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义探索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2: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注释: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苞氏:“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集注》:“养,谓饮食供养也。犬马待人而食,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何异。”皇侃的解释承苞氏。《皇疏》:“犬能为人守御,马能为人载人负重,皆是能养而不能行敬者,故云‘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也。”

对读:

你的朋友和父亲的朋友,你都不可离弃。(《箴言》27:10)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箴言》10:1)

解析:

很多人觉得,能够赡养父母,就算是孝了,当然,赡养父母,这是儿女应尽的最基本义务,许多儒家经典都谈到这一点:“用天之道,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庶人》)孟子从反面讲到:“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孟子?离娄下》)而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需要作些说明,它说的不是人饲养自己的犬马,而是指人饲养父母所遗留下的犬马。也就是爱屋及乌的意思,由于对父母的敬爱,对他们生前所饲养的犬马也继续加以看顾。《礼记·内则》中曾子的话语可以作为这一句的注解:“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孔子不至于把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相提并论。现在的不少人,却是连这起码的一点都做不到了。台湾萧民元先生说:他的一个朋友在父亲去世两天后,就把父亲养了多年的一条爱犬驱逐了[1]。这恐怕不是孤例。总之,孔子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看一个人孝不孝,不在于能否赡养父母,而在于他是否怀着尊敬之心赡养父母,是否真正让父母心里喜乐。儿女要使父母有尊严、有体面,心宽体泰,舒适自如。

《箴言》27:10也讲到儿女对父母的故旧也要好好照顾,与论语相近。《箴言》10:1从最终的果效来说,要让父母欢喜快乐。旧约中约瑟,是一个大孝子。他虽然吃尽苦头,却最终让老父雅各的心大得安慰。约瑟是父亲雅各和他所爱的妻子拉结所生的孩子,雅各对约瑟宠爱有加,送给他特别的彩衣,以致于遭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们的嫉恨。后来,他的这些哥哥们一同谋害他,把他卖给埃及人为奴。约瑟到埃及后,经过美色、监-/ y u等种种诱惑与磨难,最后成功地做到了埃及的宰相。那时候,遍地饥荒,哥哥们从所居住的迦南来到埃及找粮食,与约瑟相遇了。约瑟不计前嫌,不仅给了他们粮食,而且还让他们连同父亲与亲弟弟便雅悯一起搬到埃及来。“约瑟遵着法老的命,把埃及国最好的地,就是兰塞境内的地,给他父亲和弟兄居住,作为产业。约瑟用粮食奉养他父亲和他弟兄,并他父亲全家的眷属,都是照各家的人口奉养他们。饥荒甚大,全地都绝了粮,甚至埃及地和迦南地的人因那饥荒的缘故都饿昏了。”(《创世记》47:11-13)这就是曾子所说的能养。约瑟是在饥荒年代,奉养了自己的父亲、兄弟全家、亦即整个家族。约瑟虽然贵为宰相,但对父亲十分亲切与尊敬。父亲来到时埃及歌珊地时,他亲自驾车前去迎接,他还伏在父亲的颈项上,哭了许久。父亲去世后,他十分悲痛,对父亲的丧礼很尽心。“约瑟伏在他父亲的面上哀哭,与他亲嘴。约瑟吩咐伺候他的医生用香料薰他父亲,医生就用香料薰了以色列。薰尸的常例是四十天。那四十天满了,埃及人为他哀哭了七十天。”(《创世记》50:1-3)随后,他遵照父亲的遗愿,把父亲安葬在迦南地。约瑟深得埃及法老的信任与赏识,富有远见,行事大有能力,让老百姓平安度过了大饥荒。这些都是让父亲雅各有尊荣的事。父亲去世后,他的哥哥们还担心他会行报复,内心恐惧不安,约瑟反倒这样来宽解他们:“‘不要害怕,我岂能代替神呢?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现在你们不要害怕,我必养活你们和你们的妇人孩子。’于是约瑟用亲爱的话安慰他们。”(《创世记》50:19-21)可以说,约瑟不仅是孝子,也是贤弟,他是孝悌双全。

在新约中,也有许多对儿女孝敬父母的明确教导,有吩咐儿女听从父母:“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歌罗西书》3:20)有叮嘱儿女报答亲恩:“若寡妇有儿女,或有孙子、孙女,便叫他们先在自己家中学着行孝,报答亲恩,因为这在神面前是可悦纳的。”(《提摩太前书》5:4)不管是哪方面的告诫,圣经告知人们应该如此行的终极理由和根本动力是:这是主所喜悦的,这在神面前是可悦纳的。而这一层恰恰是孔子和儒家所缺失的。

--------------------------------------------------------------------------------

[1]见萧民元《论语辨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页。

【原题目】圣经论语对读第二十五课“不敬,何以別乎”与“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

【作者简介】石衡潭,本站作者。196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副研究员。曾经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和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共计三百余万字。主要著译有:《电影之于人生》(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获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电影之于人生二集》(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著作,山东画报出版,2009年),《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光影中的信望爱》(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论语遇上圣经》(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译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入选《中华读书报》2007年“图书100佳”,排第十六位),《自由精神哲学》(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石衡潭博士所作的“透过电影看人生”、“影视之于人生”与“《论语》《圣经》对读”系列讲座已经在海内外进行三百多场,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建道神学院、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美国普世丰盛神学院巴黎分院、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沙巴神学院、金陵神学院、江苏神学院、中国油画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学府与单位,并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环球时报》英文版、《天风》杂志、香港良友电台、美国《侨报》、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大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