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喜悦自己的儿女在祷告中有"恳求",却不喜悦我们凭着私心私欲在祷告中有"强求"。恳求是一件事,强求又是一件事;恳求是一种心灵光景,强求是另一种心灵光景。对此,要认清三个问题:
①为什么往往在人恳求以后,神才应允祷告?
②恳求和强求之间的界线怎样认识?
③强求的弊害如何?
凡是清楚重生得救又在祈祷上蒙过恩典的基督徒都能作见证:每一次蒙神垂听的祷告往往都是诚实又恳切的祷告而不是那种形式主义、轻描淡写、心意冷淡的祷告。这究竟是为什么?
首先因为,诚实和恳切乃是人类最宝贵的德性,是最高尚最神圣的心灵素质,在神眼中看为优美。神甚至尊重具有此种素质的人。
为此,神要为自己的儿女培养这种素质,要儿女爱慕这个,追求这个,得到这个,发扬这个。果能如此,教会就要成为辉煌的"金灯台"(参启1∶20),配称"神的家"、"基督的身体"、"圣灵的居所"(参提前3∶15;弗1∶23,2∶22)。
为何神喜悦恳切诚实的祷告呢?更深的理由在于神自己是一位诚恳的神,他要自己的儿女"像他",要自己的儿女在世上以这个德性作为身上的美饰与记号。
看一看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吧!多少阴暗的角落,道德风尚正为罪恶所败坏,有识有德之士莫不为之忧心如焚。为何沦到这个地步?原因自然很多,其中一个主因就在乎诚实与诚恳在那些地方已经不受重视了。万恶"私"为首;众善"诚"为先。可是这个地球的阴暗角落偏偏以私为首,以诚为愚,悲乎哉!惨乎哉!痛乎哉!
先知以赛亚说过一段话,非常形象化。他说:"公平转而退后,公义站在远处;诚实在街上仆倒,正直也不得进入。诚实少见,离恶的人反成掠物"(赛59∶14-15)。先知在悲叹、在哀鸣,又在吹起号角,要求听他信息的人从迷梦和堕落中醒悟、悔改。
今天,教会应当体会神的心肠。神的子民应当树立楷模,要在神的家中培养又储存"诚恳"的美德。而祈祷这件事恰恰是培养这一美德的重要途径、有效方法、理想场地。
看到这些,我们就不难明白神为什么要我们诚实又诚恳地祷告他,他才应允我们,批准我们所求的。让我们自问:"我爱慕诚实与诚恳吗?"
此刻要说到恳求与强求的界线问题。
一个敬虔的信徒祷告得非常恳切时,他会这样说:"耶和华我的主啊!你怎么可以不答应我的恳求呢?!求你为你名荣耀的缘故,无论如何、无论如何、无论如何应允我的祷告!"这样的祷告口气岂不是很象在神的面前强求吗?然而,不是!要知道,在恳求与强求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那就是,一个敬虔的祈祷者,其内心深处抱定尊主为大,以主的旨意为乐。尽管在他祷告时情词迫切到一个地步,好似在同神"摔跤"(参创32∶24),然而他心中明白自己最终的态度应当如何。他乐意在最后的时刻服在神的权下,以神的旨意为是、为美、为乐。他充分信任神的远见、智慧和不变的大爱。
一个强求者就不是这样了。"强求"意味着私心私欲的极端严重。他不愿理会、顾念、尊重神的旨意。他也不愿相信神的旨意如何美好。私欲成了他心目中的"神"了。我们先看记在圣经中的一个实例:
当以色列人在旷野绕行的日子里,在口粮上不以神所特赐的吗哪为满足。他们大声哭号、大发怨言,要求摩西给他们"吃肉",他们甚至落到一个地步,留恋过去在埃及的奴隶生活,而且加以美化,说什么"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韭菜、葱、蒜。现在我们的心血枯竭了,除这吗哪以外,在我们眼前并没有别的东西"(民11∶5-6)。他们的奴才性格大大发作,把神在埃及地、在红海中、在玛拉苦水地……所行的大奇事,把迦南美地的前景,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集中到一点,他们不理神的旨意如何,只求满足私心私欲,在号哭声中,强要吃肉。结果,肉是吃到了,苦难也吃到了,神以烈怒教育他们认识奴才性格的可耻,私欲根性的危害。
多年以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对于这件往事产生了沉痛的回忆,并写出诗句表达深刻的认识。诗篇106篇15节就是指这件"强求"的往事说的;"神应允了他们所求的,却使他们的心灵软弱。"于此可见强求的危害了。
再说一件笔者亲自见到的往事:
当我还是一个童子的时候,在我故乡有个信主的妇人,人们都称她为"金凤妈妈"。一次,她病得快要死了。但是她说,她不肯死,一定要活下去,她非常固执地祷告,强求神医治她,她没有别的理由,就是一定要活下去。她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宣告说:"倘若主耶稣不医治我,我就不再相信他了。"她还说了一些别的严重任性的话。结果如何呢?她的病好了,她活下来了。可是非常不幸,她的晚年生活变得十分孤单痛苦。后来,她的子女们都一一寿终离世了,她却仍然活着,过她所贪恋的所谓"长寿"日子。一个老年妇女,无子无女,孤苦伶仃,住在一座山脚的草棚里,而且卧病不起,依靠救济过活。一天,我母亲领着我去看望她,送些食物给她。在归途中,我母亲把上述的经过告诉我,教育我,如今我已年老,对于这件往事,却记忆犹新。
长寿不应当成为我们人生的目标,遵行主的旨意;在世作光作盐,为人群造福;才是我们生活的宗旨。读了以上二个实例,恳求和强求的界线和区别也就不难明白了。
让我们重温主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