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简介
“单从趣味看,撒母耳记上确引人入胜。不但因为书中记载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这些历史事件交织三位极具风采的人物生平——撒母耳、扫罗和大卫。这卷书被他们的事迹组合起来。”~巴斯德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撒母耳记上、下填补旧约正典的时间缺口。撒母耳记本是一卷书,但后来编定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时,为了方便翻译,便把书一分为二。自此,每个旧约的版本,包括希伯来文圣经也这样编排。许多犹太人和基督徒都被书中的故事吸引,并且学取教训,这些故事有:撒母耳、大卫与哥利亚、大卫与约拿单、大卫逃避扫罗的追杀、大卫对米非波设的仁慈,以及大卫为儿子押沙龙的叛变和死亡而哀伤。从教义的角度看,较多成熟的读者研读大卫的约,以及大卫和拔示巴犯上那令人惊惧的罪,并所造成他儿女中间骇人听闻的罪。撒母耳记上、下是土师时代与大卫王室之间的桥梁。这两卷书在以色列历史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贰·作者犹太传统奉撒母耳为这书的作者。现分为撒母耳记上、下。但他只能撰写书卷中他生平的事(一1~二五1),而卷书许多的资料是在先知撒母耳死后发生的。可能是一位跟随撒母耳学习的年轻先知,撰写余下的部分。另一个可能是祭司亚比亚他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并完成这书。他曾与大卫同事,甚至与他一同度过逃亡的岁月。叁·写作日期很难确实指出撒母耳记的写作日期。大概在主前一OOO年写作较早期的部分。事实上,书中没有关于以色列人被掳的资料(主前722年),所以可以肯定写作日期是在此之前。有些人相信提述“以色列”和“犹大”的资料显示本书是在主前九三一年写成,当时正直以色列王朝分裂为二,有些用词在政zh i分裂前才可使用。例如在美国历史中,有些字眼可在一八六一年脱离联邦前使用,如“(美国)北方人”(Yankees)和“(美国)南方人”(Southrons)。肆·背景与主题撒母耳记上、下勾画从主前十二世纪到十世纪时,神为以色列所作的事情。撒母耳(先知兼士师)、扫罗(被厌弃的君王)和大卫(牧羊人兼君王),是故事主要人物,也编织当中的情节。撒母耳被神兴起,从而结束士师时代,开展王朝的历史。在成长的日子里,他亲眼看到祭司的失败(以利和他的儿子为代表),以及引进先知的职任。撒母耳是当时最后一位土师和第一位先知(并非在圣经中提及的第一位先知——创二O7),他也是膏立以色列第一位君王的人。虽然他是利未人,但是他不属于亚论家族;然而,他作为一位祭司,显然得到神批准。他心清且全然奉献;而以利却是被沾污的,不顺服的。撒母耳记的主题是神以色列真正的君王,如何回答百姓的要求,把王权交予扫罗,然后是大卫及他的后裔。莫汝征把书卷,与圣经的主旨紧紧扣合起来:“在大卫的王室家族里,他伟大的儿子耶稣基督最后道成肉身而来。基督在他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彰显他的王权。他借着死亡和复活让所有相信的人,可以与他一同作王,也借着他作王(撒下七12~16;诗八九36~37;赛九7)。”大纲壹·撒母耳的职事直到膏立扫罗(—~九)—.撒母耳出生及年轻时代(一)二.哈拿之歌(二1~10)三.以利和他两个不肖子(二ll~36)四.撒母耳的蒙召(三)五.神的约柜(四~七)1.约柜被掳(四)2.约柜的大能(五)3.重获约柜(六~七)六.要求及选得一个王(八~九)贰·扫罗的君权直到他被弃(一O~一五)—.膏立和确立(一O~一一)二.责备百姓和百姓的责任(一二)三.不顺服与被弃(一三~一五)1.扫罗有罪的献祭(一三)2.扫罗轻率的誓言(一四)3.扫罗不完全顺服(一五)叁·大卫的一生直到扫罗之死(一六~三O)—.大卫被撒母耳膏立为王(一六l~13)二.大卫服侍扫罗(一六14~23)三.打败哥利亚(一七)四.大卫娶米甲(一八)五.逃避扫罗追杀(一九~二六)1.约拿单的忠诚(一九~二O)2.亚希米勒对大卫的仁慈(二一)3.大卫逃脱及扫罗屠杀祭司(二二)4.基伊拉人出卖大卫(二三)5.第一次不害扫罗的命(二四)6.拿八的愚笨(二五)7.第二次不害扫罗的命(二六)六.住在非利士地(二七~三O)1.夺得洗革拉(二七) 2.预言扫罗的灭亡(二八)3.亚吉不要大卫(二九)4.亚玛力人被打败(三O)肆·扫罗之死(三一)第一章
壹·撒母耳的职事直到膏立扫罗(一~九)一.撒母耳出生及年轻时代(一)一1~10 撒母耳记上率先介绍以利加拿和他两个妻子,哈拿(恩典)和毗尼拿(明珠)。第l节提到他是一个以法莲人,但其实他只是来自以法莲的拉玛琐非的利未人(比较代上六22~28)。作为中肯的历史记载,圣经记述多妻的习俗,旧约中许多伟大的领袖(例如亚伯拉罕、雅各、大卫等人)都有多位妻妾,不过这并非神起初的心意,圣经也从不批准这样的做法。创世记2章24节说,夫妻二人要合为一体,讲的乃是“二人”。那么,过去神的子民中为什么有多妻现象呢?第一,是为了多生养后代,好帮助男人做繁重的工作,并使家族脉脉相传、连绵不断。儿女众多是丰足与地位的象征。第二,昔日战乱频生,许多青年男子战死,一夫多妻制度就成为社会认可的方式,以使妇女能出嫁,不至孤苦贫穷。但是,多妻制度常常造成严重的家庭问题,从哈拿与毗尼拿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种情形。就如利亚和拉结的情况一样,一个多有生养,另一个却不育。这样便促成家庭不和。因为哈拿无儿女,丈夫却更爱她。当一家人来到示罗,庆祝每年一度的节期时,哈拿都得着双分的祭肉(3~5节)。但是这令毗尼拿不服,说刺酸的话激怒她。年复一年,她的话越来越刺酸,直到终于哈拿陷于绝望中(在旧约时代,对已婚妇女而言,没有儿女是一件不快乐的事,并且在社会蒙受羞辱),惟有来到殿前,把这事交托耶和华。一11~18 哈拿向神许愿说,若神赐她一个儿子,她必把他归给耶和华,儿子出生后必作拿细耳人。哈拿虽是求神赐她一个儿子,但她不是为自己,乃是为要归与耶和华。贺尔主教指出:“我们得着益处的途径是,全心全意把所求的归荣耀给神,神便回答他仆人所求,同时以此来荣耀他自己。”以利这位老祭司看见哈拿只动嘴唇,以为她喝醉了。但他听到哈拿的解释后,便理解她的诚意,所以他祝福哈拿,愿她平平安安地回去。哈拿关心的是她身体不育,但我们却要为灵命的不育伤痛。一19~28 哈拿的祷告蒙允后,她替儿子起名撒母耳(意思是神俯听了),因为他是“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撒母耳断了奶后,哈拿带他到耶和华的殿,并把他归与耶和华,一次献上作终身奉献。男孩开始便协助祭司事奉主。第28节末句提到,虽然撒母耳仍年幼,但是由于他一生献与并服事耶和华,因此他是个敬拜者。
第二章
二.哈拿之歌(二1~10)以利加拿的妻子和儿子的虔诚,与以利一家的卑污形成强烈的对比。哈拿把儿子献与主后,她衷心地感谢。哈拿之歌是一首希伯来的诗歌,与诗篇很相似。许多近代圣经译本将它编排成为诗体,对我们很有帮助。她的言词反映出她从心底认识神的属性和他的作为。她的祷告似乎是在斥责毗尼拿多次侮辱她。这首歌所述说的超越家庭争吵,更预言以色列得胜敌人,和基督的最后掌权。而马利亚之歌(路一46~55)被称为《尊主颂》,明显受哈拿这首赞美歌的影响。三.以利和他两个不肖子(二11~36)二11~17 故事转过来讲述以利的不肖儿子。他们不认识耶和华,意思是他们没有因信得救。他们犯上三样罪:他们不满足于胸和腿(比较利七28~34),要抢夺百姓平安祭的祭物。他们在脂油献给神之前要先得祭肉,避开律法的限制。第三,他们不要煮过的肉。却要烤肉满足他们的食欲。若有人反抗,他们便会使用武力抢去祭肉。他们的罪……甚重,因为他们亵渎主的献祭,藐视对神的献祭。献祭本来是人为了寻求神的赦罪,并表达对他的尊敬的方式,但由于他们的不敬虔,所以在为人献祭时,实际上就是在犯罪。他们还有另一种罪行,就是与会幕门前伺候的妇人苟合(二22)。二18~21 他们的恶行与孩子撒母耳的虔诚,和撒母耳父母每年前来献祭的信心,形成强烈的对比。哈拿头一胎献给主后,她继续蒙受祝福,除了撒母耳外。哈拿又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神常常以出人意外的方式赐福给我们。哈拿从来没有想到,以她的年纪会有一个孩子,更遑论六个!这正显示我们的主的应许:“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我们不要埋怨神所定的时间,他虽然未必立即赐福,但只要我们照他在圣经中所说的忠心去做,神所赐的福终必来临。二22~26 以利直至听到儿子的败行后,最后才责备儿子。然而,他的言词太温和,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他的儿子硬了心肠。所以对他们的审判也是严厉的,正如神决定毁灭昔日埃及的法老王和他的人民一样。这时候,撒母耳悄悄的成长起来。他的纯洁和良善讨耶和华与人的喜悦。若我们仍记得在士师时代发生的事情,便不会惊奇祭司也在这道德沦亡的时期里一同堕落。二27~36 主责备以利管教儿子不严。一位无名的神人出现,并宣告以利这祭司家族的结局。先知重述神曾呼召亚伦的家族作他的祭司,并赏赐那些祭肉作为生活所需。跟着他责备以利纵容儿子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藐视神的要求(29节)。主曾应许祭司为终身之职。这是基于祭司有好的品德。但是由于以利和他一家的恶行,他们不能再作祭司,他的家也没有人终老。神在示罗的居所败落了,并且以利要为他的后代忧伤和羞耻。还有(他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在一日同死,作为所有审判来临的证据。以利家的结局应验了:亚希米勒及他所有的儿子都被扫罗杀灭(亚比亚他除外)(31节;二二I6~20);及后所罗门革除亚比亚他祭司一职(32,33节;王上二27);以及何弗尼和非尼哈的死(34节;四11)。以利来自以他玛家族,及至亚比亚他被所罗门除灭,以利亚撒的家族重获祭司职分,这本是他们应有的职分。不要把以利的儿子非尼哈,误作亚伦的孙子非尼哈(民二五7~8)。第35节提到,耶和华应许立忠心的祭司是以利亚撒家族的后代撒督。他在大卫和扫罗年间任祭司。他的祭司职任将存留,就是基督在千禧年期作王之时(结四四15)。但是以利的后代要求祭司的职分不是想服事神,只是想得到食物(36节)。第35节的“永远”一词让许多人把忠心的祭司看为指到弥赛亚的降临。
第三章
四.撒母耳的蒙召(三)三1~3 撒母耳在示罗的殿内事奉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的言语稀少”即是耶和华很少给人默示。神在过去虽然以人能听见的方式,直接对摩西和约书亚说话,但他在士师秉政的三百年中却言语稀少。在以利的时代,没有先知传讲神的信息。箴言有一句话说:“没有异象,民就放肆。”神的子民一没有异象,事奉就失去目标,许多的混乱就要接踵而来。威廉斯看这首三节为一幅描绘当时以色列人道德的图画。黑夜正深,神的灯在神的殿内将灭,大祭司开始眼目昏花,并且他和撒母耳己睡着了。神的灯指“灯台”,日出时便关掉这盏灯。三4~9 有一夜,近破晓的时候,撒母耳听到叫唤他的声音。他以为是以利,但是祭司并没有唤他。“撒母耳还未认识耶和华”意思是此前他未直接得到他的启示(7节)。撒母耳听到两次的呼唤后,以利晓得这是耶和华呼唤撒母耳。老祭司就教导童子若再听到呼唤声,便要说:“耶和华啊,请说。仆人敬听。”三10~14 当耶和华第四次呼唤的时候,撒母耳回答说:“请说,仆人敬听。”答话明显略去“耶和华”。主给撒母耳的信息确认早前对以利和他的家的审判,并且那审判也包含以色列的失败和约柜将被夺去。那父亲和儿子同被责备,因为他不禁止他们,或使他们转离罪。他们理当因他们的罪孽被治死,并不是责备那么简单。献祭也不能赎他们的罪,他们的结局来到了。神的话有两位见证人确认:神人(二章)以及童子先知撒母耳(14节)。三15~18 首先撒母耳……不敢将主的话告诉以利,但是在严誓下,他终于告诉了祭司以利那将临的审判。以利顺服地接受这消息。想必他晓得神的宣判的公平。“得赎去”是“罪得赦免”的意思。神是说以利家两个儿子的罪不能用献祭来遮掩,必须受罚。难道神因亚伦子孙的不敬而击打他们(利一O),但不审判何弗尼和非尼哈的不义吗?三19~21 从但到别是巴所有的以色人都知道,耶和华与撒母耳同在。并且知道这青年人就是耶和华的真先知。“从但到别是巴”这句话常指应许之地的全境,但城在应许之地的最北端,别是巴则在最南端。
第四章
五.神的约柜(四~七)1.约柜被掳(四)四1~4 往后的三章讲述耶和华的约柜落入敌人的阵营及重返的事迹。神在非利士人中间保卫他自己的尊荣(五章);但是以色列人不再荣耀神的名,当神在他们中间时,并不给他们保卫。当他们安营在以便以谢,出去与非利士人打仗时,有四千人被杀。为求扭转劣转,长老吩咐把约柜从示罗搬往军营里。(约柜之中有神赐给摩西的两块法版,刻有十条诫命。它应当放在至圣所,就是会幕最神圣之处,只有大祭司能一年进去一次。何弗尼与非尼哈擅自闯入搬运约柜,这是亵渎至圣所的行为!)四5~11 当以色列人都看到约柜时,他们大声欢呼。以色列人虽然深晓约柜极其圣洁,不过又以为约柜本身──包金的木匣子,是他们能力的泉源,指望能保护他们脱离仇敌。神的象征物并不保证神的同在、必定会发出大能。他们对约柜的态度与敬拜偶像相似,十分可悲。非利士人听到约柜被运上来了就非常惧怕,因为他们知道耶和华的名声,听说过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神如何伸手帮助他们。但是他们重整士气再次作战,令他们惊奇的是,以色列人……奔逃,三万士兵被击倒,祭司何弗尼、非尼哈也被杀,还有连约柜也被掳去了!神使以色列人被打败,让约柜被掳。这是多么严肃的事!如果有人以为他多说几句“我有神”“我奉主的名”这样的话,就必定会得胜了,那是和以色列人犯同样的错误。属灵的东西,基督的名字,是永远不能被肉体利用的。四12~22 逃兵返回示罗,告诉以利……约柜被掳去,这位老祭司立时从他的审判位上往后跌倒,折断颈项而死。这件事应验了二章34节的预言: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与非尼哈必“同一日死亡”。非尼哈的妻子听到那坏消息后,便猛然痛苦。在分娩的时候死去。她听见公公和丈夫的死讯,所受的影响不及约柜落在非利士人手里的消息。在她快要死的时候,她替儿子起名为以迦博(意为不光采),说:“荣耀离开以色列了。”
第五章
2.约柜的大能(五)五1~5 非利士人将神的约柜从以便以谢抬到亚实突,放进大衮庙内,大衮是非利士人的神。大衮应该是巴力之父,是圣经常提到的一个偶像,据说能降雨使五谷丰收。非利士人像邻近的民族一样,敬拜许多假神,认为有越多的神帮助就越安全。这是他们想夺取神约柜的原因,以为既然它帮助过以色列人,也会帮助他们。非利士人把约柜放在大衮像旁边,把两者视为同等。但是当他们早上返回庙时,发现耶和华使大衮像翻倒在约柜脚前。他们立刻把大衮放立原处,当时并未知道事情的严重。次日清早却显明了谁是强者——大衮的头和两手都折断了。如果大衮是真神,他必能保护自己。他的信众是时候面对现实了。奈何他们反而定下迷信的规条,不准人们跨过门槛。大衮仍未离开与以色列的神的对抗。士师参孙曾在迦萨毁他的庙,神赐给参孙能力(土一六),把整座建筑物压在非利士人的贵族身上。现在耶和华亲自重创大衮的像,表明在偶像里没有智慧(头),也没有能力(手)。五6~9 不单是他们的偶像,就连亚实突人也开始感到耶和华的不悦,他们都陷于混乱、生肿块、痔疮和死亡的痛苦中。在惊慌之间,非利士入决定将约柜送到迦特,这是他们另一个大城市。结果那里的人同样受着痔疮之苦。五10~12 当约柜送到以革伦后,那里的人极度惊慌,多人因惊慌而死,未曾死的人也生了痔疮,于是他们央求把约柜送回以色列。约柜先后被放在其中三个主要城市里,每次都使全城的人大大惊慌、束手无策。这是他们遇见的最大能力之源头──是人无法控制的能力。
第六章
3.重获约柜(六~七)六1~6 在短短七个月内,非利士人经历令他们甚惊恐的约柜。他们打算把约柜送回以色列,便询问异教祭司和占卜的人应怎样行,以免再被审判。那些祭司和占卜的人建议同时献五个金痔疮和五个金老鼠作为赔罪的礼物。以做成破坏的东西作赔罪礼,是非利士人平息他们的神怒气的常用方法。他们知道夺取约柜是罪,现在想尽方法讨好以色列人的神。这里提到的鼠,令人联想到这城曾有鼠疫为患。祭司进一步提醒埃及在耶和华手上的结局,并促请他们不要象埃及人和法老硬着心肠,而要用尽方法把约柜送回原处去。六7~12 非利士人的祭司和占卜的,想出一种试验方法,好知道他们近来所遭遇的灾祸是否真的出于神。他们用两只刚刚生下牛犊的母牛套车,车上载着约柜,看它是否往以色列的边界走。我们可以确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是耶和华的审判。这事并非偶然遇见的,而是要让非利士祭司有机会计划归还约柜的细节,从而显示神的介入。拉车的有乳的母牛生有牛犊,若它们离开牛犊,便违反天性了(离开牛犊的母牛,会失去本性,不照常规行走)。母牛从未曾负轭,但它们同套上轭时便能直行,不偏左右。即使没有领路的,牛直行大道往伯示麦这犹大的境地!六13~18 当约柜快送到来时,伯示麦人正在……收割。奇妙的景象在眼前——两只无人领路的母牛把神的约柜送回以色列!人们都极其欢乐。他们把车子作生火之物,母牛却献给耶和华为燔祭。约柜和装赔罪之物的匣子放在大磐石上。伯示麦的母牛故事有着属灵的意义。基督徒宣教士离开家园,怀着主的信息往主所引领的地方去,不偏左右。他们使人们欢喜,因为人们能凭信心看见主。他们准备服事主,并为主牺牲。六19~21 但是伯示麦人并不以耶和华的约柜为圣,就擅观他的约担。于是,神击杀了他们五万零七十人。(在伯示麦是否有五万零七十人仍是一个疑问。约瑟劳、凯尔和德理慈,及其它权威认为原文应为七十人。因为许多希伯来文手抄本都没有“五万”这个数目。无论接纳那一种说法,我们都觉得惩罚比过失为重,但这段经文要强调上帝的能力,并且警告以后的以色列人,不可藐视他。)
神为什么击杀擅观他约柜的人?因为以色列人把约柜当作偶像。他们想利用神的大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争战中得胜),殊不知创造宇宙的主宰不会受人的驾驭。为免以色列人被他的大能击杀,他曾警告他们,甚至连至圣所之中的各项圣物,都不可随便观看(参民四20),只准利未人搬运约柜。由于他们不顺服,神就照自己的规定来处罚他们。伯示麦人便惧怕起来,打发人到基列耶琳,要求当地居民取回约柜.
第七章
七1~6 以色列人将约柜从靠近争战的地方运到基列耶琳,为了安全起见,分派以利亚撒看守。基列耶琳人把约柜安置在亚比拿达的家中,在这里过了二十年。跟着撒母耳促请百姓也归顺耶和华。好让神从非利士人的压迫中,把他们拯救出来。以色列的众民除掉偶像,撒母耳聚集他们到米斯巴。他们在那里禁食并在耶和华面前忏悔。他们把水浇在地上。以象征他们的悔罪。现代的无形偶像比木头石头的假神更难察觉,却是一样的危险。凡在我们生命之中占首位、控制我们的事物,都成为我们的偶像。金钱、成就、物质、财产、名誉,或任何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代替神的,都会成为偶像。惟有耶和华配受我们的敬拜事奉,我们不可以容许别的事物与他争竞。如果我们心里有“外邦神”,就应当求神帮助,把它们赶离宝座,使真神在我们心中居首位。七7~14 非利士人听到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便惧怕他们起来反抗,于是率先攻击以色列人。希伯来人未准备作战,十分惊恐。在他们要求撒母耳为他们代求后,撒母耳献上全牲的燔祭(看来利未人才可以这样献祭——代上二三26~31),并祷告。结果神大发雷声,奇妙地击退敌人,以色列在那日取得胜利。为感谢神,撒母耳立了一座石碑。名叫“以便以谢”(意思为帮助之石)。第13节只是指到短暂的胜利,这从本段末节和九章16节清楚看见。这时候,以色列收回部分失地,与邻国和好共处一段日子。七15~17 此后,撒母耳成为巡行的士师,穿梭以色列各城,以主的律法判定公正。他住在拉玛他父家中,并在那里……筑了一座坛。圣经没有解释他为何不回到主的坛(这时在挪伯),也没解释为何他容许约柜留在亚比拿这家中。可见当时是不讲规律的世代,许多习以为常的事情本非神原先的计划,但都容许。第七章讲述以色列的复兴。神首先兴起一个人撒母耳,他叫百姓认罪悔改,洁净自己。他以羔羊的血(各各他十字架的羔羊)向神求情,然后就得胜了。这正是个人和整个民族复兴的步骤。
第八章
六.要求及选得一个王(八~九)八1~5 撒母耳年纪老迈了,便想立他两个儿子继承他士师之职。奈何他们是败坏之徒,收受贿赂、屈枉正直。撒母耳象以利般,没有教悔儿子归入正途,故此他一家同样被厌弃了。以色列的长老拒绝撒母耳的儿子约珥和亚比亚作士师;他们希望象别国一样得一位君王统治他们。百姓坚持要立王,以为有了新政体,就会使国家完善。但是由于基本问题乃是人不顺服神,所以其他的问题在这新z /-府之下仍会照样发生。 八6~18 神的旨意当然是他亲自作以色列的王。他的百姓要圣洁,不象地上别国的民族。但是以色列人不想与别的民族有所不同,反而想融入这个世界。百姓想跟列国看齐。这正是神所不愿见的事。立王之后,人就容易忘记神才是他们真正的君王。撒母耳为这个要求感到哀伤,然而耶和华吩咐他照他们的要求去行。说到底,他们不是厌弃先知,而是耶和华。求立王并不是错,错在立王的动机和原因。事实上人民不要神作他们的王和领袖。他们要建立法律、军队,并选立一位王来代替神。他们想藉着人的力量管理全族,而实际上只有神的大能,才能使他们在充满敌意的迦南地兴旺。虽然神确曾颁布君权统治的律法条文(申一七14~20),可是在他完美的旨意下,理当由他亲自作以色列的王(八7;一二12),申命记的律法是用来约束日后必出现的恶行。撒母耳应允他们的愿望时,严正地警戒他们要求王的行为。简略地说,那王将征收苛税而自富,迫使青年男女服兵役和掌杂务。他们势成奴隶。一个王会给予一些利益,但不可否认也会取去一些。事实上要求军队会带来征兵和纳税,除了这些不能避免的代价外,君王喜爱奢华宴乐,故此最坏的后果是百姓要被强逼作苦工,正如十七节中的奴隶。这种制度后来成为所罗门王之后,以色列国分裂的主要原因。 八19~22 百姓不理会撒母耳的警告,坚持他们的要求,所以主再次吩咐撒母耳依从他们的要求,为他们立王。
第九章
九1~14 有一个便雅悯人名叫基士,他的儿子扫罗登场了。扫罗和他的仆人为了寻回父亲的驴,便决定到邻近城里找神人问路。他们携着小小的礼物往城里去。从几个少年女子知道,所找的先知将在宗教节期的当日出现。于是他们赶快前往,在路上遇见所找的人。扫罗想不到那先知也正在找他!九15~21 前一天耶和华已允许给指示撒母耳如何找着将要作工的这人。现在他发现扫罗就是这人。但是先知没即时告诉扫罗,却先邀请他一同坐席。邱坛(是分别出来作礼拜之用)常用来膜拜偶像,但这次却用来敬拜耶和华。撒母耳对那高大俊美的便雅悯人说,明早将有重要的事情告诉他。看来撒母耳得知扫罗的职分之前。却已告诉他驴已经找着了。他不用挂念了。无论如何,那几只驴算什么?扫罗将得到“以色列众人所仰慕的”。扫罗却谦让地回答这句话:“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悯人么。”昔日,便雅悯支派的数目曾减至六百人,这都是因为他们的败行。(士二O)九22~27 在宴会中,扫罗得坐首位,并享有预先留下来的肉。那夜撒母耳得与扫罗长谈。翌日在扫罗离开那城途中,撒母耳要求他多留一会,并把神的话传给他听。
第十章
贰·扫罗的君权直到他被弃(一O~一五)—.膏立和确立(一O~一一)一O1~6 撒母耳拿膏油倒在扫罗的头上,暗暗地膏立他为以色列的统治者。祭司是膏立而就职的(利八12),这时同样地方式膏立第一位王。公开的典礼将稍后举行。跟着有三件事情确认主对扫罗所说的话:(1)在拉结的坟墓前,他将遇见两个人,他们必告诉他父亲的那几头驴已经找着了;(2)在他泊的橡树那里,他会遇见三个往伯特利去的人,他们必给他两个饼;(3)当他来到“神的山”上时,会遇见一班先知,那时耶和华的灵要大大感动他,使他受感说话。一O7~9 所有的兆头都应验以后,扫罗要去到吉甲。他在那里等候七天。撒母耳要来献祭。在第2至6节提到的兆头都在同一天应验,而在吉甲发生的事将在第十三章7至15节再提。我们不能就凭第9节便断定,扫罗真诚地归向神。实际上,他是一个属肉体的人,他往后的事迹记载证明这点。即使他个人没有得救认识神,但圣灵仍装备他成为神所选定的统治者。换言之,虽然我们不相信他是真正的信徒,但是他仍是神正式选定的人。在整个旧约时代,神的灵感动(也可以译作“临到”)一个人,是临时性的,好让神使用他来成就伟大的作为。在以色列人的士师身上,神呼召他们拯救百姓时,就常常有神的灵临到(士三8~10)。这并不是永久性的,只是圣灵能力的临时彰显。在旧约时代,有时圣灵甚至会临到非信徒的身上,成就不平常的工作(参民二四;代下三六22~23);那时圣灵赐人能力,去做神要他们做的工作,却未必结出圣灵的果子。一O10~16 那些先知是热心奉献的人,百姓便惊奇扫罗也在先知中……受感说话。他们对世俗化的扫罗也变为敬虔的人深感惊奇,于是便有一句俗语:“扫罗也列在先知中么?”这句话后来普遍用来惊叹,扫罗参加与他性格不合的活动。扫罗的叔叔(相信并非他的父亲)询问他与撒母耳的谈话。扫罗只提到他曾探访撒母耳,并没有透露撒母耳暗暗地膏立他为王。一O17~19 同时,撒母耳召聚百姓到米斯巴,宣告选立君王。在正式宣告之前,他再次提醒百姓,要求一位君王正是厌弃神的表现;神曾领他们出埃及,进入应许地。扫罗选择躲藏起来,可能是出于谦虚,也可能是害怕。马太亨利列出四个原因,解释为何扫罗会是出于惧怕:(l)因为他认识自己未有足够的能力接受这重大的托负……(2)这会引起不满他的邻里敌对他。(3)他明白撒母耳的说话,百姓要求一位君王确是罪,而神是在忿怒中应允他们的要求而己。(4)当时以色列的事务也陷于不利的环境中:非利士人势力强大,亚们人来到威赫,所以他必须胆壮才能驾御这场风暴。一O20~27 扫罗被带到百姓的跟前,作他们的君王。他拥有较好的身躯,这在以色列中少有。有一群人跟随扫罗,与他一同回到在基比亚的家,但不是每个人都坚定支持这个新君王。扫罗明智地不理会那些藐视他的匪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