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教师马太马太福音被称为‘教师的福音’,因为它的内容结构,非常适合作教导用,所以,在4卷福音书中,马太福音被初期教会最为广泛引用。尽管马可福音为耶稣的一生提供了生动流畅的描述,路加福音以敏锐的笔触描绘耶稣与人的相处交往,约翰福音明显地刻划出耶稣的神性,马太则搜集了耶稣的事迹及言行中,特别与一般教会生活有关的事情结集成书,让教会的教师可加以引用。马太本人很可能专事教导,且将自己在教会里惯用的教材,写在福音书中。
其中最明显的是5大讲论,或称为耶稣宝训的选录,这等内容每每以‘耶稣讲完了这些话’或类似的措辞作结(这样的格式在希腊原文,较诸英文译本更为突出。)这些讲论出现于第五至七、十、十三、十八及二十四至二十五章。每篇讲论似乎都源自其他的符类福音(马可和路加)中较短的版本,而每篇都有清楚贯彻全篇的主旨。当中所收集的讲论有不少都记载在其他的符类福音中,因此,马太似乎精心挑选了耶稣的教训,按不同的主题,选录成为5篇讲论。
无论是这些讲论以及福音书的其他内容,马太都予以清楚的分段,使其更易记忆。最明显的例子包括:耶稣的家谱平均分成3个段落(太一1-17;注意第17节为上文之撮要)、八福(五3-10;注意第3及10节以同样的结语首尾呼应)、6段正反对照(太五21-48;注意每段均以类似的格式开始)、3种宗教仪式(太六1-18;除了论祷告的那一段较长之外,文字结构几乎完全一样),及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七祸(太二十三13-16)。一些较长的段落也用上平衡的结构,较明显的有第八及九章记载的神迹,和第十三章的比喻。
若跟马可那生动的叙事方式相比,马太的说故事方式则显得相当刻板。马太比马可包含更多的材料,但当叙述同一事件,马太的叙述就精简得多。举例说,马可第五章共用了43节去描述的3个故事,马太只用了16节。马太删去事情的细节和所有的冗赘语句,以便集中于其重点。但当故事的重点系于耶稣的讲论,马太则会精简地报导事发的经过,而详尽地纪录耶稣的说话(比较太二十三13-16和路七1-10)。
这样的叙事方式,使马太福音更适合成为教会的教材。时至今天,很多牧者仍会同意,马太福音是很好的教会教材。
作者及写作年代
初期教会的传统认为,此书的作者是耶稣的门徒马太,他曾在迦百农任税吏,九章9节记载他蒙召的经过(马可和路加称他为利未)。另一传统认为此书原本用希伯来文或亚兰文写成,但现代的学者对上述的两个传统普遍存疑。
马太福音的希腊文并没有翻译的味道。与希腊文写成的马可和路加福音相比,马太福音有很近似的文学特征。若说此书是以别的文字写成,似乎难以成立。有可能在主后几个世纪,信徒间流传一本希伯来文或亚兰文的作品,而此作品在当时与马太福音被混为一谈,但事实上却非同一作品。帕皮亚(Papias)是最早提及马太福音的学者,他曾提及马太将一些希伯来文或亚兰文的记载,编辑及整理成书。有学者认为他所论及的,并非我们所认识的马太福音,乃是指福音书的资料来源(可能指Q典──很多学者相信马太和路加引用了Q典的资料,详情请参阅‘福音书的研读’专文)。帕皮亚的说法,失诸粗疏,详情欠奉,而且亦追寻不到他这段说话原初的背景。
若马太福音并非用希伯来文或亚兰文写成,那么,传统认为作者是门徒马太,此说是否可信呢?抑或,帕皮亚之言暗示这个传统的产生,原与另一本文献有关,而非与我们这本福音书有关?我们不能肯定,但早期教会的学者,皆没有提出作者另有其人的理论。早期的学者既众口一词,认定本福音书的作者是马太,我们除非有确实的反证,否则便不应该轻率地假设此论点失实。
事实上,这传统的讲法实相当配合一位由犹太税吏变为教会领袖的人,他对犹太教自然流露出的那种既爱且恨的态度跃然纸上。再者,任职税吏会惯于写报告及处理文件,所以马太极可能在门徒中间担任文书的工作。
当然,这些看法始终欠缺真凭实据。在众多初期教会人物中,马太绝对有可能是此书的作者,但因为福音书本身没有论及作者是谁,作者的身分仍有争议之余地。
十九世纪之前,马太一直被公认是最早写成的福音书。随着愈来愈多人相信马可福音才是最早写成,马太的成书日期便被推迟至主后第一世纪的最后25年。然而,在近年的讨论中,无论是马可福音的优先成书日期,或现代学者所采纳的四福音成书时间表,都愈来愈备受质疑。如此看来,就福音书的内容断定写作日期,才是更有智慧的方法。(有关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之间文体关系的不同学说,可参阅‘福音书的研读’的专文。)
耶路撒冷和圣殿于主后70年被毁是马太所关注的大事。但书中述及此事,都写成是将来要发生的事(圣殿被毁出于耶稣口中,以当时而言,自然指向将来的事)。有释经学者认为,马太描述圣城圣殿被毁的用词(例如二十二6-7),反映出马太是知道事情如何发生,而不是以耶稣预言事件发生的角度去叙述,因此,便推断成书日期为主后70年。但其他的学者则不以为然,并指出描述此事迹的用语,与旧约预言的描述笔法近似,指出作者并不需要亲睹其事才能写成。马太福音还有不少经文是从圣殿未毁的角度去写(五23-24,十七24-27,二十三16-22),若作者在主后70年以后才写此书,上述的经文应有所删改。
其他的观点则依据新约各书的成书日期和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关系发展来建立。这里难有教条式的定案,而某些学者便把本书的成书日期定于主后60年代初期,与普遍支持的主后80年与的假设分庭抗俪。"
"主题""耶稣是弥赛亚
作者马太身为犹太人,发现犹太人传统看为宝贵的,都在耶稣身上应验了。‘应验’是全书的中心要旨。
书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反覆出现的一句宣称:‘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参一22,二15、17、23,四14,八17,十二17,十三35,二十一4,二十七9)。所用的字眼或有少许差异,但这些被人称为‘公式引句’(formula-quotations)的文字,成了马太福音的特色。书中还有用类似的字眼引经据典,虽然格式不同,但足以证明耶稣生平的许多细节,早已在旧约预表,并在马太的描述下,一一应验。书中引用的旧约经文,往往不是一些明显描绘弥赛亚的经文,其中也有些经文,意思隐晦,表面上并没有预言的意味。但马太往往热衷于在旧约中发掘出神行事的模式,又指出神的作为如何在耶稣身上应验。
在马太福音的首两章,作者循着一致的格式,如引用很多的旧约经文,显示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祂的使命是要成全律法和先知(太五17),第五章所探讨的,正是‘成全律法和先知’的真义。书中亦多次指出耶稣的工作,比旧约中的伟人更伟大(参十二6、41-42),作者以此辩证,耶稣不单应验了先知的个别预言,乃是成全旧约所描写的真正的生活和宗教。马太凭着这些和其他别的方式,辩证耶稣的使命是建基于旧约全部的启示上。
以色列与教会
马太福音被视为新约中最具有犹太特色的书卷。它的重点在于旧约的应验,经常提及犹太教义的争辩,作者又假设读者熟悉犹太人礼仪的习俗,书中用了不少犹太人惯用的述语(如‘天国’及‘大卫的子孙’),以及未经翻译的亚兰文词语。马太是唯一视耶稣和门徒的工作为‘奉差遣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参十6,十五24)的福音书,而且明显地认真正视犹太律法师的权威(参二十三3、23)。
然而,马太福音也被视为是反犹太人的书卷。书中将犹太人的领袖(特别是法利赛人)眨为伪君子及领路瞎子,并警告犹太人说:‘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参二十一43)它又预言非犹太人从东从西被邀出席犹太弥赛亚的筵席,而‘本国的子民’(犹太人),却被赶出(八11-12;参二十二1-10)。在书中,耶稣宣称神的子民不断叛逆神,神的审判要临到‘这世代’,因此,表征神降临在人间的圣殿,将要全然摧毁,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马太是唯一的圣经作者,记录了‘众人’的呼喊:‘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二十七25)有学者甚至认为,马太对以色列民已不存任何希望,反而鼓励他的读者,致力向外邦传福音的使命。
诚然,此‘最有犹太特色’的福音书,包含了一份冀盼,就是外邦人终会成为神的真正子民。二章1至12节记述了东方博士的事迹,暗示了这份期望;书中又记载了耶稣接待外邦人的故事(八5-13,十五21-28);祂的服侍对象,遍及外邦。故此,书卷结束时,复活的主差派门徒去使万民作祂的门徒,实在毫不出奇。
马太对以色列家的态度可谓是既爱且恨。这也难怪,作为一个好犹太人,他既发现自己所有的民族理想,在耶稣身上得以成全,却痛心大部分的同胞,拒绝承认耶稣。细读马太福音,我们不难感觉到作者这份痛苦之情。分歧生出张力,令源出犹太人的教会,最终与犹太教对立。对马太而言,还未至于完全割裂,可是已成不可逆转之势,马太的民族感情,不容他淡然处之,他必须在神学上寻求出路。正因如此,在四福音中,马太最能清晰地表达他的信念:耶稣就是真以色列,听祂呼召的人就是神真正的‘余民’(remnant),神要在他们身上施行祂的永恒计划。成为神的真正子民,并非取决于人的国籍,乃在乎人与耶稣建立的关系,不论犹太人或外邦人,都可以凭信成为神的子民。迦百农百夫长的经历,正好说明这道理(八5-13)。在旧约时代,以色列整个民族组成神百姓的‘全会众’()。可是即使在那时期,因为大多以色列民叛逆,神的计划只能透过忠心的‘余民’才得以延续。到了新约时代,‘余民’都集合在耶稣建立的‘教会’()中(十六18)。此‘教会’不再是由一民族组成,其成员有不同的国籍,但都是主的门徒,他们奉父、子、圣灵的名受洗,并且遵行一切主所吩咐的(二十八19-20)。
耶稣是君王
福音书由耶稣的家谱开始,家谱的重点在于指出耶稣是大卫的后裔,有君王的身分。大卫是神应许以色列家的王。一章18至25节解释耶稣如何成为约瑟合法的儿子,而约瑟本身也是大卫的后裔(20节),所以耶稣有君王的身分,连外国的博士都要来寻觅这位‘犹太人的王’(二2)。
二十二章41至45节清楚说明,耶稣虽被称‘大卫的子孙’,却不单只是一国之君。祂宣称祂来是为要实践神的王权,而祂自己又是宇宙的君王。马太福音是唯一提及‘人子的国’的福音书(十三41,十六28,十九28,二十五31-34),当马太描述人子的国时,所用的文字,与旧约中形容神的王权的字词不遑多让。耶稣开始传道时,魔鬼试探祂,要将世上的荣华都赐给祂(四8-9),耶稣断然拒绝,祂选择了顺服天父,直到最后祂就能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二十八18)。讽刺的是,当祂在十字架上被讥讽为(失败的)‘以色列王’时,祂却藉此达成祂最终的目标,成为天上地下的王。
这位‘似非而是’的君王之尊贵身分,在这卷福音书两句首尾呼应的片语中显示了出来。一章23节宣告祂的名为‘以马内利’,意思就是‘神与我们同在’。耶稣在书末宣告:‘我就常与你们同在’。马太藉此让读者认识到,耶稣不仅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且有更尊贵、更伟大的身分。
应用纲要
本书除了勾划出耶稣的生平及在世的使命,肯定祂应验了旧约的预言外,还把祂的传道工作归纳为教训、宣讲和医治的‘三重职事’,这可作为充实的训练材料和事工模式,应用于今天的教会事工中。"
"大纲""学者们对本书的结构作过不同的分析,彼此的意见并不一致。有学者将其分成5篇讲论,每篇以一段‘公式引句’作结,并认为马太写的福音书原是由5本书合成。其他学者则认为四章17节和十六章21节的重复句:‘从那时候耶稣就……’是作者用来开始一个新的重要段落。也有别的学者持另一见解:马太的故事大纲与马可福音相似,叙述耶稣的脚踪走遍不同地域,描述祂早期在加利利一带传道,最后去到耶路撒冷面对祂的仇敌,这些学者是以地域来将书卷划分段落。以下的结构分析,就是采用了地域分段,却又以四章17节及十六章21节作重要的转捩点。更详尽的经文分段,可在注释部分清楚看到。"
"进深阅读""J.R.W. Stott, The Message of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BST (IVP, 1978).
R.T.France, Matthew, TNTC ( IVP / UK / Eerdmans, 1989) ──, Matthew: Evangelist and Teacher (Paternoster/Zondervan, 1989).
D.A. Carson, Matthew, EBC (Zondervan, 1984).
G.N. Stanton, Interpretation of Matthew (SPCK, 1983)
吴罗瑜,《义仆与君王-马太福音注释》[卷上、下](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