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并非分为有信条(confession)的基督徒和只信圣经的基督徒。实际上应该划分为,有一部分基督徒是有信条的,并且以公开的形式记下来,公开让众人察验或纠正;而另一部分基督徒也有信条,但他们并不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这样划分的原因很简单:每一间地方教会(更准确的说,每一名基督徒)都相信圣经是有意义的,教会相信圣经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是教会所信仰的内容,不管教会是否选择把这些内容记下来,就是信条。
当然,有些人会辩护只要基督不要信条,唯独圣经不看其他。他们在努力保护一个十分重要也是合乎圣经的概念:就是在一切关乎基督徒信仰与实践中,唯独圣经才具有至高的权威。他们担心不合圣经的传统或观念影响教会持守的信仰核心,这种担心当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然而,他们目的是好,但他们保护的——圣经独特的地位——在我看来,必须藉着清晰明确的信条,与慎思明辨的教会治理,才能得到最佳保护。
事实上,多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不把自己的信仰内容书写下来的人,正落将其传统高举过圣经,不受圣经监督的危险之中。假如一间教会有一份文本,表明教会对末世论是时代论的观点,那我们便都很容易知道这间教会末世论的观点,我们就可以像庇哩亚人一样查考圣经,用圣经检验他们的观点,看是否符合圣经。一间教会只说自己在末世论上的观点与圣经教导的一样,等于什么也没说。
简而言之,信条与符合圣经的教会治理相结合,在维持健康而合乎新约圣经的教会生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下是基督徒和教会需要信条的七大理由。
1.信条划定教会权柄界限
在今天,特别是宣告真理的话语总是遭人怀疑,被认为是某种操控人的权力游戏,所以认为信条能划定教会权柄界限,似乎违背人的直觉。但假如稍花时间认真思考,我们就会清楚看到,信条的作用正是如此。教会长老,只有在处理教会的信条中所界定的问题时才拥有权柄。这样,假如教会里有人宣称三位一体是胡说,或者有人犯了奸淫,长老就有权柄和义务进行干预。威敏斯特准则(WestminsterStandards)都涵盖了这两种问题。但假如有人想穿黄色西装来教会,或想吃素,教会长老则无权干预。他们可以对别人着装品味保留个人意见,或认为不吃肉活不下去,但这两件事都不属于教会事宜。信条清楚并公开地表明教会的权柄始于何处,止于何处,加上行使权柄的透明过程,可以有效提防地方教会滥用权柄辖制人。
2.信条对信仰作出简明概括
如果你的书架上,或者你的口袋里有一本威敏斯特准则(WestminsterStandards),这份文件每一页的神学分量,都要超过除圣经以外的任何一本书。大部分神学著作看起来厚重吓人,很少有人真的有时间阅读。但小要理问答可以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几分钟就能通读一遍,背诵起来也很容易,用浅显易懂的规模写成一整套神学教材。其他一些书籍当然也有类似功能,但有哪本能如此高效又如此浅显易懂呢?当教会拥有一份优秀的信条和一份优秀的要理问答时,就有了一套把真理输送给会众的教导工具。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举一个例子,以下是华腓德(B.B.Warfield)在1909年写的一段话:
什么是“小要理问答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是一位美军军官的个人经历。在动荡年代,西部的一座大城市每天街上都被暴乱人群控制。一天,他在街上看到迎面而来一个人,带着一种镇静而坚定的神情,一举一动都鼓舞人心。在纷乱的环境下如此的举止打动了这位军官,当与他擦肩而过时,军官转头去看,发现这个人也在转头看自己。这人见军官转过头来,就立刻转身,用大拇指顶着他的胸膛,开门见山地问道:“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军官同样用大拇指顶着他,“人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神,并以祂为乐,直到永远。”——“啊!”这人说道,“看你一眼就知道你从小是学小要理的!”军官回答道,“嗨,我看到你也是如此想的。”(《短篇文选》,卷一,383–84页)
华腓德对这故事补充道,“孩子们从小学习小要理是很值得的。他们会长大成为男子汉。更美妙的是,他们极有可能会长大成为上帝所使用的男子汉。”因为有人虽不认同,但小要理问答是对上帝全备的旨意优秀而简明的陈述。
3.信条区分教会职份和成员
改革宗圈内对个人到底要有多少教义知识才可以成为教会成员的问题一直有争议。在我看来,罗马书第10章表明了标杆应该放在低处,而不是高处。有基本的认信和一颗谦卑受教的心足矣。即便有人不同意,但所有人都应该认同,对担任职分的人和对新成员要求的知识程度应该有所不同。一个基督徒人生的起点不是他的终点。人需要成长变得成熟,其中一方面,就是在教义知识方面的成长。教会的认信文件提供了一张路线图,或者说框架,为基督徒在教义成长中提供具体内容和架构。没有信条或者只有简单教义声明的教会,劣势在于无法在会众面前设立合乎圣经的追求目标,以至于无法让信徒了解成熟的基督徒应该拥有的神学知识的规模。
4.信条指明何为要点
我们可以从反面表达这一点,一个问题不写在信条里就很难论证这问题到底是否具有任何重要意义。这也是信条应当相对详细的一个理由。例如一间教会有一个十点教义基础的文件,教会长老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说服会众第十一点教义问题也很重要。假如这第十一点不是在教会公认的信条里,教会在此问题上就应该容许良心自由。例如,假如教义声明中没有提到洗礼,并因此允许支持婴孩洗礼者(paedobaptist)和支持信徒洗礼者(credobaptist)都可以担任教会职分,实际上洗礼就成了无所谓的一个问题。这一点同样适用在其他任何教义上——圣徒坚忍(perseverance),成圣(sanctification)或末世论(eschatology):如果信条中没提及某个具体教义,那教会对此就没有正式公认的立场,这个教义就自然降到次要位置上。再回到前一点:新信主的人或新的教会成员不一定会在加入教会之初就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次要。一份细致的信条,不仅为教会提供了一份很好的教导路线图,也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来教导会众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并且为什么重要。
5.信条相对化现在,将我们连于历史
我们都知道,基督教信仰不是在每个礼拜天被重新发明出来的。在我们之前许许多多在基督里的弟兄姊妹,已经为我们打下了根基,我们也都是建立在这根基之上。然而,常常会受到的试探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否认这一点。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反历史的(anti-historical)文化潮流强大到渗透到各个领域。广告说服我们下一件商品就会带来幸福,科学许诺某个重大突破就可以使生活更轻松。我们身边的事都指向将来,暗示我们将来才是最重要的,将来必定超越过去。
与之相反,基督教信仰是扎根历史的信仰,建立在上帝在历史中作为上,并且在基督身上达到高峰。历世历代属上帝的教会忠心阐述这个信仰,并保存下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仰是与当下的文化潮流相悖的,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事实。讽刺的是,那些宣称不要信条只要圣经的人,沉浸在反历史的唯我独尊之中,很可能只不过在反映当下的时代精神罢了。
使用信条的目的就在于将我们和过去连接起来,使我们与之前各个世代的教会建立认同,藉此将我们委身于上帝伟大的救赎计划之中而不妄自尊大。在敬拜中诵读古代信条,或是重申历史信条,都是很好的例子用来表达教会在教义方面的立场和为成员所设立的教导内容。
6.信条反映敬拜实质
我在教古代教会史的课程时,总会强调一点,就是初期教会在三位一体论(Trinity)和基督论(Christology)的辩论,本质乃是关乎对上帝的颂赞(doxology),与敬拜密不可分地连接在一起。简单的说,初期教会敬拜时宣告“耶稣是主”,在洗礼上把父、子、圣灵连在一起,都指向深奥的神学根基。这提供了讨论语境,并最终在尼西亚信经(NiceneCreed)和迦克墩信经(ChalcedonianCreed)中,对基督神人二性的定义结出了美好的果子。教会信条的传统,始于对敬拜意义的思索。
两千年来,基本上教会的敬拜并没有发生改变——敬拜就是宣告耶稣是主,救恩是三位一体的上帝父、子、圣灵的作为——而我们的信条是对这些信仰要点的阐述。
因此,我们不应当认为信条和其中包含的教义是反对有活力的敬拜。当然,有信条并不等于敬拜就有活力,也不保证敬拜一定会有活力,正如有法律条文不能保证社会一定文明。然而要想有活力的敬拜,信条是必要的,因为它让我们知道,作为基督徒,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意义何在。
在以后的日子,信条的这种功能会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其它宗教与基督教信仰发生冲撞,特别是这些宗教有一些是使用和我们一样的圣经词汇时,更重要的不仅是知道用什么词,而是知道这些词实际的含义是什么。那态度友善的摩门教(Mormon)邻居,很有可能认同你说“耶稣是主”,他敬拜的时候甚至唱的一些赞美诗和你唱的一样。所以你就需要知道你的教会说“耶稣是主”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者你必须知道教会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时有什么意义。好的信条,比其他任何事情更帮助让你明白这些。
7.信条实现了保罗为后使徒教会所定的计划
保罗在监-/ y u写给提摩太的信中,聚焦的问题是当他和其他使徒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教会应当如何管理。保罗的答案分两部分:第一,教会治理框架,在框架之中,教会治理的工作交付给平常但忠心之人手中;第二,一套纯正话语的规模(aformofsoundwords)。两样都必不可少。没有框架,教会就没有带领者;没有纯正话语的规模,教会就会偏离她的神学系泊,失去与过去和同期教会的关联。一套具有纯正话语的规模,也就是一份信条,对于持守与使徒教导的连续性,维护与同时代基督徒的合一来说,至关重要。今天我们认信的信条要做的工作:把我们与过去和同期向神忠心的弟兄姐妹都接连在一起。
“只要基督不要信条,唯独圣经不要其他”的呼声,听起来貌似虔诚,尊崇圣经,但我们不应以认信信条为耻,因为信条帮助我们抓住圣经的重点。当我们试着将这个持守珍贵信仰的好方法介绍给那些非认信的弟兄姊妹时,我们同时也应当为着信条向上帝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