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的儒家精神与基督教意识
本站作者:归原
莫言的作品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美大文豪马尔克斯,联想到他是在模仿马尔克斯的作品。但实际上,莫言不是模仿马尔克斯,莫言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结合幻想和现实方面他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
——诺奖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
看到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还以为莫言就是新浪博客圈里的莫非呢?经仔细的查考和核对,这个莫言并不是莫非。虽然我不是一个文学青年,但是我喜欢听故事,因此就购买了几本莫言的小说:《蛙》、《生死疲劳》、《十三步》、《丰乳肥臀》。通过几天的阅读之后,我内心不由发出一丝感慨,国人作家能写出如此的作品,的确是令人惊叹的。这是莫言用良心在述说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蛙》是以儒家的思想去体验苦难,《生死疲劳》是以佛教的思想去体验苦难,《丰乳肥臀》借用基督教的意识去体验苦难。而《十三步》表现的却是莫言对知识份子的一种绝望。中国历代士大夫都有救国救民的使命感,皆怀有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如今的“士大夫”却沦落为工资、住房、经商等的奴仆,并在此问题上结纠和缠绕。
莫言获奖后,我读过几位学者写的莫言与基督教精神相联系的文章,并因此我询问过一位主内肢体,问其莫言和基督教的关系。她只简单地回答说:莫言相信人是有灵魂的。
一、《蛙》---儒家的仁孝精神资源与基督教意识
儒家的仁孝精神是中国民族的精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及关系纽带。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出自《围炉夜话》(清)王永彬。
其实任何哲学所追求的目的就是善,古希腊哲学所追求的也是一个‘至善’,只有明白什么是至善,只有得到至善,人才会有幸福的生活。什么是至善呢?希腊人曾陷入了迷思。希腊人的迷思是哲人们在追求‘天上’真理。儒家所追求的善是属地的,在人伦中去追求善,故此孝是百善之首。孝涉及的单位是社会最基本的“家”。这个单位不稳,其国不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才是齐家的条件,家得以维系是基于孝,儒家将孝就例为修身最基本的条件。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起头,人一生所行的事都不能离开孝道。有诗: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孝是人道第一步,孝子谢世即为仙。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儒家的祭祖传统也是以孝为基础的,并且涉及儒家的末世观(永生观),或者说儒家的末世观完全是基于孝。根据《左传》(昭公七年)的记载,子产(当时一位受尊敬的贤哲)对当时广为流传关于一位暴死的酒鬼名叫伯有的常出来闹鬼之事发表了一番评论。子产说,人的生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称为魄,主要构成人的身体方面的生命力;另一部分是人的魂,主管人的意志,情绪和智力方面。一个人在生活中保养好魄和魂,身体和智力都会强壮。当人死去时,魄和魂就会分散。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壮年时突然死去,那他的魄和魂还可能聚而不散,并有能力做坏事。伯有可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伯有成鬼是一种特殊现象。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生而有魄和魂。这魄和魂都需要好生保养,使它们强壮。人老而死去,魄便回归于自然,消失于万物之中。但魂是一种精神性(包括意志和智力)的存在,如果在有生之年对魂有很好的保养,比如人的智力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那么,当人死后,他的魂还是不会散去。不过,由于魂没有魄的支持,因而无法作用于物理世界;于是,魂就变为灵(神明)。一个家庭,由于血缘的关系,他们祖先的灵会聚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在历史上的有名人物越多,其祖先就越有神明。这种看法是中国的宗族观念和宗族纽带不断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子产的这种说法基本上规定了儒家对生死问题的看法。在他们看来,人死后是要回到阴阳二气之中的。如果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不努力修德养性,他死后就融入阴阳二气之中,无法被辨认。但是,若是他努力追求立德,立功,立言,那他就能加入祖先的神灵之中,留芳后世,不致淹没。很明显,儒家谈论的是家族的永生而不是个人的永生。中国的祭祖传统便是以此为基础的。这种永生概念后来转化为对“留名青史”的向往态度。
儒家的孝道不只限于今世更注重于末世,就是这种末世的孝之精神推动儒家积极的追求功名。但是在所有的追求中,只有生育后代才是孝的根本。反之一个人没有后代,就是最大的不孝。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张淼《浅谈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如此总结:祭祀祖先是对生命的追思意识,孝养父母是对生命的爱敬意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对生命的延伸意识。当一个人没有了后代那就意味着宗族的断成、生命的断层、祭祀的断层,孝道的断层,他将成为宗族的千古罪人。
本书《蛙》中的蝌蚪,是一个红色的g e命后代,也是受红色文化影响的战士。因此,他结纠于儒家传统思想与红色文化之间。作为党员、一名战士,他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他得知妻子怀孕后他的内心是矛盾的,我也愿意让她生,但谁能保证就是个男孩呢?如果是一个男孩,和他多年奋斗所取得的成果调换值得吗?他的母亲回答了这个问题:党藉、职务能比一个孩子珍贵?有人有世界,没有后人,即便你当的官再大,大到毛z huxi老大你老二,又有什么意思呢?
当算命先生(袁腮)告诉他,你妻子所怀胎是系前朝一个大名鼎鼎的贵人转世时,他心里却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欣慰。他找姑姑说:“党藉我不要了,职务我也不要了……”但在红色文化的渲染下,蝌蚪于结纠之中让妻子去堕胎,结果妻子居然死在了手术台上。作为一个男人,他失去了人最基本的人性而导致了人格分裂。特殊年代、特殊的环境有多少人在红色文化下失去了人性。虽然他有悲痛、虽然他想过放弃功名,但是他还是在妻子尸骨未寒之前另娶了一位妻子、还是依然继续他的功名之路。这也许就是那个年代“士大夫”的命运。
蝌蚪和小狮子结婚后,小狮子不能生育,这也是小狮子心里的一块心病,到处烧香拜佛,可能最好的结论也是她自己给自己的结论:报应。但是小狮子心里不情愿,她不想成为千古罪人,所以她偷偷找人代孕。他知道别人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时,他想我一个老头,怎么可以呢?人内在的道德律产生了作用,因此他在气愤中打了妻子。但他妻子的一番话: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你着想。你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没有儿子,就是绝后。我没能为你生儿子,是我的遗憾。我为了弥补遗憾,找人为你代孕,为你生儿子,继承你的血统,延续你的家族。从内心他是喜欢有一个儿子,但是经过了长期的红色教育,他认为我一个红色人如何向组织交待呢?红过李受“资本主义”的教育,他内心反而产生对妻子的感恩(儒家思想复活),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这种思想的复活才有了他妻子绝经后还能怀孕的事的发生。
在《蛙》的世界里中国儒家文化受到红色文化的挑战,人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人的道德、伦理被“玷污”,使人格分裂。只有儒家文化重新复活,人才能恢复“正常”人。姑姑无后和小狮子绝经后重新生育成了明显的对比,这个新生命的来临也象征着新的开始。
“先生,这个孩子,使我恢复了青春也给我带来了灵感”。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他有了盼望。
莫言没有解决的就是儒家文化历经千年,儒家的孝道并不能解决中国人的苦难。但是他给如今支离破碎的国人,提供了一个传统的盼望。
关于这个盼望,莫言的思想里有没有基督教意识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是我无法完成的。
不过我想尝试一下从“孝”这个角度来解读。基督教是很注重孝。从某一种形式看,圣经中的孝道类似和接近于儒家的思想。
《圣经.申命记21:18—21》:人若有顽梗悖逆的儿子,不听从父母的话,他们虽惩治他,他仍不听从,父母就要抓住他,将他带到本地的城门,本城的长老那里,对长老说,我们这儿子顽梗悖逆,不听从我们的话,是贪食好酒的人。本城的众人就要用石头将他打死。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以色列众人都要听见害怕。
圣经中也有类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例如:亚伯拉罕的妻子不能生育,结果亚伯拉罕听从妻子的话纳妾生子。另外哥哥无后死了,作弟弟的还要尽哥哥本分娶嫂子为妻,生的第一个孩子立在哥哥的名下。
但是这一些并不是基督教所表明的孝,基督教和儒家的孝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儒家的孝是真理,是一切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根源。而基督教所表达的孝只是真理所有表达的某一个部分。一旦孝和真理产生抵制,首先遵守的原则是真理。摩西时代法老也实行计划生育,上帝的子民所遵守的并不是计划生育,而是可不可以堕胎等问题。基督教所要提供的就是生命大于一切。读这本书时,我的心好像被箭所剌,因为我有过逃计划生育的经历。我庆幸的是上帝的保守,这个庆幸可能是来自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另外基督教的孝是在真理下所宣布的:《十条诫命》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20:12。并且是在真理之下去遵守的: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1-4。
孝若没有真理的规范,孝或则是愚或则是神。它就会失去孝的本意和生命力。蝌蚪遵守孝道赋予了新生和盼望,但是却没有生命力,仍然被孝所捆绑。是不能有“摩西”新一代的出生、盼望、自由。
《圣经.约翰福音》14: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圣经.约翰福音》8:32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没有真理就不可能有仁孝。
二、《蛙》---儒家的忏悔(救赎)精神资源与基督教意识
儒家的道就是‘仁’。但是儒家对道的认识较为模糊,故此儒家思想之间相互矛盾。比如:仁与礼有内在的矛盾,忠与孝有内在的矛盾。这些内部思想的矛盾存在是体现了儒家思想里无忏悔意识和救赎精神。比如儒家的礼突出在政zh i理念上,过于注重礼的反而失去了仁的精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是一些人总结仁与礼之间的矛盾。另一句话虽然能表达儒家的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其实这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是为了维护君王尊严。这种礼仪体制演变成中国的社会不能对君王、尊者、长辈的过失有所指责。若指出长者的过失就是失礼、是不孝。相反,长者有过失时晚辈应该掩盖其过失,被称之为美德。
儒家文化的几千年来的浸染,很多知识分子不自觉表现出为尊长者讳的观念和动机,既然尊长者可以为之讳,圣者长者如是教,那么自己对自己过失何尝不是讳莫如深,自己成了长者,晚辈对自己的过失也是回避忌讳的,这样为尊长者讳陷入了历史循环的怪圈中。渐而渐之,道德良知越来越浅薄,道德水准越来越低,儒家文化渐渐成了无耻文人的一张进入权力阶层的敲门砖和通行证,进了官门,只知道角逐权力金钱美女,恬不知耻。中国的小人多,中国的君子少;中国的政客多,中国的政zh i家少;中国的汉奸多,中国的志士少;中国的贰臣多,中国的遗民少;中国极力掩饰的人多,公开忏悔的人少。但儒家文化并不是无神论文化,孔子是敬天的人,天就是孔子的神。孔子认为人行恶,天必行罚。但是这位天是谁,孔子没有交待,因此孔子的神是一位未知的神,没有位格的神。
莫言对《蛙》:我觉得如果一个作家不能进行深深的自我反思的话,那么他肯定不是一个宽容的作家。因此我觉得我们现在不要把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归罪于外界。当历史上有一场巨大的灾难发生的时候,实际上无论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都负有责任,很多人实际上是被裹挟进去,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违心地做了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从作品看,这也许是莫言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忏悔。而这种忏悔精神正如莫言所要表达的:我们不能把这个完全归罪于像小说中姑姑那样坚决执行政策的乡村女医生,也不能一下子就把整个的罪归到制定了这个政策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包括我本人也有责任。莫言的忏悔意识被儒家仁礼思想所局限,这种忏悔没有具体的对象。而这种忏悔只有在特定困境及环境里才能生发忏悔。
《蛙》姑姑本是最好的妇产科医生,她一生最喜欢听到的声音是婴孩的哭声,但是她也是屠杀婴儿的医生。她是白衣天使,她也是黑衣杀手。在特殊的年代她的良心、道德被潮流所取代。这是明显的儒家礼之道。她是文g e期间的受害者,她认为肖上唇是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报应,受到天的刑罚,但是肖上唇反而一生平安,一帆风顺。她很困惑,其实恶人发福,义人受苦也是圣经里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她身处在另一个罪恶里,她自身没有意识。反而她认为自己每屠杀一个婴孩是为国家做贡献,在这神圣使命之下有多少天使成为魔鬼,有多少医生成为党卫军。当我们在屠杀婴儿时,为什么没有罪恶感。
姑姑意识自己有罪,却发生在她退休的那一天。这种转变是很戏剧性的,她听到青蛙的叫声,感到恐惧,她为什么恐惧呢?因为她听到蛙声就像婴儿的哭声,这些被她屠杀的婴儿来找她索命。更让她害怕的是一个荒唐传说,一个大闺女被青蛙怀孕的故事,她所害怕就是自己的名声扫地。因此她的转变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带出来的忏悔完全是虚假的,是自欺欺人。才有了后来她认为被她屠杀的婴儿转世比现在更好的谎言。
莫言认为我们不要将罪归给某一个人或某一个z /-府,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正如他所说的:写完这部书后,有八个大字沉重地压着我的心头: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可见,莫言的忏悔意识已经超越了儒家的思想,但是仍然受限于儒家精神,他有个体识罪,但是这种识罪仍然是儒家式的礼。基督教的忏悔和儒家的不同就是基督教所相信的神是一位有位格的神,人犯罪并不是人得罪了某某人,而是得罪了这一位神。在这位神的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不分人的身份和地位,人在神的面前都是有罪的,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是罪。
圣经里有一位君王,名叫大卫。她犯了淫乱、杀人的罪。他忏悔说: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诗51:3-4。大卫的忏悔很清楚,我犯罪是得罪了神,人认识自己有罪并不是人自身的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认识神,是不可能发现自己有罪的。人只有认识神是义的、圣洁的。在这位圣洁、公义的神面前,人才是有罪的。
不过基督教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是紧紧相连的,没有救赎就没有忏悔。如果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有罪,要面对神公义的审判,这种有罪意识是没有出路的,只能越来越让人陷在痛苦和绝望中,儒家思想里为什么没有忏悔意识,其根本就是人认识自己有罪,却没有出路,人活在良心的自责中,不如长期麻木,去掩盖罪恶,让世人活在一个美丽的谎言中。
因此,在中国的儒家思想里为什么没有忏悔精神资源,其根本就在于此。反之,儒家的所谓忏悔其实只是作秀,或者在恐惧面前所表现的一种内疚感。
基督教的忏悔意识是来源于基督的救赎和爱。当我们陷在罪恶里,如果用罪恶去掩盖罪恶,只有更多的罪恶。只有寻求基督的赦免,才是罪人惟一的出路。为什么在西方的文化里,总统、社会名流经常有丑闻出现,为什么在中国的文化里不可能有这些丑闻出现呢?因为我们仍然在儒家的思想里去制造一个完美的神。
文g e过去了,计划生育在进行中,但是公开为此忏悔的人有多少呢?而整个社会都在学习儒家的礼德,为这些圣人遮盖罪恶。从这个角度看莫言,他应该是第一个公开忏悔的人,而这种忏悔我们牵强的说是来自基督教意识。
在西方文学世界里有三种模式的忏悔意识:奥古斯丁、卢梭、列夫.托尔斯泰,后两位的忏悔精神和奥氏的忏悔精神完全不同,后两位忏悔类似儒家的忏悔,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是外在的环境导致人陷在罪恶里,是外在的恶影响着人性,人性被玷污,所以才有人犯罪。就如姑姑本是最好的妇产科医生,为什么沦为屠手呢?这是外在的原因所造成的恶果。因此需要指出那一个恶的事件使人回归人性善的状态,而这种忏悔其实是一种控拆、或者说是一种变质的忏悔。
奥古斯丁的忏悔精神是先认识人的本性是恶的,并不是我行了恶事才是恶人,而是我是恶人所以我行恶事,因此一个有罪的人他所行的事都是有罪的。而这种忏悔并不是把责任推脱给环境及他者。反而在上帝的光照下看到人性深处的恶,只有在这位上帝的面前人才有了一个忏悔的对象。人的忏悔并不是给自己找理由,而是寻求上帝的赦免。最近我写的《春事秋梦----圣经专修班记实》小故事,我为什么安排主角和故事中主角在梦中无法对话,我要表明的就是人无法逃避过去的罪,也不能借用各类的借口去掩盖,让人感觉传道人是神圣伟人。罪需要的是被神光照,需要的是承认和接受基督的赦免。可能小故事中的人物个个比较极端,但我都是在描述我自己的信仰经历,我就是一个罪人,我活在光明之下,但我的内心仍然有黑暗意识存在。
我需要的是时时忏悔,需要基督的赦免和恩典。
主啊!若没有恩典,我就不能活了。
【作者简介】归原:本站作者、基督教青年传道人。写有信仰随笔及讲章100多篇,发表于各大基督教网站。并著有长篇信仰小说《春事秋梦》发表于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