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5章,保罗以“地上的帐棚”和“永存的房屋”为喻,论述了现在的身体与复活的身体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他在生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在保罗看来,由生至死,不过是由“帐棚”到“房屋”的迁徙。他对生与死有如此坦然的态度,所以能写下如此轻松的句子:“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保罗为何确信自己能够得着“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哥林多后书》的读者难免会有所困惑。使徒料定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他在同一个段落中对此作了解释:“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林后5:7)保罗在这里指出,自己之所以能够“坦然无惧”地面对生死,是因为他“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保罗并未见过“那从天上来的房屋”,所以他对这个“房屋”的那一份期待一定“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保罗谈到“信心”与“眼见”时,原话是“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现代中文译本》将该句译为“我们活着是凭信心,而不是凭眼见”。这个句子向我们指出,保罗所说的“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不仅是他面对死亡时的态度,而且也是他“活着”时的全部立场。《圣经》告诉我们,保罗“行事为人”,始终“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这是十分伟大的信仰情怀!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使徒保罗却并不这么认为,他对信仰与生活的理解,大多不是以“眼见”为依据,而是以“耳听”为依据。当然,这里所说的“耳听”不是道听途说,不是偏听偏信,保罗所听从的是来自上帝的声音和来自心灵的声音,这便是“信心”。
我们时常软弱,正是因为“行事为人”总是“凭着眼见”。当我们真正做到“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时,生命就一定会成熟、老练。让我们从保罗的身上学习这种功课吧!
第一,面对上帝,不是凭“眼见”,而是凭“信心”。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中称上帝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提前6:16),他没有亲眼见过上帝,也没有像彼得、约翰那样与耶稣有过朝夕相处的经历,但他一生矢志不渝地跟从并服侍基督。由此可见,他对上帝的信仰,“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耶稣复活之后,曾向他的门徒显现,由于多马当时并不在场,所以拒绝相信其他门徒的讲述,他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耶稣体恤多马的软弱,真的特意向他显现,让他有机会看见钉痕。此次显现坚定了多马的信心,但他那“凭着眼见”的态度受到了耶稣的批评:“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参约20:24-29)面对上帝,很多人想到的是“眼见”,他们会说:“我没有看见上帝,怎么会信他!”持着这样的态度永远无法认识上帝,只有放下“凭着眼见”的成见,愿意“凭着信心”聆听上帝的启示,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上帝。事实上,“信心”的力量,远远大于“眼见”,正如经上所言:“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19-20)对于不凭“眼见”、只凭“信心”相信上帝的肢体,彼得曾大加赞扬:“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并且得着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彼前1:8-9)
第二,面对现实,不是凭“眼见”,而是凭“信心”。撰写《哥林多后书》时,保罗年事已高,生活窘迫,但他并不因此灰心、失望。他在第4章中写道:“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6-18)如果“凭着眼见”,“外体”的“毁坏”和生活的“苦楚”,足以让保罗“丧胆”,但他并未如此,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处。假若“凭着眼见”,我们就会软弱;假若“凭着信心”,我们就能刚强。“信心”,会让我们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可以超越困难。前往应许之地的路上,摩西曾派12名探子侦察迦南地,让他们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强是弱,是多是少,所住之处是好是歹,所住之处是营盘是坚城。又看那地土是肥美是瘠薄,其中有树木没有”。这些人回来之后,对迦南地的评估完全不同。“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抚百姓,说:‘我们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们足能得胜。’但那些和他同去的人说:‘我们不能上去攻击那民,因为他们比我们强壮。’探子中有人论到所窥探之地,向以色列人报恶信,说:‘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们在那里所看见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们在那里看见亚衲族人,就是伟人,他们是伟人的后裔。据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据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参申13:1-33)迦勒“安抚百姓”,是因为他“凭着信心”,看到的是上帝的应许;其他人吓唬同胞,是因为他们“凭着眼见”,看到的是敌人的威风。
第三,面对未来,不是凭“眼见”,而是凭“信心”。保罗没有见过“从天上来的房屋”,却对这个“房屋”那般向往,甚至“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因为他“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天堂是什么样的?无人知道!可是,总有人声称自己去过天堂,并且煞有介事地写成书,画成画,吸引了大批读者。人们之所以对这类作品趋之若鹜,说到底是因为对天堂的认识不是建立在“信心”上,而是建立在“眼见”上。天堂是什么样,我们真的不必去揣测,只要记得《圣经》的应许就够了,经上如此说:“上帝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
“眼见”,常常会成为信仰之路上的巨大障碍。因此,我们要切记:“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信心是什么呢?信心是对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对不能看见的事能肯定。古人能够赢得上帝的赞许就是由于他们相信上帝。”(来11:1-2,《现代中文译本》)让我们在“不能看见的事”上发现上帝的作为,从而学好“信心”的功课!
注:原文题目为《眼见与信心》,编辑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