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德《三王演义》读后感
这一本短短的小书,是以戏剧的手法,揭示了扫罗、大卫和押沙龙三位王者(欲作王者)不同的心路历程。我读了两遍,因为第一遍读完,我仍不能肯定,我是真的完全读懂了它。真爱德要透过这本小书,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藉此又能反思些什么呢?得着些什么呢?
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个虚构的场景,上帝派天使长加百列,将两种不同的恩赐,赐给了两个灵魂,一种是大有能力权柄却丝毫不会影响人的内在、也即生命本身的恩赐,另一种,则是要以大量的痛苦、受伤和破碎换取的荣耀,那就是内在的生命。
那么,这两种恩赐,分别是谁得着了呢?带来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大卫用击石机杀死歌利亚之后,作为举国皆知的英雄,他进了王宫,这里成了他属灵的学校,尽管担任老师的,是一个心智失常的国王扫罗。他深知,大卫将来会登上王位,因为撒母耳已经代表上帝膏抹了大卫。这样的大卫,岂能不成为因嫉妒而发狂的扫罗的眼中钉、肉中刺呢?
所以,我们看到,扫罗不但一再地在王宫中充当要杀大卫的刺客,并且后来一路追杀,实在是疯狂极了。但是,大卫是怎么做的呢?他,什么事也没有做,他只是一再闪避,最终被逼无奈地逃跑。这个时候,大卫的学校,是旷野。
上帝为什么要给大卫这样的学校呢?是因为,上帝所要的,就是破碎的器皿,哪怕为此,几乎要付上生命的代价。有一次,扫罗居然进了大卫藏身的山洞,大卫完全可以抹开扫罗的脖子,但是,他没有那样做,他只是割下了扫罗的衣襟。
太多的为什么,在人是解不开的结;在上帝那里,却有着满满的美意。因为,上帝要藉着扫罗这个器皿,操练大卫的顺服与破碎,让他的生命配得后来的权柄与荣耀。大卫必得顺服扫罗的权柄吗?甚至要一直冒着生命的危险?上帝说:是的。尽管扫罗的权柄未经破碎,但那是我所授权的。大卫也说:是的。因为扫罗是上帝的受膏者。
大卫,曾经击杀巨人的大卫,他完全可以拾起扫罗的刺枪,回刺过去,也完全可以在山洞里轻易取下扫罗的首级。但是,他没有。他什么事也没有做。因为,他敬畏上帝。藉着穷凶极恶的扫罗,上帝却将大卫心中的“扫罗”除掉了。
这不是人间的道理,即使那些自愿聚集来跟从大卫的人,也觉得不可理喻。但是大卫从不解释。他什么事都不做。正因为如此,一位真正的王者诞生了。
假如我们所面对的,无论是教会的带领者还是其它属灵团体的领袖人物,正是如同扫罗那样,拥有上帝授权的权柄,却因嫉生恨、疯狂地逼 -/迫你,你要如何对待呢?当领袖最真的一面昭然若揭之时,你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必将暴露无疑。你的心中有一个扫罗王吗?还是大卫王呢?
所以,真爱德所发的儆醒是:有些时候,你什么事都不要做,假如你认定,上帝有完全的主权的话;假如你不认为,你有权代替上帝与他争战的话。
大卫在面对这样的时候,就是什么事都没有做。那是因为他深深知道,上帝所赐的权柄,绝不怕面对挑战,也不需要自卫,更不介意是否会被他人推翻。
上帝是在大卫经历了顺服与破碎的功课之后,将他送上王位的。他和扫罗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因为在他的老年,他的生命里出现了另一个扫罗——他亲生的儿子押沙龙。
押沙龙俊美、智慧、高贵、气势恢宏,俨然另一个大卫。因着他的光芒,他的身边也自愿聚集了一群跟随的人。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应当是押沙龙与他的追随者们共同的看见。于是,有一天,他谋反了。
叛乱是上帝喜悦的吗?圣贤先生如是说:“藉由造反而登上王位的人,绝对无法忍受其他人的叛乱和谋反。等到押沙龙面对叛乱时,他就会成为独裁的暴君。他的所作所为,绝对比现在这个国王的作法更可怕十倍以上。由于内心恐惧,他必然会施行铁腕统治,消减一切叛变,铲除一切异己。其实,每个行动一时的谋反或叛变,最后总是落入这种下场。”所以,他一再强调:“在上帝的国度里,任何造反都是不适当的,也都无法得到上帝完全的祝福。”他将在属灵的国度里带头造反的人,直接称作是盗贼。因为他们心知肚明地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去别处开邦建国,总是偷取别的领导者治下的子民。
这实在是奇妙极了。日光之下,真的并无新事啊。当大卫得知押沙龙即将发动叛乱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发布命令,调动军队,消灭叛军。但是,他再一次选择了年轻时所遵循的道路,那就是:什么事都不要做。
大卫没有让自己变成扫罗,即使在这样紧迫的动乱当中,也没有。因为大卫完全地相信,当年的上帝拯救了手无寸铁的牧童,也必拯救年迈的国王。因为他完全地相信,这个国家是属于上帝的,取得权柄或保住权柄,都不出于大卫自己,只在乎上帝的旨意。
回想当年,摩西如何面对可拉一党的叛乱的?他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俯伏在上帝面前,尽管他已经身心俱裂。是上帝亲自为他伸了冤。而这时,摩西却在恒切地为大发怨言的以色列百姓代求,使他们免于一同灭亡。
经历过破碎的权柄,必定如此。就像此刻的大卫一样,只求上帝的旨意显明,而自己,仍然什么事都不做。因为,王位属于上帝。
如果上帝在我们的生命里,真的拥有至高的主权,那么,还会有纷争与叛乱吗?求上帝怜悯我们,让我们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们什么事都不要做。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89e31bb0102e2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