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 注释导 论历代志上下原是同一卷书,而其希伯来文的书名为‘那些日子的事件’,即严格来说,是‘日记/日报’,虽然我们也许更应称之为‘年报’(即那些年日的事件)。旧约的希腊文版本,即七十士译本,称本书为Paralipomenon,即‘拾遗书卷’,因为本书骤眼看来,好像是把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历史重述一遍,其中加上上述两卷书遗漏了的资料。读本书时,我们很快便知道这名字并不足以表达书中内容,因为历代志显然不仅为撒母耳记和列王纪补遗,许多关乎这两卷书的内容,本书也会略而不提;当两段历史讲及同一个故事时,它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述。把圣经翻译成拉丁文的学者耶柔米说,本书实际上是‘整段神圣历史的编年纪’,而现今英文和中文圣经的书名,就是按着他这说法而产生的。正如耶柔米指出,本书所涵盖的,不仅是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历史,更是包含整个旧约故事,由亚当一直至作者写作的年代。 作者与写作年代 波斯王古列于主前539年崛起,征服了巴比伦后,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纷纷返回本土。由于历代志多次以肯定的态度提及此事,所以本书显然是被掳归回后写成的。许多学者认为,历代志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都出自同一人的手笔,而这人就是以斯拉,他大概是归回故土后不久便写成这些书卷。但我们也大有理由把历代志的日期定得较后,约在主前第四世纪。若是这样,作者就无从稽考了。学者通常简单地称他为‘历代志作者’。不管怎样,我们所知的,是本书乃为犹太人而写成的,他们已回归,在耶路撒冷一带定居,有一座重建的圣殿,并有亚伦族系的祭司(却不再有大卫家的君王,因为犹大已成为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内容 历代志所涵盖的历史时期虽然十分广阔,但内容主要集中在王国时期,即一段为期约450年的历史,由一系列的君王所统治,就是从扫罗至西底家(约主前1050至600年)。撒母耳记与列王纪肯定是本书主要的资料来源,另外还有一些现已失传的补充材料。有人认为历代志的作者引述未见的史料,绝对非虚构;他也许是依据其他准确的材料。历代志上一至九章收集了一些名单,然并未盖全,但多半是家谱,把神子民的故事,从圣经时代开始串连起来。历代志上十至二十九章涵盖大卫执政的日子,而历代志下一至十章则包含所罗门在位的事迹。历代志下十一至三十六章讲述其后继任的君王──即以色列南部犹大国的诸王,直至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止。 写作目的 本书讲述历史的态度,跟撒母耳记与列王纪迥异。不同之处,正是本书的特点是关乎作者的神学观点──神和祂子民的史实,是他特别关注的。全书假设读者对历史事实已经知晓,而本书的目的是解释这些史实。 全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他专注于大卫的皇室家系,集中描述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王国(对于主前931/930年以后分裂出来的北国诸王,作者并不感兴趣)。此外又用了大量篇幅来描述所罗门的圣殿、圣殿中的祭司制度及圣殿的崇拜。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他希望鼓励与他同时代的人,全心全意参与‘建造第二圣殿’;他们重建这圣殿来代替所罗门的殿,却远不及旧殿那么宏伟华丽。我们若留意作者把焦点集中在所罗门的圣殿(他们当日确有一座同等的圣殿),也叫人注意大卫的宝座(是他们所缺的),我们便能更深广地了解作者的信息了。作者不仅要谈及宗教礼仪,也同样谈及政zh i架构。这样双重地强调王位与圣殿、君王与祭司,在各时代都是适切的,因为前者的重点关乎神怎样管理祂的子民,而后者的重点则关乎神的子民怎样回应祂。 这便帮助我们解释作者对分裂之王国的看法。按一般的说法,北国称为以色列,南国则是犹大,但真正的‘以色列’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圣经要透过大卫的子孙向他们彰显真正的王权,并透过亚伦子孙向他们表明真正的祭司职。那就是指南国的人(除非他们反叛了),但也同样包括北国的人(若他们愿意回转)。关于这一点,历代志下十三章是一章重要的经文(特别参4-5、8-12节)。因此,作者依常使用‘全以色列’这说法,谈到她再次联合为一,并得着更新的可能性,并描绘出一幅理想的以色列图画──那并非任何时代的以色列国照片,而是把不同时代,从不同来源混合拼集而成,好像一个万花筒一样。 他以类似的方法提到理想的以色列,以继承大卫与所罗门作王的形式,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王权。正如前文提到,历代志当代的读者对这两人的故事都很熟悉,也认识他们的为人,知道他们各自严重的错失,但也有伟大的美德。因此,我们要像早期读者一样,明白历代志作者在此描画的大卫和所罗门,是一幅‘官方’的画像,为要补足(却不是否认)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中记载二人真实的一面,有好的也有坏的,这是一幅真实的画像。描述并非不准确──只是作者选择性地取材而已。他叫我们留意帝王们执政时的某些得失,让我们看见神管理子民生活的不变法则。 主题历代志作者对当代的盼望,以及给后世的信息总有这些方面,同时也包括另外3个特色。一个是延续性。他以开首9章圣经的名单带出这特色;他以这些名单,把历代神的子民连系起来,并藉着他提到不变的原则,把他们更深地连系起来。他想告诉我们,纵使环境有所改变,同样的原则也必能应用在神今天的子民身上,正如昔日一样。 另一个特色是所谓‘报应’──罪有应得,也意味着顺命蒙福。不过话虽如此,圣经一贯的观点,并和历代志的作者也知道,实际的情况远远比这复杂,但属灵的因果原则,基本上是真实的,结果是每一个新的世代总有新的盼望:简单地说,‘我若悔改,便得到饶恕’。新约只是阐明这个原则。基督徒像旧约的以色列人一样,会发觉顺服和不顺服,都有无可避免的后果;不悔改的人要因拒绝基督这基本的罪而受罚,而当他听从福音,他便得到祝福。 最后,历代志有令人惊讶的统计数字,如金钱的数量、军队的人数等等,跟撒母耳记和列王纪有出入,往往庞大得叫人难以置信。事实上,许多差异都即时可以解释,而许多似乎夸大的地方,可能因为是误解用字,如‘千’常指一个比千人为少的作战单位;也可能由于手民之误,像我们今天在数字上多写了一个‘0’,或漏写了小数点等。许多这样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释。我们大可任由这些疑点存在,只要记得历代志作者在其他方面是一位准确的历史家;他关心神在世上作工的不变原则,而他的努力,成绩斐然;由于他和初期的读者比我们更熟悉早期的历史(撒母耳记/列王纪),并且与这两段历史描述的世界更接近,因而在我们感到困难的问题上,他们都轻易地克服了。 应用纲要 历代志的作者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是基于神子民的地位,就知道被掳归回的人真正要重建的是甚么:重建对神的敬拜──在生命上尊神为主。我们也须对自己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正确地面对现况,校正我们生命的方向。注 释一1至九34 连系历代志开首数章的风格,对现代读者来说十分陌生。我们可能会读得不耐烦,怀疑冗长的记录对我们有甚么价值。正因如此,我们即使难以接受本书的风格,但仍要记得本书的内容,因为本书所录的,是那些熟读旧约的人所熟悉的,而对历代志当代的读者来说,就更是这样。 一章1节至九章34节是本书余下经文的正式引言,因为历代志作者在此所作的,在全卷书中都一再出现。他把人所熟悉的事实,就是神子民的故事,以全新的方式记下。他所写作的,涵盖了整个故事的时期,从起始直至差不多是作者身处的年代;虽然自然地略去很多细节,但他却能把许多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包涵其中。因此,他的史观既具包容性,也补充个人方面。 首9章经文一般称为‘家谱’。当中确实详列许多世系,这部分可借助圣经中较熟悉的经文来理解。比如创世记第五章指出,神怎样使人类按着祂的计划,分布在地上,又如何在人类犯罪后仍保守他们。马太福音第一章指出,那被差遣要从罪中把人类救出来的,最后怎样来到世间。同样,历代志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神从不会忘记为人类谋求福祉。 即使如此,‘家谱’一词也不足以形容这几章圣经,因为当中确实包括别的名单。这些名单的共通点是当中的名字不单是凑合一起,而且是互相连系的。无论是父子关系或是别的连系,都告诉我们,神不断在其子民的事迹中动工。 一1至三24 历代的连系一章1节至三章24节的家谱,追溯自人类历史起头,直至约主前400年左右,即历代志写作的年代。在一端记载的是全人类的祖先亚当;在另一端记载的是在被掳结束后,再次定居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本书就是为这群人而写作的。这关系是透过挪亚、亚伯拉罕和大卫,以一条连续不断的线发展出来的(有些分枝被提及,有些则省去)。一1-3 亚当的后裔这名单来自创世记(创 5:3-32>五3-32),并且只是从亚当至挪亚共10代的名字。一4-27 挪亚的后裔在这世系的开始,最初的分枝先列出挪亚两个幼子的后裔,后来才记载含的后裔,而含的家谱是这世系的主干,情况正如创世记第十章。作者把创世记第十章稍为简化,又把创世记十一章10至26节大幅删减,写成4至23节和24至27节。历代志作者也把创世记中有关宁录和法勒(10-19节)的简单记述抄录过来──书中有许多这类偶尔出现的评语,这是首两个,用意是使枯燥乏味的名单多添生动的修饰。一28-33 亚伯拉罕的后裔主线也是在最后才提及,因此在以撒的家谱出现之前,有以实玛利的家谱(创 25:12-16>创二十五12-16的撮要),和别的同父异母的家谱,他们即既非撒拉,也非夏甲所生的儿子,而是基土拉所生的众子(创 25:1-4>创二十五1-4)。一34-54 以撒的后裔历代志再次先列出家系的旁枝──‘以扫的儿子’(35节),其后才叙述以扫弟弟雅各那更重要的家谱。作者再一次把资料简化( 创 36:10-14>创三十六10-14、 创 36:20-43>20-43),假设读者已从创世记三十六章9节,知道为何把以扫(34节)、西珥(38节)和以东(43节)几个人相提并论。以东诸王并非按家谱列出,而是按王位的继承,而诸族长可能连这种连系也没有;无论如何,这些名字之间都有些联系。这些民并非只有名字;文中给两个哈达的描述(46、50节),像给宁录的描绘一样(10节),在他们的名字上加添了一些真实感。二1-2 以色列的后裔历代志作者从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描述下来的主要世系,现在到了以扫的弟弟雅各。作者只在其中一章圣经使用‘雅各’一名,事实上他是从另一位作者引述过来的( 代上 16:13>代上十六13、 代上 16:17>17; 诗 105:6>诗一○五6、 诗 105:10>10);他自己则沿用另一个名字──‘以色列’。以色列──在他那年代仍奇迹地存在的民族──的延续,以及神一直保守他们的恩典,是作者一个重大的主题。因此从本书开始,他便选用这个名字。二3-9 犹大的后裔这些关系多半都曾在创世记四十六章12节(比较创 38>创三十八)和约书亚记七章提及。希幔和以探两个名字,也在诗篇八十八和八十九篇的标题出现(参王上 4:31>王上四31),这暗示历代志作者对以色列的王位和皇室后裔,跟他对以色列的圣殿敬拜是同样关心。从这里开始,他是最先(不是最后)处理皇室的家谱。 他对全以色列和属神子民的一切,同样感兴趣。他在这里透过4个名字表达这一点。犹大娶了外邦女子‘书亚女儿’,而他与他玛又发生了乱伦的关系,不过藉着神的恩典,两人都得以载入家谱中,他玛更有很独特的权利(参 太 1:3> 太一3)。这些跟以斯拉记和民希米记的重点有别(参导论对作者的介绍)。另一方面,珥和亚干都出生于‘圣洁的家庭’,但并不能保证他们自动得蒙神的喜悦。二10-17 犹大孙儿兰的后裔这世系生了耶西,及后是大卫,而大卫将被历代志作者看为整个以色列历史的中心。‘家谱’的观念在这里特别适用;耶西的树(参 赛 11:1>赛十一1、 赛 11:10>10)是中世纪宗教艺术中一个熟悉的意象。历代志作者再一次对家谱的主干(10-12节)和分枝(13-17节)流露关怀。他不是从单一的资料来源,编成此部分的家谱,当中大部分条目都可在圣经找到(民 2:3>民二3; 得 4:19-22>得四19-22; 撒上 16:6-13>撒上十六6-13,此处称大卫为耶西的第八子; 撒下 2:18>撒下二18)。他似乎是一手把资料编集起来的,又由于这里所列出的各代,不足以涵盖犹大迁居埃及和所罗门建圣殿之间的9个世纪( 出 12:40>出十二40; 王上6:1>王上六1),因此我们相信,他关心的是家谱的延续过于完整性。(请注意圣经家谱往往采用‘弹性’的处理手法,因为在圣经的语言中,‘父亲’可以指任何男性的先祖,而‘儿子’可以指任何男性的后代。)二18-24 犹大孙儿迦勒的后裔本部分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些地方不易解释。第18节第18节可能是‘迦勒娶阿苏巴为妻,生了耶略(女儿?)’,而第24节可能是‘希斯仑死后,迦勒往他父亲之妻以法他那里,她便给他生了……’。无论如何,我们不应将这个迦勒,与民数记十三至十四章的迦勒混为一谈。民数记的迦勒,是与这个迦勒的后裔比撒列为同辈的人。比撒列在这里(20节),又把作者对王位和圣殿这两大关注点连系起来──这个比撒列带领建造原来的圣所( 出 31:2-5>出三十一2-5),同时又列在大卫的皇室家谱里。二25-41 犹大孙儿耶拉篾的后裔描述了不同的分枝后(25-33节),这家谱代代相传,直至以利沙玛(34-41节)。若那是一份完整的家谱,则以利沙玛大概是与大卫同代的人;若这家谱是选择性的,有些地方曾被删减了,而‘父亲’是指‘先祖’的话,以利沙玛便可能是与历代志作者同时代的人。更重要的是另一个外邦人耶哈的出现(34-35节);他像书亚女儿一样(3节),在似乎没有任何异议之下,被引进以色列的母系中,虽然她代表迦南,而他则代表埃及──以色列出埃及前和出埃及后的两大敌人(根据34节,第31节的亚来可能是示珊的一个女儿或孙儿)。二42-55 迦勒的后裔(重述)此处出现更多迦勒的后裔,但不表示作者的思路紊乱。相反地,这样‘重复较早时的主题’,是特别细意的编排;若留意二章10节至三章9节所讨论的次序是兰、迦勒、耶拉蔑、迦勒和兰,便明白这刻意的编排。这种‘交错式’的写作形式,在圣经多处都可看见。户珥把两个迦勒的家谱连系起来(19、50节),但此处的第二个家谱大体上是提及一些新的资料。亚弗、希伯仑、基列耶琳和伯利恒(42、50、51节)并不是人物,而是地方── <a=D206> (译作‘基列’)和<a=D207>(译作‘伯’)分别是指‘城’和‘家’──而‘祖’可译作‘创立者’或‘首领’。同样,第52至55节似是谈及部族,而不是个人(像1:11-16>一11-16的国族)。三1-9 兰的后裔(重述)所列出的是从大卫所生的家族,用以平衡(上述兰的后裔部分)大卫之前的家族。参考的资料可能是撒母耳记下三章2至5节,五章5、14至16节,纵然历代志这次有更详细的记载,列出大卫的后裔不少于19人。三10-16 所罗门的后裔这里涵盖大部分王国的日子,虽然作者只是提及各个王的名字(第4节只有‘作王’一词);他在这几章圣经里所关注的,是人和他们的关系。所列出的大量材料,现要缩减为单一的主线,就是列王的家谱。既使这样,当中并未包括每一位以色列君王。扫罗并不在其中,亚他利雅和所有于王国分裂后在北国作王的也不包括其内。此处所关心的只是从大卫而出的后裔。作者的参考资料当然是整卷列王纪上下── 一份极之简单的名单!三17-24 约雅斤的后裔此处忽略了以色列历史的两个重要转捩点──被掳与复兴。正如君主制的唯一暗示是‘大卫……作王’(4节),此处唯一的暗示是‘耶哥尼雅被掳’(17节)。作者看重的是以色列民,尤其是大卫的后裔,他们一直幸存,而这家族当时的后人──以利约乃的的众子(24节),正是把由亚当开始的故事延续至本书写作的年代。附注这里有两个难题。圣经各处都称所罗巴伯为撒拉铁的儿子,而不是毗大雅的儿子(19节);有一种解释说毗大雅娶了寡嫂为妻,所生的儿子算为撒拉铁的儿子(参 申 25:5-6> 申二十五5-6)。第22节的‘示玛雅的儿子是’几个字,若是错误地加插在这节经文中,句末的‘共六人’才解得通。四1至七40 家庭的连系在一至九章中,作者不只一次记载犹大和便雅悯的家谱。为甚么呢?犹大在一至三章出现时,是大卫皇室家系的一员,而大卫家系是这几章圣经的主题;便雅悯在八至九章将以扫罗皇室家系的身分出现,而扫罗家系便是这里的主题。在四至七章里,犹大和便雅悯是从以色列这主干分枝出来的两个支派。四1-23 犹大支派这名单跟第二章有几点相关,但大体上,我们并不清楚两者有何关系。然而,像先前一样( 1:10>一10、 1:19>19等),作者在此不单写下他所关心的一些要点,而且还是一些重要的要点。第一,这些人物是真实的。其中有一些名字如伯利恒和提哥亚(4、5节)──‘祖’在此乃指‘创始人’或‘首领’参(2:42-45>二42-55)──提醒读者,本书的背景是真实的,并非虚构。名字的意义和居民的职业又额外提供了真实感:‘伯利恒’是‘饼家’,‘珥拿辖’(12节)是‘铜城’;‘革夏纳欣’(14节)是‘匠人之谷’,在别的城市,则有许多细麻布工人和窑匠(21-23节)。 第二,这些人证表明了一些属灵的原则。雅比斯受称赞(9-10节),因为他的名字在希伯来文的意思是‘痛苦’,会视为不祥;但他常常求告神、信靠神,因而扫除了这样的迷信。米列(17-18节)娶了一个埃及人为妻──这几节经文引起争议,但这事实明显是把外邦人引入神子民中的另一个例子比较(2:3>二3、2:34-35:>34-35),也是历代志作者眼光广阔的典范。基尼洗人迦勒(15节)后来是知名的人物( 书 14:6-15>书十四6-15),他可能也是外族人,并非生于犹大支派,而是被接纳得以进入犹大支派的。四24-43 西缅支派跟着谈到西缅,这支派常跟犹大相提并论,并因西缅支派而得分享着犹大辽阔的领土。约书亚记十九章1至9节列出西缅得地时,也提及这一点,而第28-33节把约书亚记列出的城邑抄录过来了。这些地理方面的记载,以及此处家谱的记载,比四章1至23节少得多,这显示西缅支派在土地和人口方面都在下降,那是历代志读者清楚知道的(第27节的示每是例外)。另一方面,以色列的任何支派都不会完全衰退枯萎,第38-43节便指出了西缅支派的重要性。五1-26 约但河东的支派像西缅支派一样,作者接着谈到的几个支派,只是列出他们的地理环境。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个支派定居在约但河以东,那是在8节下至11和23节提及的地区,这地区称为基列。作者指出流便是‘以色列的长子’(1节),虽然长子的权利已转给约瑟(因而给了以法莲和玛拿西),而长子的地位则为犹大所有( 创 35:22>创三十五22, 创 48>四十八 , 创 49:4>四十九4、 创 49:8-12>8-12、 创 49:22-26>22-26)。像在西缅支派的描述,此处谈到好些战争。基列地的支派都一起参与19至22节的战役,并遭受第26节的入侵。若这场对抗夏甲人的争战,跟第10节提及的争战相同,那么与夏甲人之战,加上被掳事件,是在他们占据约但河东的300年里,首尾互相呼应着(10-26节;3-6节中流便的世系明显是省略了多个世代)。两件事证明了一个基本的属灵定律:前者证明胜利是由于信心的祷告(20节);后者说明失败是因为不信的悖逆(25-26节)。六1-81 利未支派从81节经文及其中心位置,可以清楚看见,利未支派极其重要,原因可从利未支派的历史中看见(1-30节)。以色列的大祭司是利未次子哥辖的后裔。祭司和君王制度,共同构成历代志的主轴。因此,这里列出的利未家谱是远及被掳的时候(15节);我们再次看见,本书的连续性比历史大事更为重要,而在本章中,并没有提及这类历史大事(连出埃及的事件也没有提及;摩西的名字只是如常地列出来,3节)。而第10节是建殿之外重要的事件。若正如许多人的主张,附注是属于第9节,那么这句话便是整个名单的中心点,因而此处也有一种格式上的编排,为了显出圣殿和祭司的中心位置。跟着是列出别的分枝,其中一枝包括了伟大的撒母耳(27-28节),但也像摩西一样,没有得到任何优待。 3位歌唱者的首领希幔、亚萨和以探受委任──他们来自3个不同的利未家族(33、39、44节)──可见利未支派的职任,也跟本书的中心要点有关,重点就是大卫与所罗门的执政。作者也是对准这个焦点,列出了从亚伦所出的12代后裔,都是负责献祭烧香的大祭司(49-53节)。 利未支派遍布全国(54-81节)。利未人并没有自己的支派领土,但其余各支派都要给他们城邑和土地。作者这样的记载很特别,因为当时环境变迁;他好像要指出,无论国中发生了任何改变,也必须保留一个‘原则’,就是要有一个具代表性的祭司制度。 七1-12 军人支派这里出现一件新事:谈及一个支派的军事力量。与上述的名单比较,这里只有极少的名字(对于从以萨迦至大卫这九百年来说,所列出的只是小部分人,1-2节),可能因为作者缺乏这些家谱,所以用了军队的普查名单来填满这空间。然而,大卫时代的勇士却在其中。昔日的以色列,跟作者时代那大大缩减了的以色列,分别极大,我们必须看深一层,了解真正的情况。附注对于此处庞大的数目,请参导论。此处并没有提及但支派(除非第12节下应读作‘但的儿子户伸’,比较 创 46:23>创四十六23)。 有人认为,整个便雅悯的部分(6-12节)实际上是关乎西布伦(好像但一样),他并没有在名单上出现;而真正的便雅悯家谱是第八章,与第四章的犹大家谱平衡。另一方面,创世记四十六章21至24节的次序:便雅悯/但/拿弗他利,可能指出七章6至13节也有相同的次序。七13-40 其余的支派玛拿西和以法莲部分甚难解。首先,所谈及的基列(是地方还是人物?比较 民 32:39-40>民三十二39-40),使我们弄不清14至19节所列出的是整个玛拿西的家谱,还是半个支派的家谱参(<a herf=5:23>五23),而玛迦的身分奇特(除非我们从第15节删掉一些字,而读作‘娶了一个妻……名叫……’)。下一部分同样意义不明,第22-23节的以法莲,是支派的创始人和约瑟的儿子(生于埃及, 创41:50-52>创四十一50-52),还是一个有着相同名字的后人?其余两部分的含义倒是清楚直接。 我们不要藐视这些支派,纵使他们后来成了背逆的北国成员。作者指出,像他在较早前的家谱一样,非以色列人也可加入以色列的世系(14节),杰出的人物也能由此而生(27节),而女性也有独特的地位(15节下和24节;参 民 36>民三十六章)。八1至九34 王位与圣殿的连系也许第八章的便雅悯,是一连5章经文的最后一章,与第四章的犹大平衡──首尾都有一个皇室支派,而利未这祭司支派,则放在中央(第<a=6:1>六章;参7:6-11>七6-11之注释)。第九章又再记载不少关乎利未支派(1下-34节)和便雅悯支派(35-44节)的事件,一个是祭司支派,一个是皇室支派,从而引入本书下一个主要的分段。我们也可看第四至七章众支派的概览,而八章1节至九章34节为了下一部分而记载,以便雅悯(皇室支派)和利未(祭司支派)为背景,而九章35至44节是重复便雅悯名单中的相关部分,好引进扫罗的故事。八1-40 从便雅悯预备了王位第1-28节第1-28节名单的范围,可与犹大和利未相比。它跟别的便雅悯名单很不相同(例如7:6-11>七6-11; 民 26:38-41>民二十六38-41),而这部分跟别的材料似乎没有任何连系;像在别处一样,原因可能是‘儿子’可以指在另一个时间或地点的后裔。我们仍看他们是全都系于同一个支派的。第29-40节第29-40节提到支派中一个特别的世系,那是扫罗的世系。九章34至44节会再复述,作为王国历史的引言。但好像挪亚、亚伯拉罕、摩西、约书亚和撒母耳一样,作者没有特别提到扫罗,更没有提到他在世时的重要事件。一如往昔,历代志关心历史的延续过于历史的改变。 基遍是一个地方(29节),像耶路撒冷一样(参<a href =4:1-23>四1-23之注释)。若在第30节(参 9:36>九36)加插民珥一名(如新国际译本),假设他的兄弟和儿子都名叫基士,而历代志与撒母耳记的历史都不必提供完整的家谱,我们便可弄清住在基遍之家族的关系,使这里的记载与撒母耳记上九章1节协调。此处所记扫罗的世系若是完整的,它便是约在被掳的时候结束;若记载并不完整,它持续的时间会更长,纵使它在十章6节的事件之后发生,但已不再是皇室家族。九1-34 从利未保存了圣殿若四至八章是一个单元,九章1节上便恰好结束了这单元。作者在九章1节下至2节,又再轻描淡写地介绍出下一部分:历代志在列出被掳归回者的名单前,只用一句话交代了被掳的事。名单跟尼希米记十一章十分相似,而当中多半提到利未人,纵然在4个部分(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和殿役;2节)的第一部分也包括以法莲、玛拿西、犹大与便雅悯(3-9节)。作者从不放弃‘全以色列’的理想,他盼望北国复兴,与南国再次联合。祭司出于亚伦家族(10-13节),他们在以色列宗教里负责献祭事宜;利未人有别的宗教职务(14-16节);而殿役或守门的,则负责一般事务(17-34节)。 若八章1节至九章34节组成一个单元,这两部分就包括本书所关注的时期──便雅悯部分引进君王时代,利未部分则从被掳谈起,因而再次强调历史的延续性。 九35至二十九30 大卫历代志作者接着用了20章的篇幅,讲述大卫的事迹,因此在他的故事编排中,大卫显然有着无比的重要性。然而,因着父子同时的记述,所罗门的故事几乎也占去同样的篇幅(首次在二十二章介绍出来),因此我们应把两位王并列,看他们共同树立的理想君王的榜样。由于本书的两大主题是王权与祭司职分,可以说大卫确立了宝座,而所罗门则建造了圣殿。一个是争战的勇士,一个是和平的使者。即使如此,两个主题──宝座与圣殿──在两人执政期间,都占有显着的地位。 大卫与所罗门的时代,在此描述为理想的国度,因此,本书对他们的描绘,跟撒母耳记/列王纪有所不同。那里所描绘的,是有人性的软弱,会犯错的君主;而此处则是两位明君的官方画像。作者并非要掩饰王的过错;因为人人都知道他们所犯的罪也晓得他们愚蠢的行径。作者只是选择性地记载,好把在他们贤明伟大背后的原则说明出来。 九35至十二40 王与子民前任君王扫罗──以色列的首任君王──在此背景下失败,把一个王国交给了大卫,他成为了联合王国的焦点人物。虽然他已作古人(对历代志作者、读者和我们而言),但他体现着恒久不变的原则,那是神子民的生命要得着塑造。九35-44 第一位王的家谱在此以前,‘历代志’只等同于一些家谱、名单。从现在开始,它有了新的元素──故事的叙述,以色列国度的历史──而最后一个家谱,把第一个王介绍出来了;这家谱是引自八章29至38节的重述。十1-14 第一位王的失败撒母耳记上用了23章来描述扫罗在位的事迹( 撒上9:1>九至 撒上31:1>三十一章),作者却省去了22章。他只讲述扫罗之死,并加上两句评语(13-14节)。对作者来说,扫罗的命途怎样逐渐走下坡,或扫罗死后,他家的命运又如何( 撒下 1>撒下一 至 撒下 4>四章),都与他无干;从以色列国的角度看,他只知道扫罗家在基利波山上已结束了(6节)。扫罗对神不忠(13-14节),这是他要指出的重点。这里突显了大卫的忠心。相对于扫罗,大卫是一个寻求神心意的人( 撒上 13:14>撒上十三14;作者并没有引述撒母耳记上的句子,因为在他描绘大卫的整幅画像,会表明这一点)。只有大卫的顺服,才可以把扫罗的不顺服所带给以色列的恶果扭转过来。因此,人在近期的经历(对历代志作者来说,写作对象是被掳的人),跟扫罗在位时的情况相似(7节,5:25-26>五25-26,<a=9:1>九1下),他们便应从大卫执政的时期,学会复兴的法则。十一1-3 新王的子民本段的资料来源,是撒母耳记下五章1至3节,应验昔日的预言( 创 49:10>创四十九10),众民归顺从犹大支派出来的君王。作者称大卫是他子民的骨肉,是他们胜利的救主,是神所选立的,是与他们立约的人(3节);这里稍稍露出大卫那伟大的后裔──耶稣──的端倪。十一4-9 新王的城耶路撒冷将是他宝座的所在。大卫对众民的统治,会带来赞美、和平和昌盛(比较<a=诗 122:1>诗一二二篇)。在历世历代中,神的统治正是这个意思( 来 12:22>来十二22)。即使在大卫的时代,这城也是他儿子建殿的地方(17:12>十七12,22:1>二十二1),后来以色列人要在这里敬拜,并以神的约柜为中心(15:3-28>十五3-28)。但在此之前,万军之耶和华也要藉着祂的元帅基督,在此治理祂的子民(9节)。十一10至十二22 新王的勇士这些名单在撒母耳记中,放在较后的位置(23:8-39>二十三8-39),但本书则把它们移前,好在开始时,就显出‘全以色列’,怎样以各种不同的身分,聚集在一位贤君之前。像一至九章的名单,这里的名字可能是从不同时期的名单抄录过来的,为了更有效地说出作者的要点。 在大卫的‘勇士’中,最杰出的有3人(11:11-14>十一11-14);撒母耳记下二十三章8至12节称他们为‘三个勇士’,并详述其事迹(历代志中有些细节遗漏了;抄录的人必定是从‘聚集要打仗’(12节; 撒下 23:9>撒下二十三9)跳到‘聚集成群’(13节; 撒下 23:11>撒下二十三11)。跟着是30个勇士,其中3人做了件叫人难忘的事,而历代志作者也极其珍视这事件(11:15-19>十一15-19)。这事迹发生在大卫政zh i生涯的早期( 撒上 22:1>撒上二十二1)。亚比筛和比拿雅显然是在上述的3个勇士之中(11:20-25>十一20-25),而比拿雅的功绩尤其值得纪念。 像一至九章那样,大部分的‘勇士’对我们来说都只是一些名字(11:26-47>十一26-47)。我们不知道他们跟30个勇士有何关系,而有几个名字是加在撒母耳记下二十三章的名单之上的。矛盾的是,这些纯粹是名字的记载(除了偶尔加上一句话之外;11:32>十一32、11:39>39、11:42>42),却使他们显得真实,因为他们各有不同特点。 现在提到4组不同的勇士,在扫罗治下,即在大卫躲在洗革拉期间( 撒上 27:6>撒上二十七6),或在旷野的山寨里时( 撒上 23:14>撒上二十三14),与大卫联合成军。(请再留意‘交错法’的编排:洗革拉/山寨/山寨/洗革拉;参<a=2:42-55>二42-55之注释。)首先是一群便雅悯人(12:1-7>十二1-7):大卫要受到‘全以色列’的欢呼,包括扫罗的支派。这些人来自扫罗的本族本城。虽然按着同族弟兄的本分,他们应站在扫罗那一方,也许他们除了因眼光锐利而知名外(12:2>十二2; 士20:16>士二十16),同时也有政zh i和属灵上的眼光,使他们支持大卫。迦得族勇士的最后两句评语(12:8-15>十二8-15),可能指他们有‘超过一百/一千人’,并且把住在平原的人赶走的并不是他们,而是涨溢的约但河;但在14和15两节经文中,新国际译本与历代志作者的意愿较一致──强调大卫支持者的勇猛。对于早期投奔大卫的便雅悯和犹大人(12:16-18>十二16-18),大卫为了某些原因,对他们产生怀疑,也许他还记着多益出卖他( 撒上 21>撒上二十一 至 撒上 22>二十二章)。然而神的灵感动亚玛撒,使他作出满有灵感的回应,这是给大卫最有力的确证(12:18>十二18;像在士 6:34>士六34; 代下24:20>代下二十四20),并且再次表明,神赐福祂所拣选的王,和那些帮助王的人。扫罗执政末年( 撒上 29>撒上二十九 至 撒上 31>三十一章),有第四批勇士来归顺大卫(12:19-22>十二19-22)。这些玛拿西人到了扫罗差不多肯定衰落时,才灵巧地决定投奔大卫,但他们仍是受欢迎的。十二23-40 聚集在希伯仑大卫建都于耶路撒冷之前,众人聚集把他膏立为王(11:1-9>十一1-9)。这里列出个别的名字(27-28节);以不同方式描述各支派的队伍。圣经只有这一次没有把支派维持在12这个数目上(数算方法按着地理位置从南至北,然后转向东,包括了利未,也包括两个约瑟支派,和玛拿西两处领土,共有14组──确实是‘全以色列’了)。此处不单强调以色列群众多样化的组合,也强调其合一性(38节),这与士师时代的分而不合有着强烈的对比。神的子民在神拣选的君王之下,联合起来,大大欢乐(39-40节)。十三1至十四17 大卫在耶路撒冷扫罗的执政与大卫在希伯仑作王(简单地提及; 12:23>十二23、12:38>38)只是王国故事的一个前奏。首先约柜──神立恩典之约的象征──必须安放在大卫新建的首都里(13:1-14>十三1-14);然后神要‘从圣所’说话( 诗 60:6-8>诗六十6-8),宣告大卫在本国的祝福(14:1-7>十四1-7)及在国外的名声(14:8-17>十四8-17)。作者回顾了扫罗那反面的情况,并前瞻他自己要在全书中陈述的两个主题:敬拜/圣殿/祭司与z /-府/宝座/君王。十三1-14 领回约柜本章大部分(6-14节)引自撒母耳记下六章2至11节,而撒母耳记下五章11至25节则留待下一章才引述;正如引言中指出(1-4节),约柜是极其重要的。约柜的模样(<a=出 25>出二十五、<a=出 37>三十七章)及其近年的历史(<a=撒上 4>撒上四至<a=撒上 7>七章)已人所共知;此处的重点是当扫罗在位时,以色列并‘没有在约柜前求问(3节,约柜的‘它’或作‘他’,即约柜或约柜的神,<a=10:14>十14),但相反地,大卫与跟他在一起的全以色列将在约柜前求问。第5节第5节把撒母耳记下六章1节重写,进一步强调了‘全以色列’,也着意从北至南的范围,甚至比一般说‘从别是巴至但’的界限为阔(21:2>二十一2)。第一次集会作出了决定,第二次集会便付诸行动,把约柜带进国民生活的中心。 乌撒和俄别以东的经历,证明了约柜的‘好处’。那是一种‘可怕的好处’;约柜放在乌撒家中足有20年( 撒上 7:2>撒上七2; 撒下 6:3>撒下六3),因此他熟悉约柜的一切是可以理解的,但那却是致命的。当人以应有的尊重态度对待约柜,它才会带来正面的好处。十四1-7 大卫在耶路撒冷得建立历代志描述约柜已安排运往大卫的首都(下一章会续谈撒母耳记下六章余下的事件),现在回头讲述撒母耳记下五章11至25节的事迹,并进一步强调一个重要的对比。首先,这几节描述大卫在耶路撒冷得到一个显赫的‘家’,这里所表达的有多个意思;而另一方面,扫罗在基利波山的战役中逝世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了(10:6>十6)。十四8-17 大卫在国外扬名作者继续对比军事上的胜利,并且都是从第十章的事迹来看。两个王都曾与非利士人争战;扫罗失败了,大卫却得胜;在扫罗时代,外邦诸神得荣耀(10:10>十10),而在大卫的治下,他们却受耻辱(14:12>十四12);扫罗既没有寻求神,也没有顺从神(10:13-14>十13-14),而大卫却寻求神(14:10-11>十四10-11 、14:14-16>14-16)。神两次给大卫的回答都是着名的。神在此的‘冲破’,是大卫赞美的原因( 14:11>十四11;对比 13:11>十三11),而树梢上那神秘的声音表示神正出击,大卫只是跟从祂比较( 士 5:4>士五4; 诗 68:8>诗六十八8)。十五1至十七27 约柜约柜代表恩典之约,表明神主动使以色列永作祂的子民。他们怎样以信心和敬拜来回应那恩典,是历代志作者心中一个主要的重点之一。他肯定是对圣殿有极浓厚的感情,但重点却不止于此:他多次重提人应怎样尊崇和安置约柜( 代上 13>代上十三 , 代上 15>十五至<a= 代上 17>十七,<a= 代上 23>二十三至<a= 代上 28>二十八 , 代下 3>代下三至 代下 7>七, 代下 29>二十九至 代下 31>三十一, 代下35>三十五章),在这事上应牵涉哪些人和哪些事,并提醒好些以约柜为中心的宗教礼仪。因此,他对撒母耳记下六章11至12节有不同的编排。在那两节经文之间──期间有3个月的空隙──他加插了大卫王国的建立(14>十四章),并列出约柜移往正式的家园之前所作的宗教礼仪安排(<a href =15:1-24>十五1-24)。大卫所定下的礼拜仪式,讲述相同的故事(<a href =16>十六章),而第十七章的预言与祷告,再次讲出神为大卫所作的,与大卫为神所作的,两者之间的真正关系。十五1-15 适当的仪式现在再次讲述约柜移往耶路撒冷的旅程,语调同样是喜乐的,而现在则更显得慎重其事。约柜要由人扛抬,而不是用牛车来运载,而扛抬的当然是利未人(2节,扩充了 撒下 6:13>撒下六13;事实上,1-24节整段都是附加在较早时的记载中)。这是因为再次相对于扫罗的不敬,大卫曾‘求问’神,并得着了回答,不是藉着一些神秘的经验,而是藉着摩西的律法(13、15节; 申 10:8>申十8)。对约柜的敬意,不仅是尊重,而是实际地遵从神的话。 此处再一次有全以色列各代表的参与(3节),而利未支派在惯常的3族以外,再有3个细分的部门(4-10节; 出 6:16>出六16、 出 6:18>18、 出 6:22>22)。祭司和其他利未领袖所需要的‘洁净’,无疑就是出埃及记十九章10至15节中所描述的程序,但重要的不单是礼仪本身,更是这些礼仪所描绘与神的关系。 十五16至十六3 适当的赞美大卫在欢乐的旅程中委派一些讴歌作乐的人,叫人想起他是‘以色列的美歌者’( 撒下 23:1>撒下二十三1),并想起已在六章31至47节中列出的讴歌者首领的名单──利未3大家族中各有一位领袖,又前瞻那恒常有乐声萦绕的圣殿。我们不知道在十五章17至18节中,有多少利未人是作守门的,多少是负责音乐的,但俄别以东似是他们当中的成员;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否就是那位曾有约柜安放在家中的俄别以东(15:25>十五25;参 26:4-8>二十六4-8之注释)。但这群人组成了一队训练有素的诗班和乐队( 15:19-24>十五19-24;‘女音’和‘第八’可能指高音和低音;它们也出现在诗篇的一些标题上)。 历代志作者在撒母耳记下六章13节之上,加上了一句神的认可的话( 15:26>十五26),因为大卫曾‘求问’神,又顺从神;这里却删去大卫与妻子之间的争执( 撒下 6:20-23>撒下六20-23),只是写上一句关于她对此事不表赞成的话( 15:29>十五29):扫罗家的代表仍未能与神的心意相通,不像大卫那样深知神的心意。十六4-36 大卫感谢之歌由亚萨领导之诗班在敬拜中所唱的歌,是特别应时的,因为那歌要在神的约柜前,在‘耶和华’(4节,那是神在约中之名)面前颂唱;约柜现正运进以色列人的生活中心。而这就是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主题(4-6、37节)。这诗歌融合了诗篇九十六篇、一○五篇和一○六篇。第一部分( 诗 105:1-15>诗一○五1-15)指出赞美神是甚么意思(8-13节),为何要赞美神,那是因着神的约(14-18节),一个恩典之约──即在祂伟大的爱中,祂拣选并拯救了祂的子民,但他们却不能为自己作些甚么来讨好神(19-22节)。第二部分( 诗 96>诗九十六)赞美神是万民的神,因而是胜过诸神(比较10:10>十10,14:12>十四12),并且实在是高过全地(23-33节)。最后几节诗歌( 诗 106:1>诗一○六1、 诗 106:47-48>47-48)呼吁神的子民与利未人一起歌颂赞美(34-36节):那是向神这位救主的呼喊,而‘拯救我们’一词就是‘和散那’──那围绕着大卫家最后一位君王的群众,在祂胜利地骑驴进入圣殿时,要再次向祂欢呼‘和散那’( 可 11:9-10>可十一9-10)。第37-43节第37-43节约柜与祭坛只有亚萨那一组利未人留在耶路撒冷,而希幔和耶杜顿(可能是以探的另一个名字,6:44>六44)的人则被遣回基遍。十七1-27 约柜的居所本章全是从早期的记载抄录过来的。但此处对撒母耳记下七章11和14节所作的更改值得注意。在这里,第10节作‘治服你的一切仇敌’,而不作‘使你安靖’,因为对作者来说,安靖安息是所罗门治下的特征,而不是大卫治下的光景,加上大卫时代的混乱之后,所罗门得着权利,建造圣殿。同样地,第13节删除了所罗门犯罪的可能性(虽然他会犯罪)。从作者的角度看来,所罗门和大卫要被视为共同建立王国的创始人,是黄金时代的两位理想人物。 显然大卫想为约柜建造一个居所,而神人拿单的回答,同样清楚,这个愿望本身并没有问题。但神的回答教大卫‘把这一点点心愿提升’,并教他按着全新的理解去扩大这心愿。神从没有要求得着一个永久的居所(4-6节);祂却是把约柜设计成可以携带、可以移动( 出 25:14>出二十五14)。神为大卫所作的事,比大卫任何能为神所作的都来得更先(7-10节);请留意这几节经文中常重复‘我’字。在大卫和所罗门的日子里,祂要建立一个家和一个国(11-14节);家与国虽是属他们的,但也是属神的,因而是永恒的,并因此比政zh i上的王国更大。政zh i上的王国在4个世纪后就要灭亡( 像 16:34-36>十六34-36一样,是指向新约基督国度的另一个暗示)。这样,本章就从‘约柜’的主题(1节),发展为‘圣殿’和‘王位’的主题(12节)。 大卫于是进去‘坐在耶和华面前’(16节;大概是在约柜面前),以一个典型的祷告来作回应。首先,他赞美神(16-22节),因祂赐福子民的计划,包括了过去(尤其是在出埃及的时候使以色列国成形),也包括未来。跟着他祈求神(23-27节),行出祂应许要行的(12节);这是一个真正出于信心的祷告,建立于稳固的基础上,因此必蒙应允。十八1至二十8 以色列在列国中这3章圣经是从早期不少于14章的历史浓缩而成的( 撒下 8>撒下八至 撒下 21>二十一章)。作者删去了扫罗家幸存者的故事(<a=撒下 9>撒下九;参 代上 10:6>代上十6),又删去大卫犯奸淫( 撒下 11>撒下十一 至 撒下 12>十二章大部分)及随之而来的恶行(<a=撒下 13>撒下十三至<a=撒下 21>二十一章大部分;参 代上 3:1-9>代上三1-9)。只保留大卫的争战,而且加以强调。历代志作者不愿意描绘一个纵欲的大卫,却乐于绘画一个嗜血的大卫,似乎是颇为奇怪。然而,大卫在军事上的成就,是看为蒙福的正面象征( 18:6>十八6、 18:13>13)。这些战争是必须的,好为‘安靖’之时建立圣殿作准备。 在历代志删去大卫与亚摩利人和非利士人冲突之背景;如拿辖(19:2>十九2)在撒母耳记上十一章作扫罗的仇敌,及歌利亚(20:5>二十5)在撒母耳记上十七章为大卫所杀。作者所绘画的背景,是大卫在国内外的成就,其中有友善与敌意的邻邦。在这背景下,本书在十八章1节至二十章8节夸耀大卫的成就。十八1-13 外交从第十四章开始,就出现大卫的敌人──非利士人,既开始也结束跟着的3章圣经( 18:1>十八1, 20:4-8>二十4-8)。第十八章简单地谈及以色列在约但河东的宿敌摩押和以东(2、12-13节),但大部分是关乎以色列以北,即在现今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的列国。几乎所有邦国都存敌意,只有一国表示友善(哈马, 18:9>十八9, 像14:1>十四1的推罗一样)。无论是敌是友,大卫都声名大噪,而他的成功带来了安靖的时期,那时所罗门会建造圣殿。同样,无论是敌是友,都向大卫纳贡,使他府库充裕,而所献来的金银宝物,将是大卫献给耶和华圣殿的礼物(7-11节)。由于大卫是一个战士(22:8-9>二十二8-9),所以在某个意义上,没有资格建圣殿,但那并不表示神不接纳他。例如,在与以东人对抗的战役中,亚比筛可以得赞赏(对比 撒下 8:13>撒下八13),因为那次胜利显然是耶和华赐给大卫的。十八14-17 内政跟着略略提到大卫官员的编制,如撒母耳记下八章15至18节。有关作者背景的经文,提到大卫在耶路撒冷的家室(14:1-7>十四1-7)。‘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是从革哩底和非利士来的外邦士兵,组成大卫的护卫队。十九1至二十3 对抗亚扪人的战役亚扪人是约但河东的另一支民族(参<a=18:2>十八2、<a=18:12-13>12-13)。大卫与拿辖之间早期的友谊(19:2>十九2),只在拿辖与扫罗的敌意交往中透露出来( 撒上 11>撒上十一),甚至在大卫出场之前。亚扪人对大卫的看法(19:3>十九3)表示无论邻近各国是助长他还是对抗他,他仍是一股愈来愈大、不可忽视的力量。战争爆发后,那些与十八章5节的军队有关的亚兰军,也卷入冲突之中。大卫的外甥约押和亚比筛两兄弟(2:13-17>二13-17),共同领导大卫的军队(这提示了18:12>十八12与<a=诗 60>诗六十篇的标题之间的关系)。亚兰联军在两次战役后被击退(19:14-18>十九14-18;与<a=撒下 10:18>撒下十18的数字有所不同,参导论)。亚扪人最后被击败了,如二十章1至3节所记的,但对于大卫与拔示巴通奸及杀害丈夫的事,则只字不提( 撒下 11:2>撒下十一2至 撒下 12:25>十二25);作者只想提大卫的成功,而不讲他的过错。二十4-8 对抗非利士的战役‘以色列在列国中’这部分,因着提到非利士这敌人再次‘被制伏’而得到圆满的结束(4节;比较18:1>十八1)。历代志作者至此刻意略去大卫已得到‘安息’(参17:10>十七10之注释,及 撒下 7:11>撒下七11);对作者来说,那安息是所罗门的权利。对于歌利亚的兄弟(5节):参看撒母耳记下二十一章19节之注释。二十一1至二十二19 神的殿第二十一章几乎完全录自撒母耳记下,但二十二章则出自历代志作者的手笔。大卫下令核数民数,以及神为此而降瘟疫惩罚他的事迹,在撒母耳记下二十四章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但据历代志作者看来,这事的重要性,是撒母耳记没有提及的:瘟疫停止蔓延的地方,就是拟建圣殿的地点。‘这就是耶和华神的殿’(22:1>二十二1,和合本为21:31>二十一31)是本段的关键。第二十一章是向着这一节发展,而第二十二章随之而发展下去。事实上,关乎建圣殿的事,现在一切已准备就绪──先是建殿的概念,继而是神的确定、约柜归回、材料之备存,而至此是地点之定妥──因此,第二十二章介绍所罗门是最终建殿的人。要待大卫争战的朝代转到所罗门安靖的时代,工程才可展开。历代志上余下的经文,主要是详尽地记载各项行政的计划(23:1>二十三1至29:30>二十九30)。二十一1-17 核点民数与瘟疫历代志作者只此一次记载大卫所犯的罪。他舍弃一向的立场,没有把大卫描绘为邪恶的国君,原因是这件神视为恶的事(7节),最后导致圣殿位置的确定(如上述)。大卫犯罪,结果招来刑罚,但根据撒母耳记下二十四章1节,刑罚主要是由于以色列民先前所犯的罪。也许由于作者心中有着雅各书一章13节的原则,所以他出乎意料之外地提及撒但这角色(1节)。正如约伯记二章3节所说,虽然一切须有神的批准和在神所定的界限之内,可是,实际上是撒但把麻烦带来了。 我们不知道数点民数何以是错误的。在某些情况下,核数民数是律法所容许的( 出 30:11-16>出三十11-16);核点民数正是民数记一书得名之由来,而历代志上前部分各章也有类似的名单。也许由于这里是一个军事名单(5节),所以显出大卫的动机是错误的。历代志指出,以色列真正的保障在于信靠神,而不在于军队之庞大(如 代下 14:11>代下十四11, 代下 16:8>十六8)。在此站于有利位置的是约押,而不是大卫,虽然在早期历史中,他并不是一个讨好的人物( 王上 2:5-6>王上二5-6)。他并不情愿执行民数的数点。这里也不能由于民数记一章47至50节的规定,他把界线划在利未与便雅悯之前(也许两个支派都被视为会幕的管理人,而会幕是在便雅悯境内,16:39>十六39)。核数的数目,跟撒母耳记下十四章9节的数目有所不同;请再参看导论。 拿着刀的天使也曾在巴兰( 民 22:31>民二十二31)和约书亚面前出现( 书 5:13-15>书五13-15),而昔日与现在一样,天使出现的地方都被看为圣地。此处他是一个把瘟疫带来的使者(11节,在和合是12节)。大卫看见天使时,他显然正与一群长老从耶路撒冷北上,也许是往基遍占求问神而献祭(参29-30节)。在新英语译本中,第17节作‘我是牧人’(而不是‘我犯了罪’),这使大卫的话显得更尖锐。 二十一18-21 瘟疫停止的地方亚劳拿(历代志作者用‘阿珥楠’)是住在耶路撒冷的一名原居民(参11:4-5>十一4-5),但显然认得耶和华的使者和耶和华所膏立的王(21:20-21>二十一20-21)。大卫知道在这些事件中,耶和华得着彰显而不是受损,因此乐于征用这外邦人的禾场作祭坛和建殿之所。 此处所注明的价钱(21:25>二十一25),可能是整个圣殿范围的价钱,因为撒母耳记下二十四章24节的价钱便宜得多,也许该处只是祭坛范围的价钱。耶和华为确定这样做是正确的,便从天上降下火来(21:26>二十一26),正如使者确定基甸的呼召一样( 士 6:20-24>士六20-24)。更有意义的比较是,会幕初次搭起(<a=利 9:24>利九24),和圣殿最终献上给神的时候( 代下 7:1>代下七1),火也降在祭坛上。耶和华的‘回答’(‘应允’,21:26>二十一26、21:28>28)表明了祂赐福子民的计划。此处指出既是圣殿,即约柜──代表神的恩典──安放的地方,也是祭坛──代表人的回应(22:1>二十二1)。正如约伯的遭遇一样,撒但的恶谋反而给人带来祝福( 伯 42:12>伯四十二12)。二十二2-5 为圣殿预备的材料本段及历代志余下的经文,都不能在撒母耳记/列王纪找到平行的记载。所罗门在此出现了,但大卫至本书末才退下,所以跟着的8章圣经把两个朝代连结起来,作为400年君主政体的双重基础。同时,它们全都是关乎圣殿的,再次强调历代志作者所谈及的两个主题,就是祭司和君王。大卫为了建殿,预备了大量的材料,其中包括许多来自以色列之外,还有来自各国的贡品(参21:20-21>二十一20-21之注释);耶和华的名声因此远播。凡此种种,都显出了这建筑物的重要性。二十二6-19 建殿的指示大卫详尽地跟所罗门谈到兴建圣殿,然后再向‘以色列的众首领简述内容(16节)。第二十八章以几乎完全相同的主旨,向公众讲话,而末后两节则是向所罗门说的话。这就像许久以前,摩西把权责交给约书亚一样。‘你得刚强壮胆’这命令完全是重复摩西的话(12节; 书 1:9>书一9),而两段经文也有极多相似之处。摩西曾引导神的子民经过混乱和转变的日子,以色列人在期间成为了一国一民;约书亚带领他们进入安息之地( 书 1:12-15>书一12-15)。同样,大卫必须是士(7节;参28:3>二十八3),不过他没有因此受谴责,而所罗门将是‘太平的人’(8节),这都是实情(参18:13>十八13之注释)。事实上,‘太平的人’这译法有误导的成分。我们应采取修订译本的译法,即:他要作一个‘安息的人’,不受敌人侵扰而得享安息。虽然他登基后,神也会赐以色列人‘平安’( <a=D010> ,像所罗门的名字一样)和‘安静’(在 书 11:23>书十一23, 书 14:15>十四15; 申 12:10>申十二10所用的字与此很相近)。大卫争战时所流的血,实在使他失去建殿的资格(7节下),但要点是,他的工作是‘为耶和华的殿预备’(13节),所预备的不单是物料,还有他多次胜利带来止息干戈的太平盛世;所罗门的工作则是‘建造耶和华神的圣所’(18节)。大卫在16至18节向‘以色列的众首领’讲话时,就综合了两个朝代因果。二十三1至二十七34 圣殿与王国无论略读或细读,这几章圣经都会把人吓怕,略读只会看见毫无帮助的名单,像一至九章一样;而细读则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明显的矛盾。这些其实是利未支派的家族名单,加插了别的资料,说明利未人在圣殿中的事奉。这里大部分资料似乎都不属于大卫时代,有些甚至是属于历代志作者那时代的。然而,这些资料全都被看成‘大卫时代的’,正如所有旧约律法都集中于摩西,所有旧约智慧都集中于所罗门一样。大卫为了兴建圣殿,准备材料,而以色列民则是一群准备好去事奉神的民。二十三1-6 众首领的集会第1节应看为历代志上余下数章的总标题(并不是29:22>二十九22所暗示的头一个典礼)。余下这7章圣经,以本节启始,二十九章28节结束,把大卫执政的日子推向灿烂的高峰。旧约使用‘年纪老迈,日子满足’这说法来形容那些该得荣誉的伟人,如亚伯拉罕和约伯。历代志作者删除了凡人大卫的犯罪和消极部分,因为这些会有损君王大卫的官方画像。此处好像有两次集会和两次‘加冕礼’,很可能是正确的;在原文中,第2节的招聚并不及后来的用字那么正规(28:1>二十八1)。 本章稍后会处理利未支派分为祭司和(其他)利未人的情况(2节),而‘利未人’的4种划分,则是本章和其后4章的基础(4-5节)。此处利未人30岁的年龄下限(3节)跟别处的20岁(24、27节),显示本部分(像本书开始的数章一样)是从不同时代拼贴成的整幅以色列人图画。 二十三7至二十四31 在圣所供职的人员利未家族的名单(23:7-23>二十三7-23,24:20-31>二十四20-31)包着两个中心部分,这两部分是利未人的职务(23:24-32>二十三24-32)和祭司的划分(24:1-9>二十四1-9)。 利未3个儿子是头一批名单之首(23:7-23>二十三7-23);二十三章6节下大概用作本部分的标题。二十三章7节的革顺子孙,可能是比六章17节提及的较后期,而二十三章9节上的人,可能又是来自不同的时期。历代志作者把祭司和其余利未支派之职务划分开来(23:13>二十三13)。 其余利未人的职务,在二十三章24至32节中详述。一旦那可移动的会幕被永久的圣所取代了,他们某方面的职责当然也会有所改变(23:25-26>二十三25-26),而所牵涉的似乎是一般的利未人(即23:4-5>二十三4-5所指出的各个分部)。‘二十岁’(23:24>二十三24、23:27>27),请参看二十三章3节之注释。 祭司的划分是利未支派中另一种分类(24:1-19>二十四1-19)。作者回顾往昔,谈到亚伦两个大儿子之死(24:2>二十四2),但却没有说出其中蒙羞的原因( 利 10:1-2>利十1-2)。那不寻常的句子‘在神面前作首领的’(24:5>二十四5),可能是以另一个方法来描述‘在圣所作首领的’(‘和’解作‘甚至’或‘就是’),又或许两种描述只表示这些领袖是‘圣洁’和‘杰出’的。前瞻未来,24个‘族长’中,有些名字在后期再次出现,如耶何雅立(24:7>二十四7)出现在《马加比一书》二章1节,哈歌斯(24:10>二十四10)出现在以斯拉记二章61节和尼希米记七章63节,而最着名的是亚比雅(24:10>二十四10),出现在路加福音一章5节。 利未人最后的名单见于二十四章20至31节,相当于二十三章12至23节的名单,却是一个世代以后了。我们再次看见作者所描绘的以色列画像是有许多层次的,他是把许多不同时期的记载合并起来。 二十五1-31 讴歌奏乐者圣所人员的名单之后,是利未人的第二个部分,那就是乐师。乐师再有两种划分方法,先是根据亚萨、耶杜顿和希幔3个家族(1-6节),跟着是根据以他们的儿子为首的24班(7-31节)。希幔被称为‘王的先见’(5节),而亚萨和耶杜顿则跟别处的称呼一样( 代下 29:30>代下二十九30, 代下 35:15>三十五15);说预言跟唱歌显然有关连,虽然‘指教’一词像‘说预言’一样,在1至3节中提及了3次,显示在圣经时代(比较 林前 14:26-33>林前十四26-33),说话和唱歌都可以出于灵感,而非出于狂热或失控。 希幔首5个儿子的名字之后(4节),是9个不常见的名字,这些名字在希伯来文中好像诗句一样:‘哈拿尼雅、哈拿尼’就是‘恩待我吧,耶和华,恩待我吧’,诸如此类。希幔也许是根据他所喜爱的诗篇来为众子起名! 讴歌者的班次,像祭司的班次一样,分为24班(24:7-18>二十四7-18)。在任何情况下,那完整的名单都像第8节的含义一样(比较24:31>二十四31,26:13>二十六13),是历代志作者的特色,也显示他确信在神的计划中,祂全部的子民都要结合起来。 二十六1-19 守门的人这一组名单基本上是1至3节、9至11节和19节组成。利未的三大家族中(6:1>六1),此处只出现了哥辖的子孙(1节,根据6:22>六22,可拉是哥辖的子孙)和米拉利的子孙(10节);第1节的亚萨并非二十五章1节那着名的亚萨,因后者是革顺的子孙(6:39-43>六39-43);他是九章19节的以比雅撒。可能有一个革顺族守门者的名单,但却找到俄别以东的家族(4-8节)。作者没有为这个突出的人物提供一个利未家谱,但若每一次提到俄别以东,所指的都是同一人的话,在十五章18节可见他是个利未人,他有资格列入这名单内,并领受第5节和十三章14节那特别的祝福(并参看15:17-25>十五17-25之注释)。 俄别以东的子孙可能在大卫时代(即建殿之前多年)已是作守门的(15:17-18>十五17-18),但在建殿后,即最少是所罗门时代,他的名字也在这里出现(15节);九章17至32节(给我们详述了守门者实际的职务),更在4个世纪后圣殿重建时,列出相同的名字。这都是由于作者把各时代的资料重叠起来,为神子民的生活和敬拜构造一幅有深度的图画。其中一个守门者有精明之谋士的美誉(14节),作者又提及王宫及其他守门者在值班(18节‘游廊’的意义不得而知),暗示了无论作者如何把各部分巧妙地拼合在一起,不同部分仍是真实和准确的。 二十六20至二十七34 各部之长官二十三章4至5节中4个利未人之部分,是按着人数来列出的。详细名单的次序却有所不同,名单是从中央往外逐步列出,即圣所中的人员,然后是乐师、守门的人,现在最后列出文武百官,有些负责圣殿外的事务(26:29>二十六29);他们包括全以色列的官吏,有负责俗务的,也有负责宗教事宜的(26:30>二十六30、26:32>32)。第二十七章的名单更是在利未支派以外。 二十六章20至32节谈及掌管‘府库’,或贮物室的官员(20节;跟27:25>二十七25的用字相同)。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