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来到主耶稣面前,问了一个基督徒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太》18∶21)不可否认,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人能宽容和忍耐的程度。
在当时的犹太人社区,按照习俗,饶恕别人不超过3次;中国人同样认为事不过三,即我们可以原谅一个人做错事或得罪人,但绝不允许他接二连三地重覆同样的错误,并认为过多的宽容是纵容。但主耶稣的回答让我们很惊讶,把这个问题引向一个更深的层面,把我们是否愿意饶恕别人,跟上帝已经饶恕了我们连在一起讨论。
每个人都像刺猬
人类是群居动物,个体的能力极其有限,只有跟同类共同生活、互相帮助、彼此保护才有生存的机会。同时,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群体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以获取更大的好处,这使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的严峻挑战时,还要承受彼此竞争的压力。
有不少基督徒,平时在社会上的行事为人和世人一样,也喜欢带著假面具,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如果有谁公开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秘密,那麽他必然会成为世人的笑柄。
但教会的生活与世俗社会的生活并不相同。当我们这些蒙恩、得到属灵新生命的罪人进入教会後,本应与弟兄姐妹之间,彼此敞开心门、互相接纳的。但实际情况却是,教会生活的甜蜜,很快就被信徒彼此之间的伤害所取代,因为我们每个人进入教会时,都把自己天然的本性、後天学到的陋习带了进来。
进入教会後,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像刺猬一样,彼此间的距离越近,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大,受伤时的感觉也更痛。
此外,基督徒在平时的交往中,都会有意地避免谈论教会中的问题,在新加入教会的基督徒面前尤其如此。大家会只谈正面资讯,好像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属灵的。结果,这在客观上,使那些新信徒对教会生活的期望过高,而忘记每个人都来自这个罪恶的世界。
依靠自己的头脑
虽然上帝因著主耶稣基督的缘故,看我们为圣洁,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真正的洁净。我们内心世界里的罪性和社会恶习,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根除。我们喜欢评论他人的长相、穿著、爱好、家庭条件以及过去的错误等,他人的隐私向来是我们喜欢议论的话题。但我们又清楚地知道,他人与我都是教会的肢体,很多事情不应讲,可又管不住自己,於是,就会以“爱心”的名义私下传播各类资讯。
我们喜欢依靠自己的头脑,按照自己的习惯、标准看待他人。尤其是一些知识层次较高、社会经验丰富、管理能力较强的信徒,更容易对教会的各项事工品头论足。
我们也喜欢互相攀比,当然,在教会不能像在社会上那样,彼此比名利拼地位,但大家会非常“属灵”地比谁更爱主,比谁服事主、服事弟兄姐妹更有能力,比每年做了多少事工、领多少人归主,比谁对上帝的话语、圣经知识的了解更深、更多等等。这些或明或暗的比较,极易造成弟兄姐妹之间的误解和伤害。
不可否认,在这些攀比的後面,是属灵的战争。撒但的工作,就是要破坏教会的合一与团结,它最有效的攻击手段,就是在众人之间制造各样纷争,使教会忙於应付内部各种问题与矛盾。撒但不难在教会肢体之间,使用这些伎俩,因为在当今的教会里,有太多生命仍未被改变、依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信徒。
无处可诉的伤害
教会肢体之间一旦产生分歧,甚至造成彼此伤害,对个人及教会的损害都是极大的。
个人初受伤害时,会认为在教会里可以彼此信任、互相帮助,所以愿意敞开内心;没想到,旧的伤痛未过去,却在教会中被自己信任的人再次伤害,这样一来,受伤者在教会中会变得更加封闭。
倘若在社会上被人伤害,还可以跟对方争吵、打架,或者诉诸法律,但在教会中,这些做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而信徒往往又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因此,一些信徒会选择离开教会,从此跟教会里的弟兄姐妹断绝往来;还有一些信徒只在周日崇拜聚会上出现,平时对教会一概不参与;也有一些信徒会采取比较“属灵”的办法,在教会中只做自己认为好的、有益的事工,对其他的人与事则冷眼旁观;还有一些信徒在公开场合,会感谢上帝赐下那麽好的弟兄姐妹,但在私人聚会时,却牢骚满腹,怨声载道。
结果,教会表面上一片祥和,似乎各项事工都有专人在负责,但实际上却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显然,这样的教会是无法得上帝喜悦的。
饶恕70个7次
要想在教会里解决这些困扰信徒的问题,只有回到圣经,看主耶稣的教导。当彼得问主饶恕那得罪自己的弟兄7次够不够时,耶稣的回答是∶“┅┅不是到7次,乃是到70个7次。”(《太》18:22)
70个7次就是绝对饶恕、无限宽容的意思。在这里,耶稣不是让信徒计算别人已经得罪自己几次,而是希望每一个信徒都能改变心态,把隐藏在深处的报复之心更新为“怜悯的心、彼此饶恕的心、能够彼此之间以恩慈相待的心。”(《弗》4:32)
在《马太福音》18:23-35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位很有怜悯心的主人和一个欠了主人一笔巨款的仆人(原文中的一万他连得银子相当於一个工人6000天的工钱),还有欠了那个仆人10两银子(相当於100天工钱)的同伴。
两个欠债之人面对各自的债主时,都是俯伏在地央求,讲的也是同样的话∶“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但那个仆人的恳求,实际上是无法兑现这一笔巨债的;相反,他的同伴欠他的,只是一笔有限的小债。
但两个欠债人面对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债主。那位有怜悯心的主人,看著这个欠了巨债却无力偿还者的可怜样,知道他没有能力偿还债务,就动了慈心,免除了他的债务。然而,这个刚得赦免的仆人从主人那里出来,碰到那个欠他钱的同伴,就立时冲到同伴面前,揪著他,恶狠狠地要对方还钱。然後又毫无怜悯心地把同伴下到了监-/ y u里,根本不给对方还债的机会。
当主人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後,便因他缺少怜恤而将他交给判 x ing的,直到他还清所有的债。
主耶稣最後说,如果你不能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那麽天父也要从你身上收回原先的饶恕。
在这个比喻中,主耶稣提醒每一位蒙恩得救的信徒,上帝就好像比喻中的那位主人,世上所有的人都欠了上帝一笔永远无法还清的罪债。愿意因著耶稣代罪受死的缘故赦免我们,而我们也当赦免那得罪我们的人。
饶恕是生命表徵
饶恕,是一个基督徒是否真正得救的生命表徵。饶恕就是当别人得罪自己的时候,我们愿意放弃报复的权利,用爱心去接纳和宽容对方,不再对伤害过你的人耿耿於怀。
如果我们对上帝已经在基督里饶恕、赦免我们的实质未完全明白,恐怕不能真心实意地去饶恕得罪了我们的人。假如我们已经真实、清楚地知道上帝饶恕的恩典,却仍然无法饶恕自己的弟兄姐妹,那我们的信仰就会变成一种假冒伪善。
事实上,拒绝饶恕他人就是拒绝上帝的帮助、拒绝圣灵对我们生命的更新,也就是说,我们仍然不肯改变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
别人对我们的伤害,从来都远低於我们对上帝的冒犯,这就好像故事中那两个欠债之人所欠的债务数目之悬殊一样。
饶恕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释放。一个不愿意原谅、饶恕他人的人,在他的生命中,常常会有很多的愤怒和不快。他内心深处的创伤始终无法得到医治,长期生活在痛苦和过去中无法自拔;而一个愿意饶恕他人的人,他内心的伤痛必定会在基督里得到医治,因为主应许,凡是愿意怜悯别人、饶恕别人的,必定会得到上帝的怜悯和饶恕。
饶恕别人的行动,就是主动寻求与对方的和解。饶恕不仅仅是说,我已经原谅了对方,它还包含著如何跟对方恢复原先的正常关系,甚至达到比原来更好的程度。不可否认,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我们可以按照圣经的教导,设法跟那些伤害了我们的弟兄姐妹们直接沟通;若是不行,也可以找几个了解情况的弟兄或是请教会的长执、牧者帮忙解决。
当然,这麽做时,也要尊重对方的意愿。
用和平彼此联络
在和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上帝的信实和公义。也许我们暂时无法解决问题,但我们可以等,可以为此祷告,把整件事情交托给主,相信上帝有的时间表。
相对来说,对方不肯认错,或者没有诚意恢复彼此的关系等等,都不能成为自己不宽恕对方的理由。
上帝藉著经文,要求我们要“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的合而为一的心”。
(《弗》4:3)上帝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虽然原谅了我们,但却实在不喜欢我们,并决定跟我们保持距离,反而说会以永远的爱来爱我们,并且会爱到底。
当信徒愿意彼此原谅、彼此饶恕的时候,教会肢体之间的关系才能从互相怀疑、猜忌和不信任中解脱出来,并且开始重建互信互爱的新关系。
上帝藉著圣灵来帮助我们,要我们每个信徒都能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并且改变我们的心思意念。上帝以的爱吸引我们回到的家中,共同学习、相信上帝所掌管的教会,相信圣灵正在所有信徒心中做生命更新的工作。
衷心希望所有已经蒙恩得救的信徒能够从内心深处饶恕、宽容自己的弟兄姊妹,并从今天开始,去爱那些我们认为不可爱、曾经得罪过我们的人,去关爱、欣赏他们,并为他们每天的成长而感谢、赞美上帝,因为上帝的爱是如此地长阔高深。
作者毕业於上海华东化工学院,现住瑞士苏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