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耶稣的不同
——成熟的人和重生的人
自由撰稿人:逍遥
一
一个人生活在中国,不懂这“礼”的含义,要吃大亏的。
首先是在家“祭神祭祖之礼”,曾祖母在我们小时候会塞一些好吃的东西给我们,以便我们在大年初一,讲一些吉利的话,对于“长子”,许多拜偶像神灵的活儿,或者前辈过世,都可带领孝子队伍,走在棺材的前面.......如果不尊重这些,有些家族长辈是可以打人的。许多人知识很多,位高钱多,或者改信耶稣了但信心软弱,还得低眉顺眼,跟着长辈磕头、烧香。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对别人没有以礼相待,比如朋友来了,咱们不能吃一个快餐就可以,除非你们是生死之间。礼包涵着对人的尊重,《史记·周本纪》说:“王以上卿礼管仲”,否则管仲怎么会甘心为齐王服务呢?刘备是三顾茅庐,才把诸葛亮请出来。如此而行,诸葛亮才觉得自己是VIP,才觉得老板是真心看得起自己。即便在今天城市里,少男少女恋爱,人们也认为女孩子要矜持一点,不要早答应人,否则他不会看重你。
礼,还是一种道德。从前,某某家小孩读大学,费用高,会办一个宴席,邀请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人过来,表面是为了庆贺,实质是为了要亲人帮助,以礼金的方式表示,一方面保护了穷苦人家的尊严,一方面又募集了所需要的资金,这也是民间礼文化的奇妙。因为乡土文化,以家族利益为共同体,一人升天鸡犬皆升。当然这习俗自古就被利益冲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范进中举的悲喜交集,就是写真。
贺卡这种东西是西方过来的,是洋人的玩意儿,我们中国喜欢“礼物”,“礼和物”不分家的。台湾民zh u化改革近二十年了,让国民党头痛的是送礼文化,款待之礼,多了,让人觉得政党人士腐败,但是没有礼物,人和人之间缺少什么,不好联络感情;在大陆的官方,我观察到,年前是“非亲属”给官员拜年的时候,年后是“官僚亲友”拜年的时候,许多现金都是包含在礼物包装里,或者给对方孩子红包,总之在礼文化的遮羞下,都懂得如何巧妙。
古代儒家私塾主要是培养做官的人,因此教导孩子“恭俭庄敬”,称之为“礼教”(《礼记·经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炮轰礼教(三纲六纪地系统化了),实际上打破两千年以礼教为特征的官僚主义文化。
国内,待客、婚礼、葬礼、寿礼都很讲究,才给人面子,与家庭身份相符合,这个叫“礼容”,不同等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礼容,这种等级制度,叫着礼数,在国内做生意,人家是老板你当办事员款待,麻烦了。对方是将军,你当是酒店把门的看待,也是冒犯礼数。我们的等级观念深入血液。
......
二
礼,是什么东西?
简单说,是一种社会性的纲常伦纪,行为规范,孔子认为,立身做人,要合乎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谁家的孩子知书达礼,待人接物,知道退进,我们就会夸这个孩子真懂事。
如果一个人大呼小叫,喜怒不定,直来直去地说话(孔子称为“野”),我们认为这个人不成熟,即便四十岁也如此,因为他不合人们潜意识里几千年传承的“礼数”。孔子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抗日名将孙立人,取名于此。“立”就是自立的意思,和现在素质教育里面的“成人”意思一样。
孔子是一个主张以礼治国的人,他所谈到的礼,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1、“不学礼,无以立”(成人)
2、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3、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有一致的礼制(即公约数)
4、礼是为了和睦,而不是为了平等。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这个意思。
5、礼,孔子希望穷人不但贫而无谄(谄媚),富而无骄,更喜欢穷也穷得快乐,富也富得有礼数。孔子谈礼,多针对统治者,礼不下庶人。
6、礼,和“仁”相关,“人而不仁,如礼何?”(不仁之人,谈什么礼)孔子主张自我克制,叫克己复礼为仁。
7、礼,和“孝”相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许多人长辈过世,大操大办,恐被人说自己不孝,就是这么来的。
8、礼,是君王使唤别人的策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所以流氓刘邦得天下以后,重用原来他看不起的儒生。
9、孔子认为,礼乐不分家。
10、孔子认为,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并非不要政、刑,而是将德礼放在政刑之上(原话参考《论语·子路》)
11、什么是礼崩乐坏呢?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天下有道,就是天下太平的时候,古人把礼乐的制定,看为对内的权力,把征伐之事,看为对外的势力;天下不太平,礼乐征伐就是地方z /-府干的事情,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和现代宪政民zh u完全相反。
所以,今天的中国大陆,不难理解胡同志为何弄一个“八荣八耻”,礼乐自天子出嘛。
三
耶稣也有谈到人的成熟,不过升《圣经》不适用“成熟”这个词语,而是“让父母放心”“不叫圣灵担忧”之类的话语表示。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你藉着我,日子必增多,年岁也必加添。你若有智慧,是与自己有益;你若亵慢,就必独自担当。(《圣经箴言》第九章10-12节)
“耶和华与敬畏他的人亲密,他必将自己的约指示他们”“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圣经·诗篇》二十五章14、12节)
我们今天做父母的,对于自己孩子到底什么时候才完全放手呢?什么叫心理上的成熟呢?
真难说,我一个亲戚,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自己是教师,孩子小的时候,为五个孩子的学业操碎了心,孩子长大了,为他们婚姻操碎了心,儿子学校出来,到处找关系为他们的就业操碎了心,我前几年回家,他希望我给他孙女儿介绍好的男友,现在为第二代的婚姻操心了......
民间说得好,一辈子的儿女债!现代社会比孔子所处的时代复杂无数倍,健康、医疗保险、就业、学业、住房、养老等等都是家庭大事,做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啊,没有力就算了,有力还不出力吗?
懂得顺服耶稣的人就轻松了,关键是自己敬畏神,培养敬虔的后裔,孩子懂得敬畏神的时候,我们父母也放心了,因为有神带领他啊,比我们做父母的强无数倍。有人说:“十八岁就是成年了”,说别人的儿女还轻松,你自己生的孩子,你真的敢吗?
四
只是说,没有人从妈妈怀里生出来,就愿意敬畏神,恰恰相反,人都喜欢逃离神,反叛神。
耶稣降生这个世界上,首先关心是人的灵魂,是否能进入永生;首先关心的是人和神的关系是否和好。其次才是人和人之间的和睦,社会规则。
有一个类似像孔子的犹太拉比尼哥德慕:通晓各种礼仪和律法、学识渊博,夜晚来见耶稣,耶稣很严肃地告诉他: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
“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尼哥底母问他说:“怎能有这事呢?”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圣经·约翰福音》三章5-13节)
耶稣的意思说,人不能靠自己道德修养和礼仪外表来获得进入永生的资格,因为人本身是原罪充满的,里面溜出来的是自义、自我荣耀,如同衣服越来越破旧,人与人的罪恶差异,只是分量的差异,而不是本质不同;因此人需要悔改认罪,信靠耶稣。这样圣灵(基督之灵)赐给真信之人,自内向外更新生命,满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即基督肉身在地的形象和样式。这样进入。简称“因信称义”。
五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这两个故事的不同:
故事一:孔子的愤怒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八佾(yi,音义),一种宫廷乐舞,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周代的礼法要求。那个时候,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孔子很敏感,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桓控制鲁国政权,权势滔天,尤其是季孙氏位高权重。如此作为,孔子认为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还自比天子。
所以,孔子很愤怒。
故事二:耶稣的愤怒
耶稣在地上制定的圣礼,只包括“圣餐和水礼”,这都是应当尽的“诸般的义(律法)”,为的是纪念耶稣在十字架上为基督徒所成就的救赎之功,即新约。
摩西第四诫命,要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但是那些没有怜恤之心的人,就“以法杀人”“以道德吃人”,因此,耶稣也会愤怒:
耶稣又进了会堂,在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众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不医治,意思是要控告耶稣。
耶稣对那枯干一只手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又问众人说:“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他们都不作声。
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就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圣经·马可福音》三章1-5节)
耶稣解释摩西第四诫命:“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圣经·马可福音》二章27节)
所以,耶稣很愤怒。
【作者简介】肖遥,本站作者,男,40岁,基督徒,家有儿女,现居广州,家乡,湖南益阳。自由撰稿人,目前已出版了三本小书。写作主要涉猎文史哲、时政、家教、宗教信仰等。