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关怀

山野教堂的故事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故事】:

一九四二年,前方抗战正紧,后方又遭遇大灾荒。那时野菜吃没了就吃树皮,树皮没了挖草根,草根吃没了,就要吃观音土……

村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村里来了个传教士。

他要在这里盖教堂,贴出告示,凡参加施工干活的人不论男女老幼管饭。十里八村的人都来了,传教士监工甚严,盖了拆,拆了盖,灾荒闹三年,教堂也盖了三年,这里没饿死一个人,人们终于明白传教士是在意这些人的自尊啊。

打败了日本人的那年,灾荒结束了,教堂也终于盖好了,全村人都奉教了。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的时候,村民的牧者,外乡人传说的“洋菩萨”——传教士,被限期离境,只留下一座空空的教堂在山村里立着。

一九五九年更大的灾荒来了,传教士还想进中国却没有渠道。大炼钢铁的那一会,人们疯狂的找燃料甚至拆了自家的门板来炼钢,在那个村子也没有人打那教堂的主意。

这就是山野教堂的故事,看见它经历岁月的风霜依然屹立,无不惊奇。

【声响】:

知道这个故事很久了,每次读到它,心里总是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主耶稣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因此,扶助软弱的人一直是基督信仰中所赋予人类的博大的胸怀和悲悯之心,施善于无声的一部分。信耶稣的人,既因信称义,也要听道与行道,从生命里带出好行为,荣神益人。助人为乐是我们的本分,在施舍中能关照接受者的尊严,这就不是简单的施舍与救济,而是陪人多走两里路的智慧所在。如果只是施舍,恐怕会有人因此懒惰,传教士选择在劳动中与他们相处,共同生活,这是一种实践的更高要求,即信仰的践行。

一间山野的教堂默然无声却留下一个时代的见证,代代相传。

我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基督教在农村能雨后春笋般的传开和解放前那一批批传教士心甘乐意的奉献不无关系。

我们既然羡慕传教士的智慧与爱心,反观我们自己今天的行为:是在为明天的大复兴铺路,还是在拖后腿呢?

图为:2013年4月章以诺在香港灵基营参加华人基督徒作者营会。

【作者简介】章以诺,本站作者,35岁,重庆垫江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毕业,北漂三年,摆过书摊,做过演员,摄影师,参与过航空乘制服设计,归主后南下虎门创业,成功与失败之间曾赴川震灾区一年多。现居广东东莞,全职侍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