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婴儿受洗与信仰传承
--采访李志奇教师之女李义珍(2):谈婴儿受洗与信仰传承
(一)
在寻访湘西教会遗址及采访当事人发现各教会都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信仰没能在家庭里传承,并且个别子女还存在排斥、敌意的态度。可见信仰并没有落实到群体的生活、家庭里。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湘西(吉首)教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一个教会消失原因是众多的,不能只从一方面去探讨,限于本文主题在此不多展开讨论。在采访李义珍过程中,她本人特别强调二点:从小就受洗及父亲带着她旅行布道对她本人信仰的影响,虽然她经历了那个黑暗逼 -/迫的年代,父亲受到残酷的折磨,并且她长达几十年没有过教会生活。但是这一切外在的环境都不能影响她的信仰,而是全家五姐妹都继承了父亲的信仰。在这里我们特别要说明:1952年z /-府强制解散教会时,李义珍只有十几岁,她的兄弟姐妹还都是儿童,在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逼 -/迫期间,生活贫困、居住房被充公、下放农村,并且儿女都受到牵连[1]。在采访梁建庆牧师长子梁玉府时,梁玉府也特别提到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因着父亲的信仰他们全家经历了许多磨难,可能就是这些磨难导致梁建庆牧师的四个儿子二个女儿都没有跟随父亲的信仰。然而李志奇教师家庭却展现了约书亚信仰的传承[2],对于湘西教会而言这是一个神迹,一个见证。因此对李义珍信仰的传承研究对湘西教会传福音、基督教教育及教会的栽培有现行的意义和价值。
(二)
婴儿受洗及旅行布道:前者是教会的圣礼,后者是基督的大使命。首先、从婴儿受洗谈起:婴儿受洗不是所有的新教宗派都认同的,在宗教改革初期就有重洗派强烈反对婴儿受洗、随后由浸信会、循道会等等。中国教会至49年解放后受政zh i因素推动形成的两大阵营‘合一’的教会:三自会、家庭教会,前者是放弃自己信仰立场就没有原则可言了,后者是背起十字架跟随耶稣受苦的信仰传统,在这两个大的原则下很多教义的差异都可以接受。婴儿受洗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年代有条件上的限制及外在政zh i因素就被教会淡忘在历史里。
婴儿受洗与成人后传承信仰(个体重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及教会发展又有着什么样联系呢?
一、婴儿受洗符合圣经真理吗?及洗礼与个体重生之间的关系
拒绝为婴儿受洗是宗教改革后某一些宗派错误的行为:如重洗派。在宗教改革之前大公教会(从使徒至宗教改革)毫无疑问为婴儿举行洗礼。就如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也强烈的反对重洗派这种错误。加尔文《基督教要义》[3]第三卷第十六章指出重洗派反对婴儿受洗是搅扰教会。
反对婴儿洗礼的人认为圣经(教义)没有任何神设立的根据,是天主教荒谬的教导及人无知、愚昧行为。如果婴儿洗礼是出于人的愚昧,教会应该拒绝之!如果是出于神的应许,我们就要坚持真理,犹1:3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对于成年人受洗我想大家都没有什么争辩,洗礼象征的意义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重要的是这个仪式所要表明的这个真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真理,就算经历了一个隆重的洗礼仪式是毫无价值的、并且得罪那位设立仪式的神。圣经教导我们洗礼要表明的就是我们的罪被基督的宝血洗净、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这是内在的一个生命见证,通过这个礼也在外面有一个见证的记号。
对婴儿受洗最大的质疑就是婴儿根本不懂这些真理,也不能确信自己的信仰。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旧约里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时所赐下的割礼,从本质上割礼和洗礼是一样的,都是圣约子民的记号(恩典之约的记号)。上帝没有叫亚伯拉罕一个人受割礼,而是他的家人及他家里的用人都受了割礼。这个礼就成了一个神选民的记号,凡是犹太人都在婴儿时期受割礼。在新约时代我们仍然在神的恩典之约里,只不过这个约的记号被洗礼代之。因此神赐给我们的应许是给我及我的家人(包含婴儿),在使徒行传里多处记载了那些初信的人接受洗礼时,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当一个孩子生在基督徒的家里,从外在的形式上他已经进入到有形的教会里。《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释义》第九十五问:应为谁施洗呢?答:对有形教会以外的人,要到他们认信基督,并且愿意顺服他时(1),给他们施洗;但有形教会之成员的婴孩都应受洗(2)。不过大多数人说在新约里并没有清楚记载要为婴儿受洗,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也反过来问,新约也没有明确的反对婴儿受洗。不过圣经从侧面认同了这个礼,比如说(徒16:33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这句话是否让你想起了神对亚伯拉罕的所赐的割礼,这里的他和属乎他的人是否也包含了儿童。不过本文的重点并不是婴儿洗礼而是婴儿洗礼与个体重生的关系,因此关于婴儿礼内容在此不展开。下面我要展开婴儿洗礼与信仰传承的探讨:
A从原则上讲婴儿受洗与个体重生没有丝毫的关系,凡受过婴儿洗礼的人不等同于重生得救的人。不过这个礼所表明的是一个象征性的意义,就如神吩咐亚伯拉罕为婴儿受割礼一样,而这个象征性的意义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象征性的意义是没有意义,那就说明神的应许是无意义的。这个应许的意义就在于神的应许是不改变的,而这个割礼就是这个应许的印记。同样基督徒也在神的恩典之约里,这个约的记号就是洗礼。洗礼虽然是外在的一个记号,这个记号的意义就是神救赎应许的成就。这个应许是神将救赎赐给我和我的家。在旧约里婴儿都领受了这个割礼的记号,为什么在新约里的婴儿不领受更大的祝福呢?为什么要把他们排除在这个应许之外呢?无论如何,在圣礼中,象征和真道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即使我们能将两者分开,请问:我们应该更看重哪一个?显然,我们既然知道象征服务于真道,我们就能说这象征在真道底下,并因此会更看重真道。因此,既然“洗礼”这个词的意义被运用在婴儿身上,那么为何那只不过代表洗礼象征,必须与婴儿无关呢?即使没有其他理由,让一个理由也足以反驳一切反对的人[4]。
B婴儿洗礼所要表明的另一个真理就是信仰的群体性,中国教会注重信仰的个体性(重生)但却忽略信仰的群体性。圣经给我们的启示:上帝拣选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一个民族。在新约里也是如此,上帝拣选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一个国。当这婴儿生在基督徒的家里就是上帝所拣选的子民,有谁否认这个婴儿不是上帝的选民,有谁可以拒绝为他施洗呢?
C婴儿洗礼从根本上解决了父母对婴儿信仰上的接纳及教育,父母很清楚这个孩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产业,他在上帝的恩典之约里。因此要本着圣经的真理教导他行事为人,父母一生所作的工作就是引导他的孩子走在正路上,认识耶稣基督。而婴儿洗礼是对父母时刻的提醒,不忘用真理教导孩童,你是上帝的儿女,你和世人是截然的不同。在采访李义珍时,她也特别提到自己的几个孩子不拜偶像,虽然她没有把信仰传承给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信仰的精神已经影响他们。如果李义珍的儿女从小在教会受洗,可能情形又不同了。
D婴儿洗礼从教会角度看,有形的教会接纳了这位小弟兄、小姐妹,他们是基督身上的肢体。因此全会友应该为他们祷告,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激励他们去认识神,李志奇教师带着自己儿女外出布道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这种方式也教导她在真理上的认知。
E圣经也表明圣灵也在孩童身上运动,可见婴儿洗礼对孩童也有着明显的作用。使儿童清楚的认识自己是属基督的人,这点在李义珍身上较为明显。
二、婴儿受洗与基督教发展
孩童受洗对于教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儿童时代受洗的人,长大成人后就成为教会的会友,成为教会的中坚力量[5]。胡卫清在他的《苦难与信仰》研究潮汕教会的发展,他统计了相关资料发现:从1901年至1924年儿童受洗人数增长了3.5倍。这些儿童自然就形成了第二代基督徒,也表明了教会有了末来。在振武营、乾州、马颈坳福音堂为什么会消失在历史中呢?就是教会没有了第二代基督徒。采访了几位年长的弟兄姐妹,他们虽然信主几十年,但是他(她)仍然是第一代基督徒,神的应许没有成就在他(她)的家里。如果所里福音堂像李志奇教师家,我想如今的湘西教会又是另一个样了。
本人近五六年在校园团契服侍从体会:初信的人及家里信的人两等人,小时候他们有接触基督教信仰,虽然在他们青少年时代离开了教会。但是信仰的种子已经在他们的生命里,这些人在大学里归主后和初信的人归信后在生命的成长上及教会的归属感上是有明显有差异。
可见婴儿洗礼表明的并不只是一个礼,而是一个使命、一个真理。如果我们纠结在这个礼上我们永远也不能明白神所赐的这个礼。可见婴儿受洗从真理角度看是要回应神的圣约的一个实际的行动。从教育的角度看婴儿受洗是表明教育的目是认识神。从教会发展的角度看婴儿受洗表明传福音是双向的,有内有外。
注:1本文章只是在这次采访中的一体会,显然有许多论证上的不足,若读者你有不同的想法,可以来信交流,彼此学习。
2本系列改名:湘西教会往事
--------------------------------------------------------------------------------
[1]《关于要求落实政策的报告》是李志奇教师爱人郑梅元在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向统战部申请的报告,本报告里描述他们生活极为困难,z /-府末收了他们居住的房屋流落街头的事。(2013年9月25日在王显清牧师家里找到原稿)
[2]《圣经.约书亚记》24:15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是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所事奉的神呢?是你们所住这地的亚摩利人的神呢?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
[3]《基督教要义》加尔文著钱曜诚等译三联书店出版P1361-1398
[4]同3
[5]《苦难与信仰—近代潮汕基督徒的宗教经验》胡卫清著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归原:本站作者、基督教青年传道人。写有信仰随笔及讲章100多篇,发表于各大基督教网站。并著有长篇信仰小说《春事秋梦》发表于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