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之眼

黑窟窿里的珍宝和朽木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近来有些事,发生了一些事,颇为不爽!

表哥去年四月喜得千金后,结束了北漂若干年的租房生活,二人抛光了所有积蓄,在北京天通苑附近购置了一套110平的二手房。总额300万,首付110万,其中银行贷款150万,自己出资80万,向亲友借了50万。这期间,他电话联系我老爸,需要借款40万,敦厚的父亲立即答应,未想母亲深思熟虑,她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何况借钱容易还钱难,便寻出一些理由,在不得罪对方的前提下婉转地借出10万。表哥自然感激不尽。

当然,我们仍然是很要好的兄弟。只是在经济往来的细节中,令我感到一些落寞。也许是我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尽管也遭遇很多磨难,成长并不顺遂,却终究没有体验过“为一斗米折腰”的辛酸生活。

记得小时候,表哥在我们家族的兄弟姐妹中,是最优秀出色的,虽然从小家贫,却勤奋努力,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求知欲,顺利读完了本科,招聘会上,在几万名应届生中脱颖而出,签到了广东东风乘用车公司,这是很有实力的国企,且待遇相当优厚,工作三年后,因为女友在北京,他做出了决定——辞职,将工作几年来的所有积蓄投资进入清华攻读MBA,一方面为了自我提升,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能和女友在一起。就这样,他开始了北漂,一切从零开始。清华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塔塔集团任部门经理,和大部分八零后一样,频繁跳槽也导致生活的不稳定和前途的迷惘。每次我见到他时,能充分感受到此时的他,和小时候的他已经明显不一样了。这种变化没有好坏标准,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度,尽管这个过程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这次买房借钱,我能理解向别人开口借钱的难处,他们知道我的意见能影响家人的意志,便提前通过我这一关,通过的方式,是表嫂得知我患有湿疹后,特意从北京寄给我一支外用药。我一方面感激,一方面感叹世风日下,似乎任何关系都建立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如果对方有利用价值,那好,便想方设法接近之,如果没有利用价值,则形同陌路。

我不知道这是人性的问题,文化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也许这三者是互相融合而不彼此分割的,简言之:一个庞大而畸形的社会机器里爬行着无数个艰难生存的小蚂蚁,由这些蚁族们开创了人类的文明(文化)。那究竟是社会出了问题呢?还是社会中的个体出了问题?毫无疑问,如果个体不存在,社会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按人性的角度,中国文化中推崇的人性本善,显然有自欺欺人的嫌疑,一个原本纯洁无污的人进入社会,早年的坚持早已荡然无存,那份善也无从坚守,人性在社会大染缸的熏染下,已难辨东西;如果按文化的角度,大概能提供一个理解的途径:我们的文化中,从来都没有“施比受更为有福”,没有真正的“虚己、奉献”的精神,反而推崇“利己”、“实用和功利”,为什么太多人感叹中国学生过早地学会世故,看来也是有根深蒂固的社会因素。这导致整个中国社会是典型的人情社会,但这个人情并不建立在彼此尊重、友爱、平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互相利用、互不信任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中国式教育、中国式婚姻、中国式的市场经济,最容易出问题。

我比较擅长通过身边一些个体生活的细节,管窥到一个时代的风貌,通过这个时代的风貌,挖掘出个体所处社会文化的诸多弊病。在这个向度里,个体不再成为文化的更新者,反而深深浸淫于旧有的文化的氛围中,生生死死,红尘滚滚,找寻不到未来的梦想和希望。

许多人感慨中国大陆八零后、九零后是“垮掉的一代”,“崛起的一代”,或是“理想缺失的一代”,“过度早熟的一代”……如此云云,始终跳不出“这一代人”的思维模式。我始终认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难处,但缔造这些艰难的,十有八九都是由具体的个体亲自写就。世上本来没有那么多难处,因为每个人专顾自己、毫无亲情、缺乏怜悯,导致这时代成为一个酿造悲剧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的这群人,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处境下,他们只是活在窄小拥挤的“这一代”,并没有看到“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传道书1:4)的那个生生不息的生态链。之所以产生“一代人”的称谓,是因为每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人,实实在在参与了不同时代的难处,身上被烙上一个时代的烙痕,无数个艰难汇聚在一起,令那些时代充满了可圈可点的故事,只供后人评说。

关于八零后的生存现状,各大媒体曾经或正在关注——从最早的“蚁族”,到《蜗居》,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及最近《人民日报》针对大陆“八零后”暮气沉沉、缺乏朝气和理想,专门撰文评析。这些不同声音、相同主题的判读,都在陈述一个现象——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我们,青春已死,那个本应是充满理想、有热情、有信念的青春时代,过早地被断送在日益现实的生存困境中,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为了生存,做出对本性的必要调整,对处事规则的必要梳理。外加网络媒体的盛行,使当下的青年人,乃至于以后陆续出生的后代们,在他们心智并不成熟的阶段,便从小开始接触这个虚拟空间里的真实世界。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分辨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真实,还没有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不可丢失的,还没有寻获那份足以承载贫穷的富足、跨越死亡的勇气、战胜恐惧的信心,就已经一头栽进了一个大窟窿里。至于这个窟窿里有什么,相信我们活在此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已经非常深地遇见了窟窿里的那个珍宝,或是一块朽木!

【作者简介】罗博学:1986年出生,本站作者,基督徒作家,来自西安。先后在海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余篇。如北美的《海外校园》、《国际日报》、《中信》,《东西方》、加拿大的《真理报》、以及大陆《西北电力报》、《青年文摘》、《家园》、《华夏散文精选》、《芥菜籽》、《信仰之旅》等刊物,并常见于“人民网”、“信仰之门”、“一五一十”、“旷野呼声”、“爱思想”等思想文化网站,在“中国学术论坛”、“影响力网站”开辟个人专栏。现为华人基督徒文学艺术者协会会员、网站编辑、《OC爱梦想》执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