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义探索

巴特神学对中国教会的意义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uyinyingshiwang

“最后我要说的…不是一个概念如恩典,而是一个名字:耶稣基督。他就是恩典,他就是超越了世界、教会甚至神学的终极。”——巴特

小记:12号下午,成都学人团契讲座,陆红坚博士讲《巴特神学对中国教会的意义》。初看名字,以为是弟兄。当她温柔一笑,呵,原来是位和我年纪相仿的姊妹。陆红坚姊妹研究巴特神学整六年,却在80分钟里就演讲完毕,简要、明了、实在。这就是功夫吧。并且她始终是谦卑、和蔼的,提出四个问题,没有强势地给出答案,而是请大家一起来思考。问题现实而紧要:1、我们应该传一个什么样的福音?2、思想:怎样继承宗教改革的“唯独圣经”?3、如何看待中国教会的后宗派时期?4、如何弥补西方神学唯理主义的不足?

她的演讲分为三部分:一、巴特生平;二、巴特神学的贡献;三、巴特神学对中国教会的意义。第一部分网上随处可查,我就不在此录入。二、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摘记如下,与朋友分享:

二、巴特神学的特色和贡献

1、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巴特神学的题旨乃是三一的基督论的恩约神学。具体来说,巴特神学是坚持三一论的认识论,对自由派与保守派的有力回应。巴特神学以基督论为中心,每一条教义都要回到耶稣基督。巴特神学强调立约/恩典,务要回归圣经。

2、去哲学化:巴特的一个巨大贡献是使神学成为神学,扭转自由主义神学的迷途,清除形上学的思辨。他将A、三位一体的启示论作为神学的认识论:启示作为恩典的类比;B、“上帝的存有在其行动中”(God’sbeinginact):以基督教三一上帝的恩典作为来排拒西方神学中关于上帝本体的哲学思辨。从具体到普遍,从行动到存有,从时间到永恒,无不是恩典和启示。

3、圣经的神学:巴特高举圣经,提出人首先是聆听上帝的话语,在祈祷、赞美中回应。其护教、卫道重在回应(correspondence)、类比(analogy)。

4、巴特神学的不足:A、还是受希腊哲学的影响,着眼在永恒与时间,分别从上而下与自下而上;B、欠缺与犹太教的对话(莫特曼的观点)

在这一部分,陆红坚还专门谈了一个话题:巴特与加尔文、加尔文主义

1、怎么认识上帝的绝对主权:巴特认为,这是因为传统神学包括奥古斯丁、阿奎那、加尔文主义,甚至加尔文自身,在其创造论、护佑论或预定论中都包含一个以普遍律管理世界的上帝,这样的神学将上帝与世界处于一个抽象的关系中,离开了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作为,这样的上帝不是圣经中的上帝。“按照这样的理解,上帝完全是独立自存,是纯一、永恒、无限的,等等,但祂不是活的上帝,也就是说,祂不是活在具体决定中的上帝。”这样,上帝的存有、上帝与人的关系实际都落入了人的抽象思辩,其结果是一个哲学的上帝,理性构造的上帝。巴特要反对的,不是反对预定论里包含的上帝的绝对主权,而是这种上帝观所包含的不确定性。这样的预定论离开了上帝在耶稣基督的启示,走向一个不可知的上帝。巴特更批评这样的预定论实质是将上帝与基督分离,走向一个基督之外的上帝。

2、双重恩典的预定论:恩典拣选论(electionofgrace)

耶稣基督的奥秘,就是父舍子予人建立约的关系,它是三一上帝内在的爱的溢出。不仅如此,它也体现了上帝的自由,“上帝在永恒中决定要自由地、因而也是肯定地转向人。”上帝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在爱中的自由”。当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决定自己进入与人的关系中,自愿成为人的上帝,这是上帝自愿的自我限制,是上帝自愿的自我降卑。在巴特看来,加尔文主义在拣选论和预定论的症结就是过分夸大了上帝的自由,以希腊式的思辩去取代圣经所描绘的图景,将无条件的自由归给上帝,而违背圣经所说的那位“甘愿自我限制的上帝,甘愿与大卫之子联结的上帝之子,在耶稣基督里的上帝”。巴特称他直接从宗教改革的神学中选取了“恩典的拣选」”(electionofgrace)这个词,这也是保罗在罗马书十一章五节所使用的词。对于巴特而言,拣选即恩典,恩典即拣选,“恩典的拣选”意味着“从恩典到恩典”。耶稣基督作为拣选的上帝,也作为被拣选的人,这就是上帝为人所成就的“双重恩典”。上帝论就是由这个基督论进路的“恩典拣选论”所构成,它所呈现的是一位全然恩典的上帝,也是教义史上自宗教改革以来对“唯独恩典”的最有力坚持。

3、巴特与加尔文主义在预定论上的不同

首先,加尔文主义以预定论为众教义之首,而巴特则坚持基督论在所有教义中具有无条件的优先性。其次,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发挥自加尔文的思想:「预定是上帝永恒的定律(eternaldecree)。」但是,加尔文主义构建的预定论是一个抽象的上帝律,将上帝的主权和自由绝对化,而巴特的预定论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拣选----一位决定要道成肉身的上帝。

思想:我们应该传一个什么样的福音?

三、巴特神学对中国教会的意义

在讲这部分,陆红坚显示出她同时在神学教育和教会传道两方面的深入,扼要地结合中国教会的现实情况,从指明意义入手来提示人们思考。她将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观点。直到演讲结束,自由提问交流时,有人硬要问她就这些问题她自己的思考,她才简单地说了一点。

1、重视圣经研究,避免西方神学的窠臼。

思想:怎样继承宗教改革的“唯独圣经”?陆红坚说,无论什么时候圣经都是最重要的。当深入、仔细地研究圣经。“我坚持自己每天看1页神学书籍,就要看20页圣经”。

2、让神学思考走在朝圣的途中,避免教义的僵化与停滞。

思想:如何看待中国教会的后宗派时期?陆红坚说,圣经大于神学,圣经是神的话,神学没有绝对正确的,也是在发展中的。教会大于神学,中国不必要有那么多宗派之见,不要在小的分歧上去过分坚持而影响合一。

3、建立中国教会的“圣经的神学”。

思想:如何弥补西方神学唯理主义的不足?陆红坚说,注重灵修和灵修生活,让教会的弟兄姊妹首要的是灵性复兴。

【作者简介】海夫本名:康晓蓉,本站作者。作家、诗人、牧者。籍贯四川,70后。1995年大学毕业到浙江工作。先在中学执教语文,后从事影视、杂志等文化传媒工作。2006年回居成都,2007年归主。2010年开始牧会,2013年7月按立为牧者。诗作散见《十月》、《中国当代女诗人爱情诗选》等。2007年出版诗集《诗三百与字一个》,写有哲学散文集《生命与爱》,2012年自选诗集《活水》。2013年信仰文集《风随着福音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