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仲由,字子路,孔子学生,卞人,小孔子九岁。
女:同“汝”。
《集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
郑汝谐《论语意原》:“或闻而知之,或见而知之,闻见未为得也,知之而后有得也。道犹嘉肴也,食焉而知其味,得之闻见者未食也。”
康有为《论语注》:“天下之物理无尽,生有涯而知无涯。人之所知不及其所不知,故尧、舜之智不能徧物,但当择要而知之,是即为有知之人。惟学而后知不足。若常人为学,多强不知以为知,自通人观之,适见其无知而已。”
《荀子·子道篇》曰: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对读:
“论到祭偶像之物,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哥林多前书》8:1—3)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马太福音》5:37)
解析:
孔子这段话是对子路说的,《荀子》中更有较详细的补充。子路性格直率,喜欢露才扬己,故孔子对他多有批评。这次是谈到知识方面。孔子强调的是诚实,知道什么就表达什么,不必为了面子的缘故而不懂装懂。这样,才会得到老师更多的教诲,获得更多的知识。当然,孔子也以此自警。他对于知道的,就尽力传授,而对于所不知道的或所知不多的,就比较谨慎或者保持沉默。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5:13)这是一种诚实的态度。
圣经中所说的知识,主要是指认识神的知识,对神的认识。这不单纯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而更是一种与神的亲近。就如同大卫所说:“寻求耶和华的人,心中应当欢喜。要寻求耶和华与他的能力,时常寻求他的面。”(《诗篇》105:3—4)一个人光知道一些关于神的知识,或者了解一些圣经中的训诲教导,而不能亲身感受与神的同在,与神做亲密的交流,那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认为:一个诚实地面对自己,这就是知识与智慧;而圣经告诉人:“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认识神就是去亲近神,爱神,以神为乐,认识神就像人被神认识那样。
《哥林多前书》8:1—3讲的是如何对待祭过偶像的食物。有些人自认为有这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对待,心中也毫无偶像,所以可能就毫无顾及地去吃;而另外有些人则可能还被偶像缠绕,吃这些食物会使他们想起偶像,心中产生歉疚和其他感情。这样,前一种人就需要照顾后一种人的感受,需要谨慎一点,免得把他们绊倒。有些事在我们看来并不是试探,对有些人却是强烈的试探。因此,在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我们必须不只想到这会怎样影响我们自己,也要想到怎样影响其他人。
这就与爱心相关。单单凭知识,不能对事物加以判断;一切事物都当凭着爱心来判断。知识往往藏有某些危险。知识常有一种趋势令人傲慢,觉得高人一等,并毫无同情地轻视不像他这样有知识的人。这样的知识并不是真的知识。感觉自己有高人一等的知识是一件危险的事。我们的行为不应当根据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知识,乃是应当根据同情和体谅他人的爱心。为了他人的缘故,我们宁愿不做,不说那些在某些情况下认为正当的事。
这引入了那最高的真理。没有人有权享受一种玩乐或要求一种自由,有可能使另一人毁灭的。他自己或许有坚强的意志,不使这种玩乐越出范围;他的行动对于他自己或许是安全的;不过他不只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此他软弱的弟兄。一种玩乐有可能使其他的人灭亡的不是一种玩乐,乃是是一种罪。
还有,人对神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有时候自己以为认识了,可遇到一些情况时,就会显露出还是不认识。连使徒彼得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他知道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也跨下海口:“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参阅《马太福音》26:33)可他在当天鸡叫之先,三次不认耶稣基督。这也是“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彼得尚且如此,比起彼得来,我们又算什么呢?我们对自己、对神所知道的,岂不是更少更可怜吗?人只有在神面前,谦卑下来,并不断地寻求他的面,这样,他才会更认识神,神也乐意将自己启示给他,并将他接纳于自身。奥古斯丁说:“当我们到你那里时,那些我们所说却未获得的很多事都将止息,虽然你仍是独一的上帝,但却是充满万有者,我们会齐声来赞美你,甚至连我们自己也在你里面合而为一了。”[1]
--------------------------------------------------------------------------------
[1]转引自罗伯特·路易斯·威尔肯《早期基督教思想的精神——寻求上帝的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93-94页。
【原题目】圣经论语对读第三十五课“知之为知之”与“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作者简介】石衡潭,本站作者。196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副研究员。曾经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和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共计三百余万字。主要著译有:《电影之于人生》(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获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电影之于人生二集》(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著作,山东画报出版,2009年),《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光影中的信望爱》(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论语遇上圣经》(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译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入选《中华读书报》2007年“图书100佳”,排第十六位),《自由精神哲学》(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石衡潭博士所作的“透过电影看人生”、“影视之于人生”与“《论语》《圣经》对读”系列讲座已经在海内外进行三百多场,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建道神学院、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美国普世丰盛神学院巴黎分院、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沙巴神学院、金陵神学院、江苏神学院、中国油画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学府与单位,并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环球时报》英文版、《天风》杂志、香港良友电台、美国《侨报》、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大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