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 注释导 论作者与写作年代 自从出现希腊文旧约圣经或称为七十士译本(译于基督降生之前约一个世纪)开始,耶利米哀歌便被公认是出自耶利米的手笔。英文圣经译本(和合本亦然)仿效七十士译本,将本书列入先知书的部分。耶利米本人固然编写哀歌,我们在他的先知书中,对此已有所知(例如耶 11:18-20>耶十一18-20,耶 20:7-13>二十7-13)。本书亦与他的先知书有许多类似的措辞(例如耶 14:17>耶十四17和哀 3:48-51>哀三48-51)。此外,历代志下三十五章25节也告诉我们,耶利米为约西亚王作哀歌。 虽然不可单以这些证据下此结论,但这两卷书确有很多重要的联系。耶利米书是记述犹大末后的历史,直到主前586年耶路撒冷沦陷和圣殿落入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之手;耶利米哀歌记述的背景,似乎也是紧接着这些可怕事件之后的时期,因为书中提到被掳、失去君王和圣殿被毁的事情(例如1:3>一3、1:10>10,2:2>二2、2:7>7)。 形式和结构 本书的5章经文是5首独立的诗章,它们的形式常被称为‘哀歌’(诗篇中也有许多篇是哀歌)。它们的内容是对不幸的遭遇发出抗议和抱怨,并且加上忏悔和求神拯救他们。因为这些哀歌的作者知道神是信实的,故此,他们时常表示,他们相信神至终必定拯救他们。其中一个哀歌的例子是在诗篇七十四篇,它(也如耶利米哀歌一般)明显地是出自被掳的时期。耶利米哀歌全书,都有以上提及的各类特色。 本书也有某些特殊的风格,它的音步(meter就是诗章的排列形式)是哀歌的典型格式(Qinah)。每首诗(除第5>五章外)属字母诗(acrostic)体裁,就是每一节经文都按照希伯来文字母表的次序,以一个字母为起头。正如希伯来字母有22个之多,许多在旧约中的字母诗也含有22节经文或句子(例如哀 1>哀一、哀 2>二、哀 4>四;诗 34>诗三十四)。本书第三章略有不同,因为它是每3节用同一个字母,故此全章共有66节经文。 这些字母诗的文学技巧似乎与诗中所表达的浓厚感情不相符。但诗章本是一种艺术,这并不会阻碍真正情感的流露。相反地,诗人的严谨可以视为他们对神的奉献。它也是对所需的规限和守则一种贡献,以致可完美地表达其主题。这种文学技巧还有进一步的作用,就是暗示它会透彻、全面地处理一个主题(即运用全部的字母)。主题要综合耶利米哀歌的写作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神学的角度而言,一般人都接纳灾难是神所降的审判,这是因为百姓犯罪的缘故。这是根据那古代的圣约,其中规定百姓若不顺从神和不信,便会带来‘咒诅’(申 28:15-68>申二十八15-68)。与之相反的便是‘祝福’,这是给予那些忠心和顺从的人(申 28:1-14>申二十八1-14)。先知们的审判信息也是基于此。因此,从某方面来说,本书其实为神的行动作了辩护,并且表示犹大被掳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神比其他的神明软弱;相反地,犹大的仇敌得胜,其实是出于耶和华。 可是,本书表白了百姓对此灾难感到难以接受的心情,随着耶路撒冷的被毁,百姓们忍受可怕的苦难:多人的被杀和其余大多数人的被掳。尽管这苦难是公正的,仍叫人难以接受。这刑罚岂不是残酷和过分么(2:20-22>二20-22)?神对待自己百姓如同仇敌一般,这是合宜吗(2:4-5>二4-5)?诗章中放怀地表达百姓的痛苦和昏乱,至今当人们感到纷扰及被遗弃,这些话仍有其分量。 但在这些诗章中,最令人激动的,却是在他们惊骇的苦痛中,他们仍然表达了在神里面的盼望(3:22-26>三22-26);这位神仍是一位慈爱和怜悯人的神。这些经文在本书的中心部分出现,它似乎是道出了有关神最重要的事;它出现在极大的危难之中,因而这是一个十分不寻常的信心宣言。在其他的段落中也反映一个信念,就是苦难将会完结(4:22>四22)。 耶利米哀歌的内容还不止于此,因为它提及一人因着众人而受苦难(参3:49-66>三49-66)。其中最为意味深长的,是犹太人在被掳中所受的苦难,预示了耶稣基督为全人类代死──最彰显了神的审判和祂拯救的爱。这解释驱使我们留意在那些陷入苦难的国家或身边受苦的人身上,寻找神审判的具体例子。 应用纲要对现代的基督徒读者而言,耶利米哀歌似乎是一卷特别难以应用的书卷,不论是因着促成该书写成的背景事件(在‘旧的约’底下发生的事件),或是因着它多谈及审判的事。对于那些认识耶稣基督救恩的人,本书有甚么信息呢? 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可能的答案。第一,本书的信息适合那些感到孤单,甚至觉得被神遗弃的人,包括基督徒在内。在这方面,就好像诗篇中称为‘哀歌’所描述的情况。把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是好的,并且得到神的恩慈在他们中间作保证。 第二,耶利米哀歌可以帮助读者与那些正在经历极大苦难的人认同。我们从大众传媒中看见这世界时常充满着灾难、战争和饥荒,我们很自然会质疑神到底在哪里?尤其是当我们的基督徒弟兄姊妹牵涉在这些可怕的事件中,我们更会发出质疑。我们不单问‘为甚么?’,我们更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耶利米哀歌帮助我们去表达我们的苦痛,不单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着别人的痛苦。 我们在本书中观察到的严谨风格也可以帮助我们。它暗示使用本书应该是一个严谨的行动,我们要作出一个极严肃的决定,以致可以面对难以接受的困难。神的说话能在这方面发挥功效,它不单可以指教我们的心思,也可以成为我们表达的媒介,用来表达我们内心极深的感受,在这过程中教导我们的心思和意念。 悔罪的观念不很容易配合在这主题上。犹大的百姓知道他们被掳,是因为他们不顺从他们的先祖与神所订立的约。我们却不能按此处理一切痛苦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我们也可以凭信与我们的先祖认同,简单地承认人的罪恶,我们在其中都有份,是世界苦难的根源。因此,在质问和抗议之余,也可以有悔罪。我们甚至可以发出赞美,因为我们是向一位公义的神求告。祂的公义不单只发出审判,更是表现在祂的恩慈之中。故此,我们必须在对耶稣基督认识的亮光下使用本书,祂藉着祂的死和复活向我们启示,使我们知道神救赎祂的世界,并且有一天会抹去每一个人的眼泪。 大 纲(注释)一1-22 耶路撒冷的痛苦一1-7 耶路撒冷失其恩宠这段的中心思想是说耶路撒冷曾为耶和华所疼爱,如今却失去了祂的恩宠。这城象征神与祂的百姓的特殊关系。在摩西之约的前提下,神曾向大卫王许下一个特殊的承诺,应许他和他的后裔将统治耶路撒冷(撒下 7:11-16>撒下七11-16;诗 2>诗二)。大卫曾使这城和国家成为大城大国(希伯来文翻译为‘大’的词语在第1节中其实出现了两次,但有一次译为‘满有’);所罗门更进一步建成了那辉煌的殿宇(王上 5>王上五至王上 8>八)。现在这城市已成了一片颓垣废堆。以前曾战胜仇敌,现今却只有战败;一度是繁盛之都,现今却变成荒场。在主前586年,耶路撒冷的命运变成了人类骄傲自满,落得愚昧下场的象征。 在耶利米哀歌中,此城常被拟人化地被形容为一个妇人。‘锡安的女子’(1:6>一6)这词句清楚地表明这一点(锡安在耶利米哀歌中是耶路撒冷的另称)。女性化的描绘也见于寡妇和皇后两者的对比(1:1>一1)。她‘所亲爱的’使人回想犹大对耶和华的不忠,她敬拜别国的神,并与别国建立政zh i的联盟(参耶 3:1>耶三1)。这女性化的描写也反映在妇女们所受的痛苦中,道出了整体百姓所受的苦难,即包括‘处女’(1:4>一4)和‘母亲’(1:5>一5下)。 被掳的主题首先在这些经文中提出来(1:3>一3、1:5>5)。‘锡安的路径’(1:4>一4)是那些朝圣者每年到来庆祝大节期走过的道路(参诗 84:5>诗八十四5;修订标准译本)。在犹大中有许多‘宗教’,却寻不着真诚的心灵,这令神厌倦了(参赛 1:11-17>赛一11-17)。故此,神审判百姓的一个作用,便是要停止这虚假的宗教。一8-17 耶和华向耶路撒冷发出怒气耶路撒冷受苦是由于她犯罪的结果这观念,首先在第5节中提出来,现在再循此继续发展下去。‘不洁’和‘污秽’(1:8-9>一8-9)唤起了礼仪上不洁的观念,这里指出因着犯罪而使百姓与神隔绝。本处所用的意象显示敌人入侵时,所行的凶暴和凌辱人的事(1:8>一8),并且亵渎圣殿(1:10>一10)。围城和侵略的悲惨境况因着缺粮而变得更坏了(1:11>一11)。 这诗章到目前为止,仍是诗人在谈论耶路撒冷,尽管那拟人化的京城曾两度开口说话(1:9>一9、1:11>11)。现今这京城为自己说话(1:12-16>一12-16)。她向耶和华的呼求(1:9>一9、1:11>一11),转而变成向那些见证她受苦的人发出请求,因为是耶和华将苦难降在她身上。‘耶和华在他发烈怒的日子’在别处称为‘耶和华的日子’(摩 5:18>摩五18)。这观念的背景是指着耶和华为以色列人向她的仇敌发动圣战(例如申 2:24-25>申二24-25)。作者在这里表示惊讶,因为神竟将祂的愤怒转向祂自己的百姓。这意味祂的百姓也不可把神的恩典视为理所当然,并忽视祂立约的命令;尽管这方面的试探是经常出现的。 在这一切痛苦之中,竟无一人安慰她(1:16-17>一16-17;参1:9>一9)。这时一幅极为悲惨的图画,透露对‘弥赛亚’的渴求──祂最后将拯救神的百姓脱离罪恶和痛苦。在被掳之后将得到‘安慰’的观念,也出现在以赛亚书四十章1节。这事情将会在耶稣基督里得着应验,而且会显明在普世之中。一18-22 向耶和华发出呼求最后的一段经文承认耶和华的刑罚是公义的(1:18>一18),但立刻便转而向祂呼求,因为京城的悲惨情况太可怕了(1:20>一20)。人们的幻想破灭,因为她曾与别国结交,以为它们会帮助她(1:19>一19)。他们现今承认自己的罪,知道这一切是出于神的刑罚,并确认惟独神才有真正的权能。再一次地、无人安慰她;这只有神,而不是她的盟国,可以安慰他们,但现在还未到时候。这诗章在结束的时候发出一个请求,就是不要让犹大单独忍受神的愤怒;在祂愤怒的日子(1:21>一21;参1:12>一12),愿她的仇敌也同样遭报!二1-22 耶和华的怒气二1-10 主如仇敌正如上一首诗章一般,这里在开始时描述耶路撒冷从恩典中坠落。‘锡安的女子’、‘以色列的华美’和‘他的脚凳’全都是用来形容那京城(虽然严格来说,‘脚凳’是指约柜;诗 132:7>诗一三二7;参诗 99:5>诗九十九5)。当祂说‘他不记念自己的脚凳’的时候,意思是神不再遵守祂立约的应许(参哀 1:1-7>哀一1-7)。 耶和华向祂的百姓发怒,这在第2-5节中说明;祂不单‘忘记’祂的约,祂甚至与祂的百姓作对,如同仇敌一般(参上文1:8-17>一8-17)。祂不单收回祂的右手(2:3>二3;参出 6:6>出六6;申 4:34>申四34),祂更向他们‘张弓’。这里用隐喻来形容耶和华与祂的百姓为敌,是引用战争中的可怕情景。本段落中使用了雅各、以色列和犹大的名字,描述尼布甲尼撒在犹大全地中的毁灭,这些百姓其实是先前以色列人所剩余之民。 诗人将他的视野收窄,将注意力从整个国家集中到圣殿之上(‘自己的帐幕’,‘他的聚会之处’;参出 25:22>出二十五22),以及其中的祭司、献祭和每年的节期(2:6-7>二6-7)。‘锡安忘记她的圣节’一语回想到犹大在过去忽视真实的敬拜,因而耶和华挪去她外表虚假的敬拜。忽视真实的敬拜就是忽视神,犹如违反了第一条诫命般严重(出 20:3>出二十3)。 最后,诗人转而针对京城作为权力中心的地位;君王和首领被掳,这城已不再是一个国邦(2:9>二9)。先知和祭司们忽略了他们教导神的律法和代神发言的责任。更大的责任带来了更重的处分(参路 12:48>路十二48)。 二11-19 泪流成河诗人的感情现在全然流露出来,他因着百姓所受的痛苦而悲伤,这使我们想起耶利米(参耶 4:1-9>耶四1-9);还有那些描写毁坏情况的生动图画(参耶 4:31>耶四31)。在他的愁苦中,他向百姓讲话,并十分盼望去安慰他们(参1:2>一2)。当他记起那些该负责任的领袖没有带领百姓顺从神的时候,他的愁苦变成了愤怒(2:14>二14;参耶 5:12-13>耶五12-13,耶 23:9-40>二十三9-40)。这结果带来了全国性的灾难和羞辱。犹大的邻国也看见了这一度充满自豪的城市,现今的惨淡下场(他们讥讽的话其实是引用诗48:2>诗四十八2和诗50:2>五十2,那里描述耶路撒冷的辉煌和华美)。 但这些结局其实是神的刑罚,是基于圣约的‘咒诅’(参导论)。诗人转回哭泣的主题(2:18>二18),并提醒百姓向神哭求。二20-22 向神请求最后的请求(紧随2:19>二19),可能是出自百姓(第22节的‘我’指的是京城)或诗人的口(但无论如何,诗人在后来的事件中,强烈地将自己与百姓视为一体)。这请求是抗议那些过度严厉的刑罚。这是转向希望的一个指标;尽管当时仍未出现甚么保证的话,但祈祷本身就是一个转向神的表示,承认祂是唯一拯救的源头。三1-66 神的怜悯第三首诗大部分出自诗人的口,他谈及他在耶和华手中所受的苦难,使我们想到约伯(例如伯 19:21>伯十九21)、某些诗篇(诗 88:7>诗八十八7、诗 88:15>15),而最重要的是耶利米(例如耶 15:17-18>耶十五17-18)。但这个人的呼声清楚地表达了整个团体的痛苦,并且整个团体的声音有时也会出现(3:22>三22、3:40-47>40-47)。那论到神的怜悯的着名经节位于本诗的中央,目的是要表明它的重要性。三1-21 ‘他把我围住’这诗一开始便描述人类各种困苦的景象。黑暗在圣经中特别是用来形容迷失的情况(参赛 9:2>赛九2),疾病几与死亡无异(3:6>三6),它是虚幻、不真实的生命(参伯 3:11-19>伯三11-19;赛 14:18-20>赛十四18-20)。 肉体上的痛苦引来更深的挫折感,几近绝望的边缘(3:7-9>三7-9;参诗 88>诗八十八)。诗篇的作者更时常经历到神不垂听祷告(例如诗 10:1>诗十1,诗13:1>十三1,诗22:2>二十二2)。这图画继而变得更加暴力,提到旅行的人在古道上遭遇埋伏和在战场上的凶险(3:10-12>三10-12)。 现在,耶和华加在诗人身上的痛苦被描写为他自己的百姓对他的逼害(3:13-15>三13-15)。耶利米也招来了他自己的乡人极度的仇视(参耶 20:7>耶二十7,耶11:18-23>十一18-23)。正如先知一般,诗人在他的百姓手下受苦,提示他们在敌人的手中遭难。诗人的绝望达到了高潮(3:16-18>三16-18),他表示他失去了平安,这平安是一种幸福的境况,是神和他的百姓关系正常的记号。 但诗人在这种境况中的时候,他的思想转向希望(正如那些诗篇的作者们一般;例如诗 42>诗四十二及诗 43>四十三)。他回想往昔之时,想起神从前的好处。这种回忆在属灵的生命中是至为重要的。三22-30 ‘他的怜悯不至断绝’本诗章的中心部分是旧约圣经中一个着名的信心表白。诗人的心思已经开始转离目前的惨事(3:21>三21),他现在想到一些关于神的永恒真理。‘爱’(3:22>三22)常翻译为‘慈爱’,这是神最大的特性。这字在原文是复数,目的是要强调这是一种恒久的爱和它的永不失效。审判不是神的最后判语,因为祂的怜悯胜过了它,即或神的心是痛苦的。这痛苦在何西阿书十一章8节中表达得很清楚,更在耶稣死在十字架时至为明显──这是神对罪恶最大的审判,以及祂对人类至终的自我牺牲的爱。 因着爱和怜悯是神的主要特性,它们是常新的,可以随时受考验并让人再三地晓得(3:23>三23)。为这缘故,那些曾受苦的人可以信靠祂,祂会再接纳他们,使他们复兴。神是信实的,或者说,祂的爱是不改变的。因此,诗人可以满足地说神是他的分(参诗 73:26>诗七十三26,译作‘福分’),不论其境况如何。 既然神是如此,寻找祂就是最好的。但这样做可能要付上代价,正如27至30节所暗示的(再次使人想起耶利米的一生)。我们可能要坚忍苦难之后,才能晓得神的美善。 三31-39 ‘他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上文的思想引进如今更全面剖析苦难并不是神最后判语的观念。在困苦之后,神的爱和怜悯便彰显出来,因为祂并不甘心使人受苦(3:33>三33;参何 6:1>何六1)。为这缘故,神不会容忍不公义的苦难──即如那些有时是出于人为的痛苦(3:34-36>三34-36;参伯 8:3>伯八3)。但如果灾难是因罪恶而来的话,则并无不公之处(3:37-39>三37-39)。在这种情况下,神会使人受苦,虽然祂不喜悦苦难。 现代的读者要明白这些思想的时候,一定要很小心。其要点是审判和救恩之间的关系,就是拯救在审判之后。这种次序的例子可以见诸基督的死和后来复活的事上。我们千万别引用旧约中的审判预言作错误的推断,以为某些特殊的苦难是加诸受苦者身上特别的审判。三40-48 ‘让我们归向耶和华’40至47节突然转变为一个复数的声音,其讲者不再埋怨而向神忏悔。这里的向神回转(就是40节提及的悔改)可能不是真诚的(参耶 3:22-25>耶三22-25,耶 14:7-9>十四7-9)。他们把得着神的赦免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利(3:42>三42)。百姓们继而埋怨耶和华不听他们的祷告,以致他们受痛苦(3:43-47>三43-47)。这暗示神是不公义的──这话在上文已宣布为不确的。本段的最后一节经文又恢复为诗人的声音,他的哀哭,不单是为了百姓的痛,大概也是为了他们没有知识的缘故。三49-66 ‘你救赎了我的命’本诗的余下部分是诗人回答百姓在上文所发的怨言。再一次地,他个人所受的逼害用来代表百姓在敌人手下忍受的苦难。这哀歌更进一步期望神会垂听他的哀求(3:50-60>三50-60、3:64-66>64-66)。如果诗人可以期盼耶和华的解救,大概百姓们也可以有同样的希望。 被投入牢穴中(3:53>三53;参诗 88:6>诗八十八6)、大水涨淹,并求耶和华帮助(3:54-55>三54-55;参诗 18:3-6>诗十八3-6)等,在哀歌中是常见的,但此处的描写使人想到耶利米的特别经历。他也是被人丢入牢穴中(耶 38:6>耶三十八6);他知道人要谋害他(3:60>三60;参耶 11:19>耶十一19,耶 18:18>十八18);他求耶和华向他的仇敌报复(3:64-66>三64-66;参耶 11:20>耶十一20,耶 18:19-23>十八19-23)。 在第22至30节中所应许百姓要得的解救,当然也包括了那代表百姓受苦的人。其实诗人(或先知)所受的苦难与百姓们所受的息息相关,甚至当他在百姓的手下受苦时亦是如此。这里所描写的,与那‘受苦的仆人’的诗歌有许多明显相似之处(赛 52:13>赛五十二13至赛 53:12>五十三12)。这诗歌预示了耶稣基督所受的羞辱和苦害,这些痛苦是祂要来拯救的百姓所加给祂的,他们竟然苦害这位向他们显示神至深之爱的基督。四1-22 被围困的可怕四1-10 蒙羞的百姓正如黄金和宝石这些一度是犹大百姓所宝贵的东西,现今已变得毫无价值(4:1>四1)。同样地,百姓们一度是神所珍贵的产业(出 19:5>出十九5),现在却被视为普通和无用(4:2>四2)。更糟的是,他们因受苦而变得残忍起来,甚至那经常被人用来形容为最富怜悯心肠的母亲,也变得冷漠无情,如野兽一般(4:3-4>四3-4;鸵鸟显然因着它忽略它的雏鸟而在此被用作例子;参伯 39:13-18>伯三十九13-18)。 奢华优雅的生活已来到尾声(4:5>四5;参摩4:1-3>摩四1-3,摩6:1>六1),犹大的败坏生活将落得如此下场。(第6节的‘刑罚’可解作犹大的‘罪孽’,如和合本所译的,同时亦指因此而生的和不能避免的后果。)将耶路撒冷和所多玛(4:6>四6)作比较,是特别令人感到震惊的,因所多玛的罪行已是众所周知,而神降予她的刑罚是公平的(参创 19:1-29>创十九1-29)。 领袖们的命运被特别提出来(4:6-7>四6-7),因着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和美好的外貌,他们掩饰了自己的不义。最后的图画描绘犹大被围困时的可怜景象,其中描绘他们因饥荒而临近死亡的边缘,并且再次提出上文提及的事情,就是描写那些变成残忍的母亲,其可怕的程度比先前更甚(4:9-10>四9-10;参申 28:53-37>申二十八53-37)。四11-22 ‘你的刑罚受足了’现在注意力集中在耶和华的愤怒上(4:11>四11)。这里告诉我们,不单是犹大的百姓,而且别国的人(4:12>四12)都一致认为耶路撒冷是牢不可破;即使强大的敌人如西拿基立,虽拥有庞大的军队,终也戏剧化地失败了(王下 18:13>王下十八13至王下 19:37>十九37)。但在他们考虑中,却没有把耶和华秉行公义的因素计算在内,这原是圣约上的一部分(4:13>四13)。 现在继续探讨下去的,是有关虚假信仰的主题。宗教领袖们在此事上要负特别大的责任,他们促使此事发生,因此他们要承受更多的指摘。在往后的数节经文中,诗人批判他们(在某方面与耶利米所说的相似;参耶 23:9-40>耶二十三9-40)。百姓们被掳和分散在列国时,这些领袖们更特别遭受摈弃(4:15>四15),并且丧失了他们本来享有的尊荣(4:16>四16)。 虚假的信仰也使他们与别国联合起来(4:17>四17),这意味着他们接纳别国的神明,没有单信靠耶和华。对别国的倚赖却很快地转为被这些国家残暴地攻击(4:18-19>四18-19)。信赖外敌的危险其实已在犹大王亚哈斯的政策中表露无遗。他与他那一代的人转去信赖亚述国,直到他的继承者希西家在位时,才揭露亚述国其实是一个虚假的盟友(王下 16:7-19>王下十六7-19,王下 18:13-16>十八13-16)。 关乎虚假信仰的最后一个课题是君王本人,他是耶和华的受膏者(4:20>四20);因着百姓们相信神在古时给予大卫的应许,他们便以为这是一个无条件的保证,误以为他们不会受到仇敌的侵略。 神要结束犹大国的重要目的,便是向他们显示只有祂才是百姓信靠的正确的对象。耶利米哀歌指出虚假信仰的错谬,不管信赖任何组织,甚至教会,以获得救恩,都是不对的。 本章中最后的说话是充满了希望的。虽然犹大的敌人因着耶路撒冷的沦陷可以短暂地欢欣,但刑罚的日子也会临到他们;当中包括以东和列国(参耶 25:15>耶二十五15、耶 20>20,耶 49:7-22>四十九7-22;俄巴底亚书)。到了施恩的新日子,犹大的刑罚将会终止(4:22>四22;参赛 42>赛四十二)。五1-22 ‘耶和华啊,求你记念’最后的这首诗与前面的各诗章有别,它的形式(参导论)和观点皆与上文不同,明显地反映出在这时候被困之事已过了一段时日。但因着战败的缘故,他们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这图画显示的可怜困境正与圣约所应许的生活相反。 土地本是耶和华的产业(5:2>五2;参申 4:21>申四21),现今却由外邦人所管治。昔日,耶和华曾经将列国逐出,为要将它给予以色列人(这是约书亚记的主题)。寡妇和孤儿是可怜的人,神曾经将他们托负给以色列人,要他们特别照顾(申 14:28-29>申十四28-29);但现今所有的百姓都如他们一样的可怜,没有权利去享受土地的福祉,也因着仇敌和逼害者的缘故而失去平安(5:4-5>五4-5;参申 8:7-10>申八7-10,申 12:9>十二9)。百姓若信靠和听从耶和华,本应可以享有自由和得到满足的。旧约那命人信靠神的要求,是古今如是从来不曾间断的。 百姓表示他们的苦难是因着他们列祖犯罪的缘故(5:7>五7),这事情使我们想起出埃及记二十章5节。这事最好被看为是一种暗示,指出百姓继续不断的犯罪和违背神,而不是表示他们自己不需要为他们目前的命运而付上责任(参5:16>五16;耶 31:29-30>耶三十一29-30;结 18>结十八)。 悲惨的图画继续下去(5:11-16>五11-16):妇女毫无抵抗地被蹂躏(她们因此变成一群被遗弃的人);青年人要干卑微的工作;老年人不受尊敬和丧失了他们处理社会事务的权利(5:14>五14上);没有享乐和恋爱(5:14>五14下、5:15>15);在他们的回忆中,萦绕着领袖被残害的情景(5:12>五12:参申 21:22-23>申二十一22-23记载在这命运下所受的凌辱)。锡安山在荒凉之中。这一切极有力地描绘没有神的悲惨和混乱生活。 诗歌结束时,再次肯定神才是真正的君王(19-22节)。这些经文以哀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它的内容包括了赞美、申辩和祈求。 第21节第21节所记载的是一个积极的祈祷,其中包含的,不单是与神全面地恢复关系,而且更提及土地的复得和百姓回转归向神的重新委身(参耶 31:18>耶三十一18)。最后一节经文保证,这诗章不是以自满作为结束。但无论如何,这诗也正如整卷书的内容一样,它的真正要义是向神发出恳求。回转归向耶和华才是唯一的希望。耶利米哀歌一贯地将这意义表达出来,它揭露百姓虚假的信仰所带给他们可怕的刑罚。此外,它也在那感人肺腑的三章22至30节中,歌颂神的慈爱和怜悯。这便是那些永存的事,更成了基督徒的盼望,这一切已经在耶稣基督的生、死和复活中,向他们显明了。但即或是在基督里,教会也要确实的知道,只有在信靠和顺服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 进深阅读参耶利米书书目 D.R. Hillers, Lamentations (Doubleday, 1972). I.W. Provan, Lamentations, NCB (Eerdmans/Marshall Pickering,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