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文献

萬民敬拜—崇拜與教會牧養(二)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II. 崇拜的歷史演進

壹. 形式

一. 伊甸園—人與神有完美相交,人對神的美善有所回應,在安息日中有機會思想神為人所做的事,並因此歡樂。

二. 犯罪後

--論及獻祭的開始—該隱與亞伯獻祭(創4:3-4),成為日後崇拜重要項目—表示人的罪孽、不配,及神的聖潔。

--創4:3「有一日」原文是日子的末期,可能就是指安息日。

--定點(創4:16)--「離開耶和華的面」暗指離開某處特別有神同在的地方。

--集體敬拜(創4:26)

三. 洪水後

--築壇(創8:20)

--首次提及燔祭(創8:20)—潔淨動物預表主耶穌

四. 出埃及以前

--對神啟示的回應(創12:7-8;13:17-18;26:24-25;28:16-22)

--將崇拜集中在神啟示的地方

五. 摩西時代

--會幕—表明聖潔的神住在祂的子民中間(出25:8)

Mishhan—居所

Ohel moed—聚會的帳幕

Miqdash—聖所

--會幕的構造的象徵意義(來9章)

--利未記的五祭(利1-5章)

燔祭—敬拜 贖罪祭—個人及群體的罪

素祭—聖潔 贖愆祭—個人的罪

平安祭—平安

--祭司的設立(出28:1)—中保

--十誡之一至四誡—敬拜守則(出20:1-11)

--節期—安息日、安息年、禧年、逾越節…..

p. 5

六. 王國時期

--聖殿(王上8章)

--祭司分班次(代上24章)

--立謳歌者(代上25章)

--會眾敬拜(代上29:20-21)

七. 兩約之間

--會堂

八. 新約時代

--聖殿+會堂

--主耶穌仍參與聖殿崇拜

初生(路2:21-24)

十二歲(路2:41-46)

守住棚節(約7:2-18)

修殿節(約10:22)

逾越節(太26:18)

--主耶穌參與會堂崇拜

安息日(太4:23;9:35;路4:16)

九. 使徒時代

--聖殿+會堂+家庭

聖殿(徒2:46)

會堂(徒6:9;18:4)

家庭(徒2:46)

十. 近代

--教會

貳. 內容

一. 有會幕前

--敬拜與奉獻

--與神同行(以諾和挪亞)—生活中有敬拜

--不僅是個人,也是家庭

--族長在家庭中執行祭司的職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

p. 6

二. 會幕

--宗族共同敬拜—合一的基礎

--會幕是神與人相會之場所

--神與人相會,是神所發動的

--敬拜者必須切實參與

--會中有宣講神的話

--奉獻或獻祭

--順服和肯定與神的關係

三. 聖殿

--仍強調神在以色列中間

--空間和距離表明聖潔

--禮儀著重潔淨

--供職人員分別為聖

--利未族才可在聖殿供職

--亞倫後裔才可擔任祭司職位

--聖職者必須經過禮儀分別為聖,應該有聖潔的生活

--先知著重神的聖言教導

四. 會堂

--沒有獻祭

--集中誦讀聖經及研究神的話語

--著重信仰的認定,讀經與禱告

--追求聖潔,強調人對律法的敬虔

--有長老,當中選出管會堂者

--安息日七人輪流誦讀律法書,只一人誦讀先知書

--程序包括道的解釋、禱告、讀經等

五. 新約時代

--家庭聚會集中禱告、講道、交接、擘餅(徒2:42)

--見證、記念復活主

六. 早期教會

--殉道者游斯丁(150A.D.)的「護教學」提到兩部份:

--讀經、勸勉、禱告

--聖餐

p. 7

七. 中世紀

--五世紀開始繁文縟節

--三種傳統:安提阿、亞歷山太、羅馬

--東、西方傳統

東:希利尼(希臘)文化背景、象徵性、優美及神秘主義

--增加讀經次數

--特殊禱文(例:聖餐禱文)

西:用拉丁文

--普通人被剝奪親近神的權利

--彌撒發展為客觀性獻祭,認為聖禮的餅、酒化為基督的身體

和血(變質說)

--信徒成為聖餐的旁觀者

--信徒不可以自己讀經

--發售贖罪券,聖職人員提高聲望

--教會世俗化

八. 改革時期

--基督教—唯信聖經 天主教—教會權威,教皇及傳統

因信稱義 重功德

信徒皆祭司 聖職人員才可擔任聖工

--自然、直接、不同方言的聖經

--講道、唱詩

--信眾參與

馬丁路德—保持大部份天主教色彩

加爾文—廢除聖經沒有的

但兩者都強調神的話語和聖餐

九. 近代

--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