比较 王下6:30>王下六30)。 十九1-7 以赛亚希西家听闻此信息,也撕裂衣服,披上麻布;在第2节,我们看见几位官员和祭司中的长老也都披上麻布──表示耶路撒冷正处于急难之中(至于麻布的意义,参 王下6:30>王下六30的注解)。给以赛亚的信息重点是,请他‘为余剩的民,扬声祷告’(4节)。代求是以色列先知传统的职责(参 出32:30-32>出三十二30-32; 耶7:16>耶七16, 耶15:1>十五1)。经文中提到余民,提醒我们犹大的坚固城已落在西拿基立手中( 18:13>十八13),而耶路撒冷已变得愈来愈孤立(参 赛 1:7-9>赛一7-9,那儿大概是指这段时间)。希西家的希望在于:西拿基立的信息得罪了‘永生神’;也许神已听见,并会对他加以谴责(4节)。 本章首20节常出现‘听见’一字词。希西家听见西拿基立的话(1节);他希望耶和华会听见这亵渎的话(4节),以赛亚叫他不要因所听见的话而害怕(6节);亚拿基立会听见一些风声(7节);拉伯沙基听见王已从拉吉上来(8节);西拿基立听闻特哈加的进侵(9节);希西家肯定已听见亚述王向别国所作的(11节)。在这一连串听见中,以赛亚向希西家保证,耶和华已听见他的祷告(20节)。 先知以赛亚在此带出耶和华的话(6节),而冲突则转移至一个新的层次。现在,与‘亚述大王的话’(18:28>十八28)对抗的,有真正的大君王──以色列的神──的话。以赛亚的第一个预言是简洁而扼要的:希西家不用惧怕;神主宰着西拿基立的行为,并会使他返回自己的地,在那里被杀。不清晰的是,当事件展开时,这预言跟事件又怎样相关呢?那‘风声’(7节)似乎是特哈加进侵的消息(9节),但这事本身并没有使西拿基立返回亚述去。这里并没有提及西拿基立败走(35-36节)的最终原因。 十九8-19 一封书信和一个祷告亚述司令员的撤离(8节)预示了预言的小规模应验:他听见西拿基立上来攻打的消息,便返回他主君那里。他当然并没有把所有军力撤离耶路撒冷,否则耶城就能得到粮食的补充。因此,我们必须假设他留下了一个不少的兵力在耶路撒冷城外,然后回去把这持续僵持的状态告知西拿基立。若立拿就是波尔纳废丘(Tell Bornat),它就是位于拉吉以北,而西拿基立的行动就表示他主要的大军正向耶路撒冷进发。他离开拉吉之前,必已成功地把它攻陷。 根据希伯来圣经,第9节直译是‘古实王特哈加’。圣经中的古实相等于与埃及南部接壤之地,即现今的努比亚或北苏丹(严格来说,并非修订标准译本中的‘埃塞俄比亚’)。在主前701年,古实的第二十五王朝统治了古实和埃及。圣经中旳特哈加是塔哈卡(Taharqa),该王朝的最后的第二位君王,在主前690至664年执政。本节称他为‘王’是出于追述,因为在主前701年,他只是一位王子而已,当时正为他的兄长法老示必库(Shebitku)出征。 特哈加的临近的消息促使西拿基立再向希西家传达另一个信息。西拿基立此时必是急于使耶路撒冷归服,以致他可以再结合南方的军队,去迎战特哈加的大军。虽然他的话跟33至35节相仿,但这里有一个新的转向。西拿基立似乎已察知以赛亚预言的要点,因为他也提及这要点(10节)。他并没有否定耶和华的存在,也不否定祂曾藉着祂的先知说话;他只是冠耶和华以骗子之名!进一步提供亚述所击败的诸城名单,只是表明亚述是不可匹敌的(11-13节)。 希西家接到的这个信息是载于书信上,他把信带进圣殿中。他的目的是让耶和华听闻这亵渎的话(16节)。他开始祷告时,承认耶和华虽‘坐在[耶路撒冷圣殿的]二基路伯上’,但祂的存有和能力是不受限制的。祂是‘天下万国的神’,并曾‘创造天地’(15节)。他也承认西拿基立所夸口的,确是实情:许多国的民确被征服,诸神被毁(17-18节)。但那些都不是真神。他恳求耶和华拯救耶路撒冷,好向世人表明,祂是独一的创造者和主宰(19节)。 十九20-34 以赛亚再出场跟第一个预言不同的是,以赛亚的第二个预言是冗长的,并以诗歌形式写成。以赛亚在开场白中向希西家保证神已听见他的祷告后,就分3部分来述说这预言。 第一部分(21-28节)是论西拿基立的。他描述耶路撒冷的居民(‘处女’)在西拿基立逃命时,都嗤笑他(21节)。先知责备西拿基立亵渎以色列的神,不单在他近期的言语中,更由于他把亚述得以大大扩展的功劳归给自己(22-24节)。他没有承认的真相是,亚述征服列国,是由耶和华的授命(25-26节)。西拿基立的错误在于以为他自己,不是耶和华,控制世界大局的人。他声称有至高的权力,又要求列国归服他,就是僭夺了神的位置。现在,由于他的傲慢,耶和华要使他从来的路转向(27-28节)。以赛亚书十章5至19节也有许多与此相同的主题。 第二部分(29-31节)是论到希西家。虽然耶路撒冷要忍受亚述围攻的后果,但她随即会复元。这是给希西家的一个‘证据’(29节),即一个可以令他清楚知道是出于神的手的东西。结束的那句话也出现在以赛亚书九章7节末。 第三部分(32-34节)关乎西拿基立此次战役的结果。这次围城不会发展至一场猛烈攻击。正常来说,亚述军队围城后,会向目标城邑猛攻。第一步,亚述人会筑起攻城的斜路,使撞墙槌能撞向城墙,而正当他们建筑这些斜路时,弓箭手会拿着盾牌发箭来提供掩护。这就是第32节所提及的。亚述人不会这样做,因为西拿基立会折返本国。神拯救耶路撒冷的最终原因不是由于西拿基立亵渎的话,也不是由于希西家的虔敬祷告,而是为了祂自己的荣耀,和祂应许大卫有永存的国度的话(34节)。 十九35-37 西拿基立的命运圣经只是简洁地,并以充满神秘色彩的用词,来描述亚述军中185,000人的突然死亡。从只是进攻军队的一部分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也许我们应看这次灾难并不限于那驻扎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军队,也包括西拿基立在犹大各地的兵力。亚述给这次战役的记述中,并没有报告这次讽刺性的灾难,这也是不足为怪的。从两份铭刻中所见,西拿基立记述这次事件,只集中提到他成功地平息了叛乱,而略过他攻取耶路撒冷的失败。这记载以一件正面的事来结束,就是述说他在尼尼微收取那些曾在十八章14节提及的贡物。当西拿基立在浮雕上记述这次战役时,他只着重讲述如何成功地围攻拉吉。 他的被杀(37节)发生在主前681年,应验了以赛亚早期的预言(7节),一份亚述文献也提及这事,但详情仍是很含糊。 二十1-11 患病与痊愈希西家患病的日期(‘那时……’,1节)暗晦不明,只暗示那是接近西拿基立进侵犹大的日子。但第6节提供了一个较清晰的年期:从所应许的15年的寿数,可算出那是希西家执政29年的第十四年(18:2>十八2),也即是西拿基立犯境的那年(18:13>十八13);而应许耶城得救,则指向第十九章的事件之前,而不是之后的一段时间。总而言之,这数章的事件并不是按年序来记录的。原因可能是这件事和接着的那件事(12-19节),显出希西家较不利的一个形象。这些事件刻意跟其他事件划分开来,是为了给十八至十九章的图画提供一个对照。作者在此处叙述这些事,而不在更早的时候,是因为它们跨向玛拿西的统治及其后果。 希西家在位第十四年时,只是39岁(18:2>十八2),一个不治之病对他来说,必定是很可怕的打击(20:1>二十1)。但他对此事的回应,并不如在亚述压境时之回应一样,反映出他的虔敬。在十九章15至19节,他的祷告肯定了神的主权,并以神的荣耀为念,但在这里,他却诉诸自己的忠心(3节)。神怜悯他,并派以赛亚来,向他叙述医治和拯救的应许,但那是神‘为自己和我仆人大卫的缘故’(6节;留意这节与19:34>十九34相似之处),而不是为了希西家的虔敬忠诚。先知这样发出预言,是为了更正希西家的态度。神先前提及大卫是希西家的先祖(5节),也是为了提醒他有关他在神所应许之国中的位置。 用无花果饼来医治皮肤病(7节)是古代‘民间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因此,希西家若没有尝试这种疗法,是颇为奇怪的。也许我们应假设他已尝试这样做,只是没有疗效,直至以赛亚传达了神医治的应许,这才奏效。 希西家要求一个兆头一事,与他先前满有信心的形象相比之下,又给他打了一个折扣。3日内痊愈已是一个神迹,足证神会赐他15年的寿数。但希西家要求一个神迹来肯定这个神迹!随后那神迹之本质很难明白,因为让日头投射之仪器的结构并不清晰。修订标准译本(及和合本)提到‘亚哈斯的日晷’(11节),假设在一种计时器上,日影向后退了10度。然而,圣经所指的,也可能是阶梯上的10步(新国际译本、新英语译本)。既有选择,希西家便在先知提出的两个神迹中,选了较明显的一个(9-10节),并且得到应验(11节)。学者尝试猜想这神迹怎样达成,但并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十12-19 从米罗达巴拉旦来的使节米罗达巴拉但[在巴比伦文献中称为玛尔杜克押拿伊典那(Marduk-aplaiddina)]在主前721至709年间独立地统治巴比伦。其后他被撒珥根放逐,但在主前705年撒珥根逝世时,他又再努力争取巴比伦之独立。在主前703至702年,他复辟了一段短时间,但最后给西拿基立驱逐出境,逃至西南面的以拦。遣使往见希西家,无疑是他寻求西方联盟去推翻亚述辖制之计划的一部分。这次来访与米罗达巴拉但在主前703至702年短暂复兴的背景很吻合。这次访问的原因既是为了希西家的病(12节),可见希西家的病持续了一至两年。事件或许真是这样发生的。然而,以赛亚书三十九章1节有关这事的记载,指这次出使是在希西家痊愈之后,即主前701年或之后不久(参上文1-11节之注释)。虽然米罗达巴拉但当时正在流亡,但可以想象,他仍在尝试于幕后加以影响。按现有的证据,这年份上的问题并不能解决。 希西家愿意给使节参观他的国库和军器(13节),表示他乐于与米罗达巴拉但结盟。由于以赛亚强烈反对与外邦结盟(参 赛30:1-5>赛三十1-5, 赛31:1-3>三十一1-3),所以他一直都大力指斥这种做法(16-18节)。他预示了巴比伦与犹大为敌,把犹大的财宝和人民掳去的那日子。希西家的回应显出了他自我中心和不肯悔改的态度。他因以赛亚谈到灾难要在他后裔的时候来临,而不是在他任内出现而感到安心。他假设‘在我的年日中,有太平和稳固的境况’,反映他对此次联盟感到满意。 本章因而以一个极大的悲剧来结束:犹大国最伟大的改革者,得到有关国度衰落和被掳的警告,而此处并没有悔改可扭转此事的希望。 二十20-21 结语在希西家其余的成就中,作者特别提到他挖池挖沟,引水入城的工程。历代志下三十二章30节也提到这工程,并附上一些地理上的细节。这大概是为防西拿基立攻城所作的准备,其设计是提供可靠的食水供应,而此水泉只可在城内取得(参 代下32:2-4>代下三十二2-4)。二十一1-26 玛拿西和亚们治下的倒行逆施二十一1-18 玛拿西玛拿西返回他祖父亚哈斯的旧路,把希西家所作的改革一概抹煞,好像这些改革从没有出现过一样。他重新设立邱坛,巴力和亚舍拉的敬拜像亚哈时代的以色列一样盛行,他又在圣殿中敬拜事奉天上的万象,污秽圣殿的祭坛。以人为燔祭和其他令人憎恶的行为也有出现。作者指这些恶行惹动耶和华的怒气(6节),听来像一个恶兆,而第7-8节引述那有条件的应许,使前景显得更为幽暗。犹大既没有遵行摩西的律法,以色列人不再‘离开……列祖之地’的应许,就难以得着应验。第10-15节第10-15节概述了玛拿西任内一些无名先知的信息,他们以严厉和不含糊的话,预言了犹大的命运。神会以审判撒玛利亚的标准来审判耶路撒冷(13节)。这里提到‘亚哈家’,是要像第3节一样,把亚哈和玛拿西再作比较。‘如人擦盘将盘倒扣’这鲜明的意象,象征了神要执行彻底的审判。‘所余剩的子民’(14节)可能指以色列灭亡后的犹大,但更可能指西拿基立入侵后,犹大国内大大减少的人口。神要离弃余民,把他们交在外邦人手中,表示祂不再给予子民特别的照顾。玛拿西治下的各种罪恶,只是以色列人固有之不顺从的再现(15节)。这几节经文使以赛亚勾划出来的灾难(20:17-18>二十17-18)显出悲哀的一面。 流无辜人的血(16节)可能指那些反对玛拿西政策的人被杀害,正如耶和华的众先知在亚哈和耶洗别年间被杀。 玛拿西下葬的‘乌撒的园’子,大概是皇室坟地的延伸,由亚撒利雅/乌西雅所建造(‘乌撒’是乌西雅的缩写)。 二十一19-26 亚们亚们与他父亲所行的一样,而他唯一的特点是最后被刺杀(23节)。‘国民’一词的意义难以确定;可能指国中某部分的人,而不是指全国的人。这群人在亚他利雅年间,热心地支持恢复大卫的王朝( 王下11:14>王下十一14)。这群人把杀害亚们的人杀了,立他年仅8岁的儿子为王,坐在他的位上(24节;比较22:1>二十二1),亚们与他父亲同葬(26节)。二十二1至二十三30 约西亚二十二1-20 寻得律法书在两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之后,犹大又出现了一位合乎大卫所树立之标准的君王(2节)。第3-7节在第3-7节,我们看见圣殿的修理工程在进行中,就像约阿施时候的工程一样( 王下12>王下十二)。在约阿施的时候,由于亚他利雅把圣殿破坏,用来敬拜外邦神只,因而需要修葺。约西亚这次工程,相信是由于圣殿在玛拿西和亚们期间曾被滥用。 在修葺期间,大祭司希勒家在圣殿里发现了‘律法书’(8节)。约西亚听见书记读出的律法书内容后,感到极之沉痛(10-11节)。结果,他再颁布书上的律例,如二十三章所叙述的。然而,我们不可因而下结论说,约西亚进行宗教改革,是因为他在位第十八年那年发现了律法书。修理圣殿的工程,表示律法书被看见时,宗教改革已在进行中;历代志作者的记载确定了这一点( 代下34:3-7>代下三十四3-7)。根据其后经文的内容,多半学者同意此‘律法书’若不是申命记,也是一本与申命记有密切关系的书。 约西亚的反应显示该书的内容确实很严厉。其中的要求未能达到,王甚惧怕其后果(13节)。王吩咐祭司、书记和臣仆去‘求问耶和华’,他们就去见女先知户勒大,而有关户勒大的资料,就只有这几节圣经。她住在耶路撒冷‘第二区’[14节;直译‘米斯尼’(Mishneh)],大概是在大卫旧城以北的地区,即所罗门圣殿和王宫周围一带。她居住的地区和她与一位朝廷官员的婚姻(14节)显示她自己是朝中成员之一。 户勒大只是冷冷地安慰约西亚。她肯定约西亚的结论,即耶和华要向犹大发怒,因为他们没有理会书上的要求。(对于没有遵守律法书,他们不能辩称因为律法书已遗失;此书之所以遗失,就是由于它已失去了重要性,估计那是玛拿西任内的事。)她再次提到会逐渐呈现的灾难,而这灾难显然是无可避免的(16、20节)。然而,约西亚得以免除亲眼看见灾难来临的痛苦,因为他对书中的要求作出了深切的回应(19-20节)。 二十三1-3 重新立约约西亚聚集全民的代表,在他们面前宣读律法书。‘众长老’(1节)原是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领,但在此君主制后期,这词可能指任何民间的领袖。宗教界则由‘祭司’和‘先知’(2节)作代表。此书现在称为‘约书’,因为在诵读其中内容后,王与众民要重新奉献,要按‘书上所记的约言’而行(3节)。这约的规条也称为‘诫命’、‘法度’、‘律例’,这些用字在申命记中曾多次出现(如 申6:17>申六17),用以形容神在西乃山与以色列人所立那约之律法。总括来说,约西亚是主持了一个重新定立摩西之约的仪式。他‘站在柱旁’(3节),那是传统上犹大君主受膏时所站的位置( 王下11:14>王下十一14)。这位置可能表示他作为领袖和约中成员的双重身分(参 王下11:17>王下十一17)。二十三4-20 各种改革这些章节分类列出所有玛拿西设立用以拜偶像的装置,这一切都要废除和毁灭。随着这报告之后,有重新立约的行动,暗示这些行动都是为了回应律法书上所说的。然而,其中几项包括了已经重修的圣殿范围(4、6、7、11、12节),即律法书被寻见的地方。因此,作者似乎是把发现律法书之前和之后的改革一并说出来( 代下34:3-7>代下三十四3-7支持这观点)。 部分需要焚烧的物件是用金属或石头制成的,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焚烧是一种象征的行动,而不是摧毁的行动;把灰拿到伯特利去(4节),和将焚烧亚舍拉柱像的灰撒在汲伦汉坟上(6节──以致灰尘也变得污秽?)的行动,意义也相同。 我们不清楚在第5节,约西亚怎样对付犹大邱坛那些拜偶像的祭司。‘废去’一词意思可能只是把他们罢免,也可指把他们消灭。约西亚对付撒玛利亚邱坛的祭司,肯定是采取第二种方法(20节)。然而,由于第5节的用语不及第20节那么明显,我们最好还是假设他们只是被罢黜。这些祭司跟第8至9节的祭司不一样。第5节所使用的希伯来名词,特别是指事奉外邦神只的祭司(‘拜偶像的祭司’),而这词并没有用于第8至9节。后者是耶和华的祭司,他们是在邱坛执行职务,而不在耶路撒冷。第9节意义颇含糊,大概是指他们给带回耶路撒冷后,便与当地的祭司(‘弟兄’)一同吃喝,但却没有参与圣殿的祭祀。 第5-12节的‘犹大列王’第5-12节的‘犹大列王’大概是指玛拿西和亚们,虽然也可指更早期的诸王。希西家的宗教改革,可能并未至于把他以前之王的陋习彻底消除;参下文13至14节之注释。 但凡与偶像敬拜有关的场所,都被污秽,以防再作此等用途。犹大各地的邱坛(8节)和陀斐特(10节)都这样被污秽;陀斐特是一个神庙,位于南面与耶路撒冷接壤的河谷。耶利米也提到陀斐特(这名的意义似乎是‘火炉’)是一个把人献为燔祭的地方( 耶7:31>耶七31)。所罗门在耶路撒冷以东之山上所设立的邱坛,也被污秽(13-14节)。约西亚的宗教改革必定比任何在他以前的改革更彻底,因早期进行改革的君主,显然遗漏了那些地方的柱像和木偶,没有把它们清除(14节)。 第15-20节在第15-20节,我们发现这次改革也伸展至北方众支派从前所管辖的部分地区。自主前721年,撒玛利亚陷落后,这地区已划为亚述帝国的一个省份。根据历代志下三十四章6节,约西亚的改革更远达北方的拿弗他利支派地区,该区早在主前732年已成为亚述的一个省份。约西亚能干预这些地区的事而没有触怒亚述,原因是自从主前630年左右,亚述帝国便开始崩溃,她也放松了对西部各省份的控制。历代志作者把约西亚在北方进行改革的日期定为他在位的第十二年( 代下34:3>代下三十四3),即主前629或628年。约在那时候,犹大本身必已停止作亚述的属国,不须作甚么便得以自由。 这部分的记载集中于约西亚在伯特利所作的事,强调他应验了耶罗波安时代那神人所说的话( 王上13>王上十三)。在第17-18节,作者特别提到有关那神人的事件。关乎约西亚在北部所作其余的事,作者只是概括地提说(19-20节)。 二十三21-23 庆祝逾越节约西亚的逾越节不单是一个庆祝他改革的大宴会。这逾越节是按着约书上所写的来举行(21节)。此处不是指士师或王国时代里,以色列人完全没有守过逾越节;要点是约西亚的逾越节在规模和守节的方法上,都是独特的。约西亚举行的逾越节,并不是一个家庭式的节日,如在出埃及记十二至十三章所见的,而是一个集中于耶路撒冷的全国庆典,与申命记十六章1至8节所记述的一致。(根据历代志下三十章,希西家曾在耶路撒冷举行一个全国性的逾越节大会,但那是不甚正规的,因举行的日期是在第二个月而不是第一个月。)二十三24-27 灾难不能逆转作者扼要叙述了其他的改革(特别是把玛拿西所奉行的废除;比较<=21:6>二十一6),而把重点放在遵从律法书上的要求。作者称赞约西亚所用的言词,跟那用于希西家的相仿(25节;比较<=18:5>十八5)。若我们按字面来看这两段赞美的话,会感到两者是互相矛盾的。但事实上,作者所用的只是夸张法,用以高度赞扬两位最接近作者之理想的君主。 然而,在二十一章10至15节所预言,并在二十二章15至20节由户勒大所证实的灾难又再一次重提。由玛拿西释放出来那犯罪和审判的冲力已一发不可收拾。以色列的厄运现已临近犹大国。 二十三28-30 约西亚之死犹大国中实行宗教改革的君王,没有一人是有快乐的收场的。约阿施被刺杀(<= 12:20>十二20),那学效他而行的儿子亚玛谢也一样被杀(<=14:19>十四19)。希西家被以赛亚警告,指犹大将会被掳(<=20:16-18>二十16-18),而约西亚则在战场上猝然死亡。户勒大的预言(<=22:20>二十二20)强调约西亚在世时,不会看见犹大的衰亡,但却没有提示他会遭遇不测。因此,对于他逝世的记载来得很突然;而更是由于此事只简单地记载于关乎他执政的公式结语中,所以令人感到震惊(比较<=12:20>十二20关乎约阿施被杀的略记)。 那年是主前609年,而背景则是亚述帝国的晚期。亚述的城邑亚述 (Assur) 和尼尼微已落在巴比伦和玛代手中,而亚述最后一位君王亚述乌巴列 (Ashuruballit) 则已逃往米所波大米西北面的哈兰。埃及法老尼哥宁协助亚述,也不愿面对一个不认识的政敌(巴比伦),因而带兵协助亚述乌巴列抵御进一步的攻击。约西亚不想看见亚述势力重振,于是在埃及军队取道巴勒斯坦北上时,试图阻止他们。他在这次行动中被杀,但他的干预可能阻延了尼哥的行程,因而足以影响事态的发展。哈兰落在巴比伦和他的盟国手中,而亚述则全然败亡了。 二十三31至二十五30 犹大灭国二十三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