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课程介绍:教会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教会史(30-590 A.D.); 2.中古教会史(590-1517 A.D.); 3.近代教会史(1517-1976 A.D.),以马丁路德改教开始,以后若有可能,将把三期陆续上完。 课程目标: 1.所有的异端在教会历史都出现过,学习教会历史的目的在帮助我们一面认识这些异端,一面防止我们在不知不觉觉中走入异端。 2.教会历史告诉我们历代的教会在面对信仰上各种的挑战时,他们如何在神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来印证福音信仰的真实,使我们的信仰更坚定。 3.教会历史是一部最好的「解经史」,使圣经在各种思想洪流冲击下,能作出最好的解释,此课要帮助我们来解释圣经。 参考书本:《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导论》 马有藻博士着,1979年,香港天道书楼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课:德国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一) 主题:马丁路德改教运动开始的背景 思考问题:马丁路德为何要冒生命的危险起来改教? 1.当信仰成为我们心灵的捆绑时,怎么办?如何起来更正? 2.这种捆绑可能来自不正确的教导,如:有人用罪恶感(Guilt)和羞耻感(Shame)来规范我们的生活时。 3.现今的基督徒很容易用成就取向而非用恩典来过基督徒的生活(路十五章中的长子,罗八章中奴仆与儿子的比较),Why? 教学目标: 1.平信徒皆祭司 a.信徒可自由并直接与神相交。 b.信徒之间互为祭司,彼此相通。 2.基督徒的自由 a.一方面基督徒是世上最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的束缚。 b.另一方面基督徒因着爱而作众人之仆,受人管辖。 参考数据:「历史的轨迹」(The Church in History by B.K. Kuiper)李林静芝译,校园书房出版 教学内容: 未改教前称「大公教会」,改教后分称「罗马天主教」和「更正教或称复原教」即以后所称的「基督教」。 1.大公教会的弊端和延伸 a.告解礼:中世纪教会非常强调罪,以及罪所带来在地狱和炼狱中的刑罚。因此神甫的告解礼是最重要的圣礼,因悔罪而有因功补罪的观念。 b.赎罪券:是告解制度新的发展,由教会发出一张声明书,宣告悔罪者已藉付款方式,从刑罚中释放。不但自已买,也可以为已故的亲人购买赎罪券,以减少他们在炼狱中受苦的时间。赎罪券开越多,弊端也越多。 c.道明会修道士Tetzel:在马丁路德所住的Wittenberg附近,以不正当手法贩卖赎罪券,才引起马丁路德开始对赎罪券的批评。 d.九十五条文:路德钉在Wittenberg教堂的门上,是路德对赎罪券所产生的恶习引出的攻击,以致对整个信仰的反省,最后产生宗教g e命。 2.马丁路德的前半生平(1483-1517) o1483 诞生于东德Eisleben o1498 前往Eisleben上大学,1501转往东德Erfurt上大学 o1505 完成文学士,遇雷雨而奉献给神,进奥古斯丁修道院。 经历信仰的大挣扎(中世纪的救恩论,善行论,赎罪观) o1510 至罗马朝圣,看到圣职人员的败坏 o1511 迁至Wittenberg,受教于Staupitz老师(代表奥古斯丁修道会思想 a.悔改是由爱神的心开始 b.不可信赖人天然的能力(如:良心,良知) c.真正的神学是荣耀神而非荣耀人 (Staupitz给路德的帮助是在教牧上,不是在神学上。) o1512 获神学博士,任教于Wittenberg大学,讲授诗篇(1513-15年),罗马书(1515-16年),加拉太书(1517-18年),第二次诗篇(1519-21年) o1517 钉九十五条款于Wittenberg城教堂 3.改教运动的基本观念 .改教领袖们主张回到使徒时期的教会型态 a.改教领袖们也强调「信徒皆祭司」的看法 b.改教领袖们认为教会是信徒的集合,不是圣品人员的阶级组织 c.改教领袖们强调圣经是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权威 生活应用: 1.马丁路德的改教思想是逐渐形成的,可见当一个基督徒有愿意反省更正 的心志,神就会赐福给个人甚至教会和整个世代。我们是否有这勇气? 2.罗马天主教以前的大公教会在信仰上的偏颇是从高举神甫的地位开始的, 今天我们在教会中当如何避免高举人甚于高举神? 3.马丁路德当时的平信徒没有机会读圣经,只有神职人员可以读到神的话和 解释神的话,但改教后强调信徒皆祭司,我们当如何善用这宝贵的职份? 第二课:瑞士的改教运动——慈运理,加尔文 主题:慈运理,加尔文的改教与神学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思考问题: 1.马丁路德把因信称义的道理推到极端时,产生什么弊端? 2.加尔文在改教运动上作了什么贡献? 教学目标: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所产生宗派的影响 教学内容: 1.慈运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出生在瑞士德语区的Wildhaus a.慈运理一生未进过修道院作修道士,和马丁路德完全不同,所以,不能了解 路德寻求得救的属灵挣扎,和心灵深处的罪恶感所产生出来因信称义的道理。 b.慈运理最先受伊拉斯母(Erasmus,1465-1536)的影响,无意攻击罗马天主教会, 后来完全被路德影响,参与瑞士的改教运动。 (附:伊拉斯母俗称「人文主义王子」,荷兰神父之子,是欧洲最伟大的人文学 者和经典学者,名声声之高空前绝后,无人像他能影响欧洲的文化如此之大。 Moyer说:「伊拉斯母卒时(70岁)产下一个蛋,马丁路德却把它孵了出来。」) c.慈运理在1519年成为瑞士苏黎世(Zurich)教会的神职人员,在当地做有系统 的改革:搬走图像,废止弥撒,改善学校制度,由市z /-府来管理教会行政和穷人 的照应。他于1531年的一次战役中阵亡,以致该区复原教信徒渐渐倾向加尔文。 2.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出生于法国北部靠近巴黎的小镇Noyon a.在于母亲早逝,被送到附近的贵族人家抚养,使他呼收到贵族的风度和涵养。 b.1533年巴黎大学校长柯布发表一篇万圣节演讲,内容充满伊拉斯母和路德 的观观点点,加尔文修稿,以致他们两人成了追捕的对象,最后逃到瑞士。 c.1535年在瑞士把全本圣经真理作有系统的整理,于来年春天出版了震惊全欧洲 的巨著「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当时才26岁。 这套书的传播成了改教运动的真理根基,直到如今都成为福音派有系统的 主要信仰内容。 d.配合法惹勒(Guillaume Farel)于1532年来到瑞士的曰内瓦(Geneva),把改教运 动带到高峰。和马丁路德,慈运理在欧洲形成改教运动的三把火炬。在改教当 中,唯一例外的一派运动叫「重洗派」(Anabaptists)信徒,也在传布他们的信仰。 生活应用: 1.在信仰生活中,神学思想深的影响我们,我们当多读前人所留给我们的信仰资产,使我们在这异端充斥,异风漂遥时,能在信仰上站立得稳。 2.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已部份翻成中文,应可购买成为个人的读书产业。 教会宗派的形成: 五旬节圣灵降临——教会建立 •大公教会(Holy Catholic Church) 1.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 2.希腊东正教(Orthodox Church)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改革宗教会(Reformed Churches) A.路德会/信义会(Lutheran Church) B.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C.德国瑞士改革宗教(German Swiss Reformed) D.荷兰改革宗(Dutch Reformed) a.Christian Church b.Church of Christ c.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 d.Disciples of Christ 2.英格兰教会(Church of England) A.贵格会(Quakers) B.圣公会(Episcopal) C.公理会(Congregationalist) a.United Church of Christ b.唯一神派(Unitarians) D.韦斯利会(Methodist) a.现代韦斯利会(Modern Methodist) b.五旬派(Pentecostal) c.AME Church(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3.重洗派教会(Anabaptist Church) A.浸信会(Baptist) B.门诺会(Mennonite) C.AMISH 4.现代罗马天主教(Modern Roman Catholic) 第三课:加尔文主义和亚米念主义的比较 主题:改革宗(加尔文主义)和韦斯利宗(亚米念主义)的信仰差异 思考问题: 1.为什么台湾的长老会和z /-府的关系常常是对立的? 2.神是否在万世之前就已经决定谁要得救和谁要灭亡? 教学目标:思考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对现今基督徒的影响 参考数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导论」,马有藻着,1979,天道书楼出版 教学内容:加尔文主义和亚米念主义的详细比较,请看附页。 1.加尔文主义(Calvinism) A.背景:加尔文的人生,自抵达曰内瓦到去世,共分三个时期: a.1536年8月-1538年4月:第一次去曰内瓦时期,此时期加尔文有三项建议: i.使曰内瓦成为模范城市——「上帝之城」(City of God),所以,每个月举行一次圣餐,惩治生活不检点的基督徒,甚至革除教籍。 ii.采用加尔文所写的「信仰问答书」(Catechism)。 iii.每个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写的「信经」(Creed)。 以上三项立刻遭到敌对,在选举举中失败,被逐出境,来到斯特拉堡。 b.1538年5月-1541年9月:在斯特拉堡(Srassburg)时期 i.加尔文和荷兰来的Idelette Van Buren女士结婚。 ii.结识许多路德和慈运理的跟从者,同时牧养路德信徒成立的难民教会。 iii.写了罗马书注释,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圣经注释家,提高他的神学地位。 c.1541年9月-1564年5月):第二次去曰内瓦时期 i.曰内瓦在混乱中再次邀邀请加尔文回来,回来后马上提出「教会宪章」(Church Order),这是一套教会管理规条,根据圣经在教会内设立四个职份:牧师,教师,长老,执事。这个制度影响到如今。 ii.在加尔文领导下,使曰内瓦成为基督化城市,教会完全管理市民的生活,使教会和z /-府成为一体。加尔文晚年最大成就是创办曰内瓦学院(Geneva Academy),这是第一间复原教大学,推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使改革宗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B.加尔文和马丁路德的异同:有八点异同 加尔文 vs. 马丁路德 a.他们两人在「预定论」:神在万世之前早已拣选得永生的人, 的看法上一致,这都根据奥古斯丁(Augustine)的神学思想和罗马书所发挥出来的教义。 b.在崇拜仪式上,加尔文和路德不同:路德尽量保留罗马天主教的仪式,加尔文则远离那仪式。但两人都以「讲道」为崇拜的主要项目,也都为会众预备诗歌:只是路德偏重圣歌,加尔文偏重诗篇。 c.在教会行政上,加尔文和路德不同:路德准许z /-府过问教会,加尔文不承认z /-府在教会中有任何权柄,甚至教会有权干涉z /-府。 d.在顾念穷人上,两人看法一致:都在教会中安排执事,专做关怀贫民的工作。 e.在每人都有权读经上,看法一致:路德把圣经翻成德文,加尔文翻成法文。 f.他们两人都重视教育:两人都为信徒写了「信仰问答书」(Catechism)。 g.在圣餐看法上:加尔文,路德,慈运理三人都不同。 h.在唯独因信义上,两人看法一致:路德强调人的得救,加尔文强调神的荣耀。 C.加尔文主义的「郁金香神学」(TULIP THEOLOGY): a.完全的堕落(Total Depravity) b.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 Election) c.有限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 d.不能抗拒的恩典(Irresistable Grace) e.圣徒永得保守(Preservation of Saints) D.影响之教派:改革宗(Reformed Churches),长老会等。 E.改革宗神学名词的澄清: a.加尔文主义(Calvinism)—指加尔文的系统神学,以上面五点要义为主。 b.改革宗信仰(Reformed Faith)—指由加尔文主义发展出来的信仰系统。 c.长老会宗派(Presbyterianism)—指根据加尔文主义而产生出来的教会体制。 2.亚米念主义(Arminianism) A.荷兰独立后169A.D.),以加尔文主义为国教,虽虽被大部份人接纳,但仍有许多人不能同意加尔文的神学,其中反对声浪最大的是亚米念斯(Jacob Arminius,1560-1609)。他早年受教于曰内瓦学院第一任校长伯撒(Beza)门下,但因反对荷兰宣布加尔文主义为国教,另有主张,后称亚米念主义,于1618年多特会议(Synod of Dort)中,亚米念主义被判为异端,逐出教会和国境。但亚米念主义却仍深深影响后世,尤其是韦斯利(Wesley)。 B.亚米念主义神学和加尔文主义神学刚好相反: a.意志的可能(Human Ability) b.有条件的拣选(Conditional Election) c.无限的救赎(Unlimited Atonement) d.可拒绝的恩典(Resistable Grace) e.可在恩典中堕落(Falling from Grace) C.影响之教派:韦斯利宗(Methodist),因神学立场不同,在长老会和浸信会诗本中找不到Charles Wesley的美丽诗歌。 生活应用: 1.加尔文「上帝之城」的理念,原本是要给基督徒在合乎圣经的环境中生活,但今天在强调教会和z /-府分开的环境中,基督徒需要在异教充斥的社会中站立得稳,所以我们应当比加尔文时代的信徒更儆醒作见证。 2.加尔文主义的神学思想使当时的复原派信徒先有信仰根基,以后才在这根基上发展出生活方式和教会体制来,今天我们基督徒也当看重神学思想。 第四课:浸信会的前身重洗派(Anabaptist)的运动 主题:浸信会,门诺会和艾米胥的信仰特征和政教合一的争论 思考问题: 1.从历史的轨迹来看政教(State and Church)到底能否合一? 2.重洗派运动产生了浸信会,门诺会和艾米胥三大支派,他们的共同点和相异点在那里?至今还保留那些特征?他们对政教分开的贡献如何? 教学目标:认识重洗派运动的特点和对教会历史的贡献 参考数据:「历史的轨迹」B.K. Kuiper着,李林静芝译,1993(四版),校园书房出版 教学内容:重洗派认为婴儿洗和政教合一是教会腐败的主要原因。 1.重洗派(Anabaptist)的起源A.背景:重洗派运动是从瑞士开始,而延伸到许多国家,是改教运动中的一个支流。他们有几个特征: a.他们自称为「委身的一群」的基督徒,主张回复新约教会的样式,废除 一切图像,教会仪式简单朴素。 b.他们专心研读圣经,尤其新约,对于已经写成的信经及教会组织织并不关心。 c.他们反对路德和慈运理所主张的教会和z /-府之间有亲蜜的关系。 d.他们反对集体归主,而主张个人对主的委身,所以,婴儿洗不算,重生后 的洗礼才算,所以要求再受洗,重洗派的名称就是从此而来。 e.他们相信基督快再来,重视基督的大使命,使他们对宣教工作格外的关心。 f.他们认为信徒的儿女在自己能对信仰负责以前的幼儿时期,已经属于神的国度,无需为他们另外施行洗礼。 B.格列柏(Conrad Grebel):本来是苏黎世教会中一位杰出的会友,受慈运理影响而接受改教思想,先在各人家中查经,公元1525年为布老洛克(Blaurock)重新施洗,开启重洗派运动;几个月后,慈运理也取消弥撒,对圣餐有新的解释。 C.重洗派对教会的看法:政教(State and Church)合一是此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政教合一而造成全国公民都自认为是教会会的集体归主,无形中把世界带进了教会。甚至改革后的复原派教会也有全城都变成复原派信徒的集体归主现象。结果,信徒个人并未重生,加上「因信称义」的教义,信徒不再「行善」而过放肆的生活,以致道德低落,在改教运动中留下污点。 D.结局: a.当政教合一时,错误的教义不但违反教会,同时也违反z /-府;重洗派主张政教分开,坚持宗教自由,反对经由法律订立任何信仰,成了当时的激进份子,同时被罗马天主教和路德派的敌视,不久,慈运理派和加尔文派也加入,一起对重洗派发动残 b.重洗派主张严格的世界隔离,结果趋趋向属灵主义(Spiritualism)或神秘主义。 2.浸信会(Baptist Church)重洗派发展的速度惊惊人,遍及瑞士,奥地利,波希米亚,德国南部,直到莱因河谷,抵达荷兰。在瑞士发展成瑞士弟兄会(Swiss Brethren),在荷兰发展成门诺会(Mennonites)。重洗派的主流就延伸出今天的浸信会宗派。 3.门诺会(Mennonite)因一些重洗派激进的狂热行为,玷辱了重洗派的声誉,以致此运动似乎失败;直到一位荷兰改教家门诺(Menno Simons)因怀疑「化质说」而领导一批温的重洗派信徒,在十六世纪后半期兴起。不久以后,以门诺派取代和重洗派,直到如今仍被视为敬虔的基督徒。门诺会的神学特征分以下九点: A.以个人归主,成人受洗为得救的标志。 B.否认原罪或遗传的罪,因此拒绝婴孩的洗礼。 C.不淮武装,作官,起誓,报仇,及参加属世的娱乐。 D.在一切的事上服从官长,只是不要违背良心与神的道。 E.否认国家可以治理教会。 F.实行严厉监视教友的生活。 G.遵照约翰福音第十三章实行彼此洗礼。 H.减低教会内圣礼的价值。 I.对基督道成肉身持近乎「神体一位论」的观念。 4.艾米胥(The Amish)公元1693年,瑞士弟兄会分裂,亚们(Jacob Ammann)因根据圣经认为:被革除教籍的人应完全分开,不只在圣餐上,因此和弟兄会其它信徒分裂。亚们的跟从者订立了严格的教会惩戒方案,使他们保持了独特的传统生活型态。直到如今,在美国的宾州,俄亥俄州,印地安那州,爱荷华州及加拿大安大略省,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聚集区。 附: 马丁路德改教力量削弱的四大原因: 1.马丁路德和伊拉斯母在辩论「人有没有自由意志?」上,和当时的人文主义决裂。 2.马丁路德和慈运理,加尔文对圣餐的看法不同(化质说,变质说,象征说),而不易整合。 3.马丁路德信徒对重洗派信徒的逼 -/迫和残害。 4.马丁路德在农民g e命上所表达的政zh i理念。 生活应用: 1.政教关系(State and Church)在美国是长久以来社会所关心的重要议题,但根据以往历史的教训,重洗派似乎走出一条新的路,使教会被推向文化市场,与世俗的影响力竞争。比较欧洲的教会,美国的教会似乎充满了生命力。所以,基督徒在曰常生活中应该信仰去接受挑战,如此的信仰力量就比较坚实。(参考:Selling God——American Religion in the Marketplace of Culture, by R. Laurence Moore,1994,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现今美国的Christian Coalition和Focus on Family联合形成的基督教保守势力和美国的主流文化有尖锐的冲突,作为一个在美国的基督徒应该有什么立场?否则,黑格尔(Hegel)所 说的:基督教不应该从客观的范畴中退出入主观的范畴内,那时基督徒将失去时代先知的角色。 第五课:英国教会的改革(1534-1563) 主题:英国特殊政zh i和社会环境下的改教运动——英王和教皇之争 思考问题: 1.英国为何没有走向以宗教为本的国家主义(Religion-Based Nationalism),而最后容许不同宗派在英国发展? 2.民zh u思想产生的多元性文化的社会如何帮助国家避避免走向极端主义? 教学目标:认识在英国特殊环境下改教所产生的英式教会和清教徒运动 教学内容:英国教会的改革运动和其它欧洲国家很不相同,过程不同,结果也不同;共经历了四位统治者。在英国教会的改革之前200年,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20-1384A.D.)的改革思想为整个改教埋入种因。 1.亨利八世(Henry VIII,1509-1547 A.D.)A.在位早期,人文主义伊拉斯姆在剑桥大学讲学时,把路德的改教著作介绍给John Colet和Sir Thomas More,从此以后,路德的改教思想就侵入英国。 B.影响改教的重点之一是圣经的翻译:耶柔米(Jerome,346-420A。D。)把圣经自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就是天主教延用许久有名的「武加大译本」(Vulgate);威克里夫则把它翻译成当时的英文;直到马丁路德改教后,丁道尔(William Tyndale)从希腊文直接翻译成英文,于1525年在德国出版,使英国一般百姓都可以看到圣经,影响改教甚大。丁道尔后来在现今的比利时布鲁塞尔被敌人捉到而殉道。 C.英国改教的特征: a.英国没有改教英雄如: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等人物,改教是由国王发动的。 b.英国的改教是因英王要离婚而受制于教皇下教会的管辖,所以才发动改教,为要脱离教皇的辖制。当时英王亨利八世请求教皇批准他和皇后Catherine离婚,而计划和Anne Boley结婚,教皇拖延许久不给答复,以致英王逐步改革教会。 c.英王亨利八世改革的步骤: i.他使国会于1534年通过「英国教会唯一最高元首」(是英王不是教皇),称为「最高治权法案」(Act of Supremacy),给教会行政上(不是教义上)带来重大改革。 ii.他为对付异议者,又使国会通过「叛国与异端法案」(Law of Treason and Heresy),称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义的为异端,凡不承认国王是教会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国。为此殉道的有:John Fisher主教和 Sir Thomas More爵士。 iii.他在教义,崇拜仪式和某些信仰实践上的改革:关闭修道院,圣徒遗物不当作圣物也不再展览,消除中世纪所遗留下的迷信风气。 d.亨利八世改革后的英国:英国教安立甘教会(Anglican Church)保持英王是教会元首,教会行政制度仍以教皇为首的方式,维持由主教治理;以后延伸为今天的圣公会(Episcopal Church)。这时的英国教会还不是复原教国家。 2.爱德华六世(Edward VI,1547-1553 A.D.)亨利八世的儿子,就位时只有9岁,在位6年。 A.在位期间的改革:在教义上为主 a.1547年,国会通过准许信徒在圣餐时,不但领受饼,也可以领受杯(采慈运理观念)。 b.1548年,宣布所有图像都需从教堂中移走。 c.1549年,又宣布圣职人员不必守独身,祭司和圣品人员的结婚为合法。 d.1549年,大通过「教会统一条例」,规定崇拜一致使用「公祷书」;根据此书,圣公会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和今天的天主教不同。 e.1552年,修改公祷书,规定: i.几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仪式; ii.不再为死人祈祷; iii.用圣餐桌取代祭坛; iv.圣餐时以普通面包取代圣餐薄饼; v.取消驱鬼术和抹油礼; vi.采用慈运理对圣餐象征说的看法。 B.坎特布里大主教克蓝麦(Thomas Cranmer)的带头改革:以苏格兰改革家John Knox等六位神学家为助手,完成「四十二信条」信经,比公祷书更富有复原教精神。 3.玛利王后(Queen Mary1553-1558 A.D.)爱德华六世于16岁时因肺病去世,由姊玛利登位。 A.玛利王后即位后,使英国改教运动倒退25年,所有以前国会通过法案都被撤销,改教运动的领袖和圣职人员都被革职,许多则逃往欧洲。这些领袖因圣餐看法被加尔文派欢迎,而被路德派疏远。 B.在亨利八世在位期间逃往欧陆的红衣主教波尔(Pole),被欢迎回国,国会再度通过恢复教皇在英国的权柄;但修道院的产业仍无法取回。 C.1555年是英国复原派信徒最恐布的一年,有75人在英国各地被烧死,最后是克蓝麦主教的殉道最为戏剧性。他在1556年3月21曰行刑前翻供,坚持复原教的信仰到死。在玛利王后的血腥统治(Bloody Mary)下,约有300人殉道。 4.伊莉沙白女王(Queen Elizabethan 1558-1603 A.D.)玛利王后死后由伊莉沙白就任英王王位。 A.伊莉沙白女王受教于克蓝蓝麦主教下,受复原教思想影响极深,于登基后,使英国的改教运动彻底完成。玛利王后的逼 -/迫激起全国反罗马教皇的情绪,也是后来改教成功之因。 B.1559年(4/29),国会再度通过「最高治权法案」,也是最后一次,摒弃所有教皇在英的权势。 C.1563年,修改「四十二信条」为有名的「卅九信条」,也是今天英国教会公认的信条。 5.英国第一阶段改教运动后的发展清教徒(Puritans):加尔文的改教思想强烈影响英国是远在欧陆之后,在玛利王后期间逃往欧洲加入加尔文派的信徒,于伊莉沙白女王就位后,怀着满腔热血,带着加尔文观念回到英国,鼓吹更彻底的改革,以致被称为「清教徒」。清教徒运动的领导人是剑桥大学神学教授Thomas Cartwright,他们主张: A.要求废除当曰流行的牧师礼袍(使人联想到罗马天主教祭司特殊阶级的权势),跪着领圣餐(使人联想天主教的化质说),洗礼时划十字记号(使人联想到天主教的迷信),及婚礼中的戒指仪式到(使人联想到天主教以婚」礼为七大圣礼之一)。礼拜仪式要清洁简朴,故称「清教徒」。 B.渴望看到每个教会都有热心,属灵,善讲道的牧师来牧养教会。 C.要求在每一个教会中选出长老,负起教会惩惩活的工作。 D.盼望废除主教制,由信徒选出自己的牧师,而且所有的牧师地位平等。 结果:他们不主张脱离当时的情u|,在内部改革,以加尔文曰内瓦教会的戚u」荈麭y英国教会。1604年雅各布一世登基,召集清教徒神学家编订全国第一本标准通俗译本圣经,就是以后很有名的雅各布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Version(KJV)。其后因发表「国王乃信仰最高权力」文告,遭清教徒极力反对,以致清教徒遭到极大的逼 -/迫有迁居爱尔兰,于1620年代以后移民新大陆,在麻萨诸塞湾建立殖民地。 生活应用: 1.英国的改教运动是由政zh i和社会发起的,教会常沦为英国王室和教皇争权的工具,所以,当时英国并没有真正的属灵觉觉醒,直到伊莉沙白女王后才有一次伟大的复兴。从这我们学习到教会的立场应该永远超越国家和社会,否则就成了最近到美国访问的教宗(John Paul II)所遣责的以宗教为本的国家主义(Religion-Based Nationalism),给人类带来灾祸。 2.美国是多元性文化的社会,最近由保守势力和白人主义(Rush Limbaugh是代表)结合的Christian Coalition,并不能代表美国基督徒唯一的心声,最近又有1994年组成的The Interfaith Alliance(由基督教主流宗派,天主教和部份犹太教组织组成)代表另一个心声。多元文化的社会可以免除国家社会走入极端,但是,基督教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社会扮演先知的角色,来见证这位历史主宰的上帝?这是我们的责任。 第六课:英国教会的改革和宗派主义的兴起(1558-1689) 主题:在英国信仰自由的环境下所兴起的宗派主义 思考问题: 1.为什么在欧洲所有的国家中,英国是第一个给予人民大量信仰自由的国家? 2.清教徒如何塑造了今天英国的教会?他们主要的灵性特征是什么? 3.基督教不同的宗派对传扬真道福音到底是利还还是弊? 教学目标:认识英国的宗派主义在不同的教义和治会方式下,对传扬福音所产生的果效。 教学内容: 1.英王与清教徒之间的内战(1642-1646) A.背景:伊莉沙白女王死后40年内,清教徒都在压迫下,直到1640年清教徒在国会占多数而得势。但国王查理不悦,最后他离开伦敦,往Nottingham发动与国会之间的战争。 B.保皇党(Cavaliers):由贵族和绅士组成,骑术精明英勇善战,且都留有飘长的鬈发。 C.国会派:由农夫,店员和小部份高阶层份子,因都留短发显出头头形,被讥为」圆头」(Roundheads)。其中有一位农夫叫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看出国会军队不易取胜,乃用宗教信仰来带领军队,以致成了有名的」克伦威尔军团」,战无不胜。 D.克伦威尔军团:他们不起誓,不喝酒,唱着诗迈向战场,由二万一千人组成的军队,大部份军人敬畏神,心中火热;没有战争时就一起读经,祷告和唱诗。 E.结果:在Battle of Naseby国王的保皇党战败,1649年1月30曰查理一世走上断断头台。战后通过威斯敏斯会议,产生了有名的」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使英国的改教运动有了最后的成果,使当时的英国受加尔文改革宗思想很深的影响。 F.当时代留下的属灵产业:克伦威尔死后,英国人民对清教徒所施行严厉教规感到不满,而把查理二世接回成了有名的」1660年的复辟」,使复原教信徒大受逼 -/迫,其中有两位有名的人:本仁约翰和弥尔顿。 a.本仁约翰(John Bunyan):在20年监-/ y u生活中,完成了伟大著作」天路历程」。 b.弥尔顿(John Milton):在瞎眼,孤单,贫苦中完成基督教伟大史诗」失乐园」。 2.英国初期改教运动后的发展(1509-1646) A.公理派(Cong」gationalist):迭vn和清教徒的主张活v洁A反对在教会内部v麰瓷A但是一 样是加尔文派的信徒,也是清教徒但决定脱离英国教会,故被称为」分离派」(Separatists)或」不同意者」(Dissenters)。在教会行政制度上,强调每一个教会都是独立自主,没有一个教会可以干涉另一个教会,所以称为」公理会」。 结果:公元1620年五月乘坐有名的」五月花」号移民美国新大陆,在普里茅斯(Plymouth)建立殖民地。他们中间出了一位大圣诗家华滋士(Isaac Watts,1674-1748),也是神学家。 B.贵格会(Quakerism):创始于英国内战期间(1642-1646),由补鞋匠清教徒弗克斯(George Fox,1624-1691)发起,是针对有些清教徒的生活不检点,于是他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反对有组织的教会及教会的牧师职位。在1652年组成Society of Friends,旨在宣扬与神亲密的生活;他相信神赐给每个人一点了解真理的亮光,称作」里面的亮光」(Doctrine of Inner Light)。当1650年他被英国教所迫,被 b u受审,在法官前他告诫法官须在神面前战慓,法官反唇相讥说:」那你就是震动者(Quaker)了吧!」这就成了后来的贵格会。他们很注重布道工作,所派出的宣教师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及美洲一带。 贵格会的神学思想深入影响美国殖民地区信徒的信仰,他们的神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a.圣灵藉人里面的亮光比圣经启示更重要,这内心的亮光既不反对圣经,又不反对理性。 b.不必行任何圣礼,因圣礼纯粹是属灵表征,既是外表之象,不仅非必要,且能引人入错。 c.凡信徒皆神的祭司,故不需要牧师或神学家。 d.圣灵不分性别(不像圣父,圣子),故妇女也可讲道和教导等。 e.任何定规的礼拜仪式皆为可憎的,好像拜偶像般,故聚会时不需要音乐唱诗,只要静坐沈思,若有被圣灵感动者可起来劝导或祈祷,若没有就可以静默后悄悄离去。 f.强调圣灵的管治,故敬拜时随意释放唱诗高叫或讲道。 g.拒绝宣誓和服兵役,或任何与兵役有关的行政。 h.重视人的品格,故做人勤劳忠实,生活简朴。 结果:他们大受英国教安立甘教会的逼 -/迫,大举移民到美洲,其中最著名的有威廉宾(William Penn,1644-1718),他在1682年组织了宾夕凡尼亚州(Pennsylvania),又在该州内建立许多贵格会的殖民团。 C.浸礼派(The Baptists):因神学思想的不同,分为两派:特殊浸礼派和普通浸礼派。 a.特殊浸礼派1603年Henry Jacob不满清教徒的领袖Cartwright的治理教会方式,故在伦敦另立教会。主张极端的加尔文主义,采用公理派会众治会方式,用全浸礼仪式。后来当中的Roger William于1631年率队移民美洲,是美国浸信会的先驱。 b.普通浸礼派有一派信徒在欧洲接受门诺派的影响,采纳了浸礼派原则,部份会友于1611-12年间回到英国,在伦敦建立教会;其中,荷兰的浸礼派又受到亚米念主义的影响,后来为了和加尔文主义的浸礼派有所区分,故称普通浸礼派。 结果:浸礼派和公理派有许多相似之处: c.他们都接受各教会独立自主的看法; d.他们都不太关心信条,这一点浸礼派比公理派更甚,因他们拒绝被信条所捆绑。 不同之点:长老派和公理派聚会时,吟唱诗篇经文,浸礼派则是最先开始唱圣诗。浸礼派在十九世纪后半,产生一 位很有名的传道人叫司布真,他不信婴儿洗,且是地道的加尔文主义者。 生活应用: 1.在世人眼中,宗教应该带来和平,但从英国的改教运动中,却看到许多人为信仰而牺牲生命甚至使全国陷入内战中,到底宗教信仰的本质应该是什么?信仰为何容易引发战争?人类是否值得为信仰而战? 2.从宗派主义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多元性,比较多宗派教会的国家和单宗派教会(如天主教)的国家,除了受民族性和教会改革的不同背景影响外,我们发觉多宗派教会的国家有更多的活力。所以,我们在信仰中不要想用规条来局限信仰多元性的本质。 第七课:宗教改革的结果与影响——新神学和异端 主题:改教运动对罗马天主教的冲击所产生的改革和异端的兴起 思考问题:在教会历史中有许多的改革,但真正出于神的改革都会产生敬虔的生活,社会的公益和宣教的热忱,我们可否以此来衡量教会复兴的运动? 教学目标:认识正统神学思想和异端思想的区别,以免随随己所好而误入信仰的歧途 教学内容: 十五世纪的文艺艺复兴带来两方面的影响——教会以宗教改革作为响应: A.人文主义的兴起:产生了十七世纪的自然神论和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 B.古典研究的影响:产生权威主义的辩辩论,信徒对当时天主教会的教义和教规产生怀疑,而回到圣经要找寻绝对的权威。 1.宗教改革家在神学上的相同点 A.他们都把圣经的地位高举在教会的权威之上(响应对绝对权威的辩论)。 B.他们都认同圣经内含有启示自证的权威(不需要经过教皇和神父的解释)。 C.他们共同反对罗马天主教对传统的态度(反对以传统作权威的基础)。 D.他们共同反对教父和大公会为绝对权威(信徒不应该向教父祈祷等)。 E.他们共同反对罗马天主教认为圣经不能自解论(认为圣经的自我启示,每个人都可以读)。 F.他们都认同因信称义的道理(反击经院主义以机械方式的宗教义获得行为称义)。 G.他们共同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教会观(包括仪式,圣礼,其它)。 2.宗教改革家在神学上的相异点 A.他们对圣礼的看法和见解不一致。 B.他们对基督论的解释不一致。 C.他们论律法与福音的关系不一致。 D.他们分为加尔文派和亚米念派。 3.獭u僭角「D教丑u涟麰「B动﹛uX宗情u麰疵「角F獭u僭角「D教炕u菃琱「朁M丑u「麰瓷G A.圣爱会的创立(Oratory of Divine Love):是1517年西班牙人卡拉法(Caraffa)在罗马看到神职人员的腐败和对圣经知识的缺乏而组成,把中古教会初期与主密交的热忱挑旺起来,再灌输知识给有志同道。他们的动机是真爱教会,改造教会,并强调个人生活有中古教会神秘主义的敬虔。 B.耶稣会的创立(Society of Jesuits):1534年西班牙贵族罗耀拉(Ignatius Loyola, 1491-1556)在与法国战争时负伤,蒙法国人医治复原,后进入巴黎大学神学院深造。在校热爱校牧工作,但因看到教会腐败,决心挽回而与同学三人在巴黎组成耶稣会。与方济会(社会工作),道明会(修道工作)齐名,耶稣会在宣道工作上,为罗马天主教写下辉煌的一页。 C.天特会议的举行(Council of Trent, 1545-1564):于1545年召开,为对付路德宗的大会,但因各种因素而断断续续举行了二十年之久。此次大会决议: a.教皇仍有无上权威; b.接受因信称义的道理,但赎功却是保持称义的要素; c.传统教义与圣经有同等地位; d.拉丁通俗本(武加大译本)为唯一可靠的圣经本; e.炼狱是圣经重要道理之一; f.赎罪券为重要教义之一; g.所有改革家倡导的教义全部是异端; h.旧约的伪经为圣经的一部份; i.圣礼有七样,圣餐主张化质说; j.向圣徒祈祷和向基督祈祷有同等功效。 D.异端栽判所的创立(Inquisition):1542年成立为对付所谓的异端,即宗教改革的运动。来年制定禁书索引(Index),把路德,伊拉斯母等人的着列为禁书,由异端栽判所(如教会法庭)来执行对反对者极端残忍的行刑工作。 结果:罗马天主教的教义更稳固且标准化,借着耶稣会的运动,开始向改教运动的国家收复失地,以致造成1618-1648为期30年的宗教战争,直到1648年在Westphalia签订和约才终止。 4.宗教改革后所产生的异端——凡有宗教复兴的地方就有异端产生,主要有下面几个: A.苏西尼派(Fausto S0cirnus, 1539-1604):苏西尼本是意大利改革家,在Basel攻读神学,此地正是「神体一位论」(Unitarianism)的大本营营,成为反对「三位一体论」的团体,以后他迁居波兰,在1658年因受当局干涉而门徒四散。主要信仰教义如下: a.神只有一位,不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耶稣是人; b.耶稣的「神性」实非神性,而是其超奇的生活; c.耶稣的死乃模范性的殉道,给门徒一种鼓励; d.否认原罪论,三位一体论,预定论等; e.耶稣是人不是神,可是他是「超人」,他有以下七方面与众不同的特征: i.祂有不可思议的怀孕和降生; ii.祂完全无罪; iii.祂领受一种特殊圣灵之洗; iv.祂在传道之时曾被提升天,朝见上帝,得到上帝直接的教训; v.祂复活以后,得到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这才使祂远超万民,成为上帝统治宇宙的代表; vi.祂升天进入尊荣之后,得到这些权柄,遂被称为上帝,而受人敬拜; vii.祂是人类的救主,不仅祂是先知和祭司,而且祂还还是君王。 B.放浪派(Libertines):他们自称「属灵派」(在英称为「家庭派」Familists),是诺斯底派和摩尼教以来破坏性最厉害的教派,他们主要教义有以下七点: a.宇宙间祗有一个灵,就是上帝的圣灵,住在万物之中,故没有邪魔和善恶天使; b.既然祗有一位圣灵,所以没有什么事本质上是恶的,罪恶不过是幻象而已; c.重生在于明白善恶分别是没有根据的,好像回到亚当没有堕落时不知罪的境界; d.救恩在于从罪恶的幻象中得释放; e.耶稣的生平中没有真理,基督的受苦和复活,至多不过是象征的意义而已; f.圣经上的道是死的字句,没有启示的能力,必须否认,而照放浪派的见解去解释; g.属灵的婚姻高过属肉体法律上的婚姻,因此妇女应当属于公有,「放浪派」因此得名。 C.展森派(Jansenism):俗称「天主教的清教徒」,源自法国一名神学教授展森(Corelius Jansen, 1585-1638),也是Ypres的主教,因看见耶稣会员道德败坏,而蓄意改革。在神学上他意图诠释奥古斯丁的思想,但反显露自己伯拉纠主义(称人没有原罪,不需要神的救恩)的倾向。于1653年被教皇判为异端,而逐出法国。他门徒中最有名的是法国哲学家巴斯噶(Pascal,1623-1662)。 D.宗教改革的贡献和影响——分教义方面和生活方面: A.教义方面: a.把圣经放回原有最绝对崇高权威的地位。 b.把救恩即因信称义的道理重新奠定。 c.把信徒作祭司的职份交还还信徒。 B.生活方面: .改革运动改造了家庭生活(包括牧师的家庭生活),脱离离宗教外表的双重标准。 a.提高社会的生活,强调个人对社会关怀的责任。 b.教育普及,使人民有知识参与和负责治理z /-府(如加尔文对曰内瓦的z /-府)和教会(如诺克斯对苏格兰长老宗)。 c.促进文化发展,因民zh u政zh i思想的自由,文化的进展得着最大的动力,使教会和社会走向多元化和多宗派,避避免专权和独栽。 d.改革宗教分为三派:信义/路德宗,改革/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圣公会宗。 e.个人主义代替中世纪的集体主义,使教会更有活力和创意。 生活应用: 今天我们每位基督徒也需要信仰的改革,如何建立一个正确的根基,使我们每天可以过敬虔的生活,服务社会和众人,并怀着传福音的热忱呢? 我们如何可以建立这种个人的信仰基础? 第八课:敬虔主义(Pietism)和莫拉维弟兄会(Moravian)的兴起 主题:改教运动150年后的发展和新运动的兴起 思考问题: 1.德国路德宗为避免复原教走上过去罗马天主教而过度强调正统教义,反而使路德宗教会显得空洞;如何可以使教会避免走入僵硬化,而能有活泼并充满圣灵的能力: 2.历代敬虔主义的运动都会产生那些的优缺点:基督徒如何在理性(教义)和感情(灵命)中得到平衡。 教学目标:思考如何保存宗教改革或教会复兴的果实,使改革运动能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 1.背景当时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德国各教会过度强调教义的纯正,在神学上作无意义的辩论,以致所传讲的信息即不能感动人,也不能使人信主,更不能勉励信徒过有见证的生活。教会对信徒的要求只是:知道信仰问答,参加聚会,听教义式讲道,参加圣礼。他们可以不必参加事奉,也不提灵命长进或属灵经历。有的牧师还还未真正重生得救,教会内部充满酗酒和不道德的事。当时有心人士已看到再次改革的必要,而在一些大学里里兴起「敬虔小会」的运动。 2.主要人物A.施本尔(Philip Spener, 1635-1705)是敬虔主义的创始人,年轻时接触神秘主义,后来又受清教徒著作的影响,但他一直留在路德宗内。当他在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担任路德教会主任牧师时,他开始倡导在家庭中举举行研经和祈祷聚会,并且讨论上个主曰牧师的讲道及应用在生活中,是现代「家庭查经班」的创始人,这些家庭聚会在历史上称「敬虔小会」(Collegia Pietatis),敬虔主义由此得名。他在1765年的著作「心的渴慕」(Pia Desideria),分为 「三部份」(1)﹛uh斥社楚u鴭v教炕uN淡;(2)研翩ut经中情u|奋兴炕u鴢h;(3)陈说u翵}教会的方法。对当时影响甚大。 B.富兰克(August Francke, 1663-1727)是施本尔的密友,两人合力把哈勒(Halle)大学建立成敬虔主义运动的中心。富兰克富有组织能力,本着敬虔主义的精神,于1695年开办贫童教育,并设立孤儿院,在当中开设查经班,后来变成圣经学院。富兰克并在哈勒大学内,挑起学生对宣教的热忱,因此当丹麦国王想在印度殖民地上建立宣教据点时,他在哈勒大学内找到了许多宣教士。 C.亲岑多夫(Von Zinzendorf, 1700-1760)和莫拉维弟兄会(Moravian Church)也是施本尔的密友,从小就有很强的宗教意识,一幅耶稣钉十字架的画,上面写着「我为你被钉死,你为我做何事:」给他带来长远的影响;他一生被基督的爱所激励,怀着一股强烈热忱,拯救灵魂引人归归主。他十岁时被送到富兰克在哈勒的学校,他在那里立刻显显出领袖和组织的恩赐他在男同学中组织了「芥菜种会」(The Order of the Grain of Mustard Seed),这个组织的宗旨 是:促进个人的敬虔生活及世界宣教工作。于1727年8月13曰在Herrnhut的一次圣餐聚会中,全体都感到圣灵强烈的工作,而成立了「莫拉维弟兄会」(Moravia),是因当晚的弟兄们来自波希米亚的邻城莫拉维亚。莫拉维弟兄会带动了整个复原教的宣教事业,甚至大大影响了后来约翰韦斯利的循道会运动。莫拉维弟兄会后来也建立了自己的教会,虽然这个教派今天仍很小,全美国信徒不超过七万信徒,但在遵行「大使命」方面,却带给其它宗派极大的冲击,它的影响力和教派人数不成比例。 3.神学特色A.用研读圣经以求灵命的进步和得益处; B.轻视经院神学或有争辩性质的神学; C.看重情感和意志在灵命上的表达,而轻看理智; D.爱好自身修养的文学作品; E.讲究个人的信心和完善; F.看重真信徒(会讲自己得救经历的人)为教会的精粹; G.以小团契作教会的中心(ecclesia in ecclesia); H.看重教会生活的精神,而不在其制度。 4.敬虔主义运动的评估:它的贡献和缺点A.贡献方面: a.敬虔主义为德国路德宗带来大奋兴,使死气沉沉的教会灵活起来; b.对内,圣经研究有了新的亮光,对外,新的宣教运动奋兴起来; c.亲岑多夫伯爵在1742年所设立的莫拉维弟兄会为复原教开创宣教风气; d.亲岑多夫伯爵注重个人对基督的敬虔与忠诚,大大影响韦斯利个人的复兴。 B.缺点方面: a.敬虔主义并非一种有组织的运动,故在推展上并未能达到特定目标; b.他们在教会内设立小教会,形成与该教会对立,不但产生误会,也高抬自己; c.他们太强调自己的标准和方法,以致常常对外人作严酷和不公道的判断; d.他们使平信徒有属灵祭司的自觉觉,以致轻视牧师的职份,在教会内产生磨擦; e.他们近乎法利赛人的行为规范,使他们的信仰变成悲观,严酷,和死守规例; f.过度注重主耶稣再来的教导,故多以主观的灵意法解经; g.过度强调生活的经历,而忽略教义的重要,为自由派神学和现代主义铺路。 5.莫拉维弟兄会对约翰韦斯利的影响1735年当约翰韦斯利第一次来美洲大陆时,在船上遇到莫拉维弟兄会的宣教士,当船在波涛凶涌中翻腾,而韦斯利十分惊怕之余,莫拉维的弟兄们却面不改色,视死如归,韦斯利从他们身上得到些启示,从此与莫拉维弟兄会有亲密的来往,对韦斯利将来的循道会运动有很大的影响。 生活应用: 在所有大小改教运动中,设立大学推展改教思想和有组织能力的领袖,是改教运动不可或缺的条件。例如:加尔文和曰内瓦学院,富兰克和哈勒大学,以后的约翰韦斯利都是组织的能手,今天教会复兴的三种现象:敬虔生活,社会关怀,和宣教热忱,都需要有组织长才的属灵领袖,借着有系统的教育,把复兴的果实保留下来。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