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

现 代 教 会 史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 第一节 英国的清教徒运动 〗??1. 清教徒运动的动机??清教徒运动(Puritanism)是以净化一切非圣经的信仰和生活为动机开始的。对清教徒们来说,教会生活的唯一基准是对上帝话语的顺从,不能有任何妥协。??他们并没有与英国国教(The Church of England)分离之意,也并没有任何废弃国家与教会统一的意图,只是探索英国国教和英国国教神学(Anglicanism)之间激烈的变化和净化运动而想出来的运动。他们指责伊利莎白女王的中道教义形成(via media),即是天主教又是改新教的综合是非圣经的。因此,也可以说导致清教徒运动的有三个动机。??第一,他们反对和拒绝《公祷书》(Book of Prayer)的运动。"公祷书"要求在圣餐桌前要下跪。但是清教徒们不相信基督的身体出席(physical and real presence),而相信灵的降在说(spiritual presence)。??第二,他们反映了与教会运行相关的问题。基督与z /-府对抗吗?不是的。基督凌驾于z /-府之上吗?不是的。z /-府凌驾于基督之上吗?不是的。他们否认会众以上的任何属灵的权威——世俗王和主教。他们主张教会正确的治理应以长老为中心,废除主教制。他们使人确信以长老为中心的教会统治是圣经的基督教会模式。??第三,在1630年自由与预定的争论中,英国国教对阿明尼乌主义感兴趣,采取了比预定更强调自由意志的神学立场,但清教徒们对阿明尼乌主义倾向怀有疑心。他们为净化英国国教开始抗拒英国国教的教义立场。他们是预定信仰者(Predestinains)。他们不是从上帝的本性--绝对主权来理解预定的,而用体验恩典的经验来说预定神学。??他们的预定信仰也发展为行动主义(activism)信仰。即为了永远的救赎,神不仅预定了他们,而且在为人类的计划和管理中和他们同工。为了确信我是被预定的人,要认真行动、认真工作、多结善行的果子。不能在没用的事上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这种清教徒精神影响了中产阶层的发展,还与英国和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1640年,一百五十名清教徒召开了威斯敏斯特会议,宣布了著名的长老教类型的加尔文主义信经(《威斯敏斯特信纲》Westminster Confession)。在这信仰宣言中大部分采取了加尔文的圣经观、祈祷观、安息日解释等,但没有采纳双重预定论,而宣告上帝为了拯救预定选拣了每一个人的预定论(single predestination)。??2. 稳健派清教徒运动??清教徒运动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改革和净化英国国教而仍留在英国国教之中的稳健派(Non Confirmist),另一种是认为英国国教太腐败,没法净化或改革而主张脱离英国国教的分离主义派(Separatist)。并且稳健派中又有长老教派(Presbyterians)和独立派(Independents)。在激进分离主义(Separatist)中又区分为公理宗派(Congregationalists)和浸礼教派(Baptists)。让我们从稳健派清教徒运动(Non-confirmist)开始思考一下。??最初主张长老教制度的是托马斯·卡特赖特(Thomas Cartwright:1535-1603)。象加尔文先生所说的主教、长老、牧师在新约圣经中表现为同义词,所以托马斯主张各教会为训练信仰和治理教会,应任命平信徒长老,并且主张牧师应由会众选举,而不是由英国国教任命。因此被称为实际的长老教主义(Praactical Presbyterianism)。??约翰·惠特吉夫特(John Whitgift:1530-1604)是1570年左右继续推动了长老教主义的人。他提议为证道和讨论牧师和平信徒一起而进行交谈的所谓"预言"(prophesying)聚会。??詹姆斯一世开始统治英国时(1603-1625),清教徒遭受了极大的试炼。1603年4月清教徒向他呈递请愿书(Millenary Petition),后来1604年1月在罕普滕·科尔特(Hampton Court)主教和清教徒与国王一出起参加会议,但没有作任何教会政zh i上的重要决断。国王宣言道"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no bishop, no King)。当时只决定将圣经译成英文,它就是1611年问世的著名的《King James Version》(或叫《Authorized Version》)。??1581年在安德鲁·摩尔比尔(Andrew Melville)领导下清教徒总会肯定了长老作为教会领导的权威,制定了长老教教义章程,1592年苏格兰国会通过决议,法制上认定长老教体系形式。??英国国王詹姆斯反对自治统治的长老教制度,坚持服从国王支配的主教制度,将以摩尔比尔为代表的领导者们监禁起来。??詹姆斯死后查理一世(Charles I )登上王位。他任命威廉·芬德(William Laud:1573-1645)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芬德重新恢复天主教传统(天主教与英国圣公会混合的传统),试图统一仪式礼服和礼拜,并且成了国王政zh i的最高顾问。詹姆斯一世在王位时出版的《Book of Sports》,在查理一世时再出版(1620年)。即,允许周日有体育、比赛、跳舞等活动。??看到这种政zh i、宗教上的腐败现象,清教徒们开始失望了,于是计划移居美国。结果从1620年至1640年间足有2万佘人越过大西洋,不仅是为了宗教上的解放,而且为了根据加尔文神学建立政zh i上实现神政政zh i的第二以色列、第二迦南地的政zh i解放的目的而穿越大西洋移居美国。??3. 分离主义派清教徒运动 1)公理宗分离主义者(Conglegational Separatists)??公理宗运动(Congregationalism)是以各个教会的独立和自律性为根据的教会治理形态,主张教会管理的民zh u主义。他们以惟独基督是教会唯一的元首,所有的会众都是神呼召的祭司为信仰基础。??罗伯特·勃朗(Robert Browne:1550-1633)原为剑桥大学的学生,1572年毕业后接受分离主义原理。勃朗受到在诺尔维期(Norwich)聚集独立会众的罗伯特·哈里森(Robert Harrison)的影响。??勃郎因他的讲道几次进出监-/ y u,又曾被驱逐,承受暴风雨般的试炼与逆境的人生。勃郎与他的会众在荷兰的米德尔堡(Middelburgh)追求安静的生活。 ??勃郎认为真正的教会仅仅是相信基督的、有体验的信徒们个体教会共同体。强调以自发的契约跟基督联合、会众互相联合的会众共同体。还认为会众自己推选新约中言及的牧师、教师、长老、执事,并且各教徒为了会众整体的利益,应当有责任感,即强调各个体教会的完全的自律性。后来勃朗再一次回到英国,设立了公理宗教会,并且在那牧养(1585-1633)。??勃郎的公理宗教会运动由平信徒哈尼·包罗(Henny Barrow:1550-1593)和教牧人员约翰·格林森(John Greenwood: ?-1593)继承而得到发展。他们由于建立了伦敦的公理宗教会而被俘,但他们在监-/ y u中仍更激进地拥护和辩护分离主义原则。??结果1593年4月6日,包罗和格林伍德因教会论问题否认国王的权威而被吊死。??事实上1592年在伦敦已建立了由弗朗西斯·约翰逊(Francis Johnson: 1562-1618)担任主任牧师、格林伍德担任教师的英国公理宗教会(English Congregational Separetists),因包罗和格林伍德被处死后,约翰逊不得不怀痛逃离伦敦,去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过流亡生活。??约翰逊与一位有钱的寡妇结婚后,继续在阿姆斯特丹的公理宗教会担任牧师,稀尼·艾恩斯斡斯(Hinny Ainsworth: 1571-1623)担任教师。??聚集在英国格恩斯堡(Gainsborough)的公理宗教会也流亡于荷兰后,以英国斯克鲁比(Scrooby)平信徒长老威廉·布鲁斯特(William Brewster)为中心的会众教命也流亡到荷兰。??格恩斯堡公理宗教会立足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斯克鲁比公理宗教会1609年立足于荷兰莱顿。这个莱顿公理宗教会的主任牧师是曾任英国国教教师的清教徒约翰·罗宾逊(John Robinson),长老是威廉布鲁斯特。??最终,莱顿公理教会的教徒成为主力。为了信仰的自由和政zh i的自由102人乘坐五月花(Mayflower)号花六十六天时间,于1620年12月寒冷的冬天航海到达美国普利茅斯(Plymoth)。??主任牧师罗宾逊因为大多数教徒的缘故,不得不停留在莱顿,而长老布鲁斯特以开拓美国清教徒的灵性领导者一起登上了五月花号。??最终,形成了不是以牧师而是以平信徒为中心的美国开拓清教徒运动。虽航海途中(六十六天期间)有一名去世,但有一婴儿在船上诞生,所以还是出发前的人数一样一百零二名到达了美国,他们在分离之前紧紧握住岩石(称为“普利茅斯岩石”--现保存于美国一个州的海边)流泪向神献上感激的祷告。??他们在一年期间因风土病,或因美州印第安人的袭击有一半死去,后因美斯期沃酋长的好意最终与印第安人和解了。于是11月4日星期四,烤了大龙虾(Lobster)和火鸟(turky),用第一次收获的秋收农作物建了祭坛,满怀感激地过了第一个秋收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他们首先建立礼拜堂、创立学校后,才造自己的房子。因此,现在在普利茅斯树立的自由女神像(Forefathers` Monument: 用8年建立的带有美国建国精神的塔)上最大的中间柱子上刻的是"信仰"(faith),其余的四个小的补助柱子上第一个刻的是"教育"(education),然后是"自由"(liberty)、"道德"(morality)和"法律"(law)。??并且还有教育赋予“智慧”(wisdom)和"青春"(youth)的象征性刻字。"自由"被解释为从"暴力"(Tyranny: 象征英国王和英国国教的暴力)得解放享受“和平”(peace),"法律"是对遵守法律的赐予人"慈悲"(mercy),对违法者用"正义"(justice)统治的刻字,"道德"雕刻成是由"传福音者"(evangelist)和"预言者"(prophet)所建立的象征表现。??但是,以这样的信仰建立的美国,以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教育精神创建的美国,今天失去了清教徒精神,沉沦于消费文化和浪费文化之中,教会渐渐丧失了力量。??另一方面,曾经在荷兰雷登的公理宗教会受牧师约翰·罗宾逊教导的亨利·雅各布(Henry Jacob)不愿意从英国国教中分离出来,而开展了崭新的稳健派(Non-Conformist)清教徒运动,称其为独立教会派(Independent)。从不愿分离的公理宗教会运动这一点上,也被称为Non-Separatist Congregational。这种稳健派(Non conformist)是与长老教派(Presbyterian)又不一样立场的清教徒运动。 2)浸礼教会分离主义者(Baptist Separatists)??清教徒运动的另一个分派浸礼教运动是由约翰·史密斯(John Smyth: ?-1612)发动的。 ??史密斯曾是英国国教牧师,是深受再洗礼派(Anabaptist: 激进派宗教改革)里的稳健派梅诺·西门(Menno Simon引导的非暴力和平主义再洗礼派)影响的人物。??他作为盖恩斯包罗公理宗教会的牧师一起流亡于阿姆斯特丹。但是在阿姆斯特丹与其它公理宗教会的牧师--在伦敦当公理宗教会牧师后逃亡于阿姆斯特丹的公理宗教会牧师法兰西斯·约翰逊(Francis Johnson)发生争论。史密斯和约翰逊争论的焦点是浸礼。教会在接受新的教徒时,应用浸礼表示向上帝悔改和对基督的信仰告白。??因此1608年史密斯自己接受浸礼,也给别人施浸礼,在荷兰大地上建立了"第一英国浸礼教会"(The First English Baptist Chruch)。史密斯批判加尔文的预定论,而接受了阿明尼主义的自由意志论。他主张基督不仅为被拣选的人死去,也为所有人类死去的万民救赎论。他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再洗礼派(Anabaptist)的立场。??托马斯·赫尔韦斯(Thomas Helwys)和约翰·默顿(John Murton)继史密斯返回英国建立了永久的英国浸礼派教会(English Baptists)。??并且,亨利·雅各的独立教会(Independent)会众中一小部分人主张信徒受洗--反对婴儿受洗,从雅各的独立派教会分离出来,创立了第二个浸礼教派。但是他们反对阿明尼主义,相信加尔文的预定论和有限的救赎论--只有得到预定为被救赎的人才需要基督的赎罪。因此他们被称为加尔文派浸礼教会(Calvinistic Baptists)。??(讨论问题)??讨论一下清教徒运动的长处和短处。??在教会治理上牧师的强有力领导能力(独裁型)重要,还是平信徒的积极参与(民zh u型)重要?〖 第二节 德国的虔敬主义运动(Pietism) 〗??1. 斯彭内尔??菲利普·雅各·斯彭内尔(Philipp Jakob Spener:1635-1705)认真研究了路德神学,并在这个基础上阅读了强调灵性体验和禁欲主义式敬虔的书籍,成为了反对理性主义信仰展开了灵性运动的虔敬主义始祖。??他还从约翰·阿恩特(Johann Arndt)的神秘主义作品《True Christianity》,英国清教徒著作家理查德·贝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The Practice of Piety》和刘易斯·贝利(Lewis Bayly)的《Praxis Pietatis》等受许多影响。??斯彭内尔展开了所谓“Collegis Pietatis"运动,即展开教会里面的小教会(ecclesiola in ecclesia)运动。从1670年开始,主日礼拜后他们一直在斯彭内尔家里举行小聚会,讨论主日讲道和编辑文化作品。??1675年以后,他们只使用圣经。努力读经专心祷告,各人在基督内敬虔,结成深厚的友谊,而且彼此更多地学习基督教,爱火在他们中间渐渐燃旺起来。??1675年,当他的《敬虔的欲望》(Pious Desire: Pia Desideria)出版后进一步掀起了正规的虔敬主义运动。在他的书中他提出了六种具体的教会改革方法论。??1)不要单单依靠牧师,而要在家里的小聚会中用心阅读全部圣经。??2)所有的信徒领悟到自己是研究圣经,教导,慰劳他人,实践敬虔生活的祭司长。??3)劝勉从单纯的教义知识集中到作为活的信经的敬虔训练中。??4)减少神学争论,通过悔改和敬虔生活确立真正的教义??5)强调神学教育的改革,即通过德国神学、托尔勒的证道,以约翰·阿林特和托马斯·阿·肯培斯的著述为依据,强调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而且也是包括强调基督徒生活和敬虔的制度改革。??6)主张不是修辞学式的证道,而回复到培养道德、提高灵命的证道。??斯彭内尔的活动核心是强调整个人格的更新,即强调旧人和新人的根本上差异、世俗生活和灵命生活的根本差异。强调了从欲望、追求名誉、学知上的骄傲、醉酒、看戏、跳舞、玩牌等诱惑中脱离出来的敬虔的生活。??活的信仰不是从圣经来的,乃是通过圣灵的引导产生的,所以认为路德的“由听道而生的信心”(fides ex auditu)上不加圣灵的能力是不可以的,即强调了林前1:18-25的"神的国不在话上而在于能力"。??并且,比起路德所强调的义认化(称义)(Justification),他更强调重生(Rebirth)。从这意义上可以认为他比起路德的话语信仰或义认化(称义)神学更接近于强调灵性体验的神秘主义灵性。??2. 弗兰克??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 1663-1727)受斯彭内尔的灵性影响有了重生的经验,但他比斯彭内尔更为虔敬主义起了决定性的贡献。他基本上赞成路德在罗马书绪论中的信仰叙述,但更强调灵性经验和敬虔。??他得到灵性经验后在莱普茨何大学教书,他的注释式、经验式的教学给了他们相当的影响力。许多学生爱戴他,学生们被敬虔主义的二元论式敬虔生活和属灵的关心所吸引,而忽视了他们的专业,只关心信仰生活和证道。??结果1694年在哈雷(Halle)成立了虔敬主义大学(University of Halle),哈雷市成为敬虔主义运动的中心,先后创立了贫困人学校(1695年)、孤儿院(1696年)和高中(1697年),强调通过个人的人格变化达到的世界变化(The chang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 changing of persons)。??以哈雷大学为中心的许多年青人自愿去海外宣教。十八、十九世纪通过这种敬虔主义运动,数万人献身于世界宣教活动中。??3. 亲岑道夫与摩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ism)??亲岑道夫(Nikolas Ludwig Zinzendorf: 1700-1760)伯爵出生于敬虔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Dresden。他父亲是斯彭内尔的朋友,他曾就学于弗兰克的Paedagogium和哈雷大学。??他将自己所有的萨克逊的海仑胡特的领土给三十年战争时从包哈米避难而来的兄弟们(Bohemian Brethren),并与他们一起进行敬虔活动,后来成为其领导者。根据他们的出生地之名摩拉维亚(Moravia)起名为摩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他们的神学是基本上接受了路德的义认化(称义)神学和《奥格斯堡信纲》的虔敬主义,所以卫斯理虽然受拉维亚弟兄会的影响在奥尔德斯格特有了重生的体验,但直接访问了亲岑道夫生活的撒克逊后,开始批判他们的路德式敬虔主义,即静肃主义(Stillness, Quietism)。??卫斯理批判从上帝赐予义和圣洁(imputed righteousness and holiness),强调通过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的参与,人的本性成为上帝本性的参与者的义和圣洁(imputed and imparted righteousness and holiness),与路德的摩拉维亚弟兄会分离了。??摩拉维亚信徒们的宣教热情很强烈,到十八世纪末已派送六十七名宣教土去西印度(West India)、十名宣教土为北美印第安人、二十五名宣教土往南美、十八名宣教土去格林兰(Greenland)、二十六名宣教士去拉布拉多(Labrador),十名去往非州好望角、五名去往印度。??4. 英国的卫斯理宗运动和美国的大觉醒运动??斯彭内尔的“教会里的小教会”(Collegia Pietatis)运动以卫斯理的神圣俱乐部(Holy Club)形态在牛津大学校园里开始。当1738年5月24日8点45分卫斯理在牛津大学校园经历了摩拉维亚式圣灵体验后,掀起了卫斯理宗运动,但卫斯理的虔敬主义发展与斯彭内尔、弗兰克、亲岑道夫等路德神学的虔敬主义发展不同。??第一,他不仅仅讲以路德的奴隶意志论为基础的被动的义和敬虔,而且受东方教父(Gregory of Nyssa, Macarius the Egyptian, Chrysostom)的影响主张强调自由意志的作用是回报恩典工作的福音神协作说(Evangelical Symergism)。??第二,他还受威廉·罗、哲罗姆·泰勒(Jeremy Tailor)、托马斯·阿·肯培斯等影响,主张去世之前在地上有可能达到完全成圣的恩典乐观主义(Optimism of Grace)--虽然承认原罪,但比起罪的深度更强调恩典的高度。??第三,路德式的敬虔主义认为死前是“被赦免的罪人”(simul iustus et peccator)、如同陌生客人般的义(aliena iustitia)、从法律上被承认为义的客观的义(forensic justification),仅仅是在我们里面基督转给我们赐给我们的义(imputation, imputed righteousness),而卫斯理的敬虔主义比起义认化(称义)更重视成圣,即达到基督的形象,参与上帝的本性的义和圣洁(partner and partaker of Divine reghteousness and holiness)。??第四,卫斯理的成圣是强调社会的行动和参与,而且是在英国产业g e命中最初的劳动组合是由卫斯理宗徒们组织。他们呼唤社会成圣(social sanctification)的道成肉身式(incarnational)的要素--参与社会改革的要素与世界区别的敬虔要素(holistic)一起辨证地协调。??与卫斯理一起展开复兴运动,但因站在加尔文神学立场而分离的怀特和乔纳森·艾德沃掀起的美国大觉醒运动(Great Awakenning Movement)也是受到这种敬虔主义的影响。??特别艾德沃的安静的知识性的证道,使美国信徒们痛悔认罪,掀起了火热的灵性运动,特别的是他的神学中心带有强调上帝无限的荣耀和主权的加尔文神学,另一方面也强调卫斯理式的自由意志。??1754年他在自己写的《Election and Free Will》中讲无条件的选择与预定,但解释说这种选择不破坏人的自由意志。??他说上帝的不可抗拒的恩典使人类意志选择,这是当恩典作工时人类意志能够活动,并向应的卫斯理式的表达,但他还是讲了拯救人类的预定思想。??第二觉醒运动的主导者查尔斯·芬尼也相信加尔文的预定论,但能感觉到在美国式复兴运动中仍存在追求人类意志的决断和打开心灵之门的卫斯理式要素。〖 第三节 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神学运动 〗??1. 历史背景??19世纪自由主义神学(Liberalism)是挑战宗教传统而出现的运动。对以信仰、恩典、基督、圣经为中心的宗教改革传统提出疑问,并借着理性中心的哲学影响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力求理性的、合理的神学解释。这与敬虔主义运动发生了矛盾。这种自由主义神学形成可以看作是深受十八世纪哲学思想的影响。??第一,是英国的自然神论(理神论:Deism)。自然神论依据理性对宗教进行再解释,否认圣经的特殊启示,主张宗教的普遍性,认为上帝是钟表制造者(watch maker)。即如同钟表制造者一旦造完钟表后不再管它,钟表也自运转一样,相信上帝创造历史后,不再管理或干涉历史。这种理神论(或叫自然神论)的代表学者是马修·藤德尔(Matthew Tindal),托马斯·乔伯(Thomas Chubb),罗德·赫尔伯特(Lord Herbert of Cherbery)等。??第二,十八世纪法兰西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也影响了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神学动向。它指责象富人和穷人,仆人和主人对立一样的现代社会的堕落,认为回归自然就是救赎。力图通过教育在自然世界中建立理想王国。??因此,强调自然启示的重要性、否认制度和教义的宗教,试图与犹太教等多种宗教之间的对话,实现自然宗教(服从神的善的宗教)。自然主义代表者有沃特尔(Voltaire),罗苏(Jean Jacques Rousseau)。它又称为浪漫主义(Romanticism)。??第三,是十八世纪德国的合理主义(Rationalism)??主张对圣经的合理解释,即否认神化和超自然的神迹,只看理性为善而否认原罪,拒绝基督的神性,只承认历史的耶稣,并且主张梦想理想王国的道德宗教。??代表学者有克里斯琴·沃尔弗(Christian Wolft)、安东尼·克林斯(Anthony Collins)、巴鲁何·斯比诺滋(Baruch Spinoza)、高特法莱·比莱恩·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等,可以说他们受莱尼·德卡特(Rene Descartes: 1596-1650)的影响。并且通过包罗斯(H.E.G. Paulus)、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弗里德里希·黑格尔(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得到发展。??2.自由主义的神学特征??第一,试图合理地解释圣经。包罗斯将合理地解释耶稣的神迹,说不是在水面上行走,而是走黑暗的海边时门徒们错觉为是从水面上行走,并将五饼二鱼神迹解释为耶稣接到少年所带的大麦饼和两条鱼祝福时所有的大人感动,纷纷打开自己的饭袋儿用餐。还说耶稣身体复活不是真的,乃是门徒们将耶稣的尸体偷去了。这种合理解释圣经和批判研究的方法就这样开始了。??第二,强调历史的耶稣。比起基督的神性更强调基督的人性,比起他是我们的救赎主或赎罪主更主张耶稣是模范、是教师、是预言家、是道德的英雄,所以比起保罗所解释的基督的模样更强调应回到历史上的耶稣的福音书。??第三,强调天国的内在性。否认超越的耶稣再临王国,希望彻底地在地上实现内在的王国、理想的王国、依靠道德方法和教育方法来实现地上天国。??第四,试图重新解释拯救观。批判宗教改革神学的义认化(称义)思想(个人救赎),图求以理性的活动达到社会的拯救。认为人类理性可以分辨上帝的旨意、认识上帝。??第五,比启示神学更强调自然神学。而且比起特殊启示的十字架事件更主张自然中显现的一般启示,而且积极试图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对话。??3. 代表神学家??代表神学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重视人类的主观经验和实存的主观主义神学,二是跟随康德立场的康德学派,三是追从黑格尔立场的黑格尔派等。 1) 主观主义神学或神学主观主义(Theological Subjectivity)??以阿尔伯特·施菜尔马赫(Albert Schleirmacher: 1768-1834)和索伦·凯尔恺郭尔(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等为代表。??施菜尔马赫被称为现代神学之父。他认为宗教是对神绝对依赖的感情(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他很重视主观的"我"和客观的"上帝"之间相会的经验。是摩拉维亚敬虔主义的经验与浪漫主义理想相结合的神学体糸。??这种依赖感情发展成道德目的论。是实践道德命令的目的论式依赖(teleological dependency)。他将重点置于人对上帝的认识上(under lower apothesis of man)而不是启示上,还从活在历史中的耶稣(von oben nach unten)描述耶稣像,而不是从从上而来、具有神性的基督(von unten nach oben)来描述。所以耶稣是我们的模范、原形(urbild)。??因此在他的基督论中不以童贞女所生、复活、升天、再临等为主要教义内容。他的著作有《关于宗教》(On Religion),《基督徒信仰》(The Christian Faith)等。??祁克果也讲主观的神学,但与施菜尔马赫不同。施菜尔马赫影响了自由主义神学,而祁克果却影响了新正统主义(Neo-orthodoxism)神学的形成。施菜尔马赫重视道德的神秘感情,而祁克果重视实存的信仰决断。??祁克果批判讲论宗教与伦理的连续性的施菜尔马赫感情信仰或康德的道德神学。他的实存主义是在上帝面前孤独的单独者个人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为得到称义曾经绝望过的路德的实存殉礼影响了祁克果,他将路德依赖的信(fiducia)解释为决断的信。他所说的实存的三阶段如下。??第一阶段是美的存在(aesthetic stage)。属于这一阶段的人是生活在肉体的性欲望中象钱币一样的存在。在这种存在中盼望自由的不安和不盼望自由的不安之间的矛盾,也有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矛盾。??第二阶段是伦理的存在(ethical stage)。爱能克服性的欲望。爱也导致伦理上的责任心。爱在罪(恶)和德之间有矛盾。虽然自己愿意在道德上从善,然而发现自我里面盘距着恶而叹息。人类存在没有成就伦理上的目标和要求的能力。??第三阶段是宗教的存在(religeous existence)。惟有在神的面前作为单独者公义地站立的信才能与绝对的神达成直接的关系,所以需要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和信仰的决断。因此祁克果认为罪的反义(恶的反义)不是善(goodness)而是信。这种宗教存在的发现,可以说它成为宗教改革的恢复,成为新正统主义神学,或辨证神学的属灵的洞察力。祁克里的主要著作有《致死的病》、《不安的概念》、《是比是彼》、《爱的哲学》等。 2) 康德派(Kantian school)的学者??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批判纯粹理性。他认为人类理性不能证明启示的妥当性。有限的人类是不能领悟无限的上帝(finitium non capax infinitium)的。??他强调实践理性,即实践道德命令的理性。这种实践理性成为道德生活的基础。??并且他力求宗教的道德化,减弱了恩典论,而且认为人类是拥有善和恶的可能性的存在。相信以道德能在地上实现神的国。这不仅包括个人的道德性,也包括社会正义和和平。??因此,康德认为基督也是征服被恶腐败的历史的战胜者,即比起救赎主(redeerner)更是我们的道德典范(example)、导师。正从这一点上,康德是自由主义神学的开拓者。??对他来说所谓信仰是与上帝和好,是通过行善的生活过程讨神的喜悦。与神学有关的主要著作有《在理性的局限里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康德的门徒莱乔尔(Albrecht Ritschl:1822-1889)拒绝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他认为知性思辨的形而上学不是宗教的焦点,而道德的价值才是宗教的焦点。莱乔尔拒绝并否认末世论。世界的最终目标在于道德的社会应用,所以他提示了社会福音运动(social Gospel)和解放神学(Ligberation theology)的神学根椐。??他在其著作《虔敬主义的历史》中批判了虔敬主义,也批判了神秘主义。认为神秘主义是基督教最腐败的面貌之一。神秘主义使个人远离世界、逃避道德的责任。??并且解释神秘主义破坏了信徒之间的共同体意识。并且他单单强调慈爱的上帝,没有理解忿怒的上帝,不提超越的上帝。比起上帝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更强调上帝的内在性(immanence)。??与上帝的和解不是从纯粹的个人角度,而看作是在生命的协作状态、人类存在里面彼此相爱,彼此服侍的关系。并且,拒绝客观的法律上的赎罪论,力求主观的赎罪论的现代化,即不讲单纯的基督的客观赎罪恩典,而是强调为赎罪,人类的责任和爱的行为。最能表达出这种思想的莱乔尔著作是《称义和和解的教义》(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and Reconciliation)。??康德的另外一个门徒是哈尔纳克(Adolf von Harnack: 1851-1930)。哈尔纳克提出教义(dogma)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教义是受使徒保罗和初期教会共同体的影响,培植于希腊哲学土壤中的灵知主义的、科学的、知性的、思辨的形而上学,所以批判保罗关于耶稣基督的教义,说保罗接受了太多的希腊式概念。 ??福音是什么?他理解是耶稣所宣布的上帝的国。他认为“关于耶稣”(about Jesus)不是福音,而"耶稣的福音"(of Jesus)才是福音,所以他呼吁人们不应回到保罗的神学(对基督的解释)(not theology of Paul),而应回到耶稣的宗教(religion of Jesus)。上帝的国不是外向的超越之意义,而是内在的渐进过程中实现的地上天国(路 17:21)。社会福音的现在统治(撒种的比喻,珍珠的比喻等)才是上帝的国。??因此,他的基督论不是希腊化概念上的基督论,而是将焦点置于历史上的耶稣(historial Jesus--活在历史上的耶稣)。在其主要著作《基督教是什么》中表现出了这种思想。??扼要阐明一下康德神学,可以分析为它是对道德神学、自由主义神学、社会的关心、形而上学教义的正统主义的挑战,是历史上的耶稣,是对恩典和启示的弱化,是神国的内在性(理想国)等。 3) 黑格尔派(Hegelian School)自由主义??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将历史从上帝的管理史观(奥古斯丁的历史观)中世俗化,解释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self-presentation of absolute spirit),而且认为历史向实践完全的自由进步。??历史在东方开始的幼儿期(childhood)时,只有王一个人是自由的,当越过地中海的青年期(youth)时,不仅王连罗马和希腊的元老阶级和贵族阶级等都有自由,到了历史的成熟期(maturity)时,普罗希亚王国(德国)所有的人都得到自由,历史的完成将由德国民族来实现。??并且,这自由不是物质的运动而是精神的运动。将这历史的精神自由运动以正(These)、反(Antithese)、合(Synthese)的辨证法(dialectics)来解释。但是黑格尔Y p的卡尔·×××(Karl Marx)将其用唯物论的辨证法来解释。墨格尔Y p的马思·维伯尔(Max Weber)用精神的辨证法来解释。??对黑格尔来说,真理不在历史之后,或超越历史,而是历史本身。历史的研究是对最终存在,纯粹的伦理实际存在(reality)的研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进步产出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的唯物辨证法。这种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性思想在他的著作《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中很好的体现出来。??黑格的门徒包尔(Ferdinand Christian Baur:1792-1860)发展了历史的批评方法。他综合神学思考和历史思考,强调基督教信仰不是神迹或奇迹,而应以历史事件为基础。??他将教会史和普通历史看为一个,救赎史和世俗历史也看为一个,还将作为意义的历史(Geschichte)和作为事实的历史(Historie)理解为一个,所以可以说他是综合了客观性和主观性。??因此他批判施莱尔马赫的神学主现主义(Subjectivism)。他的这种批判式研究方法导致了用黑格尔的辨证法来分析初期教会。??根据他的辨证法的历史批评,将初期教会的彼得引导的犹太基督教共同体和神学看成为“正”(These),将保罗引导的外邦人基督教共同体和神学看成为"反"(Antithese),而且到了第二世纪其矛盾得到克服并达到和协的天主教解释成是"合"(Synthese)的发展。??并且,他还研究了关于历史的耶稣问题,解释为信仰要素与历史要素同在基督里面。即基督里面的信仰要素和历史要素即不统一,又不分离。认为上帝和人类的统一的观念(idea)回到历史的现实性(reality)中。在耶稣的人性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性。??宗教的信仰是历史现象,信仰因历史的研究而被流传被试验。他的这种历史批评式的神学方法论在其著作《基督教历史》(Geschichte der Christlichen Kirche)中很好的体现出来。??施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即是黑格尔的门徒,也是包尔的门徒。他认为依据历史批评方法应当使教义正当化,即对教义的正确批判才能成为历史的信仰(die wahre Kritik des Dogma ist seine Geschichte)。??他认为神迹不是历史事实而是观念(idea),批判福音书中出现的神迹要素,并且批判神迹属灵的要素最多的约翰福音的历史考据性。他的主要著有《耶稣传》(Das Leben Jesu)。??黑格尔的另一个门徒是弗伊尔巴赫(Ludwig Feuerbach:1804-1872)。他试图重新解说黑格尔哲学。将绝对精神的哲学转变为人类哲学,将神学的必然性转变为人类论的必然性。他的神学是"真正哲学的出发点不再是上帝,而是有限的宿命的人类"的赞美人之神学。??黑格尔认为上帝向人类启示,弗伊尔巴赫则认为人创造了上帝。在这种观点的照明下,×××介绍了社会要素。即与其说人类存在是行动的、活的存在(ens realissimus),是理想的、灵的存在,更不如说是感觉的、物质的存在。人类的本性与上帝的本性是一致的,是上帝的人类化。所以离启示相距太多,上帝已经失去了他的作用。??上帝是拥有意识和感情的神人同形论式(anthropomorphistic)的性格。特别表达说上帝是由爱而出。强调灼热的上帝仁爱之心。爱使他将唯一的独生子差遣给我们,爱比神性(deity)还高,爱征服上帝(amor triumphat de Deo)。因此道成肉身不是上帝与人类的神秘结合,而是爱的人类事件,是心之神学(theology of heart)心的神学之顶点是苦难。??上帝不是纯粹的行为(actus purus:中世经院主义表现),而是纯粹的苦难(pure suffering: passio pura)。心是一切苦难的中心,没有苦难的存在是没有心的存在。这种人类论式神学是从马丁·路德的道成肉身和十字架神学而来的。??并且他批判说基督教与火灾生命保险一样。并且,他认为真正的人类的政zh i形态是社会的民zh u主义状态。??总结一下这种黑格尔派的自由主义神学,可以举出历史的批判方法、历史耶稣问题、人类学的神学和自我卑微基督论、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等。??事实上不难发现Paul Tillich的宗教社会主义,Reinhold Niebuhr的基督教社会主义,Urgen Moltmann的政zh i神学,Wolfhart Pannenberg的历史神学等都是起源于黑格尔神学派的。??(讨论问题)??自由主义的神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你认为自由主义神学的积极的一面是什么?并且否定的一面、应批判的一面是什么?找一下中国教会中的自由主义神学要素。〖 第四节 教旨主义神学 〗??1. 历史背景??为挑战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神学的圣经批判学和社会完美主义而登场了两种神学流派,一是教旨主义,另一个是新正统主义(Neo-orthodoxism)。如果说新正统主义神学主要兴起于欧洲,是对自由主义的挑战的话,那么教旨主义神学则是主要在美国兴起的对自由主义的挑战。??这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始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后(1918)在美国正规发展,而1895年尼亚加拉城圣经研究会(Bible Conference)通过了教旨主义五大主张。??第一,圣经的逐字灵感论(主张圣经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圣灵所感动而记录的)??第二,耶稣基督的神性(因自由主义神学强调人性)??第三,童贞女诞生说(因自由主义神学否认成圣和神迹)??第四,代赎的赎罪论(自由主义比起赎罪主更将基督当作道德的模范,导师)??第五,身体的复活和基督的再临(特点是强调迫近的末世)??美国改新教会分为教旨主义教会(I.C.C.: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the Church)和现代主义教会(W.C.C.: World council of the Church)。1906年出现的名为《Fundamentals》的十二小册子中引发出教旨主义的名称。??2. 圣经观??教旨主义神学主张圣经是每个字每个字机械地由圣灵感动而记载的逐字灵感论(verbal inerrancy of Scripture),主张圣经绝对无误说。这是对圣经的历史批判解释(historical critical)的挑战。在圣经解释上强调文字解释。??3. 基督论??作为对自由主义神学的耶稣传研究(历史上的耶稣)的应战,而强调彻底的神性,特别主张童贞女所生。带有不是耶稣而是基督(Not Jesus but Christ)的倾向。??4. 再临王国 ??强调彻底的来世志向或天国观和耶稣再临地上。因此集中于默示文学研究(约翰启示录和但以理书),否定建设地上的天国运动,具有厌世主义倾向。??5. 救赎观??强调以耶稣基督的宝血得到代赎的个人救恩,排斥了基督徒的社会参与及对社会救赎的关心。??(讨论问题)??讨论一下教旨主义的长短处。〖 第五节 新正统主义神学 〗??1. 历史背景??新正统主义神学(Neo-orthodoxism)始于1918年卡尔·巴特(Karl Barth)写罗马书注释。教旨主义和新正统主义虽然都是为挑战自由主义而产生的,但可以说自由主义是"正"(These ),教旨主义是“反”(Antithese),而新正统主义为"合"(Synthese)。教旨主义对自由主义是全面的否定,但新正统主义不是全部否定,而是容纳了圣经批评方法,并且强调启示的同时也重视理性的作用。??而且新正统主义虽然否认教旨主义的逐字灵感说和过分的再临思想,但比起历史的耶稣更强调信仰的基督(赎罪主),或者相信童贞女所生——重视基督的神性这一点与教旨主义有类似点。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新正统主义是在自由主义和教旨主义的两个极端中试图实现辨证的综合的基督教思想史的一大进步。??特别,经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现了自由主义所说的人类善性背后的更大的罪恶性,而因为新正统主义神学基于人类的危机意识开始的神学运动,所以又被称“危机神学”或者“辨证神学”(dialectical theology)。??2. 新正统派的神学特征??第一,强调上帝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认为上帝是与人类完全不同的另一位完全的其他者(Absolute Other)。因此,批判自由主义神学对历史的耶稣(人性)的研究,强调信仰的对象--使徒们在证道中所高喊宣传的基督。??第二,指出人类的堕落(corruption)。批判以人类的善性(goodness)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浪漫的、乐观的人类观。在肯定人类的罪性方面上根据基督教正统神学。??第三,强调人类是不能创造地上世外桃源的完全的罪人。??第四,开展以基督论为中心的神学。批判自然神学对神的认识(通过自然,用理性的追求理解神的方法),强调通过基督的启示神学式的对神的认识(特殊启示)。并且否定自由主义的合理式信仰,主张只有相信基督(sola fide)才能得救。它是宗教改革的恢复。??第五,是辨证神学(dialectical theology)。使用将良善的神与堕落的人、审判与恩典、创造主与被造物、上帝的否定(Divine no)与上帝的肯定(Divine yes)、启示与理性、神学与文化等辨证地结合的神学辨证法(在辨证的紧张关系中开展神学)。??第六,是危机的神学(Theology of Crisis)。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看到人类与历史的危机,即产生了末世意识,是描写人类应该在神的审判面前每时每刻决断的神学。批判通过人类的力量实现世外桃园(自由主义派),同时也批判只强调默示文学的再临的期待(教旨主义)。??第七,强调道的神学。主张活着的道(基督)、记载的道(圣经)、宣布的道(证道)等道(神的话语)的三重性,比起人类行为和哲学的思辨,更强调以道为中心的神学。??2. 代表神学家??代表新正统主义的可以说有艾米尔·布鲁内尔(Emil Brunner)、鲁道夫·包尔特曼(Rudolf Bultmann)、莱恩哈德·尼勃尔(Reinhold Niebuhr)、保罗·利希(Paul Tillich)、卡尔·巴特(Karl Barth)等几位神学家,但我简单介绍一下两位代表性的神学家巴特和保罗·利希。??1) 巴特的神学??在其庞大的著作《教会教义学》(Church Dogmatics)和《罗马书注释》等中体现的神学上的独特性,可以说成是为宣教而服务的神学,为教会而服务的神学。??他的《罗马书注释》或《教会教义学》完全是从他的牧养经验中产生的神学。他克服了教会与神学的差距,力求形成对教会的问题一种灵活解释的神学,而且追求圣经与今天的历史现实相接轨的神学。??他同时阅读圣经与报纸,力求形成对历史的状况赋予解释的神学观——力求圣经原文(text)与历史状况(context)的相接轨,所以起草了反对希特勒政权的 Barmen宣言。??他的神学特别被称作是和解的神学。相信耶稣由童贞女所生,认为耶稣的道成肉身是为了上帝与人类的和解,十字架事件是上帝和解的事件,和解者耶稣基督是他的神学中心,所以他的神学也被称为基督一般论(Generalization of Christology)。??并且,巴特提出教会的共同选择。一方面指出了阿明尼乌主义的万人救赎论的危险性,同时也看到了加尔文的双重预定论(double predestination)的危险性,强调教会共同的选择(拣选了教会共同体之意)。因此被拣选的人不能看待没被拣选的人是对立的存在,并且将拣选的人看作是万民的全部也是不可以的。而且巴特强调上帝的现实性(reality)。??上帝虽然作为完全的另一位(Absolute Other)是自我自由地超越的一位(aseitas Dei:上帝的自律性)。上帝虽然做纯粹的行为(Actus Purus)和唯一的行为(Actus Singularis),但是不是单独在孤独中享受自由,而是创造了爱的对象,即历史和宇宙,特别神是与人对话与人相见、来寻找人的爱的存在。并且,他接受加巴道西亚学派的三位一体论,认为三位以三种存在样态(dri seinsweise),即是永远自我存在的一位、永远诞生的一位和永远流出(发出)的一位。??因此,三位没有混淆(No Confusion),是创造主(Creator)、是救赎主或和解主(Redeemer or Reconciliator)、拯救主(Saviour)。??即创造主上帝是创造的主体,基督与圣灵参与创造工作,赎罪主基督是救赎事业的主体,上帝(圣父)与圣灵也参与其救赎事工。拯救主圣灵是居住(dweling)在我们里面完成救恩的主体,在这完成拯救事工中,上帝、圣子基督也同工。??2) 利希的神学??他的神学方法论是相关关系(correlation)的方法。即讲述哲学与神学、理性与神学、宗教与文化的相关关系。特别主张宗教与文化的相关关系,也被称为文化的神学(Theology of culture)。??他强调宗教是文化的本质(essence),文化是宗教的形式(form),而极力主张在文化中本土化的宗教和宗教更新文化(transformation)。??并且,他提倡社会与历史单单被神律(theonomy)所引领,提倡克服资本主义和××××的政zh i及经济体制的矛盾的宗教社会形态。??但是,对他来说,有内在的神国概念与超越的神国概念共存。并且,他的宗教概念是与正统不同的最终的关心(ultimate concern)。他的救恩观很独特。他认为罪是分离(separation),即与上帝的分离,而人类救恩是被分离的人类被接受(accepted)并回到上帝的怀抱(成为上帝的子女)。??离开上帝怀抱的人类在有限的状态(limited situation)中,生命的根基在摇动(shaking foudation)。这种存在的摇动只有在成为存在的根据(Ground of Being)的上帝里面才会成为新的存在(a new 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