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关怀

我们必须要蹬掉那块石头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记孙毅老师讲座:加尔文《基督教要义》论基督徒的生活

一引言

孙老师首先从《基督教要义》的书名出发,告诉我们,这本书不止是一本神学著作,而更是一本敬虔生活的指南。而加尔文当时写作此书时,一方面是为了指导神学生如何读圣经,另一方面,是为了指导敬虔人如何过敬虔的生活。

二基督徒生活的前提:悔改

此书论基督徒生活的章节(第三卷6-9章)一般被人称为金书(goldenbook),而这部分的内容是放在关于“悔改”和“因信称义”的内容之间的。在现在的系统神学中,“基督徒的生活”的内容一般是放在“因信称义”之后来讨论的。加尔文如此组织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在加尔文看来,悔改对于基督徒的生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悔改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认罪,其二,是从圣灵而来的安慰,是一种回转。它不像某些作品中所形容的那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是一个充满痛苦和焦虑的事情。这是一种内心的转变。

三关于敬虔的含义

孙老师接着界定了“敬虔”的含义,他指出,在加尔文看来,“敬虔是基督徒按着圣经的教导去实践的生活方式”。他将之与受敬虔派和灵恩派影响较深的中国家庭教会传统进行对比。中国家庭教会强调个人内里生命的敬虔,而加尔文则强调,敬虔不仅是指一种内里生命的火热,而是表现在一种内在的对上帝的敬畏,以及外在的照着圣经的教导去实践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可以被人看得见的)。

基督徒既要爱义还要行义,用圣经上的话来说,就是所过的生活要与所蒙的恩相称。而这又与律法主义是不同的,因为律法主义是用行律法来换取神的称义。

我们基督徒生活的榜样就是耶稣基督。虽然我们在世不能达到像基督那样的完全,但我们仍要在世上来操练我们的生活,并寻求日日更新,使我们的生命每天都有长进。

孙老师再次比较了敬虔派与加尔文所强调的基督徒生活中的操练的不同之处:敬虔派强调内里,加尔文则强调日常生活的操练;敬虔派强调圣灵的感动,而加尔文则强调,即使内心没有圣灵的感动,充满了挣扎和不情愿,我们也要照着圣经的教导去操练。

四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特征

加尔文从三个方面描绘了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自我否定、背负十架以及默想永世。

自我否定构成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基本出发点:

自我否定也即圣经中所说的舍已,它不是说在做某一事情时才要自我否定,而是要全盘地否定自己,用加尔文的原话来说,就是“我们不属自己,我们当尽量忘记自己和自己的一切”,这需要我们极大的信心。圣经中的一个比喻说明了自我否定的必要性,“野橄榄枝需要剪断,然后才能接到葡萄树上”。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操练和衡量自己是否经历了自我否定。其一,看我们与邻舍的关系。如果我们没有否定自我,我们会时常在邻舍面前生出骄傲,而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其二,看我们与神的关系。如果我们没有否定自我,我们会一直问神要那些出于我们自己的意愿的东西。

背负十架成为基本操练:

背负十架,也即我们为着信仰的而甘愿付代价,更多地体现在要为信仰的缘故经历苦难。神借着苦难来操练我们的生命,我们才会更加地接近基督,因为耶稣基督走的就是十字架的道路。并让我们在苦难中,学习忍耐和顺服,而基督就是在十字架上彰显了他的忍耐和顺服的。

我们之所以要经历苦难,有两方面的理由,其一,除非经历十字架,我们就不可能完全依靠神;其二,十字架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得益处,得完全。

加尔文说,苦难还可以让我们体会神的公义和公平。

默想永世则成为信徒奔走天路的基本方向:

我们应该从终末论的视角来看今世的生活,对今生的态度,我们要轻看,但轻看不等于恨恶这个世界,而是满怀感恩的心生活在今世。

面对今世,有两个原则,其一,有的好像没有的,在什么景况下都要知足;其二,做神的好管家,将神呼召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当作天职。

虽然我们会害怕死亡,但我们随时都要在生活中,积极、喜乐地面对死亡的时候,因为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虽然在世人看来我们的生活可能是往下走的,但是我们却因为对永生的默想和渴望而蒙神安慰。

五关于石头以及加尔文自己

此次讲座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孙老师以一块石头的比喻贯穿讲座始终,他说,我们只有蹬掉脚下那块赖以维系的石头之后,才能紧紧地抓住出现在我们前面的那根信仰之藤,从而荡向另一个更稳固的所在,而那块石头就是我们自己。

讲座很精彩,讲座结束后孙老师与大家聚餐时的分享也很让人难忘。孙老师说,加尔文强调我们要轻看苦难和今世生活,是与加尔文自己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加尔文一生经历很坎坷,他一直流亡异国他乡;改教事业一波三折;自己的生活也很凄惨,一生中疾病缠身,娶妻生子没多久就妻死子夭,家族中某些成员也出现不道德的行为,让他颇为头痛。但他很少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那些苦难。因为在他看来,苦难于我们都算不得什么,苦难也是于人有益的。这彰显出了加尔文的谦卑,也表明出他对上帝主权的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