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程感悟

故事有何魅力?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故事想必有其魅力,很少有人不喜歡聽故事。但是故事的魅力到底在哪呢?在故事有能力在個人內裡的深層,觸動、甚至擄獲人心。 人們對一般資料事實的解讀,是建立在科學顯微鏡或研究調察上面。但對故事的進入,卻是由人的靈魂裡面出發。故事會對我們生命的每個層面訴說,這也是為何耶穌在世上時,會常常用故事來和人們分享。 馬太福音十三章三十四-三十五節裡記載:「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甚麼。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 若不用比喻就不說,這是我們主耶穌的主要表述方式。但祂說故事,卻並非用故事來為信息下一個註解或舉例,而是,故事就是他信息的主體。 說故事也並非耶穌的教學方式,而是因為耶穌所處的時代,完全是一個說故事的時代。所以在耶穌的故事裡,耶穌並不需要解析,也不給出福音四律,愛人五招; 或像美國廣播的「聖經百科權威」(Bible Answer Man), 會回答每一個關於聖經的問題。照理來說,耶穌很可以翻開舊約,逐字逐句地對門徒解經,因為祂是權威,絕對不會錯解或誤讀。但耶穌沒有,祂只是說故事。祂用當代人的生活經驗,以故事形式說出人們未想過的事。神的隱藏奧秘因此而被啟示、揭明。 不只如此,耶穌所說的故事都有些煽動性,能刺激當代人思考。說出來後,常讓聽眾會掙扎著摸索這些故事到底在講什麼?一個撒瑪利亞人怎麼可能是英雄?一個國王怎麼會把他宴會的邀請,無限上綱擴大到對任何市民走卒?為什麼到葡萄園工作,上午和下午上工的人會拿一樣的薪水?….. 就因為會產生疑問,才會促使人反覆思考故事的真正涵義。耶穌善用故事,因為他知道故事會引起好奇,促使流傳。也因為故事有下面幾項特色:故事會引起好奇,促使流傳 首先,且讓我們先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個主教在一個荒島上停留,預見三個漁夫,說他們是幾百年前被宣教士歸化成為基督徒。主教便問:「那麼你們會唸主禱文麼?」他們說從來沒有聽過,也不知道什麼是主禱文。主教覺得很驚訝,問:「那你們禱告時都說些什麼呢?」 「我們抬起眼睛看天空,我們禱告:『我們三個,你們三個,可憐可憐我們。』」主教對這原始還有點異教的禱告,感到震驚無比。於是他花了一整天工夫教導他們主禱文。這三個漁夫學得很認真,在主教離開前,他們已可以一字不漏的背完整篇主禱文。主教感到很滿意。 幾個月後,主教的船隻再度經過這些島嶼,正在甲板上作禱告時,想起遙遠島上的三個漁夫,因為他耐心的教導學會如何禱告,心中便有安慰。當他陷入沉思時,無意間抬起頭,忽見水面上有些光點在不斷靠近。他驚訝地看著這光,後來發現是三個人影,等他們近到可以聽到聲音時,原來是那三個漁夫。 「主教!」他們大喊,「聽說你的船打這經過,我們就趕過來看你。」 「你們有什麼指教麼?」主教充滿敬畏的問。 「主教,我們很抱歉,忘了你教我們的禱告,我們只會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你的國降臨..』後面就忘了。請再教我們一次。」 主教感到很羞愧,說:「回去吧!每次你們禱告就說: 『我們三個,你們三個,可憐可憐我們。』」 這和直接陳述訊息:「真正的禱告不在語言,而在誠心」相比,自然要有起承轉合,有吸引力得多。聽這樣的故事,不會讓人打哈欠,也無需用堅忍的耐心來吸收。而且,即使這個故事你很有可能聽過,但還是會想再聽。 然而好故事不會只停留於此。回去後,你還很可能會想要轉述。和親友分享時,也可能說得比平常分享講道信息還要清楚。 這就是故事的特點,會吸引人聽。而且好故事就像秘密很難被保守,只要是個好故事,就一定會流傳。若沒有書本,就用口傳。《華氏451度》這本書,就是描寫z /-府焚書坑儒之下,書本卻仍用另外一種形式被留下,就是人的背誦記憶。書中描述每個人記誦下一本經典在肚裡,有的是《安娜.卡列妮娜》,有的是《雙城記》等。當他們聚在一起時,彼此背誦,就是一場書與書的對話。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說故事、聽故事、轉述故事,是故事的永恆生態。這在現代網路世代裡,更是如火如荼地盛行。許多小故事,有深意的故事,都會被傳來傳去,生生不息。如此說來,好故事不會死,只會凋零。故事是結合清晰訴說和夢般語言 一位推廣說故事者威廉(Robert Bela Wilhelm)指出,通常我們使用的語言有三種 :一是白天宣講和說明的語言,一是夜間作夢時潛意識的語言,充滿了意象和幻想,同時表達出我們深層的自我。第三種語言,則是說故事的語言,是白天和夜晚兩種語言結合的橋樑。因為說故事一方面要用白天的語言,頭頭是道的交代情節,但也會充滿夜間語言般的意象、幻想和象徵,就像作了一場夢。在其中許多事都可能發生,但也只停留在故事裡,不會在日常生活裡出現。 所以故事結合白天和黑夜,賦予了我們對現實一個更完整的看見,同時帶領我們走入更深的自我,幫助我們間接面對自己平常不敢面對的事或傷痛。在聽故事裡,我們經歷日夜交接的對談,我們是由生活中出走,而活在故事的時間裡。故事是走回文化和個人根源的橋樑 每種文化、國家和族群,都有其傳延下來的特殊圖騰、神話和故事。藉此可以保存各個國家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也可賦予民族一個身分,和每個人對所屬文化的自尊和榮譽感。也因此,當國家有難時,老百姓會回溯過去國家歷史的故事,來尋找醫治和方向,也重新找回他們的民族自尊和開創未來新格局的勇氣。 比如說美國人的獨立宣言,對我的兩個小老美孩子便有其特殊意義。他們一生的夢,就是去華盛頓首府, 參觀國家檔案館。終於成行時,那天是排著長隊,在細雨中等上兩個鐘頭才進得了門。然後走過全是檔案的陳列櫥窗,到達那特定陳列獨立宣言的一個櫥窗時,只停留短短幾十秒。觀看櫥窗裡煙黃破舊的紙頁,書寫著當初美國立國的獨立宣言。出來後,兩小興奮莫名,重複地喊:「我終於看到獨立宣言了!我終於確認它真正存在!」 他們從小聽到美國如何獨立的歷史故事,至此,終於得到歷史實物的印證,有著莫大的興奮和以身為美國人為榮的心。可見美國的歷史教育有多成功。 此外,西部拓荒,強尼蘋果佬(Johnny Appleseed),是最初把蘋果種子引進中西部種植的苗圃專家; 班揚(Paul Bunyan),傳說中的伐木巨人,力大無窮,還擁有一頭藍色的巨公牛,兩隻角間有47斧頭寬,密尼蘇達州的上萬湖據說就是他們踩出來的腳印。這些都是屬於美國國家的神話和傳說。 中國人也有屬於中華民族的故事,從遠古黃帝大戰蚩尤平天下,神農氏試吃百草,到後來的屈原愛國,岳飛忠貞等等歷史故事,一直進入二十世紀大陸的河殤等,都是續寫中華民族的故事,讓我們再一次思考什麼是炎黃子孫。 猶太人的故事也是如此,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摩西等先祖,都是猶太人的榮耀和生命參考,而且還包括他們的文化和信仰。 那些是屬於大時代歷史的故事,縮小到個人家族或村里,也有代表個人身分的故事在流傳,比如說《喬家大院》,《大宅門》等故事會被反覆述說,一些已逝去的人物也會透過故事的形式留存人間。 國家層面的故事,是用具體的博物館,雕像,和紀念碑來保存; 個人英雄故事。則靠小說、傳記、電視劇,回憶錄和相本來流傳。故事是連結個人生命和文化歷史的橋樑。沿著故事的脈絡走,便會找回自己屬於個人的文化根,肯定自我的身分,也重新有個歸屬感。 一個人若沒有故事,就是斷根斷脈; 一個國家若沒有故事,便形同滅亡消失; 一個文明若沒有故事,就是衰傾頹廢,都是多麼影響深遠的事。 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在某個故事裡,陳家故事、趙家故事,李家村故事、張家界故事……。每個人也必須屬於一個更大的故事,屬於某個時代和某個地理環境,才能談得上生存意義。這是為何在《飄》的故事裡,那一向沒有道德、政zh i立場的白瑞德,會到了戰爭最激烈的時候,也吻別佳人毅然從軍。 對我們這些海外華人,都是在華人歷史裡找回民族尊嚴,在美國歷史裡找到移民的人權,再在舊約、新約裡找回我們信仰的身分和使命。我們用故事來定義我們的自我和走向,也用故事來傳遞我們的異象。故事是文化歷史的連接橋樑。好故事可連結全人類大家庭 如果今天你被放逐到一個荒島,結果發現那島上已住有人。彼此之間一開口,不管語言通不通,都會說什麼呢?不外乎交代你怎麼來的,從哪裡來,為什麼會流落到此,而且會確保自己對對方沒有敵意或威脅等………這就是說故事。 人與人之間的第一接觸,就在交換故事。 在交換故事間,還會發現除了客觀、外在一些背景資料不同外,內在許多主觀的慾望和軟弱,其實都相差不遠。 這人與人的相似性,曾讓許多學者專家困惑。即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和地域,仍有許多類同的主題會在故事中重複。人性內裡實際相通,都會在貪婪、愛欲、愚笨、高貴、衝突和罪等處境中掙扎翻滾。真真印證傳道書所說的:「日光之下無新事。」 這也是為何當我們讀福音書時,會很能認同那些向耶穌求醫治的病人; 或矮子撒該對耶穌的又怕又愛; 或馬大馬利亞奇怪耶穌怎麼晚來一步,拉撒路都病死了; 或那些只求吃飽神蹟,對神卻並不渴慕認識更多的五千人……聖經時代的人說實在,離我們並不遠。想要得到重生和得到耶穌愛的渴望,千年前和千年後會一樣地追求或排斥。 所以中國人說「以史為鑑」,就是說人的故事常在重複。過去,就是我們今天的鏡子。所有好的故事都能反映人性,連結我們,並帶領我們走向超越時空的目的地──永恆。每一個故事都可能是個人的故事 當我們還是個孩子時,聽完故事常會問一個問題:「這故事是真的麼?」 我們為何那樣在乎真假? 因為我們真正想知道的是:「這故事對我個人來說,是真的麼?」 當孩子問:「灰姑娘的故事是真的麼?」 他問的其實是:「我裡面的灰姑娘,是否也可以遇見王子?改變生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當成人問:「耶穌真的復活了麼?」 後面,他很可能是在問關於對死亡的迷惑和恐懼。 若問:「聖經真的是神的話麼?」 其實是在疑問:「我真的可以活在聖經話所建構描述出來的世界麼?」 也可以這麼說,所有故事在某些方面來看,都是我們的故事。這是故事精采又吸引人的地方,可當真又尚未成真,且內具推衍未知一般的魅力。 因此面對睡美人的故事,可能會問:「作女人的是否都在沉睡?要到王子出現,才能在各方面甦醒、被啟蒙,而開始看到這個世界?」 人魚公主,則問:「為愛奉獻犧牲,到頭來是否仍會化為泡沫?」 當我們在聽這些故事的時候,我們是在故事中找尋屬於我們個人可以認同、可以模仿的生命意義。在故事的說和聽之間,關於自我的一點真相,不知不覺間會呈現。若我們聽到、且理解這真相,就會對生命產生出一點歸屬感。 也可說,我們在許多的故事裡,了解了自己的真相,也產生對這生命的歸屬感。 故事的魅力,實不可小覷。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作者為創文主任我的更多文章:

从前,有个故事(2012-12-05 06:41:35) 曠野的呼喊(2010-07-09 22:33:49) 你里面的作者是否挣扎欲出?(2010-06-06 14:02:05) 重拾彩虹尽头的金钥匙(二)(2010-05-04 12:57:42) 重拾彩虹尽头的金钥匙(一)(2010-04-27 10:41:51)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gcwmi【作者简介】莫非,海外著名基督徒作家。会计学士、电脑硕士、神学硕士。现居洛杉矶,从事写作、教学与广播工作。2008年创办“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创文”)www.gcwmi.org。近年多次受邀在中国及海外举办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