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注释

申命记 注释(1)1-17章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申命记 注释导 论申命记是五经中的第五卷,也是最后一卷(参考‘摩西五经的研读专文’关于圣经的介绍),传统认为摩西是本书作者。本书名字取自十七章18节的希腊文翻译,但此译文是把希伯来文的‘此律法的抄本’误译作‘第二律法’。希伯来圣经的书名,则来自本书开首的一句:‘以下所记的话’,即是在以色列人进入应许地前,摩西吩咐他们的话。从这角度理解本书是比较适合的。本书的性质是宣讲或重新应用圣经首数卷书的律法,而不是‘第二卷律法书’(译按:因此和合本之译名较为贴切)。写作背景圣经故事发展至此,神的应许即将应验。神曾应许亚伯拉罕,他要成为一个大国的父(创 12:1-3>创十二1-3)。这国之民要住在一片‘流奶与蜜’的肥沃之地(出 3:17>出三17)。这民在埃及作奴隶时渐渐壮大,直至神施行神迹,拯救他们离开埃及地(出 14>出十四)。神其后在西乃山与他们见面,正式与他们立约,而这约包括他们必须遵守的各种律例(出 19>出十九至出 24>二十四)。下一步是像大军一样操进应许地,但他们不能直接进入这地,因为他们被路上遇到的障碍吓怕了。由于他们缺乏信心,耶和华就定意不让这一代的人进入应许地,而只让第二代的人进入。这时,他们要受责罚,在西乃的旷野过飘泊无定的生活40年(民 13>民十三至民 14>十四;特别参民14:20-35>民十四20-35)。申命记开始时,摩西向新一代说话;但他自己也不能进入应许地。他提醒新的一代,叫他们知道是甚么使他们来到这地步,并吩咐他们过了约但河,得神应许赐他们的产业后,要忠心遵守与神所立的约。作者与写作年代由于本书大部分是由摩西的话组成,因此传统认为他就是本书作者。然而,本书最后的形式显然由另一个人编排,因为在许多地方(例如1:1>一1),摩西均以‘他’来表示(而不是自称为‘我’);这些地方包括摩西之死的记载(申 34>申三十四)。本书是摩西死后,后人忠实地把他的话记录下来的一份记载;这是最合理的看法。那么,本书是何时写成的呢?许多学者认为申命记可能迟至摩西死后6个世纪才写成,即在主前第七世纪。这观点是根据约西亚王的事迹而产生的。记载说,约西亚王在位期间进行宗教改革,消灭多年的偶像崇拜时(王下 22:8>王下二十二8),在耶路撒冷圣殿发现一本所谓‘律法书’(主前621年;参申 28:61>申二十八61中‘律法书’是指申命记;比较31:24>三十一24)。若接受这个看法,则一般不会认为本书是将摩西的教导忠实地记录下来,而是认为本书表达了一些约西亚时期所关心的事,并且借用摩西的名字作这些话语的权威。一些预设了定居和务农之生活方式的律例(例如24:19-22>二十四19-22),有时被认为是本书写于进入应许地后的证据。又有人认为一些预料以色列人会被放逐至巴比伦(主前586-539年)的经文,如四章25至31节,二十八章64至68节和三十章1至10节,是迟至被掳后才写成的。在某程度上,如何判断写作日期,在乎学者认为圣经作者是否能预知以色列历史中的各种情况和事件。然而,也有一些个别的原因,使学者认为申命记其实是写于接近摩西在世的日子。首先,申命记并没有显示它认识列王期间,以色列人政zh i和宗教生活的主要制度──帝制与耶路撒冷圣殿。‘耶和华你们的神从你们各支派中,选择何处为立他名的居所’(12:5>十二5;比较12:11>十二11、12:14>14,14:24>十四24)这片语,常被认为是暗指耶路撒冷。这与申命记写于约西亚时代的看法一致,因为他确实摧毁了其他敬拜的地方,只剩下耶路撒冷圣殿。然而,我们并没有充足证据证明那个‘何处’就是耶路撒冷。例如,示剑在第二十七章的重要性就与上述论点相反。申命记对于立王一点也不热衷(17:14-20>十七14-20),只是容许这种事发生而已,并且要尽量确保王不会成为暴君。这律法似乎不可能是来自约西亚时代的。第二,申命记只认识一个单一、联合的以色列:似乎对主前930年左右,在所罗门之后以色列的分裂一无所知(王上 12>王上十二)。第三,本书多次警告以色列人,叫他们留心迦南宗教的危险性(例如7>七、13>十三章)。以色列人刚踏足迦南的土地,便遇到停止敬拜真神而去随从迦南诸神的引诱。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申命记所关注的事,是以色列早期历史上的问题,虽然这问题自进入迦南至被掳期间一直存在。第四,若以快将(或刚刚)取得迦南为背境,某些律例会显得较合理。例如十二章15至25节,该处容许以色列人在祭祀以外,宰牲吃肉。这律例与利未记17>十七章矛盾;利未记坚持所有屠宰都必须为了献祭,并且要在会幕进行(在所罗门建圣殿之前,会幕一直是献祭和敬拜的地方)。申命记容许非献祭的屠宰,只是因为以色列人在应许地定居后,若要为吃肉而往敬拜的地方宰杀牲畜,对许多人来说,路程是太遥远了。第五,申命记跟众先知所关心的事情相同,就是要有一个内心性的宗教,要喜爱公义和尊重穷人的权利(14:28-29>十四28-29)。然而,申命记与先知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并没有针对某些个别事件或人物。申命记似乎是为了未来而作出安排。事实上,众先知似乎是从申命记去学习,也从圣经的其他部分去学习。例如,阿摩司指出神怎样赐地给不同的民族(摩 9:7>摩九7;参申 2:19-23>申二19-23),及神藉着他鼓励以色列人说:‘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摩 5:4>摩五4;参申 4:1>申四1,申 4:29>四29,30:19>三十19,32: 46-47>三十二46-47)的时候,阿摩司可能心中正存记着申命记。最后,有人指出申命记在形式上跟某些赫人君王与较弱小国家所立的条约相似,也跟一些古代的法典,如着名的巴比伦王兼立法者汉模拉比(Hammurabi)的法典相似。我认为条约的类比较为重要,因为申命记与这类条约都着重关系与忠诚。赫人条约的各部分如下:1.前言,宣布立约及立约的各方;2.历史方面的序言,记下立约双方先前的关系;3.一般的条文,定下双方日后关系的性质;4.特别的条文,对弱势一方的要求;5.见证人(神明会被邀作条约的见证人);6.祝福与咒诅(忠心者蒙祝福,不忠者受咒诅)。虽然申命记跟这些条约的格式并非完全相同,但也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1.前言(1:1-5>一1-5);2.历史序言(1:6>一6至4:49>四49);3.一般条例(5>五至11>十一章);4.特别条例(12>十二至26>二十六章);5.祝福与咒诅(27>二十七至28>二十八章);6.见证人。第三十二章指出了条约的见证人。三十二章1节呼求天和地见证神向以色列人所说的话,这跟别的条约的见证人部分有所不同,因为以色列人是一神论的。申命记跟古代的条约并非完全吻合。例如,申命记的咒诅部分不寻常地冗长。若第三十二章就是见证部分,这次序跟其他条约也不相同。此外,对于条约之不同部分应怎样准确地描述,众学者有不同的意见,因而在申命记怎样与之相配,也有不同意见。最重要的,是申命记并不是一个政zh i条约,而是耶和华与其子民立约的一份文件。条约形式的使用,只是显出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王’(参33:5>三十三5)。在断定日期方面,重要的一点是,这类条约流行于主前2000至1000年的时候。这些条约是否跟主前1000年或再后期的条约有很大分别,以致可证明申命记是写于主前2000至1000年呢?学者对此也意见分歧。这问题仍未得到最终的解决。然而,申命记跟赫人条约的相似是明显的,而且仍是一个重要的论点,支持申命记写于主前1000年之前的说法。总括来说,这些资料仍未能确实证明哪一个是申命记的写作日期。但这些证据符合申命记写于摩西死后的说法。准确日期可能是摩西死后不久,或顶多是在两三代之内。1.00主题即使在我们谈及申命记的写作背景和年代时,申命记的神学已开始变得明显。我们应记着,本书常宣讲关乎神的真理,跟其他民族所相信的很不相同。申命记是为了一个蒙救赎而出埃及的民族而写的,因为神希望这民族跟其他民族不同(或‘归神为圣洁的’;7:6>七6),要跟他们即将进入之迦南地的民族不同(12:31>十二31),也跟埃及人不同(29:16-17>二十九16-17)。申命记是一本训诲的书,并且要为这目的而世代存留。正是如此,它有一种特别的风格,而其主要的特色是常常重复一些钥字和钥句。申命记像一些训诫一样,是说教性的!重点在于以色列人应常常记得他们跟别的民族不同,及为何不同。这是申命记谈及‘拣选’,即神选择了以色列人的原因(7:6-7>七6-7,14:2>十四2)。神呼召亚伯拉罕的时候,祂的心意显然是要亚伯拉罕的后裔为列国带来祝福(创 12:3>创十二3)。因此,神拣选了以色列,并不表示祂不爱其他民族。然而,申命记并没有多提其他民族的救恩。本书首要关注的是:神的子民必须认识祂,并且成为忠心的立约伙伴。‘约’是神与祂所拣选之民的关系。自从神应许挪亚说要与他立约,并且不会再有洪水出现时(创 6:18>创六18,创 9: 9-17>九9-17)开始,这观念已存在。这观念在亚伯拉罕之约(创 15:18>创十五18,创 17:2>十七2)和西乃之约渐渐发展;在西乃山上,神表示他们必须‘遵守’这约(出 19:5>出十九5),然后颁赐十诫(出 20: 1-17>出二十1-17)。对于在每卷‘摩西书卷’都出现的约,申命记详尽地说出这约的两面,就是神的应许和以色列人必须遵守祂的命令。一方面,本书经常提到神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列祖’;例如1:8>一8)的应许;另一方面,本书重复十诫(5:6-21>五6-21),作为其他律法的引子。在启示神的约时,申命记也说明了关乎神的基本概念。首先,神是‘独一的’(6:4>六4)。以色列人不可敬拜别的神,也不可在敬拜神以外,再敬拜别的神(5:7>五7)。然而,以色列人极有理由要全心全意(6:5>六5)明白耶和华是‘独一的’。首先是,这道理明显是真确的。此外,并没有别的神称以色列人为自己的子民。诸神之间在享受以色列人的事奉上并没有竞争。知道这一点是一个极大的自由,是一个能够服侍那独一全能之神的自由。第二,神是可以知道和认识的。神在西乃山(申命记常称之为何烈山)与以色列民相会时,曾向他们说话,而祂是以言语向他们说话的,好叫他们能认识、了解祂。申命记极强调神让人认识祂的话。在约中,人可以与这位活的神建立关系,并且可以相信祂所说的话。第三,神是灵。我们不可为祂制作任何形象,因为祂不可能倒退至祂所创造的物质层面,而受敬拜祂的人所控制(5:8-10>五8-10)。祂也不以任何迷信形式,住在祂受敬拜的地方;祂的‘名’却住在那里(12:5>十二5;并参王上 8:27-30>王上八27-30)。第四,祂掌管历史,也掌管大自然。以色列人知道迦南诸神主要是辖管大自然的神,并常以为他们在自然界内掌握实在的权力。申命记表示,耶和华不单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并且祂也辖管生产和季节(7:13>七13),而两件事实在是不可分割的(16:9-12>十六9-12)。第五,在神面前过有规律和快乐的生活是有可能的。申命记坚持在事物的规律里,‘义’(忠于与神立约的标准)与‘好处’(6:24-25>六24-25)之间,是有一个平衡点的。这概念在第二十八章的‘咒诅与祝福’之中,阐释得最清楚。本书读者自然会问,这样理解道德伦理会不会太机械化呢?然而,申命记在这方面的见解,比我们骤眼看来更精妙;下文将会加以解释。申命记肯定是一卷谈及神恩典的书。它强调以色列人有赖神才得以存在,因为神曾带领他们离开埃及,并引领他们进入一片蒙福之地(例如8:7-10>八7-10)。即使祂的诫命,也是恩典的一部分,因为以色列人守诫命,就会经历真正的自由。申命记中的律例,是要确保每一个以色列人都能充分享受这片土地的恩赐,并保障每一个人,免得他们被别人剥削欺凌。以色列人在神的组织中,彼此是‘兄弟姊妹’。从君王(若他们决意要立王;17:14-20>十七14-20)至奴仆(15:12>十五12),每一个人在以色列中都是一位‘弟兄’。在当日来说,这样一种社会观念跟别的民族是完全不同的,在其他群体中,多半人都不过是农奴。因此,申命记有一个和谐社会的异象,在其中,人若认识神,就可以融洽地相处。然而,没有以色列人的忠心,这异象就不能实现。他们会否有属灵活力和道德气魄去守约呢?在短期来说,似乎所有人都要牺牲,即交出自己的‘权利’。申命记十分认识人类的软弱。这些选民的软弱在过往的事件里已很明显(1:26-46>一26-46)。得着应许地之恩赐的,实在是一群‘顽梗’的民(9:4-6>九4-6)。因此,申命记一开始就问,这些(或任何)民能否遵守与神所立的约。这问题到了书末(30>三十章)才得到答案;第三十章断定,在出现最后的拯救之前,‘咒诅’极可能会临到。应用纲要申命记的主题及神学概念适用于现今的基督徒,但我们必须小心地按耶稣基督已降临的角度去理解本书。基督徒看自己为神的选民(彼前 2:9>彼前二9),不过他们跟古代的以色列人有所不同。他们并不是一个国家,活在列国之中;他们也不需要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一套刑法,或带领他们在和平与争战日子中过活的领袖。他们也不再需要寻找一个较多神同在的敬拜地方。现在,时代不同,这些事情已经不再重要了。自耶稣降世后,神的子民已变得国际化了,他们活在不同的政zh i体制之下,并积极寻求在世界各地拓展神的国度。当然,他们也不再为赎罪而献祭了。然而,申命记的神学主线仍是与他们相关的。本书告诉我们有关神使我们成为祂子民的恩典,也谈到我们需要全心全意,以爱和顺服来回应祂。神也使我们能认识祂,不过现在是藉着基督,而基督就是神与我们相遇之处。我们的约是在基督里的一个新约,在这约中,虽然我们仍像以色列人一样软弱,但祂使我们能保持忠心。而神的赐福不再以物质丰富来衡量,乃是今世和来世的层面。申命记实在不可作为所谓‘成功神学’的根据,虽然大意地研读此书,会使人以为那是它所提倡的。申命记确实表示世上的美物能使人喜悦,并且明白人类需要享有这些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对我们和对世人来说,这些东西一直都是重要的。但申命记排拒任何以致富为目的宗教,它要求人从心底里去爱神,并且爱邻舍。这态度与自私自利是水火不容的。而事实上,利己主义就是拜偶像,这在申命记也是主要的罪。2.00大 纲(注释)一1至四43 摩西第一次讲话1:1-4:43一1-5 简介本书这几节开首语说出了本书的背景。事实上,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本书的书名就是‘以下所记的是……的话’。这书名是适切的,因为申命记主要包含摩西在约但河东所说的话,就在以色列人准备进入神要赐给他们的地之前。这句开首语也叫我们明白申命记的主题,那就是解释‘律法’(5节)。这‘律法’指十诫和神在西乃山上颁赐的其他律例( 出 20>出二十至 出 23>二十三),而西乃山在申命记中常称为‘何烈山’(2节)。‘话’一字在申命记中一般指神的话。摩西只宣讲神起初晓谕他的话(3节)。他后来被冠以‘先知’之名(18:18>十八18),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这导论也暗示神会命令人以争战的方式取得应许地。‘他已经击杀了……西宏’(4节)强调在以色列人先前之战争中得胜的是耶和华。(关于这些胜利的战争,参民 21>民二十一至民 30>三十,民 33>三十三至民 35>三十五,并参下文2:26>二26至3:22>三22)。在申命记中,神亲自为祂的子民争战(圣战)的观念是很重要的(参第7>七章的注释)。正如过去一样,祂也会打赢未来对抗迦南地居民的战争。附注地方名显示了从‘何烈山’至‘摩押地’的路线。‘亚拉巴’包括约但河谷、死海及以南的地区。‘约但河东’也是也指这个地区,但它大概不能作为申命记写于约但河西的证据(即取得迦南地之后)。一6至三29 回顾与前言1:6-3:29一6-8 进入应许地的命令出埃及记十九章至民数记十章13节都是讲述以色列人停留在‘何烈山’的故事。神现在吩咐祂的子民进入属于他们的地去。在他们的历史中,这是一个重要时刻,是给‘列祖’之应许(8节)得应验的时刻。关于这地的描述,叫人想起创世记十五章18至21节。这地从西延伸向东面(中部的山脉、西部的山脚,和沿海的平原);并从南至北[从南地至沿海平原,再向北至利巴嫩,甚至更远至伯拉大河(幼发拉底)]。这地区并不是一次过可以取得的,而是最后由大卫征服,由所罗门管辖。一9-18 委任领袖民数的增加(10节)应验了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创 15:5>创十五5)。然而,民数增加了,也就需要一些制度去带领和组织众民。摩西需要帮助(9节;并参出 18:17-27>出十八17-27)。然而,本段的含义不止于此。以色列民要受神的律法管辖。因此,所需要的制度必须能让一个属神的z /-府去运作。权力的分散(15节),表示神的律法可以在所有争执中公正地应用,无论是以色列人之间的争执,还是以色列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争执。众领袖受委任去‘审判’。他们并非单凭自己的智慧去审判,而是作为神的用人,他们要解释祂的律法。这就是‘审判’(17节)的性质。神的审判确保一切都合乎祂的标准,那是为了每一个以色列人的好处。所有人都有权得到公平的审讯。在这种按神的律法来治理──公平地保护每一个人──的观念里,以色列人跟邻近的列国有很大的分别。一19-25 派遣探子离开了何烈山,以色列人很快便到达了应许地的边境(19-20节)。摩西跟着重复进入这地的命令(21节)。我们必须留意,神已赐下这地。拥有这地是肯定的──但他们仍得去争取。奇怪地,这应许也是一个命令。他们必须有信心和勇气去相信,神所说的并不是虚言,并且必能做到。不要惧怕、不要惊惶的命令(21节)是基于他们对神的认识,因为祂已带领他们,排除万难,离开了埃及。以色列民极有理由去信靠祂。然而,他们若缺乏信心和勇气,便不能得到那本应属于他们的产业。虽然摩西也同意这样做,但派遣探子的做法显出了他们的胆怯(23节)。若以色列人相信神给他们的好意,便不需要派探子去确定那是一片‘美地’(25节)。一26-33 众民畏惧探子看见了一片美地,但也看见了住在那里的人,在他们看来就像巨人一样(28节)。他们的反应是惧怕和惊惶,而那正是摩西警告他们要避免的(21节),正如他现在也这样做(29节)。这种畏惧是源于缺乏信心。如以往一样,他们感到神从来不会给他们任何好处,他们一直飘流至此,都只见神要加害于他们(27节;参出 17:1-3>出十七1-3)。摩西回应他们的时候,只有再次提醒他们,神已显出祂的大能(30节),以及对以色列民的爱(31节)。然而,这民宁愿按着眼所见的而行。他们首先派出探子,然后让自己因探子的回报而惊惶。奇怪地,这使他们看不见明显的事实,就是神能够胜过任何障碍。摩西痛苦地指出他们这种态度是不合理的(32-33节)。一34-40 神的宣判在一章8节,我们读到神曾‘起誓’把这地赐给以色列人。祂在此再次起誓(34-35节),说‘这恶世代的人’不会看见这应许的应验。例外的是迦勒(36节),其中一位探子(参民 13:6>民十三6),因为他有的是信心,而不是惧怕的心(民 14:24>民十四24)。虽然迦勒和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38节;参民 14:30>民十四30)──他们那世代中惟独他们二人──能看见应许地,但摩西自己却不能看见(37节)。在民数记中,是这样解释对摩西的这个宣判:他在‘米利巴水’不能正确地带领以色列人(民 20:2-5>民二十2-5、民 20:12>12,民 27:14>二十七14)。这里的宣判可能是因为那事件,也可能是因为摩西也有份差遣探子(23节)。这应许要待下一个世代才得到应验,而这一代的人当时仍是孩童。由于他们仍然年幼(‘不知善恶的’,39节),所以不必分担他们父母因胆怯而受的责备。然而,第40节的命令,使众民离开他们得奖赏的边缘,转而进入一段漫长的旷野飘流的日子。一41-46 后悔已太迟以色列民族的决定(41节)似是要把他们不信的罪更正过来,但时机已经过去了。虽然他们说得很有道理,但现在却只是靠着自己的能力上去取得那地,以为那是容易的(41节,新国际译本翻出此意)。因此,耶和华决定不让他们进去,并且阻止他们上去争战(42节)。讽刺的是,当神叫他们去,他们不去,而当他们决定尝试,却也是违抗神的命令。他们去了,并且被重重地击败(44节)。因此他们发觉,事实上,除非神赐予他们,他们不能拥有那地。神‘不听’他们的哭号(45节),是因为他们首先不听神的命令。新约也教导我们,救恩是神的恩赐,我们不能强迫祂赐下救恩(徒 8:9-24>徒八9-24)。跟着的两章圣经叙述以色列人怎样从加低斯(迦南地以南的旷野地区)起程,并占据了约但河以东的应许地。本段叫我们想起民数记二十章14节至二十一章35节的故事,但此处没有民数记那么详尽。二1-8上 绕过以东按着神的命令(1节),众民首先向南,然后向东迁移,向着西珥进发,西珥是死海以南的山区。这路线看来似是走错了方向,直至神再吩咐他们‘经过’此地向北行,终于向着迦南进发(4节)。这地属于‘以扫的子孙’,而摩西称他们为‘你们(的)弟兄’(4节),因为以扫是以色列的祖先雅各的哥哥(创 25:25-26>创二十五25-26)。以扫的地在别处称为以东(参创 25:30>创二十五30)。由于雅各和以扫曾经不和(创 27:41-45>创二十七41-45),所以他们的后裔也互相为敌(参摩 1:11>摩一11;俄巴底亚全书)。在民数记二十章18至20节,我们看见以色列和以东此次相会,也显出了敌意来。然而,申命记在此要强调,神已把此地赐给以东,正如祂把迦南地赐给以色列一样(也参32:8-9>三十二8-9;摩 9:7>摩九7)。因此,此处实际上并没有说以色列人不能经过以东,只是说要绕过以东而行(民 21:4>民二十一4)。亚拉巴(8节)是从约但河谷伸延出去,位于死海以南;此地虽然干旱,但也是以东天然的西界。以色列人大概是从此地向东行。不过,他们得到保证,知道神在这旷野旅程上会继续供应他们的需要(7节)。二8下-15 绕过摩押以色列人向北行的时候,跟着来到摩押地,此地位于死海南半部以东。摩押也是从耶和华得着这地,因此以色列不可占领他们的地。摩押人也透过亚伯拉罕的侄儿罗得而与以色列人有关(创 19:36-38>创十九36-38)。摩押人同样抵挡以色列人(民 22>民二十二至民 24>二十四;并参申 23:3>申二十三3),但本段经文并没有提及此事。‘撒烈溪’是摩押南面的边界;以色列人又从这里往摩押的北界去,即他们与亚扪人交界之处。第10-12节第10-12节交代了摩押和以东怎样胜过了极大的拦阻,而取得他们的地。因此,神的大能也会使祂的子民能胜过他们生命中的障碍。那些离开埃及时已是成年的人都死去(14-15节),标志着新阶段的开始。他们就是那些想凭自己的力量进入应许地,但却被打败的人(1:44>一44)。相反地,现在神会得着胜利。(至于在旷野的日子,比较民14:34-40>民十四34-40的40年。申命记可能加上往西乃的旅程和逗留在那里的两年)。二16-25 ‘圣战’开始关于亚扪人的事迹(19-23节),好像是一项附加资料一样。亚扪人也与以色列人有关(创 19:36-38>创十九36-38)。亚扪人的地位于摩押地之东北面。同样地,以色列人必须尊重他们的属地。亚嫩河(摩押地之北界)是以色列人可称为他们的国土的开始。摩押以北的地区(仍在死海边界)为亚摩利王西宏所有,西宏是迦南其中一族的王,耶和华曾应许要把这些民族在以色列人面前赶出去(参 7:1>七1)。第24节第24节的命令与第5、9、19节的命令很不相同。留意使各族惧怕以色列人的是耶和华(25节)。010020090012:24二26-37 西宏战败以色列人向西宏提议和平相交(26-29节),显出西宏是因自己的态度而使自己蒙受厄运。申命记叙述这事的态度,使以东、摩押、亚扪三者,与西宏形成强烈对比,并强调了西宏的过失。圣经说耶和华‘使他心中刚硬,性情顽梗’(30节),使我们想起了法老(出 8:15>出八15、出 8:32>32)。这句话不表示西宏(或法老)真的没有选择的余地。事实上,这是要指出他们确实在神为祂子民而设的计划上违抗了神。以色列人现在有另一个机会去遵从神,并去得祂所赐的地为业,但他们必须相信并付诸行动(31节;参1:8>一8)。这次他们成功了。这次成功与先前对抗亚摩利人之失败(1:44>一44)的主要分别,在于这次他们在神的时间里、按着神的命令去行。申命记认为神是藉着圣战,把土地赐予以色列人的(也参7:1-5>七1-5;比较书 6>书六至书 8>八)。在圣战里,耶和华有时会把整个民族‘尽都毁灭’,或把他们逐出(34节)。对现代的读者来说,这观念是奇怪的,并似乎是野蛮无道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两件事。首先,各民族若要争战,那么神希望以色列人知道,祂会掌管他们生活的这部分,像其他部分一样。(只有当神的子民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其他民族中担当其应有的角色,圣战的观念才是合理和有意义的。以色列人在申命记的时代正是这样,但基督徒相信神的子民──教会──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圣战的观念在现今世界中并不适用)。其次,神是全地的主,并且如我们所见,是祂把土地赐给祂所拣选的人。然而,祂的选择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神是全地的审判者,而申命记也坚持被逐出的列国确实是有罪的。虽然有上述的理由,但神对列国审判的严酷,仍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在以下会进一步探讨(7>七章)。得胜西宏一事表示以色列人进入神应许赐给她的地时,不需要停下来抵抗争战。得胜‘亚摩利人’是重要的,因为以色列人初次尝试攻取应许地时,是亚摩利人把他们击退的(1:44>一44)。现在事实已证明,没有一座城是(照字面解)高得不能攻取的(36节),以色列人早期因探子的回报而失去信心的反应,已显出是愚蠢的(1:28>一28)。三1-11 噩的战败以色列人继续向北方进发,并与另一个亚摩利王──巴珊王噩──争战。同样地,他们得到了迅速和完全的胜利(3-4、6节)。我们现已熟悉本书的主要信息,就是耶和华已把胜利交在以色列人手中,他们只需要按着祂的话去行(2节)。巴珊地(亚珥歌伯,4节,必是其中一部分)位于约但河东北部,加利利海(‘基尼烈’,17节)以东。以得来位于较东面,在雅穆河上。战败西宏后,以色列人也取得巴珊以南的基列。两处土地都是肥沃(参摩 4:1>摩四1,那里巴珊代表富裕)和具战略性的(现在以色列人不用担心他们进攻约但河西之地时,会从后受袭)。现在以色列人取得的土地总面积也很大,从流进死海的亚嫩河,一直伸展至叙利亚边境的黑门山(8节)。经文谈及噩的铁床(11节)是暗示他在本地有大名声。这也指出了他国中之技术的发展。这铁床结果被放在亚扪的博物馆,正表示噩和他伟大的事迹都已经成为过去。三12-17 占领那地分地的工作在主要的征战后,落在约书亚身上(书 12>书十二至书 22>二十二;书 12:1-6>书十二1-6再次简略地交代了本段的细节)。然而,分地在这里已开始了。流便和迦得两支派是雅各两个儿子的后裔(创 29:32>创二十九32,创 30:11>三十11)。约瑟这个大支派再分为两支派,按约瑟两个儿子玛拿西和以法莲来命名(参创 48:8-16>创四十八8-16)。而在分地上,玛拿西又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取得约但河东之地,而另一部分则分得约但河西之地(书 17:7-18>书十七7-18)。以色列人在该地实际定居后,其部分地区开始叫人想起某些家族的群集(14-15节),那是由于他们在征服这地时所扮演的角色或担当的任务(参民 32:39-42>民三十二39-42)。后来,玛吉成了玛拿西的代表(士 5:14>士五14)。附注这里的‘亚拉巴’(17节)指约但河谷(比较2:8>二8之注释)。‘基尼烈’是加利利海,而‘亚拉巴海’或‘盐海’,就是死海。三18-22 继续征战摩西现在向那些刚分得自己土地的支派说话(18-20节)。他提醒他们说,在征服整片应许地的工作结束之前,他们的任务尚未完成。在神的子民里,没有人可以只顾自己的利益;这是作为‘弟兄’(18节)的真义。征服应许地的目标是全体以色列民都‘得享平安’(20节;参12:9>十二9)。这是指平平安安地活在一片土地上,并且所有需要都得着满足。约但河东各支派的妇女和孩童现在得以定居在自己的城中;然而,全以色列中的勇士则要在全民都赢得这祝福后,才可以返回本地定居。历史显示他们并非常常都能尽此责任(士 5:15>士五15下士 5:15-17>-17上)。摩西向约书亚说的话(21-22节),也谈到继续这项任务的需要。正如耶和华直至此刻仍信实不变,祂在未来的任务上,也会这样帮助以色列人,纵使未来所遇到的困难可能更大。三23-29 摩西与约书亚就在应许地的边缘(进入应许地是摩西毕生的目标),摩西鼓起勇气,尽管神已跟他谈及此事,仍向神表达他盼望踏在这片土地上(1:37>一37)。在申命记中,我们的焦点多半不在摩西身上,纵然他常常出现。这是他忠于神的事奉的标志──他大可称自己为神的‘仆人’(24节)。我们在这里可以瞥见摩西的为人。他的祷告显出他与神的关系是何等亲密,纵然他是祈求一件已被神拒绝的事。这祷告是一个敬拜;摩西深信神作事的方法是没有别的神能作的(24节),因为他在出埃及时,并在约但河东看见了神的作为,得着了证据。(他这句话并非说别的神确实存在;他的问题只是一种修辞形式。)神的答案像先前一样(26节);摩西也带着不信的罪,与那在旷野飘流的世代相同(参1:37>一37之注释)。他从毗斯迦山眺望应许地必已得着满足;毗斯迦是接近死海北端的一座高山(27节)。摩西所登的山,在三十四章1节更准确地称为尼波山。在神智慧的安排下,以色列历史中一个新的阶段需要一位新的领袖。摩西委任约书亚,是申命记一个重要的主题,并且对增强以色列民的信心是重要的。我们在这里看见,摩西差遣约书亚,需要付上极大的代价。他放下自己最深切的盼望,正显出他对主的忠诚。四1-40 宣讲神的律法自本书的开始,我们一直等待着在立约关系中,神对以色列人的实际要求(1:1>一1、1:3>3、1:18>18)。直至这里,都只有那基本的命令,就是要有充足的信心去进入应许地(2:31>二31,3:2>三2、3:22>22)。此处开始的一个新段落(4:1-40>四1-40),虽然仍在摩西第一次讲话中,即仍是本书的前言,但已开始指出神期望以色列人在约中应尽的责任。四1-8 ‘律例典章’申命记中有许多关乎‘律法’的用字。在第1-2节中已出现了3个(‘律例’、‘典章’、‘命令’)──其实‘话’(‘所吩咐你们的话’)一字也有律法的意思。第1节指出遵守律法就会得着生命。这是申命记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参30:19-20>三十19-20)。对于那些熟悉新约教导:得救不是出于行律法,乃是出于信心(罗 9:31-32>罗九31-32)的读者来说,这观念可能显得奇怪。保罗甚至似乎在罗马书十章5节中,否定了本节和利未记十八章5节(若要了解罗马书的经文,请参考罗马书的注释,及下文申 30:11-14>申三十11-14之注释)。然而,我们必须记着,申命记要求人从心里顺服(6:5>六5,10:16>十16)。这与枯燥的律法主义是不同的。摩西继而指出,在以色列人的经历中可见,向神忠心的,已得着了生命,而行恶的,则被除灭(3-4节)。若按正意去理解,遵守神之律法的,会得着自由和欢欣(参诗 119:45>诗一一九45、诗 119:47>47)。这是以色列人在应许地上真正的命运。其他民族有他们自己的‘智慧’,但他们会羡慕以色列人的智慧,而以色列人的律法就是智慧(6节)。以色列人的律法与别的不同,正如他们的神与别的神不同(参3:24>三24)。律法的‘公义’(8节)暗示它能带来救恩。律法与生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四9-14 持守信心此处的主要观念是‘学习’和‘教训’(10-14节)。与神相会片刻,聆听祂的话是一回事;能持守信心又是另一回事。以色列民常处于‘忘记’神的作为的危险中(9节)。因为忘记与否是属于心和灵的事,所以他们必须鞭策自己和子孙,勤于学习和教训神的话(10、12-14节)。本段经文提到两块写着十诫的石版(13节);写下十诫,是要见证神的启示,以致众民可以常常记得神在约中对他们的要求。四15-24 单单敬拜神使以色列人的宗教从列国宗教分别出来的,唯一最重要的是以色列人不可为神造像(参12节及5:8-9>五8-9)。任何活物,或天上众星的形象,都不足以代表神(16-19节)。我们不可以神创造的任何部分跟神混淆起来;藉着这些命令,神小心地保护自己属灵的本质。祂称自己是‘忌邪’的(23-24节),那是因为祂热切期望祂的子民正确地认识祂,因而得以存活(22下──至于他们与摩西的不同之处,参1:37>一37,3:25-26>三25-26)。四25-31 预言被掳在后来的历史中,以色列人并不能守住这基本的真敬拜,因而难逃被掳的命运(25-27节;并参王下 17:9-12>王下十七9-12,王下 21: 11-12>二十一11-12;耶 8:2>耶八2)。这就像把应许倒转过来(26-27节;并参28:64-68>二十八64-68)。讽刺的是,他们在被掳期间,可以尽情敬拜偶像,却发现它们是无能的(28节;并参赛44:9-20>赛四十四9-20),并且不久就再次寻找神(29-30节)。申命记显示,不履行圣约,不会使神与以色列人的关系就此结束;这种对神的认识是很具启发性的。若他们真心悔改去寻找神,神因着自己怜悯的心,会再次接纳他们的(30-31节;并参30:1-10>三十1-10)。四32-40 神对以色列人的爱摩西以总结他的主题重点来结束他的第一次讲话:没有别的神像以色列人的神,祂向以色列人启示自己;也没有别的民像以色列民,因他们蒙这位神拣选,从列国中分别出来(参3:24>三24,4:7>四7)。祂奇妙地把以色列民从埃及为奴之地拯救出来,为要使他们在应许地上得生命和自由,而在这应许地上,只有祂作他们的王。在这事上,祂显出了祂的爱(37节)和管教(36节)。爱与管教是不可分割的;当以色列人谨慎遵守神那爱的话语,他们就会得着生命(40节)。四41-43 逃城得地以后,保护那些无心杀人,但却被追讨流血之债的人,被视为迫切的。在这里每一个在河东得地的支派中,都有一座逃城。(并参民 35>民三十五;书 21>书二十一,即在分地之后。)四44至二十八68 摩西第二次讲话四44-49 简介律法‘律法’(44节)一词是指其后五至二十六章中所有的律例典章。跟着是形容这些律例的典型用语(45节,并参1节及注释)。其中加上一个新的用词:‘法度’(这希伯来字词含有见证之意)。不同的用字并非指不同种类的律法。这些用字却组成一幅关乎律法之本质的图画,把见证神的性情、永恒法则和公正审判的基础等观念,连结起来。这些律例并不是新的,而是跟出埃及后神在何烈山所颁赐的一样(45节)。在摩西于摩押地教导群众时,他再次陈明这些律例(46节)。地理上的细节(46-49节)是从三章8至17节浓缩而来的。五1-21 十诫摩西第二次讲话,以呼吁以色列人注意律法这基本的呼召开始(1节)。他强调圣约必须在此时此刻成为真实,并以夸张的说法来表现此重点(2-3节)。圣约确实是与先前的世代所立的──这世代已被判定要在旷野飘流,不得看见应许之地(1:35>一35)。然而,每一个世代都必须视之为一件新的事情。‘今日’(1节)一词概述了这新的委身的需要;就像这世代是亲自站在何烈山上一样(4节)。‘面对面’这说法与四章12和15节相比,似乎有点奇怪。然而,两者并没有矛盾,本节只是指出神如何直接与他们说话。即使如此,摩西也要站在神与众民之间,充当中间人,那是由于以色列人的惧怕(5节),以及他自己与神有特殊的关系(参出 33:11>出三十三11)。十诫首次在出埃及记二十章2至17节出现。(至于十诫的详细解说,请参看该处的注释。)十诫在申命记中再次以显着的位置出现,正因为那是立约关系的基础。十诫也位于申命记所有诫命的起头,因为十诫正是这些诫命的源头。所有其他律例都是从十诫而来的。我们留意到此处跟出埃及记的十诫有两处些微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好帮助我们了解申命记特别关注的地方。在第四诫中,申命记强调安息日的‘安息’,是为了家中仆婢的好处,也是主人的利益(14节;比较出 20:10>出二十10)。这只是显出本诫命的重点,并与申命记坚持的主张一致,即全以色列都有平等的权利去享受圣约的祝福。此外,安息日是基于从埃及得释放,而不是神创造的工作,这再次强调神与其子民的特殊关系(15节;比较出 20:11>出二十11)。五22至十一32 基本的劝勉 5:22-11:32五22-33 接受十诫十诫是神从山上的火和云中直接授予以色列民的(出 19:16-18>出十九16-18)。神会藉着摩西把其他诫命赐给以色列民,但这十诫是特别的,并且没有别的像这十诫一样(22节)。至于那两块石版,请参看四章13节及注释。在古代以色列中,许多人以为人看见神便会死(参士 13:22>士十三22;赛 6:5>赛六5)。因此,众民因着自己仍然存活感到惊讶(24节),但他们仍然惧怕与神那么接近(25-26节)。奇怪地,他们竟然害怕听见神的声音,就会死亡。事实上,只有神的话能给予他们生命(4:1>四1)!然而,摩西若肯充当中间人,他们也愿意听从神的话(27节;并参出 24:3>出二十四3:他们接受立约的条款)。耶和华因着他们愿意的心而喜乐(28-29节)。神在这里的话显出祂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赐律法者,祂却是深爱着祂的子民;祂最深切的盼望是他们的安好。摩西作为中间人的角色得到确定(30-31节)。忠于圣约能带来生命和福祉,并且以色列民可长久得享平安。六1-9 把教训代代相传摩西其后说出一些耶和华藉着他赐给以色列人的,在十诫以外,或进一步解释十诫的教训。把这教训介绍出来的时候,摩西再次提醒众民,这些诫命是引向生命的路径,并延展至遥远的未来(2节下)。这遥远的眼光再次指出把教训传下去的需要──因此他说‘好叫你和你子子孙孙……’(2节)。以色列人在应许地上的异象(3节),是有众多人(应验那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创 15:5>创十五5),和流奶与蜜之地(应验那呼召摩西时的应许,出 3:17>出三17)的异象。下一段成为了犹太教中一个重要的祷告[称为示玛 (Shema),即‘听啊’,是本段开始的一个字词],因为它以极少的字,表达了旧约宗教中最重要的概念。首先,只有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事实上,祂是独一的神,因为祂的大能遍及万民(32:8-9>三十二8-9)。以色列人必须单单敬拜祂。第二,以色列本身是一体的。在希伯来文中,本段的‘你’和‘你的’(如申命记常有的情况)是向单一的个体说话时所用的字眼。以色列民的一体性包括那些站在摩西面前的人,以及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意思是他们必须敬拜和遵从神,如同一人,他们之间也不可有任何区分(参下文关乎奴隶制度的注释,15:12-18>十五12-18)。也为着这个原因,他们必须把关乎神和他们自己的真理教导每一代的人(7节)。第三,神的子民若只在生活和敬拜中作出一些行动上的回应,是不足够的。他们必须真心爱神,把整个生命奉献给祂(5节)。‘尽心、尽性、尽力’这说法,是指整个人。在圣经的观念中,‘心’包括我们的心思和意志,因此当耶稣复述这段经文时,祂用了稍微不同的字眼,但意思却没有改变(太 22:37>太二十二37;可 12:30>可十二30)。真正的敬虔是指我们的才干,以及我们所拥有的,全都献给神。神的话要常常出现在祂子民面前(6-9节),成为日常生活,以及各项正常活动的一部分。这个不是只为安息日(或礼拜日)而设的宗教。生活的每一部分,以及人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有神的话语作指引。这就是我们从十二章开始所见各项律例的重点;这些律例表达了神对人整个生命的管理,包括个别和整体──纵使我们活在不同的时空之下,我们也必须努力把它们应用在我们身上。第8-9节第8-9节的指示要按字面意义还是寓意去理解,仍难以确定;重要的是,神的话必须‘记在心上’(6节)。爱神的人自会乐于遵守神的诫命(约 14:15>约十四15)。六10-19 应许地上的生活摩西不厌烦地提醒以色列民,他们即将享有的土地,是神所赐,是祂在多年前应许以色列人的先祖要赐给他们的(10节;比较1:8>一8)。跟着摩西停下来,指出这地有多好(10-11节),充满了住旷野的民所渴求的东西。这地的丰饶不是自然而有的(出 3:8>出三8),而是住在其中的居民管理和发展之下而有的。摩西要强调的一个事实,就是这片丰饶的土地确实是以色列人所得着的恩赐。他们必须为丰足的生活而感谢神,而不是自满(12节)。正如现今西方社会所显出的,物质的丰富往往会导致属灵的冷漠。在申命记中,基本的应许常带着基本的命令。这恩赐带来一个选择,在此以类似首3个诫命的用语说出来(13-15节;比较5:7-11>五7-11)。神既赐予这地,这地的民就必须单单敬拜祂;在祂地上的,就是祂的子民。指着祂的名(而不是别神的名)起誓,是表示祂有独特的权利去得着他们忠诚的委身。祂的‘忌邪’(参5:9>五9)是祂定意不容许有任何竞争对手,而在神方面,祂当然也在祂与子民的关系上全然守约。重申基本的命令后,摩西再次指出众民必须遵守十诫(5:6-21>五6-21),而这些诫命仍要详细述明。这些诫命在此是伴随着取得应许地的命令的(是1>一至3>三章的重要主题)。众民过一种神‘看为正、看为善’的生活,是神要让他们享受‘那美地’(18节)之盼望的另一方面。然而,摩西需要在第16节提醒以色列民,他们一向没有愿意顺服的心──即使是耶和华正在帮助、带领他们的时候(参出 17:7>出十七7;诗 95:8>诗九十五8)。撒但曾引诱耶稣去使用宗教的力量,而不向神作出真正的敬拜,耶稣则以此处第13和16节的话回应他(太 4:7>太四7、太 4:10>10;路 4:12>路四12)。耶稣看自己40昼夜在旷野的经历为重新感受以色列人在那里40年所受的试验。同样地,祂的跟随者要在困难的时候,学习更完全地倚靠神。六20-25 教导儿女摩西继而把命令扩展至教导儿女之上,告诉他们有关信仰的事实(20-25节;参7节)。儿女的问题跟父母的回应,叫我们想起逾越节庆祝的模式(出12:26-28>出十二26-28)。当儿女问及‘法度、律例、典章’(20节)时,父母的答案是告诉他们,神怎样奇妙地把以色列人从埃及地拯救出来,应验了古时的应许(21-23节)。诫命是随着应许而来,并且是神赐福祂子民的其中一部分(24节下)。这里的‘义’意指神与子民间一种真正的关系,不单包括子民持守神的标准,也包括神拯救和保守他们的诺言。七1-26 一群圣洁的民接着摩西的讲话集中于以色列人需要从现在的居民手中取得应许地。神拣选以色列人并把迦南地赐给他们的时候,也表示祂要拒绝当时住在这地上的人,要夺回他们居住在那里的权利。这一点一直暗示在应许中(出 3:17>出三17,出23:23>二十三23)。列国的名单显示迦南地上住着的并不是一国的民,而是遍布各处的不同民族,也许还有许多坚固城。对于比利洗人、希未人和革迦撒人,我们所知不多(但从书 11:3>书十一3;士 3:3>士三3可见他们分布的位置)。‘亚摩利人’和‘迦南人’可有更广泛或更狭窄的意义,一方面是泛指迦南地上的各族(如创 15:16>创十五16),另一方面是指某些特别的民族(参书 5:1>书五1,书 11:3>十一3)。主前第十五和十四世纪控制着安那托利亚和叙利亚帝国的赫人,显然是一群常常迁居的人(参创 23>创二十三)。耶布斯人控制着耶路撒冷(参书 15:63>书十五63)。神命令以色列人除灭迦南人,部分原因是迦南人本身要因着自己的罪而接受神的审判。他们在圣经中的故事可追溯至他们的祖先,挪亚的儿子含(创 10:6>创十6、创 10: 15-18>15-18)。含的儿子迦南受到咒诅,因为含并没有像儿子一样尊重他的父亲(创 9:20-25>创九20-25)。当神应许把迦南地赐给亚伯拉罕的后裔时,祂并没有立即直接赐给他们,‘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创 15:16>创十五16)。根据申命记,这些民显然已罪大恶极,已到了审判他们的时候(9:5>九5)。除灭这些民的命令是绝对的。我们留意到那是基于神是以色列和普世的主和审判者(参2:34>二34及该处的注释)。经文(1-6节)进一步解释这命令。神的子民以色列要保守自己,远离迦南人的罪恶和宗教,以及生活上的腐败。神要一群认识祂的人看见这异象,并要他们因着认识祂而建立一个独特的社群。以色列人要住在这些民中却仍要忠于圣约是困难和不可能的。无可避免地(部分是由于与异族通婚的缘故,3节),圣民会变得不再独特;耶和华的敬拜会被巴力的敬拜压倒(4节)。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神把以色列人从埃及地拯救出来,成为一个独特的民族的整个计划便会落空。除灭迦南人的首要目的是把他们所奉行的虚假宗教根除(5节)。因此,除灭迦南人,也可算是真假宗教之间的争战(参弗 6:12>弗六12)。像洪水给世人的审判一样,这样的事只会发生一次(创 9:15>创九15下),并且在以色列人的生活中,显出神是完全抗拒以色列人敬拜别神的,因为这些神只只会带来各种罪恶。谈到神为何弃绝迦南人的时候,我们看见祂为何拣选以色列人。第6-11节第6-11节进一步解释神的这个选择。首先,说以色列人是蒙‘拣选’,就等于说她是‘圣洁’的(6节)。两个字的意思都是把这民分别出来,特别归祂之意(作祂宝贵的产业,即君王个人的珍宝;参出 19:5>出十九5)。其次,那并非凭着以色列人本身的势力(7节);神的子民不应以为可以因此夸口(参8:17>八17)。他们并没有作甚么,配得神这样爱他们,把他们从埃及拯救出来(8节)。第三,以色列人的拣选也附带着约的责任。神立这约是出于祂的爱,祂会在约中显出祂的信实,但祂也期望约民以愿意顺服的心去作出爱的回应(9节)。神说出驱逐迦南人的计划后,立即严厉地警告以色列人,不要以为他们与神的关系是理所当然的。表示这关系之实在的记号,并不是‘以色列’这名字,也不是任何外在的标记,而是一个愿意遵守神诫命的心(10-11节)。这是‘圣洁’的另一面。这警告仍在新约中回响着(如罗 9:30-32>罗九30-32),而今日不单给予犹太人,也给予基督徒。第四,拣选以色列人而弃绝迦南人,并不是单单为了以色列人的缘故。虽然在申命记中并不明显,但我们不可忘记,拣选以色列人的长远目的,是要把福祉带给地上的万民(创 12:3>创十二3)。神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地,就是踏上这长远目标的一步。在神圣约中的以色列人可以向世人表明神是怎样的──若她是忠心的话。下一个段落(12-15节)让我们瞥见一群顺服的子民蒙神祝福的境况。根据申命记的描述,这些祝福是‘今生’的。神因而证实祂所创造的世界是好的(参创 1>创一),人可以享受其美好。然而,此处提及的祝福,可以看为神对后世子民的心意,也是对今世子民的心意。摩西最后再回头谈到本章开首的主题,就是人必须远离迦南人罪恶的行径(16-26节)。同时,他再次劝导以色列人不要惧怕敌人,要记着他们过往失败的经验(1:26-28>一26-28),并要知道神有能力打败迦南人,正如祂击退埃及人一样(参1:29>一29)。他强调真正的胜利者是神。(第20节译作‘黄蜂’一词的意义含糊,可能是一个惶恐和狼狈的意象,比较出 23:28>出二十三28;书 24:12>书二十四12;但此处的要点是清晰的:耶和华要行出自己的计划,祂自有一个方法。)第22节第22节暗示征服迦南地不会是快速和容易的事,如以色列民后来所发现的(书 13:1>书十三1)。但他们若是忠心,这事必会成就。赶出迦南人必须做得完全;就是从前各族(以他们的‘君王’来代表)的名字,也必须‘灭绝’(24节)。最后的命令(25-26节)要求以色列人把伪信仰的装置和神像一同除灭,并显出申命记对偶像的憎恶。以色列人不应因为偶像上的金银而受引诱(25节)。即使触摸这些物件也像玩火一样危险。因此,这些物件要像它们的主人一样要被毁灭(2:34>二34,7:2>七2)。八1-9 旷野中的管教直至现在,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的时期,都被看为他们不按神的命令进入应许地而有的刑罚(1:35>一35、1:46>46)。作者在此加上另一角度,就是藉此提供他们一个信心增长的机会。耶利米后来提起旷野时期时,视之为忠心跟随神的时期(耶 2:2>耶二2;并参何 2:14>何二14)。然而,此处的重点在于管教(2、5节),那是神对以色列之爱的另一方面(7:6>七6)。开首的经节再次把诫命与生命联系起来(参4:1>四1的注释)。‘谨守’(1节)是申命记中典型的命令(参7:12>七12,11:16>十一16)。此处以呼吁他们‘记念’神在旷野的带领来支持这命令(2节)。顺服神不单在于知识,也在于心思和意志(参6:5>六5的注释);而人的心却倾向凭己意而行。申命记对人类这方面的软弱的强烈感觉,解释了这样的命令,及本书重复又重复的教导风格。在旷野中,以色列人忽然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不知道怎样取得生活所需。即使在埃及为奴时,他们也知道下一顿饭从何而来。他们本不是过旷野生活的人,而旷野中艰难的生活似乎叫他们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出 16:3>出十六3)。这些正是试验他们对神的信心的时候。他们的饥饿证明他们没有神的供应,便不能存活;吗哪的神迹和其他不寻常的奇事,表明神足有能力满足他们的需要(3-4节;参出 16:4>出十六4)。稍后耶稣用来反驳撒但的话(太 4:4>太四4;比较太6:13>太六13之注释):‘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3节),并不是把属灵和肉体的生命作对照;相反,这句话要指出生命的一切都来自神。祂的‘话’是创造性和赐生命的(参创 1>创一),并且是带着命令的。迦南地本身代表了美梦成真(7-10节)。此处是本书给迦南地最可爱的描绘。要欣赏这段话,我们必须记得,它是向那些认识旷野中艰苦生活的人说的(参6:10-11>六10-11)。充足的水源、各种不同的农作物,甚至奢侈品如橄榄油和蜜糖──神给人类恩赐的美好,是在缺乏之后最能得到了解和欣赏。八10-20 不要忘记!这部分的主题跟上一部分十分相似。然而,现在以色列人忘记神的倾向则更加明显。在旷野中,当一切食用都得来不易,并且常有死亡威胁时,人自然会仰望神。但到了食用充足时,人类本性会使他们较难恰当地对待神。这正是申命记所面对着的问题:神愿意祝福祂的子民,把祂创造中一切美物赐给他们;但他们得到了这些美物后,很可能就会转而离弃神,以为自己不再需要祂。丰厚的财富会使人陷入自满的迷惑(17节)。这问题深种于人类与神的关系之中。有些人认为财富是从神而来的直接祝福,是得到神认许的象征。人有时甚至以为贫穷就是得不到神的赞许,是出于神的愤怒。其实道理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确实是从神而来的;然而在舒适安泰时,人会看不见他们需要神;在缺乏或失去财富时(或失去健康)却能唤醒人的信心。我们若感受到神的赐福,那就是寻求祂的时候,要为祂的信实而赞美祂(10节)。在得应许地之恩赐前,先有旷野的经历,就是为了叫人谦卑。旷野的经历虽然艰苦(15节),但它本身却是一个恩赐,目的是使经历的人终久得着赐福(16节下)。并且这经历是要留在以色列民的记忆中,以致他们一旦完成了旅程,来到应许之地,也不会忘记,他们一切的好处都是从神而来(14、18节)。濒临危险的是圣约本身(18节)。本段以一个现已熟悉的警告结束,就是不要敬拜别的神。对以色列人来说,‘忘记神’极可能指转向别的神。所有错误罪恶的行为都源于虚假的概念。现代人的拜偶像行为,表现于他们认为‘美善’不是出于独一神。九1-6 硬着颈项的百姓以色列人甚至曾拒绝尝试进入应许地,因为看见那地的人又高又大,孔武有力,其中包括亚衲族人(申 1:28>申一28;民 13:22>民十三22;书 11:22>书十一22)。耶和华现在向他们保证,祂会胜过这些可怕的敌人(正如祂曾在约但河东击败西宏和噩,2:24>二24至3:10>三10)。然而,以色列民本身也必须有所行动。请留意‘耶和华要灭绝他们’和‘你就要……赶出他们’之间的平衡(3节下)。在第八章,摩西谈及从贫穷至富裕的改变,及这改变会带来的道德危险。现在他转而谈论以色列人生活中另一个转变,就是从被压制的民变为得胜者。这转变会带来的引诱是以色列人以为神把这地赐给他们,因为他们比别的民族更好(更‘公义’)(4节)。这种信念也出于忘恩,忘记神的美善、神的赐福。因此,摩西指出(4-6节),他们会得胜迦南地的各国,并非因他们的义,却是由于两个不同的原因:为了神给他们列祖的应许,及为了列国的恶行。为了加强这一点,摩西又说,事实上,以色列人远远称不上‘义’;相反地,他们过往的纪录显示,他们是‘硬着颈项’,及抗拒神为他们所安排的道路。九7-29 金牛犊跟着颇长的一段证明了摩西的论点,即以色列人天性是顽梗的。此处叫我们想起他们多次悖逆神,而情况最坏的一次,是他们制造了金牛犊(出 32>出三十二)。他们也必须‘记念’这事(7节;连同神在旷野的带领,8:2>八2,及祂的诫命,8:11>八11)。为了能继续走在顺服圣约这艰难的路上,他们不单要认识神的美善,也要知道自己的软弱。为此,摩西要他们面对那痛苦的记忆,就是他们曾在何烈山所作的事。他首先说出金牛犊的故事(8-17节)。那是人可以想象的最大的罪恶。当圣约仍在何烈山上签署盖印时,这事就发生了。圣约订定了,百姓也同意其中的条款(出 24:7>出二十四7)。摩西返回山上,要接受神写上十诫的法版(9节;出 24:12>出二十四12)。就在这时候,十诫仍清晰鲜明地在百姓心中,而他们在雷声、火与云中与神相会的可怕情景,仍活现眼前时(出 19:16-19>出十九16-19),他们却要求亚伦为他们制造偶像(16节上;出 32:1>出三十二1)。这样,他们便破坏了首两条重要的诫命,在圣约还在制定阶段时,便已违背了这约(12下、16节下)。那时,耶和华曾想到要与子民脱离关系﹝留意祂怎样称他们为摩西的百姓,又说摩西(‘你’)曾带领他们离开埃及;12节﹞。祂甚至几乎要毁灭他们,然后使摩西的后裔成为一个新的国度(14节下就像起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创 12:2>创十二2)。摩西摔碎法版时,圣约就好像变成了荒废的一样(17节)。然而,摩西并没有寻求培育新的国民的荣誉。他却为那些他一生服侍的百姓祷告,显出先知的职责既是代求,也是传达神的话。因着他的挚诚和恒切,神垂听他的祷告,百姓得以幸免一死(19节下)。在祷告中(26-29节),摩西诉诸3件事。首先,他提出了神给列祖的应许,那是神自己极之强调的(27节;并参1:8>一8)。其次,他数算神至今曾为百姓所作的事,包括带领他们离开埃及,并使他们成为祂的子民(26、29节)。他们既是神的‘产业’,神若把他们毁灭,便是挫败自己的计划。第三,他辩说神自己的声誉也会不保,因为列国会把祂给子民的审判看为神无力拯救他们(28节)。摩西说服神的这些论点似是他祷告之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附注第22-24节这3节就像一个插段,摩西在此提及以色列人前往应许地的路上,其悖逆神的事件。这段话的目的是指出以色列人第一项和最大的罪并不是一件独立事件,而是以色列民心里充满了反叛。重立圣约以下部分是直接延续前一部分。神吩咐摩西另外造两块石版,那就是祂给予摩西为众民代祷(9:26-29>九26-29)的回应。首两块法版被摔碎时(9:17>九17),圣约的故事似乎在该处结束。新的法版表示圣约重新订立。这在申命记的神学中是重要的。神与以色列人之间的约,最后可以胜过以色列人的罪,那是由于神的饶恕和施恩。两块新法版像旧的一样,写着十条诫命(参4:13>四13),那就是圣约的基本要求。这两块法版要放在一个特别制造的‘木柜’中,而摩西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造出木柜的(1、3节);这木柜在申命记其他地方称为‘耶和华约柜’(31:9>三十一9、31:25>25)。申命记特别强调这约柜。在出埃及记中,我们得悉那是一个华美而细致的陈设,是会幕的中心,耶和华从约柜向子民说话(出 25:10-22>出二十五10-22)。申命记强调它盛载着法版的功能。在申命记中,为了强调约柜盛载法版的功用,事件的次序甚至被压缩了。(在出埃及记中,比撒列造约柜跟新法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出 37:1-9>出三十七1-9;并参34:1-4>三十四1-4)。第10-11节第10-11节结束了毁约和在何烈山重新立约的故事,并重复神决意不毁灭祂子民的决定。以色列人现在可以继续作神的约民,踏上前往应许地的路。第6-9节似乎中断了这故事。然而,亚伦逝世的事件表示他并非死在何烈山,虽然他在何烈山的罪中要负很大的责任(9:16-21>九16-21),因此,我们可见摩西为亚伦而作的祷告(9:20>九20)已蒙应允(正如他为以色列民作的祷告一样)。至于文中的地方名字,请参民数记三十三章31至33节。这些地方大概极接近何珥山(民 20:27-28>民二十27-28)。文中提起亚伦(属于利未支派),似乎为要提起一件关乎利未人的事。在本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