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事工∶今天做明天的工作 ——访“小羊儿童之家”创办人孙老师
在温州时,认识了年轻的吴弟兄。我们谈论起中国至少有5800万“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群体,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学家称为“最容易受伤害的人”,却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z /-府对此也不作为。上帝呼召我们这些年轻的基督徒,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麽呢?教会和基督徒真正关注这一弱势群体,身体力行采取实际行动的,到底有多少呢?
带著这样的疑问,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与在温州打工的农民工弟兄姐妹进行了交流。每当农民工弟兄姐妹提起留守在家的孩子时,那一颗颗纠结的心和无奈的眼神,令人动容。
有一位农民工弟兄,含泪谈起自己长期留在老家的孩子。那孩子因为从小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已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离家出走。他那闪烁的泪光,至今历历在目。在我眼中,那一个个孩子,仿佛是一苹只迷失的小羊,找不到牧羊人。“孩子们都好吗?孩子们是否平安?漫漫的长路上,谁和他做伴?┅┅”小敏姐妹写的这首歌,一直在我耳边萦绕。
我们几位弟兄一同跪下来祷告。我们深信∶上帝把这样的爱和负担放在了我们的心里。一年後,吴弟兄再次与我联系。他已经去了海南岛一个偏僻的农村,在一所专门为留守儿童办的学校──“小羊儿童之家”做老师。我用QQ与他视频。我看到,在他身後,有几十名小朋友正在熟睡。这些孩子因为父母去城市打工,而成为了留守儿童。
经吴弟兄介绍,我联系上这所学校的创办人孙老师。於是,我对她做了如下的采访(L为采访者,即笔者。S为受访者孙老师)∶
L∶孙老师,您好!是什麽样的理想,或是异象、呼召,使您投身于留守儿童教育事工?
S∶我深深认识到,优质的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命与价值取向。在中国,“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却没有引起z /-府、社会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也是教会的未来。这些花朵没有父母的爱心呵护,会过早地凋零。基督徒从事儿童事工,是今天做明天的工作。同时,我对孩子有一种本能的爱,我从事教育也有10多年了(自1995年起)。可以说,教育是我最享受的工作,也是上帝给予我的天职。
2008年“5·12” 四川地震之後,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灾区的儿童受伤的画面,我常常流泪。我想去帮助那些孩子。於是我从广州赶到四川。6月1日,在北川县擂鼓镇开办了灾区第一家帐篷幼稚园──“小羊儿童之家”,对孩子进行教育救援。一直到3年後,2011年7月,与当地z /-府的协议到期,我们的教师团队才不得不撤离灾区。不过,仍留下一对夫妇,继续牧养灾後建立的小羊教会。
经过这3年的灾区事工的磨练,来自全国五湖四海、20多个校园团契的“小羊儿童之家”的基督徒志愿者教师,已经形成了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团队。大家不愿意这个团队解散,也舍不得分开。於是,我们转移到了教育极其落後(但风景如画)的海南岛,开始了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事工。我们在偏远的农村开办学校,用基督的爱心去帮助留守儿童。我们也盼望有更多的教会和基督徒大学生,来关注和参与这个长期受到忽略的群体。
L∶以您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您觉得目前中国的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S∶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遗憾的是,中国农村的父母迫于生存压力,到城市打工,加上中国的严格的户籍控制、不合理的高考制度,以及农民工父母根本负担不起的城市学校的昂贵学费等原因,孩子被迫留在农村老家,与父母长期分离,由祖父母或其他亲人监护。这种监护和教育的方式,使孩子缺失父母的爱和关怀,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困扰,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严重问题。
这些孩子,有的素质低下,有的心理不健康,甚至选择自杀或走向犯罪道路。还有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男孩子容易被拐卖,女孩子受到性侵犯。更有孩子遭受人身意外伤害等等。据统计,中国每年有8万以上的0-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其中80%是农村的留守儿童。真是触目惊心!
更大的问题是,这些孩子生活在严酷的中国底层社会,从小缺少爱心关怀,被中国文化中推崇的斗争哲学、狼文化一步步浸染,一旦走向社会,隐患重重。
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必须超越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必须从无神论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用圣经的价值观带领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改变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这是教会当务之急的使命。
L∶成立留守儿童学校,存在哪些压力?比如师资、硬体、资金、场地等,如何解决?
S∶留守儿童学校面临诸多挑战。最大的挑战是,严重缺乏有异象和负担、同心做留守儿童事工的基督徒老师。资金也有不小的缺口。这些孩子,z /-府根本不管,所以没有任何财政补贴。他们的家庭又很贫困。父母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虽然一个学期的学费只有300多元,比起城市学校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但对於在城市打工、收入极低的父母来说,经济负担仍然很重。
这些留守的孩子,长期缺失父母的爱和监管,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对他们,需要付出比一般孩子多几倍的爱心和耐心。老师往往超负荷工作,人手总是不够。
另外,学校处於偏僻的农村,资讯闭塞,交通不发达,教师只能长期待在农村,文化精神生活贫乏。这给年轻的教师造成一定的困扰。再加上由於收费太低,学校常常入不敷出,无法支付更高的薪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家人的不支持和不理解等等,也造成留守儿童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不断给他们鼓励,加强异象的传递,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也尽量丰富教师的业馀文化生活,关心大龄教师的终身大事,等等。我们常常从外面聘请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灵命造就和心理辅导。总之,挑战与困难不小,但我们相信,上帝会一步步引领我们。
L∶您刚才提到,有些孩子们非常自我、难以管教。面对他们,你们通常采取什麽方式进行引导和説明?可否讲几个有代表性的故事?
S∶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是爱。这些孩子缺少爱,最需要的就是爱。教育,本质上就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是爱的教育。
塑造孩子的品格,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最强调的。刘志雄说∶“优秀是训练出来的。”孩子的父母角色严重缺失,所以老师要有为父为母的心肠,既做老师,又做爹娘。这对80後、90後的年轻一代的教师,真的是难为他们啊!
另外,我们采用了平民教育的理念,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都让孩子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会照顾自己和别人,学会生存,树立劳动快乐的观念。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在假期,我们会请大学生志愿者来学校,给孩子们办各种营会。今年寒假,我们请了成都体院的基督徒大学生,给孩子们举办了“我很特别”主题营会。通过游戏活动和故事教学,使孩子们懂得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杰作。孩子们逐渐建立了自信心,克服了自卑,学会欣赏和接纳自己。
在上帝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面对问题重重的留守儿童,的确非常需要爱心、耐心、智慧与牺牲精神。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也需要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值得去做的、有价值的事。
上个学期,学校招收了一个男孩。刚到学校时,他不服从老师,又很爱打架,经常欺负其他孩子。後来,老师无意中发现,他有时偷偷地躲在角落哭泣。老师便找他谈心,和他交朋友,安慰他,拥抱他。慢慢地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在珠海打工,过春节才回家,他非常想念父母。他由亲戚照顾,长期被冷落,表面看起来很反叛,内心却很脆弱,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
他是个重感情的孩子。没多久,他就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了,学习上也有了进步。老师进一步引导他,教他和其他同学建立友谊,教他将老师的爱,传递给身边的人。现在,他的性格开朗了很多,人际关系也逐步改善。他的家人打电话来,对老师充满感激。
还有一个女孩,2011年8月参加了我们的夏令营。回家後她求爸爸妈妈,让她到我们的学校上学。她的性格有点像男孩子,喜欢顶撞老师,在家也常和爷爷、奶奶吵架。班主任找她谈心,指出了她的问题。老师教导她要尊重长辈,并且这是上帝天父的命令。後来她变得越来越温柔,越来越像女孩子了。
下面是我们的老师写的两篇日记的摘录∶
日记一
前天晚上,大家入睡之後,有个女孩说肚子痛。其实她是个小机灵,就是想多要老师关怀。她几乎每天不是说头痛、肚子痛,就是这里痛、那里痛。如果不理,她会哭泣一整个晚上!所以,不得不帮她在肚子上按摩了好一阵子,还擦上一点万花油,并帮她盖上被子。她才乖乖地睡了。
还有一个女孩子不懂得讲卫生,又长虱子了,每天要帮她灭虱┅┅这些琐碎的工作真的使我很疲惫。多渴望有一个长假,能美美地睡一觉,那该多好啊!┅┅
日记二
今天给二年级的孩子上《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我意外地找到了一支凋零的玫瑰花做教具。这是情人节那天,学校送给女老师的。叶子差不多蔫了,有几片花瓣几乎枯萎了。我心里挣扎了很久,思量著要不要动手重新做一朵纸质的玫瑰。没想到的是,当我从书本後面拿出那朵玫瑰花,孩子们竟一致“哇——”地大叫,兴奋不已!
他们的热烈反应,使我吃惊不小,这只不过是一朵衰败的玫瑰花啊!下课後,他们争先恐後地围住讲台。我给每个小家伙一片花瓣。得到花瓣的孩子,个个都把花瓣当成宝贝一样,捧在手心┅┅
由於成长在都市,物质化的生活使我的心已麻木,玫瑰花根本无法使我激动。一朵凋谢的玫瑰花,更令我嫌弃!但我嫌弃的,孩子们却视为至宝。他们清纯的目光,未曾污染的心灵,比鲜活的玫瑰还美!而我,被太多的世俗所污染,内心残缺不堪。
主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上帝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马可福音》 10∶15)所以,我要亲手栽种玫瑰,让孩子们的心灵花园更美丽、绚烂。
L∶你们具体通过什麽方式,説明有需要的家庭?哪些家庭在你们的帮助范畴之内?
S∶我们设立了一个教育基金,鼓励有感动的弟兄姐妹为贫困家庭奉献。这些奉献,用以免除贫困或者孩子多的家庭的学费、生活费。最近,我们开始帮助云南少数民族的孩子,给他们免掉所有的上学费用。
中国教会在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上,的确还是薄弱不足的。教会长期受“圣俗二分”的影响,认为基督信仰的中心是个体灵魂得救。对苦难民众现实需要的关切,则归为“社会福音”,贴上“不属灵”的标签。然而在圣经中,我们看到,耶稣基督教导我们要成为光和盐(参《马太福音》5∶13-16)。用实际的社会行动影响并祝福这个社会,使基督的福音涵盖个体生存的每一个层面,这本身就是一种福音预工。
L∶你们对未来有什麽样的期待?你们会继续帮助这些孩子未来求学、就业等实际需要吗?
S∶我们期待这些孩子都能信主,成为主的孩子,期待他们长大後,有更多人从事教育。我们梦想我们的学校能成为培养教育宣教人才的基地。
当然,根据目前的发展,我们仍然处於拓荒阶段。现阶段我们的盼望是∶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号召更多有负担的教会、福音机构,以及基督徒个人,参与中国的留守儿童事工。
L∶孩子们的家长,对你们的工作有什麽评价?
S∶家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很多家长说,孩子来我们学校後,开朗多了,也懂事了,学会了谦让弟妹、体贴父母。孩子人格的明显变化,让他们欣喜。他们希望我们的学校继续办下去,再困难也要坚持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
我们有时灰心,是家长来鼓励我们。家长把亲戚、朋友的孩子都介绍到我们学校。仅仅一年时间,我们的学校已有230名学生,有的孩子甚至从几十公里之远的陵水县坐火车来上学。
我们聘请的校车司机,原本对我们的基督信仰有很大的抵触。但当他看到我们老师对孩子的那种爱後,他非常感动,到处为我们做“广告宣传”,极力为基督徒说好话,打消了许多家长对基督教的抵触。
L∶可否谈谈你们目前的教学内容?信仰在你们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什麽样的作用?
S∶我们自编了《儿童品格教材》。中文采用韵语高效识字法,英语用自然拼读法来教授语音。如果孩子已经信主,学校还采用“有效教学法” ,每天教授他们圣经课程。我们按照基督教教育理念来教导孩子,我们的校训是∶“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 22∶6)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只有基督的生命才能影响生命。我们通过教育这个平台,在农村传福音。我们的目标是∶学校办到哪里,教会就建到哪里。这是彭孝廉博士提倡的“堂校一体”的办学模式。
老师们在这里有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服事。在服事的同时,老师的生命也得以成长。孩子们不仅在这里学习知识,而且他们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们的心,都一齐增长。
原文地址: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750
【作者简介】罗博学:1986年出生,本站作者,基督徒作家,来自西安。先后在海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余篇。如北美的《海外校园》、《国际日报》、《中信》,《东西方》、加拿大的《真理报》、以及大陆《西北电力报》、《青年文摘》、《家园》、《华夏散文精选》、《芥菜籽》、《信仰之旅》等刊物,并常见于“人民网”、“信仰之门”、“一五一十”、“旷野呼声”、“爱思想”等思想文化网站,在“中国学术论坛”、“影响力网站”开辟个人专栏。现为华人基督徒文学艺术者协会会员、网站编辑、《OC爱梦想》执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