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希伯来书是新约中一卷重要的书信,不单在于它神学上对基督论有精深的描述。同时它也是一本探讨基督徒在艰难的环境中,当如何持守自己的信仰的书信。尤其是本书中有个争议性很强的主题,就是对信心动摇者的五个警戒,在神学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讨论。亚米念派、与加尔文派神学家各自找到支持自己理论的经文,提出了南辕北辙的看法。前者认为这是对信徒失去救恩的警告,后者认为这里与救恩的失落并不相关,只是对信徒失去天上基业的警告。 本文主要是想讨论希伯来书中的第二个警告(来3:7~4:11)。以下就是本文想要研究的问题: - 本书所针对的受信的对象是谁? - 书中对他们的警戒到底是指什么?同时又有什么勉励的信息? - 进入安息有什么意义? - 在今日基督徒的生活中,如何活出竭力进入安息? 将在下面两个段落中,分别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讨论。特别会专注在这几个主题:进入神的安息的意义、进入安息的条件、与对将要不能进入安息者的警戒。 对不信的警戒 收信人的背景 在查考希伯来书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这本书所针对的对象是谁?作者语重心长地写下许多警戒,到底是要解决他们当中的什么问题?从经文中多处线索看到本书应是针对一群犹太裔的基督徒而写。因为书中对于旧约经文直接引用;将犹太人先祖的历史当做鉴戒;将旧约献祭制度中的大祭司、祭物,类比在基督的身上。作者似乎不必多作解释,读者就能够理解。由此可见读者应该很熟悉犹太传统。另外作者称读者为「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来3:1),期待读者「本该作师傅」(来5:11~12)可以看出这些收信者应该是信主的基督徒。这群基督徒遭遇何事,让作者以如此情辞迫切的语气来警戒他们?从本书10章32-34节我们看到,当这群犹太信徒在面对不信的同胞对他们屡次的逼 -/迫下,他们企图放弃基督信仰,走回犹太教的老路。因此作者在此鼓励他们,耶稣基督是超过一切的弥赛亚,是神所命定的救主,高过犹太教传统中所有的伟大的人物。将来他还会带领我们管理世界。如果他们持守信仰,必能得着属天的基业,否则将要面对严厉的审判。因此,我们以下的对本段经文讨论的重点将放在,对信徒丧失信心的警告,与持守信仰的勉励。 警戒失去信心的严重性 犹太信徒之所以会信心动摇,除了外界的逼 -/迫以外,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耶稣基督的身份认识不清。所以作者从书信的开头就指出耶稣耶稣高过一切的身份,他是神的儿子、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是人类的救赎主、也是最终要统管万有的主宰。作者以五个警戒来告诫信徒,千万不要忽视如此伟大的救恩。这五个警戒是针对同一群人,要解决他们信仰动摇的问题。所以他们之间应该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依互补的。在第三章7节到四章11节是其中的第二个警戒。这个警戒主要目的是针对一群心硬而丧失信心的人。作者希望能够以严厉的警戒,来挽回他们。并期待他们持守信仰,得到将来荣耀的盼望。 这整段经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不信」。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些「不信」是什么意思?是他们对神从来没有信心?还是他们原来有信心,后来改变主意,失去了对神的信心。如果是后者,他们失去的是接受基督为救主,因信称义的信心?还是因内心软弱,失去了对基督的信靠?头一个问题比较容易,既然作者期待这群信徒坚持信心,他们就不是从来就没有信心的人。信上说:「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来3:6)「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 」(来3:14)从以上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读者从来不是信徒,根本不会有可夸的盼望和胆量,更无信心可以坚持到底。他们必然是曾经接受这信仰,现在却因软弱想要放弃的人。那这群人是否要否定基督为救主,放弃了因信称义的救恩呢?还是因环境的逼 -/迫,失去了对基督的忠实,而陷入内心刚硬、离开福音的景况。这两者的差别很大,前一个可以推出信主的人可以选择不信,而基督的救恩对他因此无效。后者则是推论出这等对神不信实的人,会因次遭遇严重的责罚。但救恩一旦临到,不会因人的动摇而离开他。 由这以上两节经文当中我们可以判断这些人虽然被作者称为不信,但是作者在3章6节还是要他们持守可夸的盼望和胆量,还是称他们为神家里的人。这里的动词「持守」希腊文是不定式假设语气。 「是」神家里的人,是用现在式,表示是还在继续的事实。 3章14节作者还是要他们将信心坚持到底,就能以此来显示出在基督里有分了。这节与前面的经文是同样形式的条件句,坚持是同一个字,成为(γεγόναμεν)在基督里有分是完成式,代表他们已经与基督有分。虽然持守信心到底的条件还未满足,这个有分于基督的地位已经生效,并且到如今仍然有效。从以上两节经文的时态来看,作者对他们现在仍持有信心、仍是神家中的人、仍在基督里有分抱着肯定的态度。作者在3章1节称这群弟兄为同蒙天召,3章14 节又用同一个字称他们为与基督有分。这两个句子都称他们为partakers(μέτοχοι),作者的意思是不会矛盾的,不会前面肯定,后面又加上一个条件来限制。可见在作者眼中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到离开基督的地步,以致作者不是要警告他们,如果不坚持到底,过去因信称义的救恩将会失效。而是警告他们失去信心将会有严重的惩罚,目的在鼓励他们继续保有起初的信心。 有的解经家认为以上两节使用条件句,是把坚守信心当成得救的条件。如果信心不能持续到底,就不能得救。 Fenning认为在圣经当中第三条件句不见得是因果(Cause/Effect)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是证据与推论的关系(Evidence /Inference) 。前者可以说若条件子句所说的未能成立,则主要子句的结果不会出现。后者则是说如果看见条件子句这样的证据,可以推论主要子句所说的为真实的。如果以因果的想法来看这两节经文,就会推论出不持守信心到底,则与基督无分。后者这可以将这句解释为:如果坚持信心到底,则足见这人与基督是有分的。前者把坚持信心当成最终得救的条件,可以排除不能持守的人。后者则是当成证据,肯定救恩的稳定性,不因人的转变而否定。前者较注重希伯来书经文直接的意思,后者似乎更重视整体圣经神学上的一致性。 以历史上以色列人的失败为鉴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群被警戒的对象,是一群因害怕所遭遇的逼 -/迫,而不愿继续跟从基督,想要退回犹太教的信徒。希伯来书作者在本段经文就引用诗95章7~11节所记载,以色列民在旷野的失败经验来警戒他们。大卫写下这段经文原是用来警戒当时代的人,不要学出埃及时那些小信的人,惹神的忿怒。作者同样的以此来警戒那些信心软弱的人。历史上类似的事件通常会重覆发生,圣经作者也常会以历史上类似的事件那来类比后来发生的事,将神对此事件的教训,应用在后来的时代。虽然两者的情景不尽然相同,但是属灵的教训却是超越时代的。在前发生的被称为「预表」(types),后来发生的称作「实体」(anti- types)。 在这段经文中,作者用一个以色列历史上惨痛的教训当作预表,拿来警戒与作者同时代信心软弱的人。当时出埃及的以色列民有着什么样的问题?他们虽然经历了神的恩典,用大能的神迹,领他们出埃及。他们却硬着心,惹神发怒。他们不信神将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多次想要退回埃及。又多次发怨言,不满神的带领。这是以怀疑的心,来试探神。神对这群人的态度是如何?神忍耐了他们40年之久,对他们不信已经失去了耐心。神称他们为迷路的人,不明白神的作为。在愤怒中神对他们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神的安息。 这群出埃及的以色列百姓与希伯来书作者警戒的对象(以下用他们代表)十分类似。神带领以色列百姓离开法老的权势;基督带领他们离开罪恶的权势。神的心意是要带领以色列民进入应许之地,正如神要在基督里带领他们进入神的安息,享受天上永远的基业。以色列百姓在旷野受到艰难就抱怨、想退回埃及;他们则是受不了逼 -/迫,想退回犹太教。最后不信的以色列民倒毙在旷野,进不了应许之地,同样的如果他们仍然存着不信的恶心,不顺从神的带领。最后就是遭到神严厉的惩罚,得不到神所要赐下的永恒的福分。 当我们解释这段经文的时候,必须小心找到作者用旧约预表来警戒当时代人的用意。应该是以新约作者理解旧约事件的背景,来解读作者引用的原意,而不要把重心放在现今时代所要解决的神学问题上,而过度将后来的想法套在旧约事件的本来的意义上。例如在这段经文中,作者既然是引用米利巴事件中,以色列民因为要水喝而争闹,向摩西发怨言,我们就能推论作者是用以色列民对神带领的不顺服(出17: 7)来警惕当时不顺服的世代。作者又引用另一个事件,以色列民为什么不能进入迦南地?乃是因为这群人信心不足,害怕死在与迦南人的征战中。派出的探子中除了迦勒与约书亚有信心,其余的都报恶信。神对摩西说:「这百姓藐视我要到几时呢?我在他们中间行了这一切神迹,他们还不信我要到几时呢?」(民14:11)正就是希伯来书作者当时面对的问题,这群犹太信徒害怕迫害,就打算放弃对基督的信仰。在对这样的背景的理解下,能不能就断定这群犹太信徒失去了起初对神的信心,拒绝了耶稣为他们成就的的救赎?这样的说法可能太主观了些,其中加入了新约神学里对得救的概念。这里是不是指因信称义的救恩?我们就该用作者对旧约时代那群不能进迦南地的以色列民的属灵状况来理解。那些被神称做不信的人,是不相信神对他们的救赎吗?是完全离开神的救恩了吗?还是面对环境的困难心生畏惧,而对神的带领失去信心? Gleason认为虽然他们因为不顺服神无法进入迦南地,肉身受到神严厉的惩罚,但是神并未否认他们是属神的子民。在摩西为他们祈求了之后,神并没有灭绝他们,还赦免了他们的罪(民14:20)。他们原本在西乃山下与神立约,当摩西将神所吩咐的话向他们陈明时,他们向同声回答:「凡耶和华所说的,我们都要遵行」(出19:8)当摩西将律法念给百姓听时。他们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神用赎罪的血洒在他们身上,洗净他们的罪,成为立约的凭据。他们当时的信心是真实的,圣经作者也并未否定他们起初对神的信心。那神是否会因他们后来的悖逆,而否定他们得赎的身份?因他们的不信,神已经给他们严厉的惩罚,他们无法进入得救赎的目的地。但进不了迦南地并不就等于是失落了神子民的身份。也并不暗示他们因此失去了救恩。从希伯来书的经文:「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来11:29)可以看出来,作者将这群出埃及的以色列民也算进信心的典范之中。末了还说:「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当然也包括这群进不了迦南地的人,也同时包括了在人面前不遵主为大的摩西,和容忍百姓拜偶像而不阻止的亚伦。虽然他们所犯的罪大小不等,但是神让他们都不能进入应许之地。所以以进入应许之地为得救赎的类比,可能不是希伯来书作者引用这段经文原来的意思。 所以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作者以一个犹太人的概念来引用这节经文。他的先祖因为不信神的带领,不顺服神,肉身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能进入应许之地,承受神所赐下的产业。但他为神所救赎的选民身份,不会因为犯罪就被除掉。这样的想法也与本书所提到鼓励信徒的经文相合。 「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7:25)「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来6:9)警戒与鼓励不是分开的,面对的都是同一群信徒。警戒是要他们不要松懈以致离开了基督的恩典,鼓励则是怕他们放弃,对他们的回转充满盼望。 警告的目的是挽回 作者在第三章对失败的信徒提出了严重的警告,这警告的后果也是确实可能发生的。但是作者的用意不是斥责不信者,以严厉的审判来让不信者畏惧。他乃是要挽回信心不稳固的信徒。告诫他们离开基督的拯救,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作者在警戒的同时,不忘鼓励的信息。他要他们「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来3:13)现在还是神拯救的时机,在神的审判来到之前,我们还有悔改的机会。信徒之间应该尽力彼此勉励,互相提醒,不要掉在对神不冷不热的地步。当我们失去了起初的爱心,对基督的救恩无动于衷,信与不信无任何差别,对神的话视若无睹,生命没有实质的改变。这就相当接近希伯来书作者所警告的景况了。这些信徒虽然还维持着得救的地位,但是灵命上却软弱到一个程度,几乎与不信的人无所分别。这是可怜又可悲的事,也是很严重的事。对于这种人,我们也要用这段经文来警告他。让他看到基督在末日也会对所有的信徒进行审判,对不顺服的信徒惩罚是严厉的。知道救恩了,还轻视救恩;得到救赎了,还继续过一个不断犯罪的生活。我们无法从外表来断定这样的人起初的信心是真是假,但是如果对犯罪完全不在乎,对神的审判无所谓。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用这节经文来警告他了:「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来3:14)他的行为已经无法证明,是否确实在基督里有分。很可能他从起初就没有得救的信心,也就从来不曾与基督有分。对着这种人如果向他讲救恩的确据,是相当危险的事,可能给他错误的安全感,反而永远不可能悔改得救。所以我们在面对不同对象时,要能够应用适当的圣经经文,才能发挥正确的效用。 进入神所赐的安息 在第三章,作者以摩西所带领的百姓不能进入安息之地,警戒信心软弱的信徒持守对基督的信心。不要因为不信,而失去了进入安息的机会。那「进入安息」在圣经中到底有什么意义?什么是神所要我们进入的安息?在第四章中,安息这个词一共提到十次,可见「安息」是本段的中心。本段提到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安息之地,但仍不能得到应许的安息。还有另一个安息日的安息为我们存留。作者勉励我们竭力进入神的安息,也就是在基督里才有的安息。 安息的意义 在本章之中作者提到两种安息的意义,首先是如第三章对以色列**戒所说的安息之地(来3:19)。以色列民以进入神所赐的应许之地,在这地上享受神的保护,是他们心中最大的平安。对以色列人来说,进入安息之地的福分,就是能承受神所应许的产业。另一种安息的意义是安息日,神在息了创造之工之后,就安息了。他也设立安息日,叫我们在六天的劳苦工作之后,将一日的时间分别出来,完全享受与神同在的喜乐。在四章九节中作者提到一个安息日的安息,这并不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停止一切的劳动,而是人在完成了工作之后,回到神的面前,单单敬拜他,享受它的同在,感谢神所赐下的福分(来4:9)。 神应许要把他的安息赐给人,让人在他里面享受与他同在的喜乐。这个安息,人类一直没有得到。以色列民在约书亚的带领下,进入应许之地。但是他们还没有得到神所应许的安息。因为进入应许之地后,大卫仍然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约书亚如果已经完成神要他得到的安息,就不会再说,还有一个安息要我们进去。这个安息是指向未来弥赛亚的国度。他们进入应许之地只是预尝将来进入这荣美国度的滋味。然而这国度还没有实现,当基督再来时,终结人类历史,宇宙万物服在他脚下(来2:8;林前15:25),信徒将进入基督的国度里,得享完全的安息,就是永远的平安。这时就是这应许完全的实现。 如同应许之地是未来完美安息的预尝,安息日同样也是。神在完成了创造之工后,在第七日歇了工,并不是祂需要休息。而是祂停息下来,欣赏他手所造的美好的宇宙。神要我们也和他一样,「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来4:10)神以自己的创造做榜样,要我们经过辛苦工作后,享受与祂同在的喜乐。当我们顺服神的旨意,完成神所交付的工作之后,我们要放下一切思虑愁烦,单单享受神同在的喜乐。这不只是在今世,我们每个礼拜分别安息的时间纪念主。更是在将来,在领受了基督的救赎大能,使我们经历与他同死、同复活的恩典之后。当我们完成了主在我们身上的工作,息了地上的劳苦,回到神的面前,享受神的恩典、丰富、奖赏,也就是在神里面的安息。在那里有永恒的安息,我们将要在永恒中不停的敬拜主,向他的全能、全善发出赞叹。在接下去的经文我们还要看到,这个安息是上帝歇息了祂一切的工作,成为我们的榜样的一个安息。 要竭力进入安息 神既然应许我们将要得到他所赐下的安息,那为何希伯来书作者还要我们心存畏惧呢(来4:1)?这畏惧不是让我们害怕环境的险恶,或是害怕神抛弃我们。而是抱着警醒的心免得因为落后而赶不及进入安息。进入安息不是要我们无所事事,作者叫我们竭力进入安息。我们会有个疑问:既然要得到安息,为何还要竭力?安息难道是用人的努力所换来的吗?希伯来书中说安息是进入基督的国度,与神永远同在。在那里我们将与基督同作王,代替基督管理宇宙万物。基督也将要赏赐我们永远的产业。希伯来书中说:「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来10:34b~35)「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这是基督将要赏赐给我们的。而我们如何配得这赏赐呢?我们又如何有能力与主同作王呢?这都与我们在地上对主的的忠心相关。马太福音说:「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太25:21)这就是将来回到主面前,主要按着我们对他忠心的程度交付任务,我们如果在地上不操练,在天上也无以堪大任。这就是我们今日在地上要竭力的原因。不单心存警醒,不让自己陷入不顺服的罪恶,且要在服事上兢兢业业,好在将来能向主交帐。如果我们在地上不忠心,不配得主所赐的基业。 结论 「安息」是希伯来书三、四章重要的主题,本文探讨了作者对当时信心软弱,要离开基督,回到犹太教的信徒发出了严厉的警戒,为了从堕落的危险中将他们挽回,要他们持守起初的信心,追求进入安息。接着也讨论了进入安息的意义,超过了旧约中进入应许之地所享受的安息,也超过了在安息日歇了工作,专心敬拜主的这两重意义。希伯来书的作者将安息指向那与神同在,永恒的安息。这安息在今日先让我们预尝,但在将来主再来时,就会完全实现。我们今天活在世上,要心存警醒,竭力操练自己对主的忠心,因为我们必将在基督的国里与他同作王,那是将永恒中与主永远同在、不停地赞美、不停的发出惊叹。这是主要我们进入的永远的安息。
【作者简介】阿斗,50岁,电机专业,罗格斯大学毕业。原为信号处理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全心服侍主。20岁读本科时在团契信主,一直在团契及教会带职侍奉。八年前接受神学装备,之后一直参与圣经教导的工作、担任华神地区联络人、并在多家教会讲道。作品发表于网上博客《阿斗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