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义探索

基督教与佛教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20:3)

大部分的中国人都进过庙宇,烧过香、拜过佛。

一些人认为,信奉宗教,只不过是追求一种精神的寄托。佛教与基督教有相通融会之处,所以信佛也好,信基督也好,都是一样。

其实,信奉宗教,不是寻找精神寄托,而是追求真理,追求永生。

真理需要鉴别。

信佛还是信基督,我们将从以下分析对比中得到结论。

佛教与基督教的历史演变

探究世界三大宗教的发展史,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其实均产生于犹太教。

许多人认为基督教始于公元2013年前,比佛教最少迟了500多年,因此,佛教的历史比基督教早。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虽然耶稣基督降生于2013年前,(现代圣经学家认为耶稣的出生年代,可能比通常所说的年份要早4-7年)。但基督教的教义并不是自公元零年才开始的。根据《圣经》所记载,基督教的信仰乃始于人类始祖被造之时,即世上还未有任何国家和其他宗教信仰之前。

基督教与犹太教本属同根同源,犹太教在公元一千多年前,诞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圣城,创始人是摩西,他一手制订了犹太教的教义、教规和约法,它的教义是信奉独一真神耶和华。公元一世纪三十年代,原属犹太教的一个分支派系,逐渐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由前者衍生出基督教。基督就是弥赛亚,即救世主,也是耶稣的尊称。

佛教敬拜阿弥陀佛,伊斯兰教敬拜莫哈默德先知,但无论阿弥陀佛还是莫哈默德均是人,只不过是后人们将他们推到了神的地位。

佛教的产生

佛教创始于公元前约500年,根据佛教2013年是佛历2557年,佛教已经存在了2557年了。佛经产生于公元前531年,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原是印度北部一小王国的王子,当时国家贫困,国内时有战乱并天灾人祸。王子释迦牟尼四处巡游,遇见许多贫病老弱的百姓,感到人生被生老病死的痛苦所困扰。为了寻找解脱这些贫困痛苦的方法,于是释迦牟尼35岁时放弃王位,毅然离妻别子,出家修行。他遍访当时的婆罗门教大师,但始终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后来释迦牟尼不再请教别人,转向自己。他坐在菩提树下,专心默想,并且实行苦行禁食,每天仅吃极少的食物,最后导致他肌瘦如柴,身体不支。

一天,他突然想到天下牛马皆素食,何必折磨自己?于是他又改变这种颓废的生活,甚至吃起肉来。释迦牟尼恢复体力后,继续坐在菩提树下,立誓若默想不出人生答案,绝不起来。

一晚,释迦牟尼看见明月被浮云遮罩,时暗时明,一阵浮云被风吹散,月亮大放光明。他顿时醒悟过来,认为大地众生,与生俱来就有生存的智慧,只是那些固执要成就自己事业的人,才不能摆脱生老病死之苦。如果人肯放弃自己所执着的欲望,看透人生的虚幻,从而进入所谓“涅磐化境”。其实就是一个自我消失的寂静境界。

释迦牟尼顿悟了这个所谓的人生真理之后,用来教化他的弟子。因此,他被人称为“佛陀”,这原是印度文buddha的音译,其意思“顿悟者”。他一生不拜任何神明,也从不要人来拜他,因为它所顿悟的只是一套人生哲理。

释迦牟尼到了八十高龄,体弱多病,又遭遇国乱饥荒,最终病死。死后,他的弟子将他遗体焚烧后,发现一些透明的结晶体,称为舍利。现代科学已经证实所谓舍利子,只不过是人体内的结石,被高温熔化后得到的一种结晶体而已。

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弟子们将他的哲理又传了几百年,到公元前约100年,由一位印度大师龙树连同其他大师将之变为“大乘宗佛教”。

“乘”这字在佛教经典中乃“舟轮”之意,是用来渡人过海的船只。后来佛教人士称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原始佛教为“小乘”,因为释迦牟尼只教人藉修道苦行而“自渡”人生的苦海。而印度大师龙树和其他大乘的大师们则认为,这种只渡本人的思想太过狭窄,应该设法普渡众生才对,故此他所“改良”的佛教就称为“大乘佛教”。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原是为要摆脱人的生老病死,进到涅盘无我的化境,这就是他所认为的福气。后来变成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引入中国后,佛教的信徒们渐渐地淡化了释迦牟尼的观念,转而变为寻求什么“出入平安”、“金玉满堂”、“多子多福”等丰富物质的欲望。

基督教的产生: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Jesus)。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耶稣三十岁时受了约翰的洗礼,又在旷野中经受了魔鬼撒旦的诱惑,这一切坚定了他对上帝的信念。

此后,耶稣就率领彼得、约翰等门徒四处宣传福音。耶稣的传道引起了当时犹太贵族和祭司的恐慌,他们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三天以后,耶稣复活,向门徒和群众显现神迹,要求信徒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讲福音。

从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圣经》共是六十六卷,其中《旧约全书》三十九卷,《新约全书》二十七卷。考古学家证实,旧约全书完成于耶稣诞生前数百年至千年,例如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完成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玛拉基书》完成于公元前400年左右;新约全书则完成于公元一世纪末,所以《新旧约全书》的写作历时1500多年。

全书以神的救恩(耶稣基督)为中心主题,它是关乎个人生命救恩真理的一部圣书。

基督教信奉上帝,自旧约时代就已开始,后上帝独生子耶稣来到这个世界,从此将人类历史划分成两个时代。旧约时期是立法时代,新约时期是福音时代。

释迦牟尼与耶稣基督,前者是人,后者是人与神;前者是王宫里面的贵族,后者是生在马槽里的平民;前者死后舍利供放在世界各国,后者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坟墓空空如也。

佛教与基督教的教规与习俗

佛教至今延续着大部分基督教旧约时代的教规与习俗。

我们比较一下下表:

佛教基督教

八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眠坐华丽之床;7、不打扮及观听歌舞;8、正午过后不食。也有称“五戒”,“五戒”的基本内容如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戒:1、不可信仰耶和华以外的神;2、不可雕刻埃及人信奉的偶像;3、不可妄称耶和华之名;4、不可在第六天之外的第七天工作,这一天应用来祭祀上帝;5、不可对父母不孝;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他人之妻,女人不可与他妇之夫通奸;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夺邻人的房屋、奴仆、牛等一切财物。

庙宇、佛塔。圣殿、祭坛。

敬拜时进香、上贡品、四体朝地敬拜。敬拜时焚香、上祭品、四体朝地敬拜。

辟谷念经。禁食祷告。

死后归西方。死后进天国。

称谓:和尚、方丈。祭祀、神父、牧师。

过失杀人后可以逃进庙里躲避。过失杀人后可以进入逃城躲避。

只要我们将两种教义与习俗一一比较,不难看出有许多相同之处,且大部分来自于旧约时代的摩西五经。

佛教的泛神论与基督教的唯一真神

佛教的泛神论决定了世界万物都可以成为神。因此,人是神、动物修炼后成为神,甚至植物、石头也可成为神。一棵树长了几百年就会成为树仙。湖南某地一块崖石被风雨分化,掉下了一块,形成了类似人的影像,当地佛教徒们立马认为是菩萨显灵,纷纷前往烧香敬拜。引来大批游客慕名前往,最后被乡z /-府用水泥糊上。

在佛教的历史长河里,佛与菩萨这两个名称一向是用来称呼一些修行者。如果在家中修行的称为“在家菩萨”,而出家修行的则称为“出家菩萨”,只不过后来“大乘佛教”将许多修行者加以神化了,变成许多想象出来的天上神佛和菩萨。初时只有十五佛,后来随日而增,产生了三千佛,八万佛,八万四千佛等等。

时至今日,中国佛教信徒在敬拜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拜释迦牟尼佛的人少之又少,拜如来佛的稍微多一点,拜观音菩萨的又多一点,拜关公的更多,最多的是拜土地公和祖先。

安徽的九华山有座真身菩萨,信徒们纷纷前往敬拜,将它视为神。其实科学考查得出结论,菩萨的真身是来自于他死前的禁食,体内已无多少产生细菌的载体,加之服用了一些草药,阻止了尸体的腐烂,并非是什么神迹。其实许多的佛教信徒,大家都是随着风俗潮流和传统的做法,只要大家一齐拜就好了,管他什么神。甚至有人拜鬼,拜石头,拜大树等等无奇不有。

泛神论导致结果是:信徒各取所需,社会黑白不分、真假不明、恶善不清。求财的拜关公、求子的拜观音、求福气拜先人。

基督教敬拜的是唯一的真神耶和华上帝。上帝一旦进入信徒们的心中,要以一个敬畏的心灵、虔诚的心智敬拜,要遵守上帝的诫命,爱人如己。

佛教与基督教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国家与地区的影响:

印度这个佛教发源地,几千年来一直贫苦落后,天灾人祸特别多,每年饿死的人无数,研究印度历史的专家学者,无不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信的宗教影响了他们的文明发展。

越南、老过、柬埔寨、泰国均是佛教为主的国家,在那里充满了贫困、饥饿、疾病与灾荒。

再看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欧基督教国家,都是生活水平高,科技发达。依据盖洛普公司的一份调查,在美国有95%的人信仰上帝,美国的货币上至今印有“我们坚信上帝(INGODWETRUST)”的字样。

我国内地西藏是佛教最兴盛的地区,可也是最贫穷的地区。四川有着乐山大佛、峨眉山金顶寺庙,被称为佛教圣地,可仍避开不了5.12大地震。而沿海开放地区与江浙一带,基督教兴旺,信徒众多,人民也生活的富裕、安康。

《圣经》早已告诉我们:“有耶和华为他们的上帝,这百姓是有福的。”(《诗篇》144:12,15)。

社会的影响:

佛教徒崇拜多神,各取所需。强盗抢劫前拜神,小偷偷盗前求神,赌徒赌博前问神。赌场的老板、黑社会的老板、z /-府腐败官员,他们干尽了坏事后再求佛保佑。“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

基督徒一旦信主,上帝就驻在的心中,律法就写在心坎。他们敬畏上帝,深信上帝无处不在,上帝无所不知。“耶和华的眼目,无处不在,恶人善人,他都鉴察。”(《箴言》15:3)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哪一步能离开基督教的贡献。

佛教热衷于建庙宇,基督教却热心于建学校、医院、孤儿院。解放前我国早期13所著名大学、273所医院,都是基督徒创设的。

著名的近代护士制度创始人南丁格尔,就从耶稣基督的榜样得到灵感。红十字会也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由一位基督徒HenryDurnant创办,在战争中救治了无数的人。

个人的影响:

佛教徒对待人生,悲观消极,看人生是苦海无边。看破红尘,隐居深山,修行终极的目的是进入涅盘。

基督徒对待人生,乐观积极,信徒是上帝的子民,要爱人如己,努力工作,做事要荣神宜人。终极目的是得永生。

信仰基督教的信徒们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发奋工作。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有成千上万,诺贝尔获得者80%以上是基督教徒。

佛教认为“万物皆有佛性”,要普渡众生。人生死在六道轮回之中,有时为人,有时堕入畜牲道,为鸡,为牛,为猪。故佛教不杀生,不吃众生肉,以免投胎时也要做牲畜,偿还因果债务,或者因为这些动物是祖先的投胎,岂不是吃了祖先?虔诚的佛教徒常年吃斋,许多佛教徒初一、十五吃斋。

由于佛教以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平等的。因此,有些虔诚的佛教徒竟然愚昧到连家中的苍蝇、蚊子、老鼠都不能打。

基督教认为,惟人是万物之灵。人与牲畜不同,人在被造时,赋有上帝形象样式。食物并不关系灵性,只不过关系健康。信徒们可以随便入餐馆吃饭,也可以随意赴朋友的宴席。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纪》1:28)“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创世纪》9:2)“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创世纪》9:3)

我的一个朋友研究生毕业,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与她谈论佛教与基督教,我问她:我的孩子从小参加主日学,成为基督徒,你的孩子为何不让他去当和尚?对方哑口无言。

【作者简介】袁艺,网络作家。代表作《迷途年华》,一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长篇小说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